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汉工程渠线比解析
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简3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简介引江济汉工程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河段,地跨荆州、荆门两个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贯穿江汉平原腹地。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和湖北省最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和改善汉江兴隆以下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用水条件,并解决东荆河灌区的灌溉水源。
同时,其自身还兼有航运效益。
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引江济汉通水工程全长67.23公里,在荆州区长27.05公里,工程总投资61.69亿元。
工程涉及荆州区李埠、太湖、纪南、郢城等4个镇(管理区),15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
永久占地7840.8亩,临时用地9515.4亩。
需搬迁农户730户,迁移人口3370人,拆迁房屋15.06万㎡。
引江济汉工程的引水规模为设计流量350m3/s,最大流量500m3/s;多年平均引水量28.0亿m3,供水保证率为85%,保证引水量39.8亿m3。
补东荆河设计流量100 m3/s,加大流量110 m3/s。
引水渠进口渠底高程26.10m,出口渠底高程25.0m,开口宽120m,渠底宽60m。
渠道在拾桥河相交处分水入长湖,经田关河、田关闸入东荆河。
根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技施设计成果,进口段主要由三个标段组成,渠道工程由四个标段组成。
引江济汉工程干渠沿线建各类建筑物共计83座,其中各种水闸14座,泵站1座,船闸2座,东荆河橡胶坝3座,倒虹吸30座(其中河渠交叉7座,左岸排水19座,渠渠交叉4座)。
修建跨渠公路桥32座,铁路桥1座。
引江补汉工程引江规模初步分析

第 18期
黄 会 勇 ,等 :引 江 补 汉 工 程 引 江 规 模 初 步 分 析
17
表 1 研究方案
等 用 水 部 门 ;各 单 元 的 水 源 有 北 调 水 、调 蓄 水 库 和 地 下
Tab.1 Researchschemes
水。调蓄水库共计 18座,其中河南省有 11座、河北 省
2030年水平年需水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中线工 程 受 水 区 的 水 资 源 联 合 调 度 模
型,通过长系列水资源联合调节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引江补 汉 工 程 的 引 水 规 模,并 对 各 个 方 案 的 引 水 效 果 进 行
初步分析。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以丹江口水库为关键节点来构建水资源联合调度 模 型 ,制 定 水 资 源 配 置 原 则 ,通 过 长 系 列 水 资 源 联 合 调 节计 算,在 满 足 水 源 区、中 线 受 水 区 2030年 水 下 ,确 定 引 江 补 汉 工程的规模。
江口水库多年平均下泄水量为 177.30亿 m3。
2.3 规 模 论 证 方 案
2.3.1 水 资 源 配 置 原 则 和 条 件
目前开展的引江水源比选方案主要包括有小江、 大 宁 河 、神 农 溪 、香 溪 河 和 龙 潭 溪 水 源 引 水 方 案 。 各 水 源方案的取水口均位于三峡水库回水区内。
2.2.2 中 线 受 水 区 城 市 需 水 预 测
南 水 北 调 中 线 工 程 以 北 京 市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和 河 南省 4个省市的城 市 生 活 及 工 业 供 水 为 主,兼 顾 生 态 用水和农业用水。受 水 区 需 水 预 测 分 为 生 活 需 水 (包 括城镇居民 生 活 用 水 和 城 镇 公 共 用 水 )、工 业 需 水 和 城镇生态环境需 水。 采 用 定 额 法 进 行 预 测,预 测 结 果 为:受 水 区 2030年 的 城 市 生 活 用 水、工 业 用 水 和 生 态 环境用水的总净需水量为 171.00亿 m3,其中,城镇 生 活需水量为 87.10亿 m3,工 业 需 水 量 为 62.10亿 m3, 城镇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21.70亿 m3。
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渠道基础处理

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渠道基础处理作者:胡小梅刘凯陈崇德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4期摘要依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渠道基础中含有部分软土、沙土和膨胀土基础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采用粉喷桩、深井排水、土壤改性等具体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渠道开挖、回填、建筑物施工和渠道混凝土护砌等工程的顺利进行。
