洪秀全的科举情结析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选妃法揭秘 洪秀全如何拿美女来分赃

历史趣谈太平天国选妃法揭秘 洪秀全如何拿美女来分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平天国选妃法揭秘洪秀全如何拿美女来分赃
导语:洪秀全的女人有哪些?在洪秀全的眼里,妇女都是他的玩物和奴隶,根本就不把妇女当人看。

他儿子年方十三岁、却已经学会荒淫。

洪秀全这个人,
洪秀全的女人有哪些?在洪秀全的眼里,妇女都是他的玩物和奴隶,根本就不把妇女当人看。

他儿子年方十三岁、却已经学会荒淫。

洪秀全这个人,单从在农民阶级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个先进的农民知识分子和集团领导者,但不是一个合格阶级革命领袖。

通常我们都认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革命领袖都是登高而呼,叱咤风云,那些历史教科书,就将这样的历史图式,印在我们的记忆里,不惜用这样的图像记忆,诱导历史事实。

你看,那出自雕塑家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太平天国起义起义领袖洪秀全,气宇轩昂、高瞻远瞩的样子,实在难以与历史上真实的洪秀全相提并论。

据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不在现场,他没有露面,是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的名义,猝然发动之。

《易》曰:“潜龙勿用”。

那时,他“避吉”在乡下胡以晃家里。

洪秀全本来是个被科举制淘汰下来的小角色,一个四次落第的秀才,本以为他在革命来临的时候,总该振臂一呼,掀天揭地,没想到,他竟然脱离群众,躲到胡以晃家“避吉”。

跟天王一起“避吉”的,还有冯云山。

他们为什么会在这时突然变成“宅男”,难道是害怕了?如果仅有洪秀全,那么一说,亦非没有可能,因为精神领袖,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群众酣睡时,他去呼唤,一旦醒来,要行动了,他却“避吉”去。

可冯云山不是这样的人,可为什么还要让他跟着洪去“避吉”呢?有生活常识分享。

太平天国洪秀全想考秀才 但是第一关就过不了

太平天国洪秀全想考秀才 但是第一关就过不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平天国洪秀全想考秀才但是第一关就过不了
导语:在古代,比如说清朝,如果你想进入仕途,想要做官,要写得一手好字是最基本的。

如果字写的歪歪扭扭的那么就断了考取功名的心吧。

洪秀全生
在古代,比如说清朝,如果你想进入仕途,想要做官,要写得一手好字是最基本的。

如果字写的歪歪扭扭的那么就断了考取功名的心吧。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府试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

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次参加了广州府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其实,清朝的科举相对于其它朝代要严格以及公正许多,因为清代对于科举选拔人才有特殊的检举制度,并公布考生试卷,一旦发现科场舞弊,格杀勿论,没收家产!纵观清朝将近三百年,总共才发生3起科场舞弊案。

清朝考一个秀才的难度与现在的本科第二批差不多,稍微努力一些加一些天赋还是能考上的。

但是,洪秀全为何没考上呢?我们来看一看洪秀全的奇葩书法吧:
就这书法水平,在清朝那个以书取士的年代,如果考上了秀才,监考官不被满门抄斩才怪!
生活常识分享。

洪秀全“反儒”真伪辨

洪秀全“反儒”真伪辨

洪秀全“反儒”真伪辨作者:邹身城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一切论及洪秀全的书刊,都说洪秀全是一个反儒的“法家”。

这实在是对历史的歪曲。

洪秀全从小读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在他三十岁以前,走的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争取高官厚禄的普通封建知识分子的道路,一直潜心于“圣贤之道”和八股文体。

是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儒家门徒。

他从十五岁起开始应试。

二十三岁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一本基督教的《劝世良言》,随便翻阅一下即丢进书箧,未加重视。

二十四岁又一次应试不取,闷闷不乐,回家生了一场大病。

三十岁,他最后一次应试,也象过去一样失败了。

上朝廷的路走不通,需要考虑另找出路,才愤激地宣誓:“从此不考清朝的科举,要自己来开科取士。

”功名幻想一再破灭的强烈刺激使他曾砸毁村塾里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孔丘的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思想深处已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他创建“拜上帝会”时,需要创立一整套披着神秘色彩宗教外衣的革命理论,当然要排斥百家,独尊自己所信奉的“独一真神皇上帝”,反对一切其他的宗教和信仰。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儒家经典的语言,来帮助阐述上帝教的教义。

