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观测规范

合集下载

降水等级划分标准(一)

降水等级划分标准(一)

降水等级划分标准(一)降水等级划分标准在气象学中,降水等级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进行有效的气象观测。

以下是常见的降水等级划分标准。

国际标准根据国际标准,降水等级划分如下:•小雨: 0.1mm/小时 ~ 4.9mm/小时•中雨: 5mm/小时 ~ 24.9mm/小时•大雨: 25mm/小时 ~ 49.9mm/小时•暴雨: 50mm/小时 ~ 99.9mm/小时•大暴雨: 100mm/小时 ~ 199.9mm/小时•特大暴雨: ≥ 200mm/小时中国标准根据中国标准,降水等级划分如下:•小雨: 0.1mm/小时 ~ 9.9mm/小时•中雨: 10mm/小时 ~ 24.9mm/小时•大雨: 25mm/小时 ~ 49.9mm/小时•暴雨: 50mm/小时 ~ 99.9mm/小时•大暴雨: 100mm/小时 ~ 249.9mm/小时•特大暴雨: ≥ 250mm/小时台湾标准根据台湾标准,降水等级划分如下:•小雨: 0.1mm/小时 ~ 9.9mm/小时•中雨: 10mm/小时 ~ 24.9mm/小时•大雨: 25mm/小时 ~ 49.9mm/小时•豪雨: 50mm/小时 ~ 99.9mm/小时•大豪雨: 100mm/小时 ~ 249.9mm/小时•特大豪雨: ≥ 250mm/小时注意事项在使用降水等级划分标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标准不同,划分等级也不同。

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气象观测时,需要使用相应地区的标准。

2.标准是按照小时计算的。

如果需要划分其他时间段内的降水等级,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

3.降水量的测量需要使用专业的气象仪器,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4.在进行一些紧急救援等工作时,根据不同等级的降水划分,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人身、财产等安全。

以上是降水等级划分标准的相关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象观测条件,选择适合的标准进行应用。

为什么需要降水等级划分标准降水等级划分标准的出现与发展,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和测量降水量的大小,便于气象研究、水文研究、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工作。

雨水的测量与记录

雨水的测量与记录

雨水的测量与记录雨水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人类的生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量和记录雨水的数据,有助于了解降雨情况、水资源的利用以及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本文将介绍雨水的测量方法以及记录方式。

一、雨水的测量方法测量雨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雨量计法:雨量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其中最常用的是翻斗雨量计。

翻斗雨量计由一个漏斗状的录水器和一个秤盘构成。

每当雨滴进入漏斗时,秤盘会转动,通过计数器记录下每一次翻斗的次数,从而得知降水量。

2. 气象雷达法:气象雷达可以探测到降雨颗粒的反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分析,可以估计出降雨的强度和范围。

3. 雨滴谱仪法:雨滴谱仪是一种用来测量雨滴粒径分布的仪器。

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雨滴的尺寸和数量,可以推断出降水的性质。

4. 雨格测量法:利用雨格法可以间接测量降雨量。

通过在地面或建筑物上设置网格,可以记录下雨滴在网格上的分布情况,从而推算出降水量。

二、雨水的记录方式对于准确记录雨水数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量时间:每次测量都需要记录下测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便后续进行数据分析。

2. 测量地点:记录下测量雨水的具体地点,比如国家、城市、乡村或者具体的观测站点。

3. 测量设备:记录下使用的测量设备的品牌、型号以及其他相关参数。

4. 降水量:根据测量方法得到的数据,准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降水量。

5. 降水强度:记录下降水的强度,可以是每小时的降水量,或者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密度。

6. 降水类型:根据降水的特性,记录下雨水的类型,比如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

7. 天气状况:记录下测量时的天气状况,比如晴天、多云、阴天等,以便后续分析降水与天气的关系。

8. 其他观测参数:根据具体需要,还可以记录其他相关的观测参数,比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三、数据处理与应用测量和记录雨水数据后,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信息:1. 年降水量统计:将每次测量得到的降水量进行累加,可以得到某一地区一年的总降水量。

