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著名历史故事五则

关于孔子的著名历史故事五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孔子的著名历史故事五则,欢迎大家阅读!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故事二: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孔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丘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丘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丘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丘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丘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孔子的小故事篇2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

孔子的故事精选5篇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孔子的故事1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孔子的故事2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孔子的故事3众所周知,孔5261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4102乐家,既会唱歌,又会1653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 孔子问礼孔子一次问他的门徒,“在进行礼仪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门徒回答道,“根据规定的程序行事。
”孔子问,“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门徒回答:“跟随自己的感觉。
”孔子说,“你们的礼仪培训失败了。
”2. 孔子参观鲁穆公孔子参观了鲁穆公。
穆公问孔子如何改善统治。
孔子回答:“让百姓感受到你的爱。
”穆公反驳道:“我对百姓非常慷慨。
”孔子回答道:“这并不足够。
爱是要展现在言行之间,而不是流于慷慨。
”3. 孔子的弟子写文字孔子的一位弟子问他:“我写出了最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被人们记住?”孔子回答道:“用你的文字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吧。
”4. 孔子的徒弟先君子后小人孔子的门徒子路问:“我们应该先跟谁做朋友,先跟君子还是先跟小人?”孔子回答道:“你应该先跟君子交朋友,因为他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 孔子的学生被狗侵害孔子的一位学生被一只野狗咬伤。
孔子派门徒寻找狗。
当门徒抓住狗时,孔子吩咐说:“不要伤害它,因为它只是在执行它的天性。
”6. 孔子的学生给自己设局孔子的一位学生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当听到孔子赞扬他时,他将弹奏他的琴。
但孔子没有赞扬他,于是他回来摔坏了他的琴。
孔子告诉他:“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你需要更多的努力。
”7. 孔子的学生想和他分享喜悦孔子的学生呈报了他的进步,告诉孔子他在一次辩论中打败了一位对手。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把这个喜悦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而不是只跟我说。
”8.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品性有人问孔子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孔子回答道:“你应该看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的事情,那才是他真正的品性。
”9. 孔子的门徒讽刺他的声音孔子的一位门徒讽刺他的声音。
孔子回答道:“我的声音虽然不甚动听,但我的言语却是有分寸的。
”10. 孔子的一位学生不忠孔子的一位学生对他不忠,孔子提醒他说:“如果你不忠实于自己的师傅,你也不会忠实于自己的国家。
”11. 孔子回避悖论孔子发现了一个悖论:“一个人不能一边说谎,一边帮助别人。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行举止、故事和教诲至今仍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学生们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十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和研究。
一天,他正在庭院中讲述课程,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认真倾听。
就在这时,天开始下雨了。
大家本以为孔子会停止教诲,不想孔子却没有理会,仍然继续讲课。
雨越来越大,而孔子的声音却异常洪亮,直到最后一名学生也听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惊讶地问孔子:“为什么你不停下来?大家都听得不清楚了。
”孔子微笑着说:“人类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能够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雨声再大,我们也要坚持去学习。
”故事二:孔子与匡衡的故事孔子一次到一个城市去教书,他请来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匡衡向自己请教问题。
孔子对匡衡说:“你能给我一个诚实的答案吗?”匡衡郑重地说:“当然可以。
”孔子便问道:“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匡衡思索片刻,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
”孔子再一次提问:“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匡衡这次更加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再次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
”孔子微笑着拍了拍匡衡的肩膀,他对匡衡说:“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100%的诚实,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更加真实。
”故事三:孔子与公输般的故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尊重和敬畏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叫做公输般的年轻人,他自称是个人才出众、无所不能的天才。
孔子听了他的自夸后,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孔子问公输般:“你愿意和我一起栽种菜吗?”公输般自信地说:“没问题,栽种菜很简单,我很快就能学会。
”于是,他们一起去菜园。
孔子拿起一把锄头,开始耐心地锄草、整理土壤,然后小心地种下了一颗颗蔬菜种子。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五篇

【导语】孔⼦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物。
⽼百姓叫他做孔圣⼈,读书⼈称他为孔夫⼦。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孔⼦的经典故事关于孔⼦的经典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孔⼦的经典故事 孔⼦的⽗亲死得早,母亲含⾟茹苦地把他抚养成⼈。
在孔⼦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为⼉⼦演奏,有时⾃⼰为⼉⼦吹弹,有时让⼉⼦⾃⼰玩弄。
邻⾥乡⼈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们说:让孩⼦从⼩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
做⼈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规矩不成⽅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
让孩⼦早点接触礼仪、⾳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
邻⾥有了婚丧等红⽩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
孔⼦成⼈以后,对⾳乐的爱好有增⽆减,把⾳乐当成⾃⼰⽣活中的⼀部分。
他在齐国听了韶乐,⼀连学了三个⽉,整⽇沉醉其中。
他说:“真没想到⾳乐的感染⼒有这么强!” 有⼀次,孔⼦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他弹⼀⽀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天。
师襄⼦让他换个曲⼦,孔⼦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曲⼦,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 过了⼏天,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曲⼦,可以弹别的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意。
”孔⼦说。
⼜过了⼀段时间,孔⼦依然在弹那⾸曲⼦,师襄⼦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意了,可以换⼀⽀曲⼦了。
”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物形象呢。
”孔⼦说。
⼜过了⼀些时候,孔⼦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肤很⿊,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四⽅,这就是周⽂王。
” 师襄⼦听了⼗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对⾳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更加刻苦地学习⾳乐,他能从⾳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
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到⾳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故事11则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
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
身长(周制)九尺六寸。
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
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
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
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
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故事取材于《说苑》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七、慎言鬼神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