据《太平天国革命思潮》一书中所作统计,孔孟的《诗》、《书》、《易》、《礼》、《论语》、《孟子》、《中庸》等书都曾被太平天国官书所引用。

洪秀全在批判各种怀疑上帝教的论调时,总是先引“中国经史”为据,其次才引“番国圣经”为证。

连洪秀全亲手著述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上帝教的经典,还引用了不少古典的属于孔孟之道范畴的诗书中语。

尤其是同时期所作《百正歌》更富于传统思想。

太平天国在其正式发难的第一年(1851)颁布的《幼学诗》和《太平礼制》,都充满孔孟之道的忠孝仁义思想。

当时的一个叫毛隆保的知识分子在所著《见闻杂记》中就评论说:“《幼学诗》一本,后俱教人孝弟语,唯前一二页系天主教语。

人物评价洪秀全 (1)

人物评价洪秀全 (1)

1.太平天国起义直接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大于 一战 二战等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死亡人数最多 的一场战争. 2、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是无可估量的 远远大于什么焚 书坑儒 文字狱,对古书籍,古建筑,古代寺庙一律焚 毁,关帝庙 孔庙更是全部摧毁。 3、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 思想尤其突出,其荒淫程度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的。

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 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 的《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囯起义作好 了思想舆论准备。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 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贰Leabharlann 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 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起义的全过 程,历时14年,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 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 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 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 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 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 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 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 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 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 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 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 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 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 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 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对洪秀全的介绍与评价

对洪秀全的介绍与评价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

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

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

同治三年四月病卒。

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年,命洪仁玕总理朝政。

清廷联合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落,天京被围。

1843年)赴花县、广州应试,然而“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

”洪秀全发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自己来开科取士”。

从洪秀全发动起义后,采取种种严厉的排孔斥儒活动中,宣称“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杨秀清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有“天父附体”的特权,所以在广大太平军将士中享有崇高威望。

而且,随着地位的稳固,他开始热衷于个人权威,“威风张扬,不知自忌”,直至发生“逼封万岁”的事件。

对东王的飞扬跋扈,洪秀全显得虚弱无力。

史学界一部分人否认天京事变中洪密诏召韦进京杀杨的事实。

实际上,从当时客观形势分析,如果没有洪的密令,韦是不敢也不能杀杨的。

屠杀事件发生之后,洪也没有出面制止和马上追查韦的反叛行为。

石达开回京,指责韦的擅杀,却遭韦威胁被迫逃出天京,韦杀其全家。

长期以来,他时时刻刻感到杨秀清对于自己地位和宝座的威胁,感到自己是在杨的阴影下生存。

借韦之手杀杨,对他来说,是解除了一个心头大患,对其自卑心理当是一种很好的补偿。

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征。

《天父诗》中有多处反映他发怒生气的情景。

如“亮(火)冲起来谁人受,亮(火)不救开烧死该!”“亮(火)起跪求要虔诚,亮(火)未救缩莫起身。

”诸如此类的句子,《天父诗》中随处可见。

杨秀清也曾借“天父下凡”指责洪秀全“性气太烈”。

洪秀全一旦火起,就会严厉地责罚人,斥责、饿饭、杖责.而且洪秀全性情固执,脾气暴烈如火,根本不给人分辩的机会,他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洪秀全的思想竟然是一场惊天泣地的高烧发的!

洪秀全的思想竟然是一场惊天泣地的高烧发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洪秀全的思想竟然是一场惊天泣地的高烧发的!
导语:世人常以为,洪秀全为欺骗会众而编出自己乃“上帝之子、耶稣之弟”的神话,但从其多次引用来看,其虽有神化自己的嫌疑,但也存在高烧幻觉下...
世人常以为,洪秀全为欺骗会众而编出自己乃“上帝之子、耶稣之弟”的神话,但从其多次引用来看,其虽有神化自己的嫌疑,但也存在高烧幻觉下做白日梦的可能。

而之所以发高烧,都是读书科考给害的。

古人常说,科举乃“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得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

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头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那时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多如牛毛,科考之路大多坎坷不平,比如康有为康老夫子,他老人家应该算是有才吧?
但真正的事实是,他光考秀才就考了三次,举人更是考了七次,耗费近二十年才中举,可见当年科考是何等的难考……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

