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白话文等。
其中,与《木叶》相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木叶》的作者和背景:《木叶》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小说,属于明代顺治年
间的白话小说。
了解冯梦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其作品风格和特点。
2. 《木叶》的情节和结构:《木叶》讲述了青年官员姓陆的故事。
通过描写陆士彦和
儿媳冯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陆九淳、薛岳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
人物的生活困境和思想感情的矛盾。
3. 文学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小
说通过层层揭示陆士彦的品行和心理变化,呈现了一位被命运抛弃的真诚善良的人物
形象。
4. 主题探讨:探讨《木叶》所涉及的主题,如社会阶层、人生道路选择、家庭责任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遭遇,思考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5. 现代重述:了解近年来对《木叶》的现代改编和研究,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对
该小说的再创作和解读。
以上是《高三语文》中关于《木叶》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 必修五《说木叶》

庚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 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 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Biblioteka 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 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 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 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希望同学们在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 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一:
梅
关于“梅”的意象讨 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红 雨 随 心 翻 作 浪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说木叶》ppt课件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哎,说起木叶课文,那可真是让人头疼。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老师总让我们背课文,尤其是那篇《木叶》,我到现在还记得。
“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老师在讲台上念叨着,我们底下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心里默念着:这木叶有啥好背的,不就是叶子嘛。
有一次,老师抽查背诵,点到了我的同桌小华。
小华站起来,支支吾吾地开始背:“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背到一半,突然卡壳了,他挠挠头,一脸尴尬。
老师看着他,说:“小华,你这是在背课文还是在数羊呢?”全班哄堂大笑,小华脸红得跟个苹果似的。
我在旁边偷偷地给他提示,小声说:“飘落,飘落。
”小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接上:“飘落,飘落,像金色的蝴蝶。
”总算是背完了,老师点点头,让他坐下。
课后,小华感激地对我说:“小明,你真是我的救星啊!”我说:“别客气,下次可得好好背了,别老想着玩。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木叶》的读后感。
我心想:这有啥好写的,不就是叶子嘛。
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作业,得认真对待。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木叶为啥这么特别。
我写道:“木叶,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它还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每当我看到木叶飘落,就想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写完后,我自己都有点小感动。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说:“小明,你这是写出了深度啊!”我心想:这木叶,原来还有这么深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木叶课文,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还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还有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笑闹的日子。
虽然那时候觉得背课文挺烦的,但现在想来,那些都是宝贵的回忆。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教案设计
1、了解文体特点和作者,提取关键信息来把握全文大意
2、阅读全文,把握行文思路,品味诗句,了解“木”的艺术特征,体会“木叶意象内蕴
3、明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和意向的丰富意蕴,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领悟能力和鉴赏力,学会联想发现诗歌同类现象
1、分析文章,抓关键语句归纳总结全文
2、明确分析古诗的“木叶”艺术形象特征谈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3、学会联想迁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帮助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朗读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法、合作研讨法等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黑板擦、教材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自己摘取几片树叶带入课堂,由此进入新课《说“木叶”》
2、“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举例初中学的《爱莲说》。
明确本单元是文艺评论随笔,作者都是著名学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3、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先细致默读全文,再请同学分段朗读,简单回答读完后自己理解了多少,理解的是什么。
(强调多次阅读,因为文章是文艺随笔,初读有些艰涩难懂,需要在读中逐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个明显的外形特点,就是大量引用了古诗。
请同学将引用的诗句
标记出来。
在标记时发现这些诗句用词方面有哪些异同?这些字词中有什么关联?
明确:关键字词如木叶、树、叶、落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恽《捣衣》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古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楚辞·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拟古•其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从木叶——落木,为什么说其中关键在“木”这一字?(也就是问诗人用词上的这些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即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
明确:
秋月照层领,寒风扫高木。
——《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三、理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