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EGFR基因突变循环DNA检测

合集下载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石怡珍,E m a i l :s z d r s h i 88@163.c o m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及其临床背景关系分析王 巍a ,姜 江a ,荣 光a ,黄 宏a ,张永胜b ,石怡珍a(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a .核医学科;b .病理科,江苏苏州215004) 摘 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 G F R 基因突变状况以及与各临床背景间的关系㊂方法 采用扩增阻遏突变系统t a q m a n -A R M S 法对2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了E G F R 基因检测,并回顾性分析突变情况与病理类型㊁T NM 分期㊁患者性别㊁年龄及生活习惯等临床背景间的关联性㊂结果 257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中,E G F R 突变率为38.5%,93例存在单一突变,6例存在两种突变,突变主要集中在19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的点突变㊂腺癌突变率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非腺癌(P <0.01)㊂女性突变率高于男性(P <0.01)㊂ɤ65岁与>65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非吸烟者突变率明显高于吸烟者(P <0.01),突变与吸烟年限关联不明显,与日吸烟量明显相关(P <0.01)㊂根据T NM 分期,Ⅰ㊁Ⅱ㊁Ⅲ㊁Ⅳ期各组间比较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中㊁高分化间突变与低分化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㊂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E G F R 基因突变与性别㊁组织学分型㊁肿瘤分化程度㊁吸烟以及日吸烟量等临床特征显著相关,与年龄㊁淋巴结转移㊁T NM 分期及吸烟年限等无明显相关㊂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受体,表皮生长因子;突变中图分类号:R 7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11-0957-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11.010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m u t a t i o n s i n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a n d c l i n i c a l b a c k gr o u n d W a n g W e i a ,J i a n g J i a n g a ,R o n g G u a n g a ,H u a n g H o n g a ,Z h a n g Y o n g s h e n g b ,S h iY i z h e n aa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u c l e a rM e d i c i n e ;b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t h eS ec o n dA f f i l i a t ed H o s pi t a l o f 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 ,S u z h o u 215004,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 h iY i z h e n g ,E m a i l :s z d r s h i 88@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 (E GF R )m u t a t i o n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c l i n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N S C L C ).M e t h o d s E G F R m u t a t i o n s i nt h et u m o rt i s s u e so f257N S C L C p a t i e n t s w e r ea n a l y z e d b y T a q M a n -A R M S (T a q M a n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r e f r a c t o r y m u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m u t a t i o no fE G F Rw a s e x p l o r e d i n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T NMs t a g e ,g e n d e r ,a g e a n dh a b i t s o f p a t i e n t s .R e s u l t s 99(38.5%)E G F R m u t a t i o n s ,w h i c hw e r em a i n l yl o c a t e d i n e x o n19w i t h t h e p a t t e r no f d e l e t i o nm u t a t i o n a n d e x o n 21w i t h t h e p o i n tm u t a t i o n ,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a m o n g 257N S C L C p a t i e n t s .T h em u t a t i o nr a t ew a sh i g h e r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a n da d e n o s qu a m o u sc a r c i n o m at h a nt h a t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s a n d o t h e r s u b t y p e s (a l l P <0.01).M u t a t i o n r a t e i n f e m a l ew a s