不然,范进同志中举之后,何以会发疯呢?
洪秀全也是如此,他小伙子也是一考再考,再考再败,再败还考,还考仍败。

在1837年初的广州府试中再次落榜后,24岁的洪秀全大病一场,四十多天里高烧不止。

在昏迷当中,洪秀全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见,一龙一虎一雄鸡走进他的屋子,接着一群人吹吹打打,一队黄衣童子飘然入室,并用一乘极华美的轿子将他抬起,不断升高飞翔,飞入云端,最后来到一个极光明的地方。

在那里,洪秀全见到了一个身材高大、衣着龙袍的长者,他将洪秀全的肚腹轻轻剖开,取出原已污秽的内脏并易之以新,伤口却倏然而愈,不留丝毫痕迹。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浅谈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浅谈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一、介绍洪秀全(1814-1864)祖籍广东。

整个青年时期,他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支配下,将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

1830年到1837年,共应试三次,都名落孙山。

第三次落地归家,他身心受创,卧病不起。

病愈后第六年(1843),再次参加考试,仍然落榜。

最后一次的科考失败,使洪秀全下定决心放弃仕途。

洪几次去广州应试,耳闻目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广州及东南沿海人民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

因此,在放弃科举后,他转而寻求新的救己救世之道。

二、业绩1、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它实行圣库制度,执行平均主义,对贫苦农民很有吸引力。

其写的《原道救世训》等著作,为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

经数年努力,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2、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1855年,1856年北伐西征相继失败。

1856年,天京事变。

随后,石达开远征。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3、1864年正月,天京被包围。

6月洪秀全病逝,子洪天贵福即位,是为“幼天王”。

7月天京陷落。

8月李秀成被清军处死。

10月洪仁玕及幼天王先后在江西被俘。

11月幼天王及洪仁玕先后在南昌被处死。

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三、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改革制度,同时提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地主阶级压迫,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可惜它没有真正实行过。

从客观上讲,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讲,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

评价洪秀全

评价洪秀全

洪秀全简介洪秀全其人,出身于广州附近贫穷农村一个贫苦中农家庭(两兄助父事耕,独就学而后辍),读过四书五经,向科举讨过生活,在十几年科试过程中,历经落第,甚至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后,仍然参加科举,不中之后一度疯癫,恢复之后继续参考。

可见他虽身近广州,但对外国侵略和民众反洋斗争并不敏感;虽尝科举艰辛,但对博取清朝所授功名仍然热衷;本质上他仍然是一个不得志的旧式文人。

其他人对洪秀全的评价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孙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说:“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贬之为寇,而我们4人(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样,那么,我们4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

”苏双碧认为: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不承认这些,就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赞成洪仁玕指出的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的事实。

”洪秀全的功与过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洪秀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

功:一、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国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

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三、两次建立领导核心。

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国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期V01.11No.2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ofEzhouUniversity2004年4月Apr.2004洪秀全的科举情结析杨玉荣(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摘要:科场成名是洪秀全之类的传统士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洪秀全却久困场屋,屡试不售。

科场的屈辱让他在心理情感上产生了由失衡到畸变的嬗变。

该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洪秀全一生的心理历程作一剖析,以阐释其对科举久久未能释怀的缘由,即因科场受挫而导致的病态心理使他对科举的情结越结越紧并由此纠缠其一生。

关键词:洪秀全;科举;情结;病态心理中图分类号:K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04)02-0058-04自中国近代国门肇启后先进的中国人纷纷向西方学习,洪秀全曾被喻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

这一说法学术界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洪秀全的确从西方引进了中国亘古未有的东西,尤其引入了“独一真神皇上帝”,创立了新兴宗教——拜上帝教。

为了维护皇上帝独尊无二的权威,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途经的十八省中扫荡了孔丘牌位、文昌、灶神及其它偶像牌位,并及孑L孟经典。

据时人记载,“梵宇琳宫,见皆焚毁,经典书籍,弃等秽污”,以致老成宿儒曾国藩为此痛哭流涕k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为“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1]。

但令人费解的是,如此践踏儒学的洪秀全,竟会对其实践方式——科举制度情有独钟,而这种情愫自始至终地贯穿了其一生。

科举制度,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6年)得以正式建立以来,已成为中国历代王朝选士任官的主要途径,被视为“正途”。

这套制度是孔子“学而优则仕”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大凡一千多年来,不少经邦济世之才都由科举考试遴选而出。

科举带给中国士人的荣耀是其它制度无与伦比的。

据刘一清的《钱塘遗书事十卷》描绘“两观天颜,一荣也。

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

布长安而人,绿袍而出,四荣也。

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五荣也”。

面对科举的荣光,洪秀全对其向往之情不言而喻,“登科弟,步青云,立功名,邀富贵,此固曩时一般士人普遍的理想,抑亦全家阖族殷切的期望也”[2]c㈣。

在个人名利乃至家族利益的驱动下,追逐功名成为洪秀全心理情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砥砺成其矢志不渝的情怀。

