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讲课用《半截蜡烛》教案

讲课用《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体会蜡烛的象征意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3)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体会蜡烛的象征意义。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半截蜡烛》及相关资料。
2.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半截蜡烛》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蜡烛的思考,如:蜡烛的作用、象征意义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训练(1)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的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文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小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作业:练习写作,以“蜡烛”为主题,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发言是否积极、准确。
2.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熄灭、烛芯、厄运”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增进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增进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谈话揭题1、播放《国际歌》视频。
2、导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不做亡国奴,抗日战争在卢沟桥的烽火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强盗入侵了法国,法国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有这样一家人,为了保护情报,用智慧、用勇敢、用爱国的热情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文《半截蜡烛》。
二、初读课文,考查字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文。
2、借助大屏幕,同桌考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互考。
半截、熄灭、厨房、灯芯、楼梯、厄运、杰奎琳(2)同桌间互说词意,互猜词语。
(出示词语)3、交流汇报预习中自学到的二战知识。
三、理清层次,概括内容1、教师随音乐,动情范读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先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归纳,出示: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
第二段(3):写德军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家,并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点燃了煤油灯,吹熄了蜡烛,暂时缓解了危机。
第三段(4、5):写德军又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的理由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课文半截蜡烛教案

课文《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
(2)欣赏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半截蜡烛》。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半截蜡烛》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教师举例,让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生字词测试: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的准确性。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蜡烛、熄灭”等词语,理解“半截蜡烛”的含义。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运用讨论、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文章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蜡烛,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有什么作用吗?”2.课文阅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语气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文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明为什么要点燃半截蜡烛?小明是如何关爱邻居小红的?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4.词语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理解。
学生组内讨论,运用生字词造句。
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展示。
5.课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明关爱小红的方式好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关爱小红?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情感体验教师播放课文朗诵音频,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课文情感。
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日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半截蜡烛》,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明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回答:“小明很善良,他愿意帮助别人。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教育学生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历史背景,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变化。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半截蜡烛》。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半截蜡烛,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变化是怎样的?(2)分组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实行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镇静。
2.利用多媒体渲染情景,营造紧张的气氛,引导学生身心入境。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方法】质疑点拨法、情景渲染法、朗读知指导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
她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来藏情报,你知道是什么吗?(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这绝妙的办法能保证情报万无一失吗?2.它存有着什么隐患?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出示相关语句。
)3.师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4.出示:半截蜡烛燃烧的画面(配上紧张的音乐。
)师:现在,这半截蜡烛被闯进屋的三个德国军官中的一个中尉无意间点燃了,烛焰跳动着,他们一家三口的心也越来越紧张。
《半截蜡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体会蜡烛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理解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在故事中的寓意,培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理解文章主旨。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蜡烛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半截蜡烛》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5. 实践环节:(1)学生表演情景剧《半截蜡烛》,体验角色情感。
(2)学生分享表演心得,讨论如何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
6.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蜡烛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半截蜡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意义。
3. 调查身边人的感人故事,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半截蜡烛》教学教案

半截蜡烛教学教案一、谈话导入1.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半截蜡烛》是发生在二次大战期间,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屠杀……2.看录像(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玫们〉胶么Γ?浅S行АD谌莸难≡窈蜕杓埔彩潜冉鲜手械摹#?br>3.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1)法西斯、和法西斯斗争(2)教师点评(一种情境的渲染)二、新授1.就是这样的誓言,伯诺德夫人一家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去和敌人进行斗争,知道他们怎么做的?(1)学生说(2)千方百计地和敌人周旋2.在这场斗争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1)学生说:伯诺德夫人和机智(2)学生说:杰克……杰奎琳……(3)当时戴高乐将军要颁发一枚勋章给他们,你们觉得应该给谁呢?(4)学生不一3.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看勋章颁发给你支持的那个人究竟有什么理由呢?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他的词句划下来。
(1)学生读(2)找到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座好好交流,好好说说你们的想法4.你想把这枚勋章颁发给谁呢?(1)学生:颁发给伯诺德夫人,因为是她起头保护秘密的,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老师不断地追问:这样的办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做敌人就不怀疑呢?我们来看看,这么好的办法是在情况下想到的呢?学生说: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危急的情况,这么严重的情况,这么同学有没有读出来,请一位学生来读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看看这么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再读读相关的文字,你有没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学生说:轻松自然、不露马脚请你好好地读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还从哪里看出来?(齐读――指名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想)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了。
(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
(应该轻轻地吹,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急忙”师生交流,通过插图来理解,伯诺德夫人站在德军的身后,可以急忙,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
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
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
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
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
别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
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设计尊重剧本特点,
采用演剧本的形式,变学生为“演员”,变课堂为“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交
流反馈,体会一家三口在特定的场景中,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感悟
他们语言的巧妙。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
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
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
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
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⑴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⑵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⑶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
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谁(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____。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
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
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伯诺德夫人:
⑴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
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
的。
⑵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⑶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⑷揣测心理:
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
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⑸尝试表演,评价。
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
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⑴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
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⑵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⑶尝试表演,评价。
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
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⑴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
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
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
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
怜悯之心。)
⑵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⑶尝试表演,评价。
德国军人:(略)
四、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板书设计】
(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吹灭端走 端上楼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练习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猛烈()昏暗()严肃()显眼()
安全()粗暴()放心()若无其事()
2、我最欣赏剧本中______的语言,因为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请你也写一段剧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教学建议】
剧本是编剧和演出所参照的蓝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
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的空间。教师
应充分认识到潜藏于众多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剧本,把
学生变为“演员”,把课堂变成“舞台”,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完
本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儿童剧剧本,自行编演剧本,增加对剧本的了
解和阅读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不等同于实践课,不能淡化对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品味,
因此在学、演剧本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那些精炼、含蓄、画龙点睛的
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