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林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林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另辟新境抒离情——黄遵宪《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2.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3.学会抓关键词,群文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具准备:希沃白板5、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本课学习一首新颖的诗歌,从诗题《今别离》入手体会“今”字在另辟新境抒离情上的体现。

2. 回顾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读诗题-——读诗人——朗读诗歌——了解基本内容——找诗眼——找意象——解意象——解诗情(板书)3:知人论世(希沃课件授课现场链接网页小视频)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二:诵读环节(利用希沃白板古诗词界面灵活展现) 1:配乐,出示本诗,全班有感情诵读2.在背景音乐情境下请两位学生对照翻译基本了解诗歌内容| 三:赏诗歌(一).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找诗眼)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今别离》其一中主要使用哪些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三).合作探究: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利用希沃思维导图巧妙地讲解文本知识内容) |结合本课课题“另辟新境抒离情”今交通工具的特点及与表离情关系?眼见双轮驰,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一、教学目的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明代著名曲剧之一,由关汉卿所作,别名《打金枝》。

将乐曲、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

此曲生动准确地刻划了明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曲剧《今别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2、掌握曲剧《今别离》基本剧情;3、能识读曲剧《今别离》中的花腔唱腔;4、能通过曲剧充分领略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以图画欣赏的方式展示明代曲艺家的生活场景和演出场景,让学生通过图画体验明代曲艺在文化、制度、审美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步、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今别离(其一)》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别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选段后的《今别离(其一)》文本,并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识读其中的花腔唱腔。

该部分可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感受《今别离(其一)》中不同角色的人生、情感、命运等。

第四步、欣赏(30分钟)开设小型曲剧演出,首先播放曲剧《今别离(其一)》片段,然后请学生观看课堂上的曲艺演出。

演员化装、表演、唱腔、戏曲乐器、布景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今别离(其一)》中反映明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及表演技巧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思考(15分钟)请学生讨论曲剧《今别离(其一)》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神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对此节课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回顾。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导入新课。

古人写离别,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意象。

你知道古代诗词中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有哪些吗?如月亮、夕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今别离》,它所采用的意象,与古代诗词中所用的表示离别的传统意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分析诗歌1、诵读诗歌,想一想,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诗中的两个字或词语表达。

明确:忧、愁2、舟车只是交通工具,是客观事物,为何能“生离愁”、“增心忧”?(如今的舟车的特点,古今舟车的对比)今(分析):准时、巨力、快速古:行止犹自由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准时、巨力、快速的新交通工具,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只能希望: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2三、分析意象1、找一找,本诗中有哪些与传统诗歌不一样的意象?(其他三首《今别离》)双轮、钟声、万钧柁、轮船、火车、轻气球2、诗人的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奇的意象?(知人论世)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国诗的哥伦布”。

苏轼认为“无事不可入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入诗,比如下面这两首外国诗,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庞德(美国诗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李景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人诗歌革新的精神。

3、通过对比鉴赏诗歌,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人间最难是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之路途遥远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此更重离别。

一起来看黄遵宪笔下的《今别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二、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三、赏析诗歌1、学生自读,订正读音,齐读。

2、请个别同学读整体感知:? 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具备怎样的特点? ? 找出诗歌中情感词并勾画相关诗句。

| 2【明确】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意象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情感词:“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交通便捷本是一件可喜之事,可为什么诗人忧愁呢?)问题:分析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古代舟车“行止犹自由”,因速度慢使人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现代舟车的速度快反而增加人的离愁别绪。

古今对比,突出现代境遇下体会到离别的“不自由”。

3、离别何其迅速,那么相聚是否也同样迅疾?【明确】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添匆匆之意、忧伤之感。

怨归去得疾,恨归来的迟。

诗人将团聚的期许寄托于新式交通工具“轻气球”,使离情显得不那么浓悲,却突出近代人别离的无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君朝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君朝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案(本节课获重庆市2014年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一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刘君朝教学目标: 1、探究《今别离(其一)》的意旨,了解黄遵宪对诗歌发展所作的有益探索。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探索诗歌意旨。

3、学习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突破口、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基础来解读诗歌意旨。

重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难点:体会黄遵宪以离愁表现科技昌明的意旨。

教学过程:一、引入:离愁很苦,离愁也很美,所以它被文人墨客们一代代吟唱。

比如屈原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写道:正当今昔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读着这些诗句,每每令人心醉。

时间的长河流到了清朝末年,这期间走来一个人,他叫黄遵宪,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组叫做《今别离》的诗歌(指黑板点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一首,看他又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共识。

这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但实际上清朝也不乏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比如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他从 |2二、以意逆志,读懂意旨1、先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⑧,这是对诗歌的第一个注解。

课下注释很重要,尤其是课文的第一个注释(它是对本文的作者,作品思想,写作特色等所做的概括介绍),它往往可以作为读懂诗歌的突破口、作为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请默读注释⑧,思考:《今别离》这个题目原本出自哪里?在传统诗歌中它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依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种题材应该是抒发什么情感的?(板书课题)指名回答。

(《今别离》原本出自乐府杂曲歌辞;是传统思妇游子题材的诗歌;应该是抒发思妇和游子之间的思念之情的。

)2、齐读诗歌,看这首诗抒发了这种思妇游子间的思念之情没有。

请看屏幕,带着问题读诗。

幻灯展示:一、以意逆志,读懂主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切身体会指:①你对字义、词义、句义的理解;②尤其是你要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经验和你所积累的阅读知识去读诗)朗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3、有几个字的读音同学们要注意: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的“不”,同学们读的“fǒu”,为什么读“fǒu”?(因为整首诗押“ou”韵)读“否”讲得通吗?(讲得通)为什么?因为“不”在古汉语中可看作“否”的通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
黄遵宪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概括大意并分层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
一层(1-4句):眼见轮船启动,更增加了心中忧愁。

二层(5-22句):通过乘舟车离别的今昔对比,表现新式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的不同离愁感。

三层(23-26句):希望乘坐更快的交通工具归来的美好愿望。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4、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感觉?怎么描写这种感觉的?
意象:船轮,舟与车,万钧柁感觉:快
怎么描写:①对比手法。

诗中将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古人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②动词: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
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5、同样表现离情别绪,这首诗与古代同题材的诗歌主要有哪些不同?
①选取意象不同:古人写离别常选用柳树、长亭、南浦、酒、月等意象。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②描写手法不同: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比较典型的是《雨霖铃》,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③表达情感的程度不同,有两种观点,你同意哪种?
A/:诗里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B/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表现了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人们的离愁别绪
6、知人论世,了解作家,探究本诗与古诗不同之因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比如:“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
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

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7、名家评价,你同意吗?
梁启超认为是诗界革命大旗,写轮船、火车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
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
泰斗王闿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王闿运因袭传
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
空帷"等等。

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
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
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
《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钱仲联等: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
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
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在很大
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
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5.结语: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结合当代,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
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今天我们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借飞机、高铁、微信等意象
来写今别离,会是怎样的韵味,请同学们课余仿写一首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