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构思脉络公开课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诗海漫步”,具体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感悟,艺术特色的鉴赏。
重点:诗歌的结构、情感、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结构、情感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秋夜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唐代,杜牧结构:起承转合情感:忧国忧民,感慨时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对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分析并鉴赏一首秋夜主题的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背诵内容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感悟2. 艺术特色的鉴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分析一、诗歌意境的感悟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从中把握诗歌的主题。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资料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资料
诗歌,那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是灵魂深处的呼唤。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如何读懂诗歌”,这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课题。
你得明白,诗歌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背后藏着诗人的灵魂和故事。
就像我们看侦探小说一样,每一句诗都可能是线索,每一行都可能隐藏着秘密。
所以,别急着跳过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部分,它们可能就是打开诗意世界的钥匙。
咱们得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句诗多美啊,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首动听的歌曲。
再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诗多经典啊,读起来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
这些语言美,都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读懂诗歌还得有点想象力。
一首诗的意思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你得用心去感受,去想象,去联想。
就像我们在看电影,有时候看不懂剧情,但就是觉得好看。
这就是因为电影里有我们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在起作用。
同样的道理,读懂诗歌也需要你的想象力。
别忘了诗歌的韵律美。
就像唱歌一样,诗歌也是有节奏感的。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在跳舞。
这种韵律美,能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所以,下次读诗的时候,试着找找它的韵律,感受一下那种节奏感吧!
读懂诗歌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力去联想、用韵律美去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诗歌的真正魅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诗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伴侣!。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2)

方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
法 二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十月作者第二次遭贬初
到惠本州诗时所表作达。 作者怎联样系的作情者感?
作者虽然被贬惠州,他不但不以谪为
患,反而对谪居生活充满了期待,有了家
的归属感。抒发想在惠州安家终老的情感14。
(二)看作者
我们应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1、思想性格
知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人
4、创作背景和目的
5、时代背景(论世——所处
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15
牛刀小试 望洞庭湖
刘禹锡 诗豪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
25
方
法 五
鹧鸪天
晏几关道注尾联。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最后本两诗句抒说发不是了不作想者回怎家样,只的是情自感己?不
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 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初步解决 “读不懂”的问题。
8
看一看
9
方 法
观书有感
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助题目
本诗抒发对读书的感想。要想读书时有 新的、深刻感悟,就要多读书,时时补充 新知。
10
(一)看标题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精品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精品教案通用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抒情诗歌的鉴赏》,详细内容涵盖了对诗歌的基本理解、抒情诗歌的情感把握、意象分析与意境领悟等。
重点分析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了解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意境。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理解、意境领悟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诗歌的世界。
2. 理解诗歌: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静夜思》和《春望》的背景。
3. 分析诗歌:详细解读两首诗歌的意象、情感与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鉴赏题目,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完成一首诗歌的鉴赏,并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抒情诗歌的鉴赏》2. 主要内容:a. 诗歌基本结构b. 意象、情感与意境分析c.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对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鉴赏,分析其意象、情感与意境。
2. 答案提示:从草原、离别等意象入手,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及对大自然的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提示的引导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关注诗歌的经典性与代表性。
怎样读懂诗歌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03
诗歌艺术手法与技巧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04
比喻
通过相似性,将一事物比作另 一事物,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 感染力。
拟人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 使其更生动、形象。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 进行明显的夸大或缩小,以突 出诗歌的主题或情感。
对偶
通过平行结构,使诗歌在形式 上更加整齐、美观,同时增强 表达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创作背景及动机分析创作背景
探讨诗人在创作该诗时的具体情境, 如时间、地点、事件等,有助于理解 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动机分析
分析诗人创作该诗的动机和目的,可 以从诗人的其他作品、时代背景、个 人经历等方面入手,揭示诗歌的深层 含义。
02
诗歌内容与主题思想
诗歌内容概述
描述诗歌背景
简要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风 格等信息。
概括诗歌大意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帮助读 者初步了解诗歌。
分析诗歌结构
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包括起承转合、层次 递进等方面。
主题思想解读
80%
提炼主题思想
从诗歌中挖掘出核心的主题思想 ,如爱情、人生哲理、社会批判 等。
100%
阐释主题意义
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入阐释,探讨 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雨巷》
以雨巷为背景,通过描绘独自彷徨 的诗人形象和雨巷的寂寥氛围,表 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致橡树》
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以橡树为象 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独 特见解和追求。
05
学生自主创作与展示
y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诗词鉴赏须知术语及其利用
类概 别念
说明
例句
记 叙
•
记叙人物经历或事情 发生、发展、改变过
程。
1. 表
描 写
•
用生动形象语言对人 物、事件、环境所作 详细描绘和刻画
达 方
议 论
•
对人和事物好坏、是 非、价值、特点、作
式
用等所表示意见
• 表示作者强烈爱憎、
抒 好恶、喜怒、哀乐等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亲人难通音 讯,所以又让大雁负担了“信使”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 生。 ——李煜《清平乐》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17/47
二、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悲欢离 合与月阴晴圆缺联络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 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 人看见月亮很轻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
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事物形象化
作用。
•
表修 • 示辞
技手 借 巧法 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替所要表示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 全体,详细代替抽 天台四万八千丈, 象,用特征代替人。 对此欲倒东南倾
借代利用使语言简
8/47
类概 别念
说明
例句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
设 问
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 鞍少驻初程。
1.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 恰 似 一 江春水向东流。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ppt课件

一、读标题
题:即题诗.
大庾岭:交代地点。(也是重要 的信息点等会我们再说)
驿:驿站。——说明诗人 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 跟羁旅情怀有关。
4
一、读标题
明诗歌类别
5
二:读作者
宋之问 (约656--712)初唐 时期的著名诗人。武后时,官尚方 监丞,谄事张易之,易之败,贬泷 州参军。中宗时,官考功员外郎, 知贡举。因受贿,贬赵州长史。睿 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 感谢大家的真诚配合!
27
28
29
• ——何为虚?何为实?虚实结合的作 用效果如何?
六、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15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释】:①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 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 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 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 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25
【总结】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读标题 明诗歌类别 2.读作者 明写作背景 3.读注解 明疑点难点 4.读意象 明思想内容 5.读末句 明诗歌主旨 6.读题干 明答题方向
26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诗歌可以丰富人的内蕴,升华人 的气质!
•稍近为明年高考,长远为自己的 终身发展,希望大家能读懂诗, 会读诗,多读诗,用诗歌来涵养 自己!
•
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1。9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结构PPT课件

(1)诗篇在开头以
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
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
么?
答案:比兴手法。
(1)表层含义: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 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 (2)深层含义: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 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 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重章叠句 铺垫、照应 抑扬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 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 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