运行资料表明,处理效果较好,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渠道基础处理方法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1 概述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渠道全长67.23km,设计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
渠道底宽60m,水深5.62~5.85m,流速1.0m/s,内坡1:2~1:3.5,外坡1:2.5,渠道按限制性Ⅲ级通航规模设计。
其中荆州段长22.95km(桩号4+100-27+050),工程区内水系发育,河、渠纵横,湖泊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按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垅岗状平原、岗波状平原、湖沼区、低平冲积平原及人工地形区等五种类型。
工程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冲积、湖积和洪积堆积,岩性有粘土、壤土、淤泥质土、砂壤土和砂土;其中粘性土一般呈软~可塑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工程区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渠道工程穿越土层主要为壤土、粘土、砂壤土及少量的淤泥质粘土、淤泥质壤土和粉细砂土,2 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渠道基础处理根据渠道沿线地质条件,渠道基础处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软土基础(主要指穿湖段)、沙土基础和膨胀土基础处理。
2.1软土基础处理引江济汉荆州段工程穿越长湖2处湖汊,总长1.887km,桩号为17+306~17+800、21+507~22+900。
从地质资料来看,穿湖段有1.2m深左右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对渠道的稳定和沉降有较大的影响。
经多方案比较论证,采用围堰填筑法。
即先筑围堰,排除围堰内湖水,对围堰内湖底清淤,然后在干基坑中填筑渠堤,浇筑混凝土护坡。
引江济汉工程---线路优选

引江济汉工程半个世纪论证,线路九中选一引江济汉是一项静态总投资达61.69亿元的浩大工程,也是我省迄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引江济汉的设想就被多次提起,也曾经历多次论证,但直至2001年,它才正式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直至2008年底才获得批准;而引水线路的选择,也经历一波三折。
世纪论证一波三折引江济汉工程的设想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就规划四湖地区兴建沙市闸、引长江水灌溉的方案。
交通部门在做全国水运网规划时,也曾拟建两沙运河作为京广运河的江汉连接段。
1978年我国大旱,汉江中下游受灾面积达1230万亩,水利部又对引江济汉工程进行规划研究。
湖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0年编制《江汉引水工程规划报告》,充分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灌溉引水结合航运兴建的必要性,并从高线和低线两条线路进行论证比较。
上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又作出多次调查和规划,但直至200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审查通过,引江济汉等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才列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范畴。
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2年6月正式开展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调查报告》。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汉江中下游治理纳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其中包括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四大工程,计划总投资102.8亿元。
引江济汉南北双赢引江济汉工程是我省迄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补充汉江兴隆镇以下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
