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诗歌形式知识: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与框架结构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与框架结构有哪些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方法极其多样,但是其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框架结构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诗歌的基本形式,句式结构和韵律格律等方面详细介绍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框架结构。
一.诗歌的基本形式诗歌常见的基本形式包括诗和词。
其中诗一般是指汉语五言、七言、律诗等形式。
词则是以七言、绝句等形式演绎出的短诗。
这些基本形式的存在为诗歌的表现提供了约定俗成的方法和规范。
因此,在创作诗歌时,我们需要首先清楚自己所选择的诗歌形式。
二.句式结构在创作诗歌时,作者应该注意到句式结构的合理配合。
汉语诗歌的句式结构可以分为长短句结合、对仗句、押韵结构等几种。
长短句结合是指长句和短句在文本中有合理的配比。
对仗句是指在诗句的结构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音节和汉字的句子形成映衬的关系,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押韵结构是指在句中通过同音词、相似音词或者完全押韵从而形成诗歌的韵律格律。
以上三种句式结构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应该熟悉、运用得当。
三.韵律格律在创作诗歌时,作者应该注意到韵律格律的合理性。
韵律是指音韵的变化,在诗歌中用于表现语言的韵味和音美。
格律是指诗歌的形式,在诗歌中用于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组成。
具体而言,韵律通常包含平仄、押韵等要素。
平仄是指声调的不同,按照平声、仄声等进行区分。
平声是指声调平而发音不上扬的字,仄声则是指声音带有上扬或拐弯而发音比较高的字。
押韵则是指诗歌中同一句子中的结构和语调一样的单词相互呼应,一致的发音形成美丽的韵律。
由此可知,创作诗歌,需要注意韵律和格律的合理性,通过押韵或颠、仄等手法创造美好的音乐效果来增加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结构和立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虽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仅仅依靠它们是不够的。
在创作诗歌时,良好的结构和深刻的立意是不可或缺的。
结构是指诗歌的整体构成,由引子、承接、高潮等部分组成,其目的是要让整篇诗文紧凑扣人心弦。
古典诗歌鉴赏之脉络04

2017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教学案04一、课前预学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 构思脉络是什么“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2.构思脉络如何分析⑴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题目所示: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写“旅夜”;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写“书怀”。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三分法也有变体,如《春日怀李白》。
⑵上述仅是一般情况,不能适用所有,如词、曲,所以,分析脉络一定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3.答题要领: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二、课堂研学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诗词的整体框架、构思

诗词的整体框架、构思一:谋篇首先是立意问题,写诗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学活动,写作的'目的’就是'意’,确定这个'意’就是'立意’,也就是所谓'意境’。
'意’是一种情感、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一种思想。
'意’是爱恨情仇、建功守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高自许、不同流俗、怀古幽思、咏叹盛衰、思乡怀人、离愁别绪、风花雪月---。
这些都是'意’。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唐多令、咏絮’,词的立意偏于忧伤、无助、失望'嫁与东风春不管’表现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悲凉;而薜宝钗的'临江仙、咏絮’她的立意偏于自信、抗争;'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勇于与命运抗争,雄心勃勃,春风得意之心情。
红楼梦的诗作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符合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性格特点,这就是曹雪芹写诗的的立意。
诗作品要想有深度,应当有明确充分的立意。
这个立意应当洗炼深刻,再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也就是'意象’的串联,组成'意境’。
甚至表现层次也是需要不断推敲与强化的。
这样才能增加诗的深度与强度。
才能创作出立意深远,有创造性、有历史价值的诗作。
立意,也就是说诗词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你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你的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
所有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而立意低俗的作品。
如果要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因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借一位词家话说就是:1、表达的准确性2、思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3、视角的民间性4、主题的鲜明性5、语言的优美性我们了解了立意的重要性后,那种为写而写,写完了不知道在表达啥的情况,就比较少出就比较少出现了。
我们要能基本做到先审题,而后立意。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1.起承转合: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
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
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
“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
“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
“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构思”就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就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与条理。
也就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1、抑扬有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就是贬抑否定,“扬”就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她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就是目的,“抑”就是手段。
为否定与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她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的,“扬”就是手段。
“抑”与“扬”就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瞧山》:“朝瞧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思路脉络: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 析。
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 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便携剑登程。我冒 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 声音。我独自一人向寥廓、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 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白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 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 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 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 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
卒章显志
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渔家傲》王安石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 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例3】分析《旅夜书怀》的行文思路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 层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 幽”进行说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 隐含了自己的忧悒和感慨。三个层次综合起来: 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但我就不能为国家 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感慨。第 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 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 最后一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 慨。类似于散文中的“总——分——总”一类的 结构。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刘