降水量观测方法

降水量观测方法

降水量观测方法
【学员问题】降水量观测方法?
【解答】(1)器测法
a)一般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
b)把24h分成几个时段进行,以8时作为日分界点
自记雨量计
a)可确定出降雨的起迄时间、雨量大小、降雨强度的变化过程;
b)储存推求降雨强度和确定暴雨公式的资料;
c)应与雨量器同时进行观测,便于校核。

雷达探测
a)根据探测到的降水回波位置、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和变化趋势,预报探测范围内的降水、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b)有效探测范围40-200km
气象卫星云图
a)可见光云图:反映云的反照率
反照率强的云,云图上亮度大,颜色白;
反照率弱的云,亮度弱,颜色暗
b)红外云图:反映云顶的高度和温度
云层温度越高,高度越低,红外辐射越强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降水问题知多少

降水问题知多少

科学之友2022-09 46“中盛睿达”杯气象科普作品选登降水的定义根据中国气象局2003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下简称“《规范》”)的定义,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

气象上的降水观测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观测。

降水量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取1位小数。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测定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气象上说的降水,一般又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用天气现象来解释,可以理解为以水这种相态降落到地面的雨、毛毛雨等。

而固态降水一般指的是雪、雨夹雪等降水现象。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冰雹,它既可以按液态降水测定降水量,也可以按固态降水来测定,区别在于当冰雹降落后迅速融化时,也就是地面没有产生累积,此时的冰雹就属于液态降水,否 降水天气过后,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看到诸如雨情快报这类信息,里面包含了一定时间段、一定行政区域的降水量信息。

当有强对流或暴雪天气过程时,手机里还会收到气象局发布的暴雨或暴雪的预警信号,其中同样有降水量的描述。

那么,这些信息里的降水量是怎么定义的?雨量值是怎么得到的?降水等级又是怎么区分的?下面我们听专业人士详细讲述。

文|卫倩倩降水问题知多少Vision视界 - 气象风云47则就需要按照固态降水来进行降水量的测定。

所以说,降雨量、降雪量都属于降水量,只是由于降水相态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从降水量的定义可以看出,气象上测量的降水是从空中降落至地面的全部降水,同时为了各地降水量具有可比性,必须是水平面上的测量值。

有人说就是把水接起来,看能下多少。

确实,还真是如此,降水量测量仪器实现的就是这个功能。

当然,为了能准确测量降水量值,仪器的规格大小、测量误差、安装标准等都有严格要求。

降水强度的观测在预报预警、决策服务、气候预测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例如,夏季,如果山西省的11个地市中有哪个市区10分钟降水量大于3毫米的话,说明量级较大,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发布城市内涝预警。

地面观测规范

地面观测规范

地面观测规范地面观测是地理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地表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观测,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数据。

为了保证地面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定地面观测规范是必要的。

地面观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测项目的确定:规范要明确各种观测项目的名称、定义、参数和单位,以及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可以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项目,并规定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和仪器进行观测。

2. 观测点的选择:规范要对观测点的选择进行规定,要求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例如,在地质观测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地质构造和地理特征的地点进行观测。

3. 观测时间的确定:规范要明确观测时间的频度和时段,以保证观测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例如,在生态观测中,可以规定每个季节、每年进行观测,以研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 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规范要求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符合科学的规范和方法。

例如,在地震观测中,要求准确记录地震波的到时、振幅等数据,并进行标定和校正。

5. 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规范要求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要求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于气象预测和气候研究。

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规范可以统一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这样,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观测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其次,规范可以提高观测点的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通过规定规范的要求,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再次,规范可以加强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规范性。

通过规范要求,可以避免记录和处理中的错误和偏差,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规范可以促进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规范的要求,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研究,提高观测结果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 版)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 版)一 .观测业务要求1.1 观测时次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 次定时观测。

(摘自气发〔 2008〕475 号)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 5 次(08、11、14、17、20 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 3 次(08、14、20 时)。

(摘自气测函〔 2013〕321 号)1.2 观测项目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 1-3 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 号)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 ;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

(摘自气测函〔2013〕321 号)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和阿勒泰 8 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 08、14、20 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

