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四营 养级
写法 要求 :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 2、以消费者(动物)结束。 3、箭头从被吃指向吃。
4、箭头方向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你连接的食物琏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9
2
1
4
6
8
3
5
7
兔 草鼠
食草 昆虫
狐
猫头鹰
狐
猫头鹰
蛇 猫头鹰
吃虫的鸟 猫头鹰
青蛙
蛇
猫头鹰
吃虫的鸟 猫头鹰 蜘蛛 青蛙 蛇 猫头鹰
在食物链中,经历的环节越少,处于食 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如鹰),获得的能 量就越多。
(3)如果受环境污染, 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 并能被植物吸收,且又 不能被各种生物排出体 外,你认为在此生态系 统中,最终在哪一种生 物体内该重金属的含量 最高?
鹰。鹰会吃掉许多兔、鼠、蛇,这些动物体内的 有毒物质都积累在鹰体内,导致鹰体内的有毒物 质积累得比其他动物多。由此可见,营养级别越 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的越多。
态
系
统
一块农田
试一试:
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属于生态系统?
一个湖泊
一群鱼
一片森林
一块农田
一群人
一个水族箱
一试身手
请思考: 下列哪些属于生态系统?哪些不属于生态系统?为 什么? 一片树林、一条河流、一间教室、生物圈、一片草 原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条河流、生物圈) (非生态系统:一间教室、一片草原的所有生物)
角色:分解者
真 职能:能够把有机 菌 物分解为无机物,供
绿色植物再利用。
分解者一般分为两类:
细 一类是细菌和真菌; 菌 另一类是其它腐食性动
新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共42张PPT)

。食物链的组成中不包
括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
。
你连接的食物琏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 的变化?
图中的食物链有几条?写出最长的一条
• 食物链的写法: • (1)箭头指向捕食者 • (2)开始于生产者 • ( 3 ) 结束于最高级的消费者
度、无机盐等
例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D)
A、草履虫 B、病毒 C、蘑菇 D、草
B 例4、下列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不同 生物之间由于吃与 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 链状结构叫做 食物链
A、河边上的一簇簇美丽的月季 B、远山上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
C、鱼缸内一群艳丽的锦鲤 D、坝上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
轻松尝试
1、“我为花草呵护,花草向我微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 “花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
• A、消费者
B、生产者
•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动物
2、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等
链
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公开课《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食物链
1、引导学生回头看图1-16,提问树叶、虫和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3,教师示范食物链的书写。
4、展示PPT,让学生判断食物链的完整性(见课件),并说出理由。
学生倾听
判断哪些是生态系统,并分析判断的理由
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从而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见课件)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地位
3、教师讲解图1-16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4、出示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态系统(见课件)
5、过渡:从习题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呢?
草被网罩起来后,鸟飞不进去,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而未加网罩的草原,蝗虫的行为受到鸟的限制。说明了生物之间还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注意:
(1)、食物链箭头的指向是指向捕食者,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2)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3)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
(4)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5、指导学生书写“想一想,议一议”中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走动巡查,让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
捕食(吃与被吃)关系
教师示范过程中边听讲解边跟着书写食物链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1、复习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察水族箱中影响青鱼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评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评课稿张菊花昨天中午有幸聆听了俞辉老师一节生物课,俞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俞老师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俞老师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前俞老师利用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五个问题引入新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紧接着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抛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领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安排严瑾。
俞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过程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领会,再设计了两个彦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引出画食物链这一重点,通俗易懂的彦语使得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环环相扣,自然就过渡到了重点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流动的突破上。
在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诊断评价,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目标,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得知识点落实到位。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值得商榷的几个地方: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并且会画简单的食物链,一个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应该是生产者,因此在授课中可以先给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总结出画食物链的规律再来连22页观察与思考,进而在回答讨论的问题就轻而易举了。
2、导学案中自学提示中的学习任务可以编成类似系统总结那样的填空以避免自学提示内容和学习目标重复,3、关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课本23页的A 到E这条食物链上标的非常清晰,最高的那个消费者体内含量最高,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金岩中学

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形成 食物网
.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1.最终来源: 太阳能
2.方向: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 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 的后果? 人会中毒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 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 累的越多?
绿色植物—— 生产者 ? 动物———— 消费者 ? 细菌、真菌—— ? 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在分解苹果)
(蘑菇)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 食 生物之间由于吃与 物 被吃的关系而形成 链 的链状结构,叫做 和 食物链 食 物 网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用箭
第二节
生物和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金岩中学:张小庆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 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 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做 一个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阳光、空气、水、 非生物部分 —— ? 土壤、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 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 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 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 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 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水 俣 病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 就是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富含汞(有毒物质) 的鱼虾造成的,患者手脚麻木、运动失灵, 甚至呈疯癫状态。
五.生态平衡
1.定义: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动物的数量 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 定。 2.特征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 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 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二节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 它的环境是指( )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C.上述A和B的总和 •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 蛙
•2.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 的生物因素是( ) •①青蛙②蚯蚓 •③黏虫④蛇⑤甘薯⑥猫头鹰 •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④⑤⑥
一片草原 一片森林
一个湖泊
一群页
一个湖泊
都 可 以 看 作 一 个 个 生 态 系 统
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
一块农田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产者 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
动物 :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消费者
细菌、真菌: 分解动、植物体 ——分解者
资料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 间由于吃和被吃的关系而形成 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探究:
食物链
①先找出植物(生产者)——食物链的
起点。
②再找到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③再找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个找完后, 再找下一个) ④一直到找不到天敌的动物为止(—— 食物链的终点) ⑤标箭头:起点 终点
1、树皮里面有昆虫 的幼虫。树、昆虫的 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 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 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 植物、动物和真菌分 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植物: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生 物 部 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
三者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细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 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 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 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 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 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 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 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 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 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讲课稿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讲课稿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依赖的联系。
本节课将围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展开讲解,以期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各种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动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调节了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物种数量和种群结构。
生物的繁殖、迁徙、竞争和捕食等行为也对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影响到极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气候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环境中的污染物也会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如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导致鱼类中毒,影响到食物链的正常传递。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适应包括结构适应和行为适应。
结构适应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形态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需要。
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具有长而深入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动物的毛发颜色和厚度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行为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行为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迁徙路线和时间;动物在面对危险时会采取逃避或伪装等行为来保护自己。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
例如,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多种植物、昆虫、鱼类和鸟类,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相互之间存在着协同和互惠的关系,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