【练习1】分析《登岳阳楼》的行文思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首联点题,交待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 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 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尾联总括一篇 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全诗 的思路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归纳】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 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练习4】分析《客至》的思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分析】全诗紧扣“喜”字来写。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 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其 实写的是盼客,为下文客至的喜出望外作铺垫,这是第一层。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从诗人与客谈话的内 容可以看出是迎客。写出了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第二层。 颈联转入待客的描写。表现出宾主亲密的关系。尾联作结, 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后两联都是写待客,是为 第三层。
归纳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
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
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 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 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 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盼客、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如何分析诗歌行文思路

如何分析诗歌的行文结构?
• 构思脉络或行文结构”:指的是行文思路和 结构技巧。
• 行文思路: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 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 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 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 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 么内容。
• 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即结构技巧,如“首尾呼应”)。
•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 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
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 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 分)
•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 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 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 1、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 (2011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 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 游南岸地区。
• 2、绝句的常见结构: •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
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
事。
如杜牧《赤壁》
•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 心。
实战演练:
• 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注:①平山:即平山堂 ②锦云:本指彩云, 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青色,此 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整首绝句先写景,后议论,其结构是由两 部分构成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参考答案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 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
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 性词语。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 三城设戍。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 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 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 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评分 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 对三点,得4分。
练习1
分析《登岳阳楼》的行文思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点题,交待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的 洞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颈联转入人事, 诉说自己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 依。尾联总括一篇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 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全诗的思路是:点 题→写景→言事→结情。
方法探究
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 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 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 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 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1、“四分法”, 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 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 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 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 (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 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练习3
分析几首绝句的结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起总写柳树的形象并切题,第二句 承,细写实写柳树枝条,虽然没有直接写 叶,但有枝条而联想到叶,这可以算是虚 写叶。第三句转,由写实物转而提出问题。 第四句合,回答第三句提出的问题。这首 绝句具备完整的起承转合四部分。
【例1】分析《江汉》的行文思路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简析
“起” 是首联,为第一层。通过“思归客”、“一腐儒”写出 了一个客居异乡很想归去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形象。 “承” 是颔联,为第二层。紧承首联的客居思归,极写自己独 处江汉的遥远和孤独。 “转” 是颈联,开始了意义上的转折,为第三层。通过“心犹 壮”、“病欲苏”,传达出“暮年心犹壮”的积极入世的人生 态度。 “合” 是尾联,属于第四层。该层是整首诗的精神凝结点。 “老马”“不必取长途”,综合了首联和颔联的表意:我虽然 是一个思归的孤独的腐儒;也综合了颈联的转折义并做进一步 深化:但是我人老,壮心存,用反问句表示自己的愤慨,同老 马一样,自己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样,全诗歌通过四联的起承转合,塑造了一个虽遭处逆境, 但仍然思报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考题引入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 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练习2
分析《客至》的思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 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其实写的是盼客。 这是第一层。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 至”。从诗人与客谈话的内容可以看出是迎客。 这是第二层。颈联转入待客的描写。尾联作结, 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后两联都是写 待客,是为第本层。 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 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 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 了盼客、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 一体。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 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例3】分析《旅夜书怀》的行文思路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第一层是首联,总说江村长夏“事事幽”;第二 层是颔联和颈联:从事物和人事两方面对“事事 幽”进行说明;第三层是尾联,又表达一层意思: 隐含了自己的忧悒和感慨。三个层次综合起来: 乡村生活虽然那么自在自得,但我就不能为国家 再做一点事情吗?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感慨。第 一层用“事事幽”总起,第二层从眼前的事物和 周围的亲人两方面对“事事幽”进行具体的说明, 最后一层进一步深化,对“事事幽”的忧悒和感 慨。类似于散文中的“总——分——总”一类的 结构。 《春日怀李白》《客至》是三分法的变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绝句是先议论,后写景,给议论提供依据。 绝句开篇提出观点,即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美丽, 与四季的其它季节不同。然后描写荷叶一片碧绿, 远与天接;再在荷花,与日光相映,鲜艳如火, 自有别样的美丽。整首绝句议论与描写相结合, 浑然一体。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 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 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 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 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 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 任职地。 ⑴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解题分析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第(1)题 已经暗示你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诗 的高度评价;第(2)题也暗示你这两句诗 是一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剩 下的两句当然是一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 论诗歌。我们要关注的是“构思”特点: 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 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归纳
1、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 句转,第四句合。 2、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3、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实战演练
野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 三城设戍。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 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先写边地的景物和人物,前三句诗描写了 一幅边地的风物画。最后一句揭书绝句的 中心,“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写 出长期戍边的战士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中 妻子思念之情,其中似乎包含着非战的色 彩。这首绝句由前三句后一句构成两部分。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 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 考点。具体指向“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 整体的把握能力”,这也是2013年考试说 明中强调的重点考查项目。请同学们高度 注意。
知识讲解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 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 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 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 有中心有层次。“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 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 点。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 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 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 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 老友)即将任职地。 ⑴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 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