h i g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m a l e (P <0.01).H o w e v e r ,n o e v i d e n t a s s o c i a t i o nw a s f o u n db e t w e e nE G F R m u t a t i o n a n d a ge (P >0.05).E G F R g e n em u t a t i o n s o c c u r r e dm o r ef r e q u e n t l y i nn o n -s m o k e r sc o m p a r e dw i t hs m o k e r s (P <0.01).E G F R m u t a t i o nw a s n o t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m o k i ng y e a r s ,b u t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h d ai l y s m o k i n g (P <0.01).T h e r e w a s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E G F R g e n e m u t a t i o na n dc l i n i c a lT NM s t a g eo fN S C L C (Ⅰ,Ⅱ,Ⅲa n d Ⅳ).E G F R m u t a t i o n r a t 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a t h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s o m ee x t e n t ,w e r ed i f f e r e n t .M u t a t i o n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b e t w e e n l o w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n d m i d d l eo rh i g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P <0.01).C o n c l u s i o n E G F R g e n em u t a t i o n i n N S C L C w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g e n d e r ,h i s t o l o g i c a l t y p e ,t u m o r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s m o k i n ga n dd a i l y s m o k i n g a m o u n tb u t n o tw i t ha g e ,l y m p hn o d em e t a s t a s i s ,T NMs t a g e s a n d s m o k i n gye a r s .K E Y W O R D S :c a r c i n o m a ,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r e c e p t o r ,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m u t a t i o n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 A R C )于2013年12月12日公布,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㊂目前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均居恶性肿瘤之首[2]㊂而肺癌患者中约有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 o n -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N S C L C ),且有近一半以上的N S C L C 确诊即为晚期[3]㊂近10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t o r ,E G F R )这个靶点的发现和相关药物的发展,使N S C L C 的治疗进入了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治疗时代㊂本研究汇总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科临床基因扩增室㊃759㊃‘临床荟萃“ 2017年11月5日第32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N o v e m b e r 5,2017,V o l 32,N o .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进行检测的所有组织标本的E G F R基因结果,分析E G F R突变情况与患者性别㊁年龄及生活习惯㊁病理类型㊁T NM分期等临床背景间的关系㊂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N S C L C患者257例,男150例,女107例,年龄29~85岁,平均(63.4ʃ10.1)岁㊂吸烟者106例,不吸烟者151例㊂组织标本来自外科手术切除㊁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㊁经皮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腺癌194例,鳞癌52例,腺鳞癌8例,其他组织类型3例㊂患者术前均未经放化疗㊂1.2 D N A提取标本均选取连续石蜡切片5~10片,1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显微镜下镜检,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存在,估测肿瘤细胞百分比并提示分布区域㊂试剂盒为Q I A a m p D N AF F P ET i s s u e K i t(Q i a g e n公司,德国)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提取肿瘤组织D N A,使用Q5000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Q u a w e l l,美国)测量所提取D N A浓度,260/280在1.7~2.1之间㊂D N A浓度均稀释至5~10n g/μl 待用㊂1.3 P C R扩增扩增仪为R o c h eL i g h t C y c l e r®480Ⅱ(R o c h e公司,德国)㊂检测试剂盒为T a q m a n-A R M S D e t e c t i o n K i tf o r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H