根据其内涵的不同,我们不妨将他的科举情感分为两阶段:一为追求,二为践履。

这两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其中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这两阶段中,我们可看到洪秀全科举情结孕育、萌芽、成熟、纠缠与粘连的全过程,察觉到隐藏在洪秀全思想深处的某些精神理念。

第一阶段:追求科举功名。

洪秀全出生于广东省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即好学,七龄入塾读书。

五六年问,即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后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一目了然。

读书未几即得其业师及家族之称许。

其才学之优俊如此,人皆谓取青紫如拾芥,行见其显父母光宗族矣”[33(P838)。

洪秀全自小就聪颖异常,他饱读经、史、子、集之余,深感业师及家族对其科举成名的希冀,无形中触动了其功名思想的萌蘖。

他希望自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扬名声,显父母”,以不辜负业师及族人的期望。

于是“约在十六岁,即赴广州应试”[3](P839)。

秀全县试“每试必冠其曹,惟从未能得秀才”[3](腭引。

也就是说,洪秀全虽然在县试、府试中名列前茅,但由于科场贿赂、冒名、请托、“闱姓”(闱姓:是借榜花之姓名,定猜b赢输)等风盛行,所以他一介书生在既无家庭背景,又无金钱资助的情况下,只能名落孙山。

但是洪秀全并未放弃对科举功名的憧憬。

他满怀希望地于1836年、1837年两次去广州应试。

每次“初考时其名高收稿日期:2003一11—03作者简介:杨玉荣(1976一),女,湖北来凤人,硕士,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

 万方数据第2期杨玉荣:洪秀全的科举情结析59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弟”[3]‘1:'840)。

在科场失意的残酷打击下,洪秀全生病卧床了四十多天。

病中他还念念不忘科举,为自己不能以科举成名来光宗耀祖而惭愧不已。

他曾以为自己时日已短,因而向家人唉叹道:“我的Et子短了,我命不久了。

父母啊,我不能报答大恩,不能一举成名以显扬父母了”[3](嗍)。

巨大的悲哀背后,隐藏的是他至死不变的功名之心。

1843年,他再次应试科举,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他又一次铩羽而归。

这次创伤对洪秀全身心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正如洪仁轩所描述的,虽“每场榜名高列,惟道试不售,多有抱恨”[3](嗍’。

第四次科举考试的打击,把洪秀全以科举为“进身之阶”的梦想击得粉碎。

他幡然醒悟,反省自己科场经历,深知其失败并非才学不济,而是因为科场的腐败。

在郁郁不得志的煎熬中,又遭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刺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的动荡,山河的沉沦,使他对清朝的腐朽无能洞若观火,反清意识亦油然而生。

“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让自己来开科取士吧”(引自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

从对科举功名的无限憧憬到理想之梦的最终幻灭,屡试不第无疑给洪秀全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促成了他叛逆思想的形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洪秀全对科举制度的反叛,他憎恨的是清朝,而非科举制度本身。

实际上他对科举制度的眷念一仍其旧,科举情感已作为一种隐遁形态潜藏在其潜意识里,在一定条件下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有朝一Et能“开科取士”就是这种情感定势的畸态反映。

第二阶段:践履新型科举。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后于10月1日正式进驻永安州城。

这是太平天国军攻克的第一个州城。

永安时期,在洪秀全的旨意下,太平天国刊刻发行了《天条书》、《太平诏书》、《天命诏旨书》和《天父下凡诏书》等,并组织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其考试形式虽承袭传统科举考试的八股试帖体,但内容有了更新,它不考儒家经典,而考太平天国所颁发的官方文献。

在太平军横跨湖南、湖北、安徽等省的军旅途中,洪秀全仍然不忘“开科取士。

”这时的科举考试十分灵活,但规模较小。

新型科举在当时还只是雏形。

但洪秀全自“新天国”伊始就“开科取士”的行径,反映他即使指导思想已“脱胎换骨”,内心深处仍对科举制念念不忘。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建都后,洪秀全对科举考试极其重视,并使之最终定型。

几经实践、删改后,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最终确定为县试,省试,京试(又名“天试”,相当于会试)三级考试制度。

