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外控制测量

合集下载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与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导线 的 角度 通 常采 用J 经 纬 仪 , 以测 回法进 行观 测 。 洞外 导线的量 距精度 要求较高 。 —般 要求l 0 /1 00 /5 0 1 0 0 。 0 在 山岭 地 区 以钢 尺 丈量 达 到 这样 的精 度 是较 为 困难 的 。过 去 曾 采 用2m 钢横 基 尺 以视 差 法测 距 ; 可用 经 过 检 定 的钢 尺 或 铟 铟 还
来 , 为开 挖放样 的依 据 。随着 坑道 的 向前 掘进 , 将 洞 口控 制 作 必须 桩坐 标 、 向及洞 口水 准点 的高 程传 递到洞 内 , 用导 线测 量 的方 方 再 法建 立洞 内的平 面控 制 , 准 测量方 法建 立高 程控 制 。 用水
1 洞 外平 面 控 制测 量
正倒镜分中延 长直线法或拨 10 8。分 中取平均点位 的方法从一
端 洞 口的控 制 点 向另 一端 洞 口的延长 直 线 。如 图2 示 。 所
点( 包括洞 I插点及其附近的三角点 , = 1 导线点) 。以便于进洞时进
行 检测 , 某个 点 在施 工 中被 破 坏后 , 于 补测 。 或 易
中线 法 就是 在 隧 道洞 顶 地 面 上 用直 接 定 线 的方 法 ,把 隧 道
的中线 , 每隔一定距离用控制桩精确地标定在地面上 , 作为隧道
施 工 引测 进洞 的依据 。如 图 1 示 。 所
▲ 、 ● t
曲线交点上的总偏角可根据导线测量结果计算 出来 ,据此可将 定测 时所测得 的总偏 角加 以修正 ,用得到的较精确的数值来求
钢基线尺设置短基线的视差法测距方法。如今大都用全站仪测
距。
13 三 角 测 量 法 .
距离可用钢尺直接丈量或采用测距仪等方法取得,但应保证其 相对精度不低于1 400 / 。施工时将经纬仪置于洞 口控制桩A 0 或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图2 GPS测量数据处理与平差流程
2 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6规定:
表6 洞外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回数
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
二等
1
1/200000
±2.0
6
9
-
1
1/100000
±2.0
6
9
三等
采用导线控制的隧道,导线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
控制点应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视野开阔、通视良好,施测方便、便于保存且高程适宜之处。每个洞口的两个水准点间的高差,宜安置一次水准仪即可联测,视线应超越和旁离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
隧道控制点应埋设混凝土不锈钢金属标志,水准点可以在稳固基岩上刻凿。采用导线测量的隧道隧道过渡点设木桩小钉即可。
1/250000
二等
5
1
1.3
1/250000
1/180000
三等
5
1
1.7
1/180000
1/100000
四等
5
2
2.0
1/100000
1/70000
五等
10
2
3.0
1/70000
1/40000
注:当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四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10mm。
1 隧道贯通误差的分类及其限差
隧道的贯通误差包括:纵向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其在线路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纵向贯通误差,在垂直于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在高程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高程贯通误差。

隧道测量成果整理及施工技术总结

隧道测量成果整理及施工技术总结

隧道测量成果整理及技术总结
一、洞外控制测量应交资料
1、控制测量说明,包括隧道名称、长度、平面形状,布网情
况,施测方法、仪器型号,平差方法,施测日期以及特殊情况与处理等。

