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寄生现象
(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害也不受益,称为共栖。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双方受利,称为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分为:
①专性寄生虫,生活史某个阶段或各个阶段都营寄寄生生活,如丝虫;
②兼性寄生虫,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③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
3.宿主类型: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贮藏宿主
4.感染阶段:在寄生虫生活史发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够感染人体的某一特定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5.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的侵入、移行、寄生等对所累及的部位、组织及其附近组织、器官都可产生损伤、破坏或迫压作用。
尤其是寄生虫的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些物质可引起组织损害、出现免疫病理反应。
6.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和胎盘的天然屏障作用,胃液等消化液的杀灭消化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补体和溶菌酶的溶细胞作用等。
(2)特异性免疫
①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②非消除性免疫:这是寄生虫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一般分为三类:
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
②宿主清除了部分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部分的抵抗力,这样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属于此类型;
③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
7.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感染人体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并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
(2)传播途径a.土壤 b.水 c.食物 d.空气e.节肢动物 f.人体直接接触
(3)易感人群:易感者是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获得性免疫多属带虫免疫,当寄生虫从人体消失以后,免疫力即逐渐下降、消退,重新处于易感状态。
8.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地理环境及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等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9.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寄生虫的流行常有明显的地方性,这主要与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的地理分布、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有关。
(2)季节性: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寄生虫及中间宿主在外界的发育或对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所以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这类不需要人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了寄生于人类的寄生虫绝大多数是由动物寄生虫进化而来的,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10.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1)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
包括线形动物门的线虫、扁形动物门的吸虫和绦虫以及棘头动物门的棘头虫。
一.钩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上端,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潮湿的土壤,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
刺青幼虫以细菌及有机物为食,经7-8天发育,蜕皮二次发育为丝状蚴及感染期蚴。
感染期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钻入人体,在皮下组织移行进入小静脉和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此后又从肺泡并借助小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咽,到小肠内两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1.致病: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或“着地痒”。
丝状物钻人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和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
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
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
(2)呼吸道症状:钩树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
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政治课表现持续性干咳和哮喘,有时在痰中可查到钩虫幼虫。
2.成种所致病变及症状
(1)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
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导致贫血。
(2)消化道症状:成虫以口囊咬附肠黏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
可形成片状出血性瘀斑。
病变深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3)婴儿钩虫病:临床表现为腹泻姐,解柏油样黑便,皮肤,黏膜苍白,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啰音,肝脾肿大,贫血严重,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³以下。
血红蛋白低于5g/L,嗜酸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技术直径有明显增高;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3.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
3、钩蚴培养法。
4.防治
1、普查普治
2、粪便管理和个人防护
二、华支睾吸虫
1.防治原则: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自觉不吃生的和不熟的鱼虾。
改进空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分开使用,也不用生鱼喂猫和狗。
积极治疗患者和感染者,首选药为吡喹酮,也可用阿苯达唑。
加强粪便管理不用鲜粪施肥,防止活卵下水。
2.实验诊断: 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但因为虫卵小,粪便直接涂片法易漏检,所以多采用各种集卵法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
成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经历胞蚴,雷蚴和尾蚴。
成熟尾蚴遇到第二宿主淡水鱼后,侵入鱼体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因为食用含囊蚴的鱼而感染。
3.致病:
华支睾吸虫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
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由于虫体分泌物及代
谢产物对机体的毒素作用,以及其在肝胆管内的机械性刺激可导致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和增生,管壁因结缔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变窄。
导致胆管阻塞,胆汁於滞,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汁流动不畅,容易招致细菌感染继发胆管炎和胆囊炎。
轻度感染者绝大多数人无临床症状或很轻微。
虫数较多时可出现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
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重症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引发侏儒症。
三、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当尾蚴遇到人或动物皮肤时,用吸盘吸附在皮肤上,借助穿刺腺分泌蛋白酶类物质溶解皮肤组织,以及虫体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在数分钟内即可进入皮肤脱去尾部变为童虫。
童虫在皮下组织停留短暂时间后,进入门静脉发育到一定程度,再到肠系膜下静脉及直肠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1.致病
(1)尾蚴所致损害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
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表现为入侵部分的丘疹和瘙痒。
(2)童虫所致损伤童虫在宿主体内移动时所经过的器官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
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3)成虫所致伤害成虫寄生一般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静脉内膜炎或静脉周围炎。
主要是因为虫体的分泌物、排泄物、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模等在机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4)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
虫卵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及
结肠肠壁等组织,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
2.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
异,日本直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
(1)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大量尾然的无免疫力人群,或慢性患者再次大
量感染尾蚴后。
常在感染后1-2个月发病。
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同时伴有发
热、肝、脾肿大、嘴酸粒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和体征。
(2)慢性血吸虫病:多发生在急性别症状消失而未经杀虫治疗,或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的患者。
患者常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只出现肝、脾肿大、间歇性膜泻、发热贫血和消瘦等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食管下端及胃底静
脉曲张等症状。
多因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而死亡,儿童时期重度反复感染可影响垂体前叶的功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4)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
寄生所造成的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常发生在脑和肺。
3.病原学诊断
1,直接涂片法2,毛蚴孵化法3,定量透明法4,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防治
1,消灭传染源2,控制和消灭钉螺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防护。
疟原虫
1.感染期:在人体内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2.感染方式:当雌性按蚊刺唾液腺内的子孢子随蚊的唾液进入人体
3.主要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可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
①潜伏期:从子孢子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的时间
②发作: 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
③再燃与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只有再燃,不引起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再燃,也有复发。
④贫血
4.诊断:病原学检查: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制成薄血膜和厚血膜,经姬氏或瑞氏染后镜检。
溶组织内阿米巴
1.主要寄生部位
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结肠,也可侵入其他组织器官
2.感染期
含四个核的成熟包囊
3.感染方式
经口、食物,水与手
4.病原学诊断
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涂片法、体外培养、核酸诊断
5.致病因素
虫体毒力、寄生微环境的理化、生物因素以及宿主机体状态等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侵入结肠和其他器官、适应宿主的免疫反应和表达致病因子的能力,这些致病因子破坏细胞外间质,接触依赖性溶解宿主组织,抵抗补体的溶解作用,这便是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的要点。
6.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查治患者与带虫者首选药物:灭滴灵
(2)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