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最全的孔子故事【七篇】

最全的孔子故事【七篇】最全的孔子故事(篇1)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
这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孔子在当时的行为,以及人们是怎样对待孔子的。
从中,我对孔子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贵族的后代,后来渐渐没落。
因为孔子的父母结婚不符合当时礼制,受人歧视,孔子渐渐养成一个谨慎小心、敏感、善于应付人、遇事有所思索的性格。
由于后来刻苦学习,孔子渐渐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
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妒忌他的才能排挤他。
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
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位弟子。
孔子一生历经磨难坎坷。
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
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我是一个年轻人,生长在一个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家庭中。
从小,我就被爷爷奶奶告诉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一次,爷爷告诉我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中,孔子的学生们常常问他关于人生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他:“孔子,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品质?”孔子思索片刻后回答道:“诚实与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诚实与正直,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听完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我明白了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并始终努力将这些品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于传统节日的。
每年春节,我的家人都会隆重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我记得有一年,我和家人一起做汤圆。
在制作汤圆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面粉揉成团,然后将这些面团搓成小圆球。
最令我高兴的是,我还学会了将这些小圆球放进开水里煮熟。
当我和家人一起品尝这些由自己制作的汤圆时,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带来的家庭团聚和温暖。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与家庭的纽带,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除了这些具体的故事,我还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尊重长辈和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我时常看到爷爷奶奶对待长辈的尊重和敬仰,他们从不说长辈的坏话,总是恭敬有礼地与他们交流。
这让我认识到尊重长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对我而言并不仅仅是一些故事和价值观,它还是我与爷爷奶奶之间的纽带。
每当我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时光,听他们讲述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故事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温暖。
传统文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人、传承和传统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有关孔子的故事5篇

有关孔子的故事5篇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以上皆出自《孔子家语》,这本书是晋朝的王肃所写,历来被认为伪造的成分大于真实情况。但最近出土的资料证明,该书并非完全杜撰。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里面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
第二个故事: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再补充两则:
Hale Waihona Puke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摘要:一、孔子的生平简介二、孔子的重要思想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2.孔子论孝道3.孔子与子贡论仁4.孔子论君子四、小故事的启示正文:一、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一生致力于倡导道德伦理、教育改革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孔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重要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以人为本;义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正当的行为准则;礼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即是智慧,提倡求知识、明理性;信则强调诚信为本,做到言行一致。
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有一次,颜回在街上捡到一根金棒,他想起了孔子教导他要廉洁自律,于是将金棒归还了失主。
失主为了感谢颜回,送给他一头牛。
颜回又将牛归还,并表示不能因自己的善行而接受报酬。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弟子的高尚品质。
2.孔子论孝道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贡问他:“父亲犯了罪,儿子要不要举报?”孔子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意味着在孝道的面前,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包庇、互相谅解。
3.孔子与子贡论仁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子贡又问:“所有人都爱,够了吗?”孔子说:“还不够,还要善于对待他人。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仁的诠释,强调要关爱他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孔子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意味着君子要在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方面有所节制,具备谦逊、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四、小故事的启示这些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传达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如廉洁自律、孝道、仁爱、人际关系处理和君子品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孔子的故事
作者:周灵
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第41期
;雨丝轻飘,巷子里几乎没有人在走,只听得秋叶在雨打声中簌簌飘落。
我匆匆地走着,远远地望见庭院,门廊下挂着几条干肉。
“您来了。
”门童道。
“啊,夫子开始讲了吗?”我把油伞立在墙边,秋风吹得我打了个寒战。
“别提了!”门童一咂舌,“刚才夫子居然生气了。
宰予上课打瞌睡,夫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
“是曾参回来了吧?”夫子的声音穿过雨帘。
“是!”我应道,走进门去。
桌子上像往常一样堆着厚厚的书简,子路在一旁。
夫子正微笑着,似乎很高兴的样子,一点儿也看不出刚刚动过气。
窗户未关,雨丝细细的,偶尔飘进屋里,便浸入地上的竹席中了。
我向夫子行过礼,便在侧旁坐下。
夫子很慈祥地望向我,恍然间我觉得窗外菊花灿然。
“参啊,你这次出游有什么收获呢?”
“遇见一些人和事,更验证了老师您的…恕道‟啊!”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门童的话,于是问:“老师,听说您因为宰予偷懒而动了肝火,为什么不宽恕他呢?您常常是宽以待人的啊!”
夫子听后叹了口气:“话虽这样说,可他所犯的错误实在让人气愤。
上课时间,是提升自我、修身养性的好时机,他却浪费时间去睡觉,让人不能不痛心啊!”夫子喟然叹道,“只有颜回达到了我的标准……只可惜……”
三个人都沉默了。
雨打着屋檐。
泥土清新的芳香,从不大却别致的庭院中飘散。
颜回的馨德也应是这样流传着吧。
想起老师再三称赞颜回的言语,令人在追忆时倍感欣慰。
子路忽然发问:“那么,老师,颜回是智者中的智者吧?他可以举一反十,我只能举一反三罢了!”
“可是,”我问道,“智者与仁者哪个更优秀呢?”
“智者与仁者,”夫子合目道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说罢,起身向雨后初晴的室外走去。
“智者动,仁者静。
”我恍然大悟,人,应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应外动而内静!智与仁本不是作为比较而存在的啊!而山与水,本属自然,本性不同,但水环山行才是美景啊!夫子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我长久的困惑。
窗外,斜阳穿过树枝,照耀着被雨滴润泽的一切,晶莹闪亮。
光芒间,漫步着一位智者与仁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评点】
;文章大胆“穿越”,虚构“和孔子讨论…恕道‟、讨论智者和仁者”的故事,构思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文首雨景的描写,营造静谧氛围,“我”从外面匆匆赶回,故事就此展开。
两个场景,三人对话,颇似当年孔子和弟子间的论道,语言贴近人物身份,人物对话中穿插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全文灵活穿插景物描写,巧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诗意的氛围中。
需要指出的是,门童的设置不合理。
周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