2003年,为解决南北水资源失调,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沿线开挖水渠,向黄淮海平原包括北京、天津等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期规划,每年将从汉江调水95亿立方米,这将减少汉江中下游四分之一的水量,到冬季或干旱季节,汉江下游可能严重缺水,如不加以调整,将直接影响到该流域数千万人口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渠道衬砌的施工方案

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引江济汉高石碑枢纽工程为引江济汉工程最末级水利枢纽,位于汉江边高石碑镇长市村,主要建筑物为高石碑出水闸、兴隆河倒虹吸、渠道(64+181~67+230)、新建汉江干堤、汉江护岸等工程,全长。
干渠设计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
二、设计要求出水闸内渠道渠顶高程为,闸外渠道渠顶高程为,渠底高程为~,渠底宽为,渠道(64+181~66+200)边坡坡比为1∶,本段渠道属半挖半填渠道。
渠道采用C20现浇混凝土衬砌,抗渗等级为W6,抗冻等级为F100,衬砌范围为过水断面的渠底和边坡,衬砌渠底厚8cm,边坡厚12cm。
渠道边坡均设置15cm厚砂石垫层,渠道底板(64+181~65+下设15cm厚砂石垫层和15cm厚瓜米石垫层,渠道底板(65+274~66+200)下设15cm厚砂石垫层。
衬砌顶部设置C20预制混凝土封顶板,尺寸为20×30cm(厚×高)。
为改善渠底底板的受力条件,提高边坡衬砌的抗滑稳定能力,在坡脚均设置脚槽,混凝土脚槽和坡脚整体现浇,脚槽宽度为50cm,高度为50cm。
为保证衬砌混凝土板的稳定,护坡、护底设计为透水式。
在底板、护坡上设φ5排水孔,孔距×,护坡上第一排孔距渠底。
为了防止因温度变化、混凝土本身收缩和不均匀沉陷等因素造成衬砌板的隆起或开裂,衬砌板设伸缩缝。
伸缩缝采用通缝和半缝相结合的形式,横缝(垂直水流方向)每隔4m设一道半缝,每隔12m设一道通缝;纵缝(顺水流方向)每隔4m设一道半缝,每隔12m设一道通缝,渠底两坡脚纵向为通缝。
通缝嵌闭孔泡沫板,顶部沥青崁缝;半缝缝宽1cm,缝深3cm,采用经济实用的沥青作填缝料。
三、编制依据(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高石碑枢纽土建及金结、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合同及招投标文件(合同编号:HBNSBD-YJ01-2010-06)。
}(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高石碑枢纽土建及金结、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图纸。
南水北调之引江济汉工程讲解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2 工Biblioteka 布置图(7)高石碑出水闸上游
高石碑出水闸下游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3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进口段 110KV线 路
渠道工程
河渠交叉
进出口控制
建筑物
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机电设备 安装
金属结构
安装
安全监测
房建工程
水保工程
环境保护工
至2008年底才获得批准,而引水线路的选择,也经历一波
三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利部门就规划四湖地区兴
建沙市闸、引长江水灌溉的方案。交通部门在做全国水运
网规划时,也曾拟建两沙运河作为京广运河的江汉连接段。
1978年我国大旱,汉江中下游受灾面积达1230万亩,水利部
又对引江济汉工程进行规划研究。湖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
1.2.3 工程主要建设图(9) 进口段天鹅公路桥T梁吊装
1
工程概况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干渠进口渠底高程26.20m,出口渠底高程25.00m,底宽60m,内坡坡比1:2~1:3.5,外坡坡比 1:2~1:3。 设计引水流量350m³/s,最大引水流量500m³/s,进口泵站近期设计流量为200 m³/s,远 期设计流量为250m³/s; 渠道在拾桥河相交处分水入长湖,经田关河、田关闸入东荆河。补东荆河设
荆江大堤防洪闸闸门吊装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1.2.3 工程主要建设图(7)
拾桥河泄洪闸闸门吊装
拾桥河左岸节制闸弧形闸门调试
1
工程概况
1.2 工程布置与主要建设内容
“引江济汉”工程膨胀土渠道边坡稳定性及防治对策

的麻烦。事实上 , 区内’ 漳河水库灌溉渠道 已发生 在 的 多处 渠道 膨胀 土 边坡 变形 破 坏 , 重 影 响 渠 道 正 常 运 严 行。类似的情况若在未来引江济汉渠道建设 中再 现, 将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和输水的安全性 。
渠道开挖和运行过 程中,其边坡 可能产生胀缩 变形破 坏,应采取护坡 、 放坡 、 沉箱、 水等工程措施解决。 排