u m a n E G F R G e n eM u t a t i o n s(苏州为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㊂试剂盒采用8联管设计,最终反应体系为20μl㊂反应程序:预变性95ħ5分钟,(95ħ20s+63ħ40s)/循环,循环45次,40ħ冷却10s,结果按照说明书进行分析,判定㊂1.4统计学方法应用S A S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 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257例N S C L C 中,检测到E G F R突变99例(38.5%)㊂其中单突变93例,包括19外显子缺失突变48例(48.5%),21外显子点突变39例(39.4%),20外显子突变6例(6.1%),未检测到18外显子点突变;双突变6例,分别是E19-d e l和S768I1例,E19-d e l和L858R1例, E19-d e l和T790M2例,L858R和T790M2例㊂99例突变中,以19外显子746-752位密码子的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的点突变为主,共92例(92.3%)㊂见图1㊂图199例E G F R基因突变患者突变类型分布2.2 E G F R基因突变与性别㊁年龄及生活习惯的关系本组病例中,ɤ65岁者153例,57例突变(37.3%),>65岁者104例,42例突变(40.4%),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6,P>0.05);男性150例,突变35例(23.3%),女性107例,突变64例(59.8%),女性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χ2= 33.727,P<0.01)㊂见表1㊂分析257例患者生活习惯,吸烟者106例,18例E G F R基因突变(17.0%),非吸烟者151例,突变81例(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346,P<0.01)(图2)㊂进一步对106例吸烟患者的吸烟史及日吸烟量进行了分组分析,吸烟史按照每10年分段共5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日吸烟量按照10支分期共分4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尤其是每日吸烟量ɤ10支组与>10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29,P<0.01)㊂同时,不难发现随着日吸烟量的增加,基因突变率逐渐下降㊂E G F R 突变与吸烟年限关联不明显,但与日吸烟量明显相关㊂表1E G F R突变情况项目例数突变率[例(%)]χ2值P值年龄(岁)ɤ65>6515310457(37.3)42(40.4)0.256>0.05性别男性女性15010735(23.3)64(59.8)33.727<0.01生活习惯吸烟非吸烟10615118(17.0)81(53.6)35.346<0.01吸烟年限(年)ɤ10194(21.1)>1071(14.3)>20336(18.2)0.870>0.05 >30285(17.9)>40192(10.5)吸烟量(支/d)ɤ102610(38.5)>10427(16.7)14.563<0.01㊃859㊃‘临床荟萃“2017年11月5日第32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N o v e m b e r5,2017,V o l32,N o.11图2 患者吸烟状况与E G F R 基因突变关系2.3 E G F R 基因突变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257例患者根据病理组织分型,腺癌194例,91例(46.9%)基因突变,鳞癌52例,5例(9.6%)突变,腺鳞癌8例,3例(37.5%)突变,其他组织类型3例,未发现突变㊂从突变率看,腺癌明显高于鳞癌以及其他非腺癌(P <0.01)㊂此外,根据病理特征分组,低分化者42例,4例(9.5%)突变,中分化者105例,47例(44.8%)突变,高分化者15例,8例(53.3%)突变㊂中㊁高分化间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但是,中㊁高分化间突变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均P <0.01)㊂肿瘤分化情况不详者95例,40例突变(42.1%)㊂见表2㊂回顾手术与影像学资料,257例患者按照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淋巴结转移140例,54例突变(38.6%),暂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17例,45例突变(38.5%)(P >0.05)㊂T NM 分期,Ⅰ㊁Ⅱ㊁Ⅲ㊁Ⅳ期E GF R 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7.8%㊁31.0%㊁32.5%㊁37.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E G F R 突变情况项目例数突变率[例(%)]χ2值P 值组织分型腺癌19491(46.9)*# 鳞癌525(9.6)25.989<0.01腺鳞癌83(37.5) 其他30(0)肿瘤分化程度 低分化424(9.5)әһ 中分化10547(44.8) 高分化158(53.3)18.547<0.01 其它9540(42.1)淋巴结 转移 未转移14011754(38.6)45(38.5)0.0003>0.05T NM 分期 Ⅰ期6933(47.8) Ⅱ期4213(31.0)4.179>0.05Ⅲ期4013(32.5) Ⅳ期10640(37.7) 注:与鳞癌比较,χ2=23.967,*P <0.01;与非腺癌比较,χ2=23.500,#P <0.01㊂由于腺鳞癌病例少,未进行单独统计㊂与中分化比较,χ2=29.002,әP <0.01;与高分化比较,χ2=12.763,һP <0.013 讨 论E GF R 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该酪氨酸激酶区域的激活即磷酸化对肿瘤细胞的增殖㊁生长㊁转化㊁血管生成以及凋亡等作用重大[4-6]㊂E G F R 基因突变仅见于肿瘤组织,尤其是N S C L C ,约有40%~80%上调表达E G F R ㊂研究表明,发生在E G F R -T K 结构域的突变共有486个,集中在18~21外显子㊂其中90%是外显子19的密码子746~750主要位点的缺失突变及第21外显子的密码子858由亮氨酸变为精氨酸(L 858R )的点突变[6-7]㊂自从2004年发现肺癌E G F R 基因突变,具有E G F R 基因突变的N S C L C 患者使用E G F R -T K I 制剂的疗效得到众多国内外研究的肯定[8]㊂研究表明E G F R 基因突变是肿瘤生长重要的调控基因,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特异性肿瘤靶向诊疗分子之一,同时,E