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著名调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探讨

及 众 多 领 域 , 一 项 庞 大 复 杂 的 系 统 工 程 , 系 到 人 的 生 存 权 是 关
调 水应 注 意 的 问题 和 建 议 。
关键词
跨 流域 调 水 环 境 影 响 可持 续 利 用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6 2 0 0 — 0 3 0 1 7 — 0 4(0 7)6 0 8 — 2
水 还 可 以增 加 水 调 入 区地 表水 补 给 和 土壤 含 水 量 ,形 成 局 部 湿 地 , 利 于 净 化 污水 和 空 气 , 集 、 存 水 分 , 偿 调 节 江 湖 有 汇 储 补 水 量 , 护 濒 危 野 生 动 植 物 水 源 , 少 地 下 水 的 开 采 , 止 地 保 减 防
域 调 水 就 是 为 解 决 水 资 源 在 时 间 、空 间 分 布 上 的 不 均 或 资 源 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 。
l 古 今 中外 主 要 的跨 流 域 调 水 工 程
调水 古 已 有 之 ,4 0 2 0 a前 我 国 开 凿 的 大 运 河 , 当属 跨 流江 堰 引 水 工 程 引 水 灌 溉 成 20 都 平 原 , 就 了 四 川 “ 府 之 国 ” 美 誉 。 国 外 , 早 的 跨 流 成 天 的 在 最 域 调 水 工 程 可 以 追 溯 到公 元 前 2 0 a前 的古 埃 及 ,从 尼 罗 河 40 引 水 灌 溉 至 埃 塞 俄 比 亚 高 原 南 部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 了埃 及
解读黄河水路大通道

1 2大西线调水工程 .
分别从雅鲁藏布江 、怒 江、澜沧江 、金沙 江、雅砻江 和大渡 河等六 大江河调 水1 0 亿m,至黄 河上游库 区 。库 50 。 区 由两座大型水库组成 ,库 容达 30 。 0 亿m的黄河上游久治水 库 和库 容 达 10 亿m的黄 河玛 曲大拐 弯 水 库 ,总 库容 达 20 10 亿m。调入 量的5 0 过人工渠道 ,从库区输入 50 。 0 亿m,通 到青海柴达木盆地 10 I 0 亿f、新疆塔里木盆地 的塔克拉玛干 l 3 沙漠3 0 T 0 亿T和罗布泊1 0 。 I 3 0 亿m;调入量 的10 亿m与黄河原 00 。 有 水量 汇合 可使 该处 至 兰州段 的多个 电站全 年 满 负荷运 行 ,并在兰州 七里 河区分流50 『 0 亿I,通过人工渠道 ,经河 I 3 西走 廊输入 到新疆 吐鲁番盆地 10 。 格尔盆地 1 0 0 亿m和准 0 亿
够 承受 电力输送 造成 的高 昂成本 。因此 ,该 项工程 完全可 以采用 管道输 水 ,巧妙 地避 开 了高坝和 深埋 长距离 隧洞 的
安 ; 支 流 洛 河 五 万 吨 级 船 舶 可 通 行 到 洛 阳 ;支 流 汾 河 万 吨 级 船 舶 可 通 行 到 太 原 ;黄 河 下游 北侧 的 卫 河 、 马颊 河 和 徙
雅 鲁藏布 江 电站 直径约 为3 m 0 、几十 公里长 的倾斜 深洞 与三峡 电站 的大坝工程相抵 ,电站工程 10 亿 元。根据建于 50 1 9 年 的 四 川 大 桥 大 坝 ,坝 高9 m 95 I 3 ,总 投 资 1 亿 元 ; 建于 0 1 9 年 的贵州 天生桥 大坝 ,坝 高1 8 , 总投 资 14 97 7m 0 亿元 。考 虑到 高寒 、峡谷 、人烟稀 少等恶 劣施工 条件 ,每座5 m 大 0高 坝3 亿 元 ,1 座大坝 工程 50 元 。根 据2 0 年 的兰 州至长 3 5 0亿 08 沙 的输 油管道 ,全长2 7 k ,投 资8 亿元 ;西气 东输工程 的 03m 7 天然气主干线 ,全长3 4 k ,输 气量 10 83m 5 亿m,管径 1 ,管道 m 投资 16 亿元 。大西线调 水主干线长约 10 k ,提水线路 约 13 50m 2 0 k ,合计 30 k 。 以每千 公里 30 0 0m 50m 0 亿元 ,且1 倍输 水 量 0 计 ,3 0 k 输水 管道 约为 10 0 50m 0 0 亿元 。大 西线 调水工 程总投 资 额 10 0 元 分 配 如 下 : 电 站工 程 10 亿 元 ,大 坝 工 程 70 亿 50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
其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与泄洪能力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历史上,长江上游洪水频繁,每逢特大洪水,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进行分洪,但总会淹没乡村和农田。
而三峡大坝具有强大滞蓄洪水能力,防洪库容近200亿立方米。
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可防止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发电也产生巨大利益,该工程起初便只考虑发电。
文革后三峡工程被第三次提起,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其发电量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的20%。
为国家带来部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电力供应。
在长江三峡工程筹建开始,便与生态、文物保留等诸多问题相伴。
白鳍豚,我国特有濒危哺乳动物,三峡工程其上千万吨的通航能力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增加了白鳍豚被螺旋桨击毙的事件,同白鳍豚同意珍惜的中华鲟也成了受害者,三峡工程每年蓄水时,会让下游天然水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干扰中华鲟的栖息与产卵。
除水生生物外陆生生物如川明参,因在淹没区内或者建造其他设施而遭破坏……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
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安全相比还是较小的。
但在看到其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其弊。
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
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人民治理黄河70年参考(DOC)