(摘自气测函〔 2012〕36 号、气测函〔 2013〕321 号)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站类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北京时真太阳时08 时11、14、20 时日落后17 时总云量总云量总云量低云量低云量低云量云高云高云高能见度能见度能见度日日照冻土日蒸发量时数雪深(结冰期)雪压降水量(结降水量(结冰期)冰期)能见度能见度能见度冻土降水量(结日日照雪深冰期)时数雪压降水量(结冰期)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白天需连续观测,夜间应尽量判断记录。

08-降水的过程种类和观测

08-降水的过程种类和观测

测量范围为0-100mm,分辨率0.1mm , 测量准确度±1.5%,在气温0~+50℃范 围使用。
34
Thank Your Message? What’s you!
35
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降水历时短,范围小。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 鸣,便是雷阵雨。
降水的类型
历时长短不等。
降水的类型:按性质分类
20

GDOU 2013
降水的观测
21
测定降水的主要仪器
I. 雨量器
雨量器由承水器(漏斗)、储水桶(外桶)、储水瓶组成,并配有与其口径成比 例的专用量杯。
22
雨量器
方法:添加氯化 钠、氯化钾等吸 湿性物质.
6
Cloud Seeding
7
8
人工降雨
9
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霰、雹等集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单位为mm。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单位为mm/h或mm/d。
降水变率: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示降水量的变化
23


测定降水的主要仪器
II. 虹吸式 雨量计
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而虹吸管里灌满 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 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 水不断流出出水口。
降水→承接器→上翻斗→汇集漏斗→计 量翻斗→计数翻斗翻转一次→送出一个 信号→记录一个0.1mm的降水量。
27
翻斗式雨量计
28
降雪量 vs. 降雪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1991-02-21发布1991-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水利部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观测场地第一节场地查勘第二节场地设置第三节场地保护第四节雨量站考证簿的编制第三章仪器及安装第一节基本技术要求第二节仪器的主要组成和适用范围第三节仪器安装第四节检查和维护第四章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观测时段第二节液态降水量观测第三节固态降水量观测第四节特殊观测第五节观测注意事项第五章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二节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六章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自记周期的选择第二节观测方法第七章降水量资料整理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雨量器观测记载资料的整理第三节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第四节长期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附录一雨量站考证簿编制说明附录二F-86型防风雨量器的安装附录三雨量站观测记载簿填制说明附录四降水量观测误差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技术,提高降水量观测资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包括单独设立的基本雨量站和水文站、水位站、水面蒸发站及地下水位站等兼作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

各类水文自动测报或遥测系统中作为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亦应执行本规范。

第1.0.3条雨量站的任务是在选定的观测场使用雨量器或自记雨量计进行降水量观测。

其观测项目、记录精度、观测段次、是否观测降水起止时间、资料整理等均应按照《测站任务书》执行,一般情况下,雨量站不得自行改变。

第1.0.4条降水量观测项目,一般包括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

单纯的雾、露、霜可不测记。

必要时,部分站还应测记雪深、冰雹直径、降水强度、初霜和终霜日期等特殊观测项目。

降水物符号:降水物符号记于降水量数值的右侧,单纯降雨和无人驻守雨量站不注记降水物符号。

第1.0.5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mm)表示,其观测记载的最小量(以下简称记录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需要控制雨日地区分布变化的基本雨量站和蒸发站必须记至0.1mm。

二、不需要雨日资料的雨量站,可记至0.2mm;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mm地区,亦可记至0.5mm。

三、无人驻守观测的雨量站和汛期雨量站,可记至0.5mm;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mm地区,也可记至1mm。

第1.0.6条雨量站选用的仪器,其分辨力不应低于该站规定的记录精度,在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中不应采用估读或进舍的办法,而应和仪器的分辨力一致。

第1.0.7条降水量的观测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随夏时制改变。

记起止时间者,观测时间记至分;不记起止时间者,记至小时。

每日降水以北京时8时为日分界,即从昨日8时至今日8时的降水为昨日降水量。

观测所用的时钟、表的走时误差每24小时不超过2分钟,并应每日定时与广播电台对时校正。

第二章观测场地第一节场地查勘第2.1.1条降水量观测场地的查勘工作应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