2、布点示意图。

3、角度、边长和高程的实测精度及其计算方法,平差后的精度。

4、控制网的边长、坐标和方位角计算成果。

5、曲线转角、曲线函数的计算以及曲线始终点实测里程。

6、控测里程与定测里程的关系。

7、控测水准点高程计算成果及其与定测水准点高程的关系。

8、洞口投点的进洞关系计算成果。

9、洞外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值以及对洞内测量的
要求。

二、洞内控制测量应交资料
1、洞内控制测量说明(同洞内)
2、布点示意图。

3、角度、边长、高程的实测精度和计算方法。

4、与洞外控制点联测成果。

5、导线边长与各点坐标以及洞内水准点计算成果。

6、在三个方向上的实际贯通误差。

7、贯通误差的调整方法。

三、隧道测量技术总结
1、基本情况。

2、洞内、洞外的施测方法及实测精度。

3、实测的贯通误差值及其调整方法。

4、施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及其处理情况。

5、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2001-4-10。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全站仪测量边长与GPS点坐标反算边长距离对比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施工独立控制网旳边长投影变形值 要不大于2.5cm/km。从上表能够看出该隧道控制网达不到精度要求,为 了减小投影需建立独立网。
该隧道独立网采用既变化投影面又变化投影带旳措施。该独立网是 在北京54椭球下,以勘测网中隧道进口GPS9201点作为约束点起算,以 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 ,投影面高程H=332.10m。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以某一长大隧道为例,该隧道东西走向,长约8km,中间设一斜井。该 区布设了勘测网(北京54参照椭球,0米投影面,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 1 8 ° 1 5 ′ ) , 在测区共加密12个点GPS9201-GPS9212.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二、隧道监控量测
5、监测资料整顿及数据分析
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旳主要措施,经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 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旳位移速率。详细措施如下: 1 将量测统计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统计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 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旳位移u-时间t 旳关系曲线。 2 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常,表白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必要时将暂停开挖并进行加强支护处理。 3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 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 各测试项目旳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 砌旳施作。
从上表能够看出,地面全站仪旳测量数据与独立网 GPS 坐标反算旳 数据吻合程度很好,能够验证独立网测量成果旳精度和可靠性,用该独 立网能够到达该隧道贯穿误差精度旳要求,所以该平面独立网能够作为 该隧道施工测量控制旳基准。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要点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要点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要点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指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外进行相关测量,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要点:
1.清扫:在进行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对测量区域进行清扫,清除杂物和尘土等。

2.固定控制点:在洞外选择固定的控制点,可以使用测量套管或马克杆等固定在地面上,以确定测量参考点。

3.建立坐标系:在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确定洞外测量的基准点和坐标轴。

4.基线测量:基线测量是洞外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在地面上进行基线的测量,并通过计算和校正,确定洞外测量的坐标点。

5.激光测距:激光测距是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在洞外进行测距,测得洞内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6.空间三角测量:在洞外控制测量中,可以使用空间三角测量来确定隧道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测得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计算出洞内的坐标点和形状。

7.实测与设计比对:在洞外控制测量中,需要将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对,检查洞外测量的准确性和误差,并进行调整和校正。

8.定期监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以监测隧道的变形和位移情况,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9.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洞外测量的结果和结论,并生成测量报告。

综上所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清扫、固定控制点、建立坐标系、基线测量、激光测距、空间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洞外的位置、形状和变形情况,保证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外控制测量------《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学习版------6.4.1 洞外控制测量前,应根据本规范表6.1.4规定的隧道的洞外控制测量贯通误差进行洞外控制网设计。

洞外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控制网应根据洞外允许横向贯通中误差,结合实际布网条件估算贯通误差,确定平面控制网测量精度。

2 高程控制网应根据勘选的地表高程路线长度和洞内贯通长度,分别估算洞外、洞内高程贯通误差,确定洞外高程控制测量精度。

6.4.2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设计要素应满足表6.4.2-1和表6.4.2-2的规定。

表6.4.2-1 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测量部位测量方法测量等级适用长度(km)洞口联系边方向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洞外GPS测量一6~20 1.0 1/250000二4~6 1.3 1/180000三<4 1.7 1/100000导线测量二8~201.01/2000006~8 1/100000 三4~6 1.8 1/80000四 1.5~4 2.5 1/50000三角形网测量二8~201.01/2000006~8 1/150000 三4~6 1.8 1/100000四 1.5~4 2.5 1/50000洞内导线测量二9~20 1.0 1/100000 隧道二等6~9 1.3 1/100000 三3~6 1.8 1/50000四 1.5~3 2.5 1/50000一级<1.5 4.0 1/20000表6.4.2-2 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测量部位测量等级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洞外二>36 ≤1.0 三 13~36 ≤3.0 四 5~13 ≤5.0 五 <5 ≤7.5 洞内二>32 ≤1.0 三 11~32 ≤3.0 四 5~11 ≤5.0 五<5≤7.5建议GPS 测量参考下表选择洞外测量精度:洞外GPS 控制测量不同隧道长度的洞外、洞内横向贯通中误差隧道长度(km) < 计算长度(km) 洞内(mm) 洞外(mm) 误差分析(mm)分配后(mm)测角精度(") 洞内边长(m)测角误差取两组导线误差 测距误差 洞内误差定向精度(") 定向误差 坐标 误差 洞外误差 总中误差 现允许误差 拟允许误差1 洞内分配值 洞外分配值 洞内应达 洞外应达 总误差1 2 2.5 150 28 20 20 28 1.7 12 20 23 37 50 50 40 30 40 30 50 2 3 2.5 200 45 32 20 37 1.7 17 20 27 46 50 50 40 30 40 30 50 3 4 1.8 250 44 31 20 37 1.3 18 20 27 46 50 50 40 30 40 30 50 4 5 1.8 300 56 40 20 44 1.3 22 20 30 54 50 50 40 30 40 30 50 5 6 1.8 400 64 46 20 50 1.3 27 20 33 60 75 65 50 40 51 42 64 6 7 1.3 400 58 41 20 46 1.3 31 20 37 59 75 65 50 40 51 42 64 7 8 1.3 400 70 49 20 53 1.3 36 20 41 67 75 65 50 40 51 42 64 8 9 1.3 500 75 53 20 57 1.3 40 20 45 72 100 75 60 45 60 45 75 9 10 1.3 500 87 62 20 65 1 34 20 40 76 100 75 65 35 66 37 74 10 11 1 500 77 55 20 58 1 38 20 43 72 1007560 45 60 45 75 11 12 1 500 87 62 20 65 1 41 20 46 79 150 100 75 50 87 66 90 12 13 1 50098 6920 72 1 45 20 49 87 150 100 75 50 87 66 90 13 14 1 500 109 77 20 80 1 48 20 52 95 150 100 80 55 84 60 97 14 15 1 500 121 85 20 88 1 51 20 55 104 200 1209560 104 73 112 15 16 1 500 133 94 20961 55 20 58 112 200 120 100 60 104 66 117 16 17 1 500 145 102 20 104 1 58 20 62 121 200 120 105 65 101 58 123 17 18 1 500 157 111 20 113 1 62 20 65 130 250 150 120 70 133 90 139 18 19 1 500 170 120 20 122 1 65 20 68 140 250 150 130 75 130 75 150 19 20 1 500 184 130 20 131 1 69 20 71 150 250 150 135 75 130 65 154 20211 500 197 13920 1411 722075 159 250 180 16080 161 82 1796.4.3 GPS控制测量误差引起的隧道横向贯通中误差可按下列方法估算:1 控制测量前,应按式(6.4.3-1)估算测量设计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