G F R 突变与患者的某些临床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9]㊂本研究回顾分析了N S C L C 患者257例,E G F 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㊁腺癌㊁不吸烟者,与相关文献相符[9]㊂突变主要集中在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及21外显子L 858R 的错义突变,突变率92.3%,与相关文献报道的90%接近[6,9]㊂257例中有99例(38.5%)不同程度发生突变,略低于报道的亚裔突变率(39%~64%),这可能与样本量及样本的选择有关㊂这些具有基因突变的患者目前大部分都已经或者即将在靶向治疗中获益㊂本研究中具备女性㊁腺癌㊁非吸烟者的突变优势人群中,突变频率可达60%,与相关研究的突变率63%接近㊂在99例突变的样本中,有6例检出外显子20突变,其中4例是在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L 858R 等敏感性突变的基础上合并790位密码子苏氨酸向蛋氨酸的突变(T 790M );6例中有1例为使用E G F R -T K I 治疗中发生的耐药突变,其余5例均为治疗前的原始肿瘤组织标本㊂有研究表明T 790M 不仅仅存在于已经接受E G F R -T K I 治疗患者中,即与获得性耐药有关,还可能与致癌有关[10-12]㊂C r o s s 及Y u n 等[13-14]认为E G F R 基因由于存在T 790M 突变,导致侧链空间结构增大,出现位阻现象(s t e r i ch i n d r a n c e ),阻碍了E G F R -T K I 与酪氨酸激酶的结合;另一方面T 790M突变使E G F R 与A T P 亲和力增加,导致E G F R -T K I 无法有效阻断信号通路而导致耐药㊂第三代靶向药物能够不可逆的与E G F R 激酶A T P 结合位点的第797位氨基酸半胱氨酸结合,抑制E G F R 激酶磷酸化及下游肿瘤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能够抑制E G F R 敏感突变及T 790M 突变的肿瘤细胞,为获得性耐药T 790M 阳性患者增加了治疗的机会,因此,㊃959㊃‘临床荟萃“ 2017年11月5日第32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N o v e m b e r 5,2017,V o l 32,N o .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目前建立多种检测平台如数字P C R㊁二代测序等方法提高T790M突变检测的敏感度是后续努力的方向㊂在众多临床背景中,与E G F R突变独立相关的是组织类型与吸烟状况[15]㊂本研究腺癌患者突变率高达46.9%,明显高于非腺癌㊂在吸烟方面,由于257例患者中女性基本为不吸烟者,因此单独将男性患者进行分类比较㊂发现男性患者吸烟与不吸烟基因突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2,P< 0.01)㊂在各个外显子的突变上,非吸烟者都明显高于吸烟者㊂同时发现相对吸烟年限,吸烟者的日吸烟量与E G F R的基因突变关联更大,在本研究中,日吸烟超过30支的患者22例,无1例存在E G F R突变,可见,日吸烟量越大,基因突变可能就越小,这与文献[16]观点一致㊂由于患者的生活习惯都是来自患者或家属的自述,吸烟年限㊁每日吸烟支数无法保证特别精准,所以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㊂另外,从患者的病程以及病理学特征分析,本研究中E G F R基因突变与T NM分期无明显关联,与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肿瘤分化越好,突变率越高㊂这虽然与有些文献观点相符[17-18],但同时又与另外一些报道相反[19]㊂出现两种相反的观点,最大原因应该是标本量的局限,以及组间样本量的差异过大㊂本研究中,高分化患者仅有15例,有95例无法获得其具体的分化情况,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统计分析结果㊂因此,需要加大样本量,详实病史资料,以便更清楚地了解靶点基因E G F R与N S C L C的关系,同时也希望通过相关临床背景的统计分析,认识其与基因突变的相互关联,一方面,有助于临床确定最佳用药人群,优化符合患者临床特征的个性化诊治方案,在N S C L C靶向治疗中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可提醒人们选择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健康生活更有保证㊂参考文献:[1] F e r l a y J,S o e r j o m a t a r a mI,D i k s h i tR,e t a l.C a n c e r i n c i d e n c ea n d m o r t a l i t y w o r l d w i d e:s o u r c e s,m e t h o d s a n d m a j o rp a t t e r n s i n G L O B O C A N2012[J].I n tJC a n c e r,2015,136(5):E359-E386.[2] C h e n W,Z h e n g R,Z e n g H,e t a l.A n n u a l r e p o r t o n s t a t u s o fc a n c e r i nC h i n a,2011[J].C h i n JC a n c e rR e s,2015,27(1):2-12.[3] N a t i o n a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a n c e r N e t w o r k N C C N G u i d e l i n e sF o rP a t i e n t s.V e r s i o n1.2015.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J].JN a t l C o m p rC a n cN e t w,2014,12(12):1738-1761.[4] H y n e s N E,L a n e HA.E R B B r e c e p t o r s a n d c a n c e r:t h ec o m p l e x i t y o f t a r g e t ed i n h i b i t o r s[J].N a tRe vC a n c e r,2005,5(5):341-354.[5]赵玲娣,李峻岭,王燕,等.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3):217-221.[6]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16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4):217-220.