查勘前应了解设站目的,收集设站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等资料,并结合地形图确定查勘范围,做好查勘设站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2.1.2条观测场地环境一、观测场地应避开强风区,其周围应空旷、平坦、不受突变地形、树木和建筑物以及烟尘的影响,使在该场地上观测的降水量能代表水平地面上的水深。

二、观测场不能完全避开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时,要求雨量器(计)离开障碍物边缘的距离,至少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保证在降水倾斜下降时,四周地形或物体不致影响降水落入观测仪器内。

三、在山区,观测场不宜设在陡坡上或峡谷内,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场地,使仪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0°。

四、难以找到符合上述要求的观测场时,可酌情放宽,即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得少于障碍物与仪器器口高差的2倍,且应力求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观测场,或设立杆式雨量器(计)。

如在有障碍物处设立杆式雨量器(计),应将仪器设置在当地雨期常年盛行风向过障碍物的侧风区,杆位离开障碍物边缘的距离,至少为障碍物高度的1.5倍。

在多风的高山、出山口、近海岸地区的雨量站,不宜设置杆式雨量器(计)。

第2.1.3条观测场地查勘一、查勘范围为2~3km。

二、查勘内容如下:1.地貌特征,河流、湖泊、水工程的分布,地形高差及其平均高程。

2.森林、草地和农作物分布,岩土性质及水土流失情况。

3.气候特征、降水和气温的年内变化及其地区分布,初终霜、雪和结冰融冰的大致日期、常年风向风力及狂风暴雨、冰雹等情况。

4.河流、村庄名称和交通、邮电通讯条件等。

5.可委托观测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态度。

通过查勘选定的观测场地应符合第2.1.2条的要求,符合设站目的。

第二节场地设置第2.2.1条观测场地面积仅设一台雨量器(计)时为4×4m2;同时设置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时为4×6m2;雨量器(计)上加防风圈测雪及设置测雪板或地面雨量器的雨量站,应根据需要或《水面蒸发观测规范》的规定加大观测场面积。

第2.2.2条观测场地应平整,地面种草或作物,其高度不宜超过20cm。

场地四周设置栏栅防护,场内铺设观测人行小路。

栏栅条的疏密以不阻滞空气流通又能削弱通过观测场的风力为准,在多雪地区还应考虑在近地面不致形成雪堆。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灌木防护。

栏栅或灌木的高度一般为1.2~1.5m,并应常年保持一定的高度。

杆式雨量器(计),可在其周围半径为1.0m的范围内设置栏栅防护。

第2.2.3条观测场内的仪器安置要使仪器相互不受影响,观测场内的小路及门的设置方向,要便于进行观测工作,一般观测场地布置如图2.2.3。

水面蒸发站的降水量观测仪器按《水面蒸发观测规范》的要求布置。

第2.2.4条在观测场地周围有障碍物时,应测量障碍物所在的方位、高度及其边缘至仪器的距离,在山区应测量仪器口至山顶的仰角。

第三节场地保护第2.3.1条降水量观测场地及其仪器设备等是水文测验的基本设施,受有关法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损坏。

第2.3.2条在观测场四周按第2.1.2条规定的障碍物距仪器最小限制距离内,属于保护范围,不得兴建建筑物,不得栽种树木和高杆作物。

第2.3.3条保持观测场内平整清洁,经常清除杂物杂草,在有可能积水的场地,在场地周围开挖窄浅排水沟,以防止场内积水。

第2.3.4条保持栏栅完整、牢固,定期油漆,及时更换废损的栏栅。

第四节雨量站考证簿的编制第2.4.1条考证簿是雨量站最基本的技术档案,是使用降水量资料必需的考证资料,在查勘设站任务完成后编制。

以后如有变动,应将变动情况及时填入考证簿。

第2.4.2条考证簿内容包括:测站沿革,观测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平面图,观测仪器,委托观测员的姓名,住址,通讯和交通等。