(6.4.3-1)式中m J、m C—进、出口GPS控制点的Y坐标误差;L J、L C—进、出口GPS控制点至贯通点的长度;mαJ、mαc—进、出口GPS联系边的方位中误差;θ、φ—进、出口控制点至贯通点连线与贯通点线路切线的夹角。

注:这里的坐标系统设为隧道贯通面方向为Y坐标轴方向。

2 控制测量后,应按式(6.4.3-2)估算控制测量的验后横向贯通中误差。

验后贯通误差应满足本规范表6.1.4的规定。

(6.4.3-2)式中σΔx、σΔy、σΔxΔy—由进、出口推算至贯通点的x、y坐标差的方差和协方差;αF—贯通面方位角。

6.4.4 导线网、三角形网测量误差引起的横向贯通中误差可按下列方法估算:1 控制测量前,应按式(6.4.4-1)估算测量设计的验前横向贯通中误差。

(6.4.4-1)m yβ按(6.4.4-2)式计算:(6.4.4-2)m yl按(6.4.4-3)式计算:(6.4.4-3)式中m yβ—测角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m yl—测边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mβ—控制网设计的测角中误差(″);Rx—控制网各点至贯通面的垂直距离(m);m l/l—控制网设计的边长相对中误差;dy—控制网各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m)。

2 控制测量后,应按式(6.4.4-2)估算控制测量的验后横向贯通中误差。

验后横向贯通误差应满足本规范表6.1.4的规定。

6.4.5 采用三角形网进行条件平差时,控制测量误差引起的验后横向贯通中误差可按(6.4.5-1)式计算:(6.4.5-1)式中:M r—由于方向测量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产生的横向中误差(mm);M b—由于起始边测量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产生的横向中误差(mm)。

1 M r应按式(6.4.5-2)计算:(6.4.5-2)式中m r—方向观测中误差(″),可在平差计算成果中摘取;ρ—206265(″);1/Pφ—平差后求得的方向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的权倒数。

2 M b应根据控制网起始边布设方式按式(6.4.5-3)、(6.4.5-4)计算。

(1)当控制网布设一条起始边时:(6.4.5-3)式中 yc、y j—三角锁出口、进口控制点C和J的横坐标(m);m b/b—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2)当控制网布设两条起始边时:(6.4.5-4)式中 m b1、m b2—起始边边长中误差(mm);F b1、F b2—起始边边长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系数,可从条件平差表格中直接摘取。

6.4.6 洞外、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产生的高程贯通中误差应按式(6.4.6)计算:(6.4.6)式中 mΔ—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L—洞外或洞内高程路线长度(km)。

6.4.7 洞外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2 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破坏的地方。

3 视线应离开旁遮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

4 隧道进、出口的中线控制桩或CPI、CPII应纳入隧道控制网。

6.4.8 洞口控制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洞口平面控制点布设不应少于3个,水准点不少于2个。

2 用于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不宜短于500m。

3 洞口平面控制点应便于向洞内引测导线。

4 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不宜大于15°。

5 洞口GPS控制点应方便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引测。

洞口子网各控制点间应尽量通视。

6 洞口附近的水准点宜与隧道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高差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6.4.9 利用原控制点增设新点时,应对原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检测与原测较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控制点角度、边长检测较差的限差应按式(6.4.9)计算:(6.4.9)式中 m1、m2—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

2 利用原水准点增设新点时,应检测相邻测段高差或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

测段高差的检测限差应符合本规范表4.2.1的规定。

3 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不满足限差要求时,应分析超限原因。

确因点位位移,应逐级检测至稳定控制点。

6.4.10 洞外GPS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GPS控制网应由洞口子网和子网之间的联系主网组成。

洞口子网一般应布设成大地四边形,进洞联系边应为直接观测边,进出口联系网宜在不同时段进行观测。

当洞口子网采用GPS测量困难时,可测量一条GPS定向边,洞口子网的其他控制点可采用全站仪测量。

2 布网时选定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原点和X轴方向点应直接纳入GPS控制网。

6.4.11 洞外导线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导线网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

2 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导坑的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

3 控制网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

地形和地面条件复杂、旁折光影响较大的地方,应选择最有利的观测时间观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