[7] R o s e l l R,M o r a nT,Q u e r a l t C,e t a l.S c r e e n i n g f o r e p i d e r m a l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m u t a t i o n s i n l u n g c a n c e r[J].N E n g l JM e d,2009,361(10):958-967.[8]华云旗,毋永娟,杨永岩,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与肿瘤标记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中意义及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16):1381-138514e+007.[9] M i t s u d o m iT,Y a t a b eY.M u t a t i o n so f t h e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g e n e a n d r e l a t e d g e n e s a s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i n h i b i t o r s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l u n g c a n c e r[J].C a n c e rS c i,2007,98(12):1817-1824.[10] W o nYW,H a nJ Y,L e e G K,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c l i n i c a lo u t c o m e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h a r b o u r i n g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e x o n19o r e x o n21m u t a t i o n s[J].JC l i nP a t h o l,2011,64(11):947-952.[11] P r u d k i n L,T a n g X,W i s t u b a I I.G e r m l i n e a n d s o m a t i c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t h e E G F R T790M m u t a t i o ni nl u n g c a n c e r[J].JT h o r a cO n c o l,2009,4(1):139-141.[12] X i a Y Y,Z h a n g G Q,H u Y.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s t r a t e g y o fT790M-m e d i a t e dr e s i s t a n c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J].A c a d JC h i nP L A M e dS c h,2016,37(8):897-900.[13] C r o s sD A,A s h t o n S E,G h i o r g h i u S,e ta l.A Z D9291,a ni r r e v e r s i b l e E G F R T K I,o v e r c o m e s T790M-m e d i a t e dr e s i s t a n c et o E G F R i n h i b i t o r si nl u n g c a n c e r[J].C a n c e rD i s c o v,2014,4(9):1046-1061.[14] Y u nC H,M e n g w a s s e r K E,T o m s A V,e ta l.T h e T790Mm u t a t i o n i nE G F Rk i n a s e c a u s e s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a f f i n i t y f o rA T P[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 S A,2008,105(6):2070-2075.[15] K o s a k a T,Y a t a b e Y,E n d o h H,e t a l.M u t a t i o n s o ft h e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g e n e i n l u n g c a n c e r:b i o l o g ic a l a n dc l i n i c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s[J].C a n c e rR e s,2004,64(15):8919-8923.[16] T s e n g J S,W a n g C L,Y a n g T Y,e ta l.D i v e r g e n te p i d e r m a l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m u t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b e t w e e n s m o k e r s a n dn o n-s m o k e r s w i t hl u n g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J].L u n g C a n c e r, 2015,90(3):472-476.[17] W a n g Q,L v Y L,Z h o n g M,e ta l.E G F R a n d K-r a s g e n em u t a t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J].C h i nJD i a g nP a t h,2012,19(2):144-147.[18]周建英,莫伟芳,赵菁,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 G F R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0):2332-2336.[19]杨忠明,丁显平,杨玲玲,等成都地区肺癌吸烟患者E G F R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5):632-634.收稿日期:2017-07-19编辑:武峪峰㊃069㊃‘临床荟萃“2017年11月5日第32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N o v e m b e r5,2017,V o l32,N o.1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5%。

