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咏怀八十二首 今别离 (共26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 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 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 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 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 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 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生平、性格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 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 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 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 之痴。(《晋书•阮籍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生平、性格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 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 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 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 之痴。(《晋书•阮籍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 课件 (共30张)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 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 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 圈。
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 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 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 •
单从题目来分析, 是一首游子思妇 这是一首什么诗? 诗,抒发的是一
抒发的是一种什 种离情别绪。
么样的感情?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
意象(常表达留恋、安慰、嘱 柳
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的情感)
古道
离愁
酒
笛声 别恨 长亭
山
黄遵宪
知人论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 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 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 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 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 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 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 师”之称。
本诗创作背景 :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
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 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
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 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 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诗歌风格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学习《今别离其一》时,重点要体会 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 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 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 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 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 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 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 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 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 承受着的重压。
•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 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 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 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 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 此“猖狂”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 他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所谓的失言其实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人不要讲谎话,因为讲一句谎话要用十句甚至更多的谎话来圆谎,但有时候,人不能净说实话,如 果说实话效果不好,你可以用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代替!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你身边总有这样一种人:你成功了,他(她)当面恭喜你,暗地里妒嫉你;你失败了,他(她)当面安慰你,背地里笑话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 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 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 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 “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今别离(25张)-优秀课件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 一种离情别绪。
思考探索
• 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感觉? 怎么描写这种感觉的?
意象:船轮,舟与车,万钧柁 感觉:快 怎么描写:①对比手法。诗中将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 与古人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② 动词: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 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今别离(25张)-精品课件ppt(完美 版)
了解背景
• 然而,黄遵宪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时代。 就在黄遵宪出生的前8 年,即 1840 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西 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 个又一 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遭到破坏,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 矛盾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黄遵宪出生后第三年,爆 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 平天国政权存在了 14 年,太平军纵横18 个省,沉重打击了清 王朝的统治。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开始发 生了变化。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了解世界,并提 出 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认为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居。他们对于清朝 政府的腐败, 深恶痛绝,呼吁强国强兵,抗击外来的侵略。
思考探索
5、同样表现离情别绪,这首诗与古代同题材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不同?
①选取意象不同:古人写离别常选用柳树、长亭、南浦、酒、月等意 象。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 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思考探索
• 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感觉? 怎么描写这种感觉的?
意象:船轮,舟与车,万钧柁 感觉:快 怎么描写:①对比手法。诗中将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 与古人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② 动词: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 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今别离(25张)-精品课件ppt(完美 版)
了解背景
• 然而,黄遵宪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时代。 就在黄遵宪出生的前8 年,即 1840 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西 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 个又一 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丧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遭到破坏,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 矛盾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黄遵宪出生后第三年,爆 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 平天国政权存在了 14 年,太平军纵横18 个省,沉重打击了清 王朝的统治。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开始发 生了变化。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了解世界,并提 出 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认为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居。他们对于清朝 政府的腐败, 深恶痛绝,呼吁强国强兵,抗击外来的侵略。
思考探索
5、同样表现离情别绪,这首诗与古代同题材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不同?
①选取意象不同:古人写离别常选用柳树、长亭、南浦、酒、月等意 象。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 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咏怀二十八首(24张)-优秀课件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咏怀二十八首(24张)-精品课件ppt (完美 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咏怀二十八首(24张)-精品课件ppt (完美 版)
知人论世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公元249年,司马懿 杀曹爽,专国政。死 后其子司马师、司马 昭相继专权。
文学成就
向秀
文学成就上, 向秀的《思旧赋》 为悼念好友嵇康和 吕安所作,十分感 人,但无诗流传;
刘伶
刘伶只有 一首五言诗传 世;山涛、王 戎、阮咸没有 诗歌传世。
阮籍、嵇康
七贤中真 正能代表当时 文学最高成就 的只有阮籍和 嵇康。
六朝文学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 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 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 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 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 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人教版语文Leabharlann 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咏怀二十八首(24张)-精品课件ppt (完美 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咏怀二十八首(24张)-精品课件ppt (完美 版)
总结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 起来弹琴),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 三、四、五、六句借景抒情,借“明月、清 风、孤鸿、翔鸟”这些景物,来抒写内心的 孤单和优思。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第 一单元 咏怀二十八首(24张)-精品课件ppt (完美 版)
主题: 这首诗写诗 人深夜弹琴和孤 独不安的忧思。
人教版_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 今 别 离 》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二、吟赏诗歌 以意逆志
总结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巧妙地将 近代出现的新事物,表现近代人在别离 观上的新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 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为过。
说局限
拓
展
黄遵宪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
延 伸
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 观描述,还没有深入人生与 自我的生存状态的境界,来
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较他同时代和现当代的诗
知识点回顾: 以意逆志:以,用; 意,自己的切身体会; 逆,推测;志,作者 写作诗歌的本意。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三、赏析原因
知人论世
探究讨论: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 多新奇意象?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三、赏析原因 知人论世