考证簿的格式和编制方法见附录一。

第2.4.3条考证簿编制一式四份(或三份),分别存本站(委托雨量站可不保存考证簿)、指导站、水文分站或水文勘测大队、省(自治区、直辖市)或流域水文领导机关。

第2.4.4条公历逢五年份,应全面考证雨量站情况,修订考证簿;公历逢零年份也可重新进行考证。

雨量站考证内容有变化或迁移时,应随即补充或另行建立考证簿。

第三章仪器及安装第一节基本技术要求第3.1.1条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的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0~0.6mm。

第3.1.2条承雨器口应呈内直外斜的刀刃形,刃口锐角40°~45°。

为防止锈蚀和变形,承雨器口宜用铜质或铝合金制成,内壁光滑无砂眼。

第3.1.3条承雨器口面应与器身中心轴线相垂直,与雨量器贮水筒底面或自记雨量计外壳底面相平行。

第3.1.4条专用量雨杯的总刻度为10.5mm,其最小刻度与雨量站的观测记录精度一致,最下起始刻线应等于二分之一记录精度,制作量雨杯的玻璃质量和刻度误差应符合国家容量仪器标准。

第3.1.5条自记雨量计的传感器、记录器必须计量精确,能灵敏地连续不断地反应降水过程和降水起止时间。

其量测精度,可采用人工室内滴定注入水量后的仪器排水量,检验仪器的量测精度。

仪器在野外使用过程中,可用降水时的自然虹吸量或自身排水量检查仪器的量测精度,对较大的降水用相对误差表示,其计算式如下:一、仪器分辨力为0.1、0.2mm的量测精度要求:1.排水量小于等于10mm,量测误差宜不超过±0.2mm,不得超过±0.4mm。

2.排水量大于10mm,量测误差宜不超过±2%,不得超过±4%。

二、仪器分辨力为0.5mm的量测精度要求:1.排水量小于等于12.5mm,量测误差不得超过±0.5mm。

2.排水量大于12.5mm,量测误差不得超过±4%。

三、仪器分辨力为1mm的量测精度要求:1.排水量小于等于25mm,量测误差不得超过±1mm。

2.排水量大于25mm,量测误差不得超过±4%。

第3.1.6条自记雨量计运行过程中的时间记录误差:机械钟的日误差不超过±5min;石英钟的日误差不超过±1min,月误差不超过±5min。

第3.1.7条记录笔划线应清晰、无断线现象,划线宽度不超过0.3mm,记录笔的调零微调机构应方便、可靠、复零位误差不超过仪器分辨力的二分之一。

第3.1.8条有线或无线遥测雨量计,除配有记录器外,宜同时配备数字显示装置(简称计数器)收集显示时段累积降水量,满足及时掌握雨情和报汛的需要,记录器记录与计数器显示值之差,在一次满量程范围内允许差一个分辨力。

第3.1.9条有线或无线遥测自记雨量计和长期自记雨量计,均应配备储水器承接传感器的排水量,用以检查和订正仪器量测误差,如仪器发生故障,记录失真,则以储水器内水量作为该时段降水量。

储水器可置于仪器内部,或放在仪器外部,并加引水管和防护设备。

第3.1.10条用于采集降水量信息数据的固态存储器,应具备下列技术条件才能使用:一、采集信号数与输入信号数之差在±3‰以内;二、时间分辨力不大于5min;三、为适应长期连续工作,仪器应有显示工作情况是否正常的指示。

第二节仪器的主要组成和适用范围第3.2.1条雨量器和累积雨量器:驻守观测的雨量站,采用雨量器;边远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实行巡测的雨量站,可采用累积雨量器观测降雪量,必要时也可用于观测降雨量。

一、雨量器由承雨器、储水筒、储水器和器盖等组成,并配有专用量雨杯,如图3.2.1。

用于观测固态降水的雨量器,配有无漏斗的承雪器,或采用漏斗能与承雨器分开的雨量器。

二、累积雨量器:主要由承雨器、储水筒、泄水阀等组成。

储水筒底为圆锥体,筒盖和量雨杯同雨量器,储水筒身长度根据观测时段内最大可能降水量决定,也可采用内径大于器口的储水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