天试取中的前三名即元甲为状元、榜眼、探花,封“指挥职”;“次甲无定数,取中者为翰林,封将军职,三甲亦无定数,取中者为进士,封总制职。

”中试者到下科仍须入试。

中者“封赏加一等到,官从其大”[41伊11扪。

此外规定三月三日考文秀才,三月十13考武秀才;五月五日考文进士翰林元甲,九月十日考武进士。

(县试每年举行,乡试每三年一次,京试在乡试第二年举行)。

洪秀全创立的太平天国科举制度与传统制度在形式上何其相似,但我们仍称之为“新型科举”,其原因在于它的内容与传统科举根本不同:在考试内容上,传统科举考儒家经典,而太平天国科举题目却出自《旨准颁行诏书》等官方文献,“不考‘四书’、‘五经’,及子史文集”…口11卜n扪。

从考试资格与录取来说,太平天国宽限其资格,“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均可参加考试,“取中者即状元,输林诸科”[3](Hn,。

此外太平天国特设女科,开女子问鼎科举之先河。

著名女状元傅善祥就被任用为东王府女官。

而且太平天国录取名额极多,因此“文理粗识”者皆可录取,“湖北乡试入场未及千人,取中者至八百余名”[4](n12)。

从文风上说,太平天国摒弃了八股文,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5](P99)批评了华藻虚伪的文风。

从取士标准来说,传统科举重“才”,太平天国重“德”,以“才德兼备者为尚”,“德本也,才末也”,而德是“敬天扶主忠孝廉节”[5旧㈣。

可见忠于皇上帝,忠于天国是其选士的首要条件。

即使“德有余而才不足者”也可被挑选。

从物质保障来说,太平天国给予每个举人去天京应试的差旅费,“给以行资,具舟车送入江宁应会试”,使贫寒之士免去盘缠之苦。

与传统科举制下的“自备盘缠”迥然不同。

从科举陋习来说,太平天国竭力革除传统科举弊端,《天条书》第十条就告诫“赌博、买票、闱姓皆是犯天条”。

为了杜绝考官不学无术,徇私舞弊,一般提前对考官进行考选,考核合格方遣各省。

一般乡试试题由洪秀全亲自拟订密封至考试日方开启。

因此洪秀全创立的太平天国科举制度既因袭于传统,又在传统中革新。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是洪秀全科举情感因素的使然。

“情结”一词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解释,是“被共同的情调联系起来的使人心烦不安的观念群。

用以组成情结的主题经常不断地在人生中再 万方数据鄂州大学学报第11卷现”,“情结对人的行为起着不均匀的影响”[6]㈣坷’。

正是由于情结因素的作用,洪秀全才会在其一生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科举。

情结究其实质是个人潜意识中的一种,是曾被意识了但又被压抑或忘却的东西[6](P62“x3)。

洪秀全的科举情结就是一种被压抑过的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一旦遇到恰当时机,就会如火山般喷射出强劲力量。

洪秀全早期的科场经历无疑给他身心予以沉重打击。

屡试不售令他对科举制度爱恨交织,但科场的切肤之痛并未抹煞它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只是迫使他放弃了外在形态的对科举的狂热追求,而把这种追求转化成一种潜意识埋在心底。

这导致他形成了一种病态心理。

这种心理是由于重要需要遭受挫折而产生了心理病理方面的后果[7](蹦’。

就洪秀全而言,科举是他生命中的精神支撑。

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与儒学紧密相关。

尤其是明清两代,儒学成为科举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变成儒学的践履方式。

例如明清的进士科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

[83由通“儒学”而取功名,由成进士而出仕,是中国土人们的必由之路。

饱读诗书的洪秀全深谙此道,他的思想也始终未曾脱离儒学的藩篱。

从1844年伊始,洪秀全对孔子及其儒学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4](P313)。

他批判的目的,并非要摒弃儒学,而是为了树立“皇上帝”的绝对权威。

正如他在《太平天日》中指斥孔子,“致凡人不识朕(上帝)”,“尔声名反大过于朕”等。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可信手拈来,如《福音敬录》中称“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3](跚勤。

太平天国建都后,为巩固皇上帝地位,洪秀全对他以前著作中涉及儒家思想的地方作了一些删改,但他著作中仍时常流露着儒家思想。

在《天父诗》中就有“众小媳,孝顺尔丈夫”。

况且,向来为论者所指斥为“反孔”行为的“删典”工作,也只删改了一些次要内容,如涉及鬼神、祭祀的内容,而把孔孟之道的主干保持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