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word版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意象的分析:诗句中的“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意象是描绘春天景色的关键,需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和解读这些意象。
-词语的解析:诗中的“莺”、“拂”、“醉”等词语具有特定意义和修辞效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主题思想的把握:理解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晚春》中“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莺飞”的轻盈与“草长”的生机,理解二月春天特有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品味《晚春》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古诗词的探究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5.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晚春》中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提升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理解:《晚春》的韵律、节奏和语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含义。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晚春》中的意象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春天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动力。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78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78
屏幕分享
课堂评价(小组加分)
截屏保存
课堂
小结
1.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找出岑参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生自由展示
课堂评价(小组加分)




1、《逢入京使》一诗中作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意在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韩愈《晚春》中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都是精灵。诗中将花草树木拟人化的两个词语是:知、解
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育云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平台融合
课前预习
1.读古诗。2.了解作者,背景。3.完成预习学案。
平台发布课前预习




1、复习导入
提问背诵、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生口述简介作者
生齐读,增强了解
抽选1名学生
推送屏幕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个情景。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分析《晚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2.难点:赏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齐读课题,从诗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二)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诗歌风格雄奇豪放,富有力量感。

韩愈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反对藩镇割据。

尽管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韩愈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善于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晚春》的写作背景与韩愈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在他创作《晚春》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晚春时节,百花凋零,春天即将结束,这也可能引发了韩愈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四)诵读诗歌1.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读诗歌(1)分析诗歌的题目,理解“晚春”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深入探究1.诗中描绘的晚春景象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尽管春天即将结束,但诗中所描绘的草树、百花等依然争奇斗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4)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短暂。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人的情感寄托,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诗人的情感寄托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文,体会诗文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了一身还满”等,理解诗人对春天的描写。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加强对于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寄托,如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

《晚春》“自主—导学”课堂导学设计学内容:《晚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积累经典古诗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提到晚春,我们的眼前往往会出现残花落红,杨花子规。

心中顿时涌起不尽的伤感,失意惋惜与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李煜的苦恼,“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易安的愁绪。

但是人的心态不尽相同,同样面对晚春,韩愈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晚春》。

(板书:晚春)二、自主学习【过渡】这是一首课外诗词,主要考察大家的自学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已经给予的注释和阅读提示,快速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1、请生朗读。

2、师评:从画面感,流动感和景物的情态等方面评价。

3、思考并回答:自主学习——抓景物、品情感①《晚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景物:花草、树木、杨花、榆荚画面:百卉千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师评:我们学习诗歌经常会有这种想象画面的题目,我们要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说得生动、形象、唯美。

②“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预设:争妍斗艳,漫天飞舞。

赞许、肯定。

③作者赋予晚春的景物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师评:情感把握很好,但是分析还不够。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晚春这首诗中杨花榆荚却尽情绽放,拼命留住春天,一个“斗”字可看出,传递的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4.竞答与点评【小结】花草本无情,榆荚更无才,但他们依旧想为美好献出一份力量,为春天展现一份精彩。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内容晚春审批人签字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水平目标理解古诗基本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

方法使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第1课时教学重点教学情境设计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讲晚春这个课。

听目标实施过程一.了解作者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二.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了解作者做相对应笔记翻译流程设计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三.诗歌赏析及合作探究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仅仅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使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

3.体会诗歌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

【背景链接】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大约作于元和十年(815)。

作此诗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成熟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出示图片:榆荚【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不久归:将结束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奇斗艳。

译文: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分析讨论】1.品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知”和“斗”的妙处。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27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27

【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3.探究交流,掌握全诗。

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水平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把握主旨【难点】1.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2.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疏通诗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相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出示课件)(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出示课件)(四)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理解,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出示课件)3.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准确的节奏。

(5)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1.易错字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词语释义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精品文档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本课为1课时。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精品文档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探究交流。

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疏通诗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导入一:简介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韩愈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他的文章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他虽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他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他的七言绝句。

(出精品文档示课题、作者)导入二:谈话型[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二、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精品文档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

(5)齐读。

齐背。

三、疏通诗意[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精品文档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3.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

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四、抓住意象,感悟情志[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明确〕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精品文档阴。

”2.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明确〕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草树”,指各种花草树木。

“久不归”,不久就要归去。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明确〕“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精品文档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明确〕“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

冬天:《江雪》《梅花》等。

精品文档4.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背诵这首古诗。

晚春珍惜时间一、韩愈名言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6.圣人无常师。

--《师说》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精品文档毁》1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二、韩愈《晚春》赏析《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

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

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此前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刘精品文档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

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

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