人教版版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今别离 》-示 范课件 【精品 课件】
今别离
黄遵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 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 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 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 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 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 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 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 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 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 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 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 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 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 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 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
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 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 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 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 ,在种种醉态、狂态 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 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 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 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 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 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 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 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
•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 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 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 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 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 此“猖狂”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 他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 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 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 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 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 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 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 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 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 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 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 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 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 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
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 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 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 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 ,在种种醉态、狂态 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 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 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 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 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 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 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 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
•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 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 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 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 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 此“猖狂”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 他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今别离》 课件 (共30张)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 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 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 圈。
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 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 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
黄遵宪
知人论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 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 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 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 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 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 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 师”之称。
• 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 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 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 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 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 帷"等等。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 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 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 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诗人怀念古代马车与孤舟速度慢,给人一种行 为举止上的自由,使人们有足够时间感受离别 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法
诵读法。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韵律美、节奏美。
悬念解疑法。在有疑之处,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引导学生在内容联想和对比激趣中鉴赏诗歌,通过多媒体课 件增强视听冲击,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进行思维导图的 设计创作,从高考诗歌复习四大模块入手,以生为本,以学 定教,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节课意在复习诗歌基础上,对比分析作品语言风格和情感 表达特点,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
力,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情的特点,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拟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挖掘诗歌中的离别意象,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 位和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抓取关键词对比 鉴赏诗歌;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审对美意鉴象赏与与意创境造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进一步引导高三学生复习 诗歌,学着创作诗歌,增强写作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新处与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 赏诗歌的能力。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知识建构 学有所获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多媒体展示诗中提到的一些古今“送别”意象图片。 点拨法——设问提示
课堂教学在学生有疑问之处,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实现教 学资源共享。 比较法——对比鉴赏 比较分析“古别离”、“今别离”意象与意境的不同;对比鉴赏现 代诗人木心《从前慢》,开放性谈谈你喜欢哪篇的理由。
教法与学法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教学过程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课前准备:教师分发《今别离》导学案,要求熟读诗 歌,扫清字词障碍,并为《今别离》创作一个诗歌鉴 赏思维导图。 (提示:可以从诗歌复习四大模块入手)
(二)查——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检查预习效果,诵读诗歌,学生彼此之间 交流思维导图,整体上把握理解诗歌。
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推荐优秀作业,学生一 展示思维导图并加以讲解
教师示范:展示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 (ppt),适当加以补充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说教学过程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黄遵宪的语言 韵味,感受其情感之美;
诗歌特点:意象独特、颇具创新
梁启超:《今别离》四首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 格”。
夏敬观:能直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
充分肯定了它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学情分析(高三年级学生)
学生已经熟悉了诗词鉴赏的基本 方法 基本能够品味语言、分析意象 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对比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 达特点的区别
这样巧情导入,渲染气氛,意在关联主题送别,同时引起学生的 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黄遵宪《今别离》的学习中去。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说教学过程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诗歌语言→诗歌形象→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说教学过程
广 东 省 珠 海 市第二 中学人 教版高 中语文 选修《 古代诗 歌散文 》课件 :咏怀 八十二 首 今 别 离 ( 共 26张P PT)
(一)导——巧妙导入 引发兴趣
导入(课间音乐播放李叔同《送别》伴奏)
继续导入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 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 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 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 每年的6月分外伤感,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离别时,我们今天学习黄遵宪 的《今别离》可谓格外应景。
今别离
黄 遵 宪
《今别离》说课
1
说教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重难点
5
说教法、学法
6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推荐作品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现代性的离别体验 时代标志
不同于古典诗歌时空模式 古今之别,也有中西之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 的新意。 教学难点 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新处与局限性,比较现 代诗人木心的《从前慢》,两者在语言风格、 情感抒发、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区别,培养学生 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情境法——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伴奏;课间教师或学生歌唱歌曲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