驱动基因突变是NSCLC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几种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1. 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经常发生突变的驱动基因。

EGFR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常见的突变位点有Exon 19和Exon 21。

EGFR突变可以导致受体激活异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进化,是NSCLC中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EGFR突变与亚型NSCLC的发生有关,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有较好的治疗反应。

2. ALK融合基因ALK基因重排是NSCLC中另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ALK基因重排导致ALK蛋白与其他蛋白(如EML4)融合,形成具有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能够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5%,主要见于非吸烟者和年轻患者。

对于ALK阳性的NSCLC患者,ALK 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3. ROS1融合基因ROS1基因融合是NSCLC中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

ROS1融合基因的患者通常是非吸烟者和年轻人。

ROS1融合基因可以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ROS1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2%。

针对ROS1阳性的NSCLC患者,ROS1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BRAF突变BRAF基因突变是NSCLC中较为罕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

BRAF突变通常见于不吸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

BRAF突变可以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BRAF突变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4%。

对于BRAF阳性的NSCLC患者,BRAF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egfr突变解读

egfr突变解读

egfr突变解读
EGFR基因突变是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发生了某种形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

EGFR基因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

EGFR基因突变通常在肺癌患者中发生,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约有40-50%存在EGFR 突变。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EGFR酪氨酸激酶区域的18~21外显子,其中19和21号外显子突变更为重要。

EGFR基因突变检测已成为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常规检查项目,并被纳入多个国家的肿瘤治疗指南。

EGFR突变还被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中,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机会。

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比较成熟,可以成功地提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总而言之,EGFR基因突变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现象,在恶性肿瘤的发生、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伏美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伏美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伏美替尼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其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伏美替尼的作用机制EGFR基因突变是中国NSCLC患者的常见突变类型,约半数的患者显示出EGFR活性增强,增强的EGFR 信号通过激活与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转移和死亡抑制等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7]。

EGFR-TKI可以抑制EGFR的自身磷酸化,阻止肿瘤的进展,而伏美替尼正是针对EGFR基因突变开发的第三代EGFR-TKI。

如图1所示,伏美替尼的结构式与目前指南首选推荐的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的结构式非常相似,但伏美替尼基于奥希替尼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引入了强疏水性三氟乙氧基吡啶结构,这一结构可与ATP结合区域中由L792和M793等残基组成的疏水口袋结合,不仅增强了伏美替尼与EGFR的结合活性和激酶选择性,而且还改善了伏美替尼的代谢特性,抑制了非选择性代谢物的形成。

伏美替尼在人体中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AST5902,其由侧链的N-去甲基化代谢产生,表现出与伏美替尼原型相似的抑瘤活性和选择性,两者均可通过不饱和丙烯酰胺键不可逆地与EGFR 结合,具有双重活性和强抑瘤性;此外,两者均具有高选择性,对野生型EGFR编码产物的亲和力较低,可将野生型EGFR编码产物的抑制作用降至最低,减少相关副作用发生,提高安全性[8]。

2 伏美替尼的药代动力学伏美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AST5902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来自多项临床试验。

NSCLC患者在20~240 mg/d 剂量范围内,伏美替尼的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 max)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增加比例略小于给药剂量的增加比例,而AST5902的c max和AUC 增加比例则近似于给药剂量的增加比例[8]。