关键词 :引江济汉 ; 膨胀 土;渠道边坡稳 定性 ;对 策 中图分类号 :T 6 ;T 4 3 V 7 U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1 1 ( 07 0 6 1 2 1 2 0 )2—04 0 14— 3
水 深 57 5 8 设 计边 坡坡 比 12—14 。 .2— .5m, : : 该渠 道地 处江 汉平 原腹 地 , 跨越 2个 地貌 单 元 , 渠
7 % , 物成 分 以水 云母 为 主 , 0 矿 蒙脱 石 次 之 , 学 成 化
分 以 SO i:为 主 , I ,次 之 , 少 量 F: , 极 少 量 A: 0 含 e0 ,
首和渠尾 区为冲积平原 , 渠身区为岗波状平原 。其 中 渠身经过 的岗波状平原 占渠道总长度 的 7 % , 0 由第四 系中、 上更新统 ( 。 ) Q 粘土组成 , 土体具膨胀性。
2 问题 的提 出
众所 周知 , 膨 胀 土地 区建 设 工 程 往往 会 带 来 建 在
牧 稿 日期 :20 06—1 0 ; 改 回 日期 :2 0 l- 7 0 6一l - 1 l 2
维普资讯
第2 l卷 第 2期
20 0 7年 4月
资源 环 境 与 工程
引江济汉干渠渠线选择

项 目建议 书 方案 比选 结 论 的基 础 上 , 合 各 方 面 的 因 综
素, 湖北 省水 利水 电勘 测设 计 院研 究 了相 关 渠 线 的进
出 口选址 、 渠湖分 家 或 不 分 家 以及 是 否 先 期 兴 建提 水 泵站 等 多个方 案 。选 取 了枝 江 大埠 街 、 州龙 洲垸 、 荆 沙 市盐 卡 3个进 水 口及 高石碑 、 旗码 头 2个 出水 口 , 红 依 此组 合 了 9条线路 进 行 比较 , 高 I ( 口大 埠 街 , 即 线 进
基 础处 理工 程量 。
实施 困难 , 利用 长 湖 线无 法 实 现 自流输 水 , 南 水北 且 《
调 中线 一 期 工 程 项 目建 议 书》( 以下 简 称 《 目建 议 项 书 》 推 荐高线 方 案 。 )
遵 照 “ 面 考 虑 , 学 比 选 ” 原 则 , 充 分 研 究 全 科 的 在
收 稿 日 期 :01 2 0—0 4—3 0
碑, 局部 穿湖 ) 龙 高 I线 ( 口龙 洲 垸 , 口高 石 碑 , 、 进 出
局部 穿湖 ) 龙 高 Ⅱ线 ( 口龙 洲 垸 , 口高 石碑 , 用 、 进 出 利
长 湖 ) 盐 高 线 ( 口盐 卡 , 口高 石 碑 , 、 进 出 局部 穿 湖 ) 低 、
低 Ⅱ线 ( 口龙洲 垸 , 口红 旗码 头 , 走 , 部 穿 湖 , 进 出 南 局 利用 田关河 ) 利 用 长 湖 I线 ( 口龙 洲 垸 , 口红 旗 、 进 出
码头 , 走 , 用 长 湖 ) 利 用 长 湖 Ⅱ线 ( 口龙洲 垸 , 北 利 、 进 出 口红 旗码 头 , 走 , 南 利用 长湖 、 田关河 ) 。 若 选红旗 码头 为 出 口, 高石 碑 到 红旗 码头 有 近 2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路比较
对于引江济汉渠线, 作了高线(文中的高Ñ 线)、 低线(进口沙市盐卡, 出口潜江红旗码头下游)、 利用长湖线(进口盐卡, 出口红旗码头下游3. 2 km) 3条线路进行比较。低线和利用长湖线对 江汉油田干扰大, 实施困难, 且利用长湖线无 法实现自流输水。 本工程共规划了9 条比选线路,进水口有三 个: 枝江大埠街、荆州龙洲垸、沙市盐卡; 出 水口有两个: 潜江高石碑、红旗码头。
引江济汉工程为南 水北调中线工程的 组成部分,为大型 的引调水工程,引 水线路西起长江龙 洲垸,东至汉江高 石碑。
地质条件
工程区地处江汉平原偏西部,地势北高南低, 总体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39 ~ 28 m,微 向东南倾斜。 按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将工程区分为垅岗状 平原、岗波状平原、湖沼区、低平冲积平原 及人工地形区等五种类型。
线路必选原则
进出口位置条件优越; 尽量减少开挖工程量, 减少弃渣占压土地; 尽可能避开密集居民点, 减少拆迁量; 尽可能避开江汉油田及其它工矿企业; 尽可能绕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南城与楚汉墓葬群等; 尽量避开现有公路、高压线等; 尽量做到渠道不淤或有利于建设冲沙、沉沙设施; 渠深合适, 有利于渠道纵坡及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设计; 尽量避开不利地质条件, 减少基础处理工程量。
引江济汉工程渠线比选中的应用
一、工程背景
“引江济汉”工程旨在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 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 主要任务是满足汉江兴隆以下生态环境用水、 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运需水要求。 解决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 游“水华”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 问题,并缓解南水北调后中下游水量减少的 矛盾。
分析的几个难点
1)多指标比较分析、各有优劣; 2)问题复杂,给出确定性的评价较为困难; 3)管理问题,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