当给药剂量为80 mg/d,每天给药1次时,伏美替尼和AST5902分别于7 d和14 d后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均值分别为1030、762 ng·h/mL[8]。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比较及其与血清CEA水平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比较及其与血清CEA水平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比较及其与血清CEA水平的关系黄宇筠;袁润强;陈应智;袁小玲;缪卓峰;庄楚璇【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扩增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有无相关性. 方法对270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的肺组织标本(包括手术切除及经纤支镜活检取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R基因的扩增情况.治疗前抽取患者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水平. 结果 270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31.11%,EGFR基因扩增率为20%,基因突变并扩增的占10.74%.基因突变组、基因扩增组、基因突变并扩增组和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平均水平分别为[3.03(1.68-6.22)] ng/mL、[3.19(1.8-17.17)]ng/mL、[3.39(1.85-20.87)] ng/mL和[2.54(1.5-4.62)] ng/mL.基因突变组与基因扩增组、基因突变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扩增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基因突变并扩增组与基因无突变无扩增组血清CE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R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及基因突变并扩增与血清CE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在NSCLC中EGFR基因突变率大于扩增率,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EGFR基因与血清CE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血清CEA水平有可能成为指导非小细胞肺癌EGFR靶向治疗的指标.【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5(007)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扩增;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作者】黄宇筠;袁润强;陈应智;袁小玲;缪卓峰;庄楚璇【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KEY WORDS]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utation;Amplification;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1]。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ppt课件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ppt课件

04
03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 05 疗的挑战与展望
耐药性问题
耐药性产生机制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使用 EGFR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 现获得性耐药性,其产生机制包括 EGFR基因突变、旁路信号通路的激 活等。
耐药性解决方案
针对耐药性问题,目前的研究方向包 括开发新一代的EGFR抑制剂、联合使 用多种药物以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等 。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 04 疗临床实践
诊断与评估
01
02
03
诊断标准
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非 小细胞肺癌,并通过基因 检测确定EGFR突变类型 。
评估病情
评估患者的肿瘤分期、身 体状况、年龄、合并症等 因素,为制定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了解突变类型
了解EGFR突变的类型( 如L858R、T790M等), 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一线 治疗药物。
1.A 针对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应首选 靶向治疗,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TKI)。
1.B 对于TKI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化疗
或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案。
1.C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
1.D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
02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 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03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生存期产生严重影响。
非小细胞肺癌的介绍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 癌类型,占肺癌总数的约80% 。
非小细胞肺癌的病因包括吸烟 、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
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 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早 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ALK和ROS1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ALK和ROS1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第28卷第1期2019年2月V ol .28.No .1February .2019〔收稿日期〕2018-10-02 〔修回日期〕2019-02-06〔作者简介〕白冬雨,女(1976年),蒙古族,副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zhp3398@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 突变、ALK 和ROS1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白冬雨,张海萍*,索文昊,高德宏,钟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厦门 361003)〔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应用ARMS 法检测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 突变、ALK 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EGFR 突变率为36.15%(137/379),19del 和L858R 突变为其主要突变类型,同时检出L858R 和T790双突变4例,L858R 和19del 双突变2例;EGFR 突变人群主要是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P<0.05)。

ALK 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43%(13/379),其中ALK-M1融合基因型4例,ALK-M2 融合基因型3例,ALK-M3融合基因型3例,ALK-M4融合基因型1例,ALK-M6融合基因型2例。

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17%(12/379),主要为ROS1-M8融合基因型(8例),存在1例ROS1-M3和ROS1-M8融合基因型双融合。

egfr检测内容

egfr检测内容

egfr检测内容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一种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广泛存在于多个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其功能在生长、分化、增殖、转移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EGFR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如多种类型的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EGFR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EGFR基因突变检测:EGFR突变是肿瘤患者中常见的遗传变异。

肿瘤患者中EGFR突变与靶向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某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因此,EGFR基因突变检测成为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指标。

2. EGFR基因扩增检测:EGFR基因扩增是指在某些情况下,EGFR基因的拷贝数增加。

EGFR基因扩增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扩增的EGFR基因导致EGFR蛋白的过度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EGFR基因扩增检测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

3. EGFR蛋白表达检测:EGFR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EGFR蛋白表达可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来检测,其结果可与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估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 EGFR激酶活性检测:EGFR的活性可通过测定其激酶活性来评估。

EGFR激酶活性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EGFR激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肿瘤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参考。

EGFR检测的结果可为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个体化治疗和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目前,EGFR检测主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EGFR作为重要的靶向治疗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EGFR检测的意义和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