“十五”治黄回顾穿过历史沧桑,跨越时空风云。
黄河,这条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泱泱大河,一路奔腾跌宕,川流不息,与她的儿女一起踏上21世纪的新征程。
机遇和挑战、希望与梦想,交织如潮,催动着治黄事业现代化之船,扬帆启航。
一、理念探索古今中外,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承载了如此多的忧思与爱恨,凝聚了数千年的哺育和抗争。
面对这条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多少代治河先贤,为之皓首穷经,毕其心力。
传承千年的治河方略,几经岁月的洗练,几经智慧的沉淀,灿若群星,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然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黄河依然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以王化云为代表的老一辈黄河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懈探索,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以及“拦、排、放、调、挖”处理泥沙的治河方略。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和建设,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与河争水、与水争地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由此造成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下游河槽萎缩,“二级悬河”加剧,“横河、斜河”发生机率增大,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河口生态急剧恶化……黄河向何处去?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迫切需要黄河人必须作出回答的重大命题。
循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与河流相依相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在开发利用河流的同时,承认并维护河流自身生命的价值及其权利,流域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永续繁衍。
于是,黄委党组按照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要求,立足黄河实际,汲取历代治河经验,创新思维,提出并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1493”治河体系。
这一体系,从化解黄河生存危机出发,以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为目的,将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要求不适应作为分析和解决黄河问题的主要矛盾,以黄河现代化建设为支撑,为今后黄河治理与管理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的风险及安全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的风险及安全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建国初期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的工程方案构想,历时多年,融合了我国几代人的指挥与建设能力,经过了几十种方案的调整,在当前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水利工程,在南水北调工程运转中,共服务约4亿人口,拥有448亿立方米的调水规模与4350公里的总长度。
其中中线干线长约1432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水利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运行时,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可能造成部分安全隐患问题的存在。
根据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探究,对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问题进行了一下分析和安全管理措施,希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可观参考。
1.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建设是从汉江的中上游展开工程建设,从丹江口水库进行调水,利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地理优势进行工程渠道的挖掘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起始,途径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方程垭口,将水资源输送到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地区,再沿华北平原西部地区进行渠道挖掘,建设隧道穿过黄河,从京广铁路西侧北上,直至将水资源输送至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输水工程。
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的100多个城市。
通水以来,使得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新乡、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达5320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这项世纪工程将重新构建我国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在提高供水保障率、生态修复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地区的水资源危机,极大改善了受水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使沿线城市的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水平。
南水北调不单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更是一项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民生民心工程。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行风险分析2.1重点部位的防范工程运行过程中,要着重对膨胀土渠段、深挖方、高填方、渡槽等重点部位进行全天候监督管理,对重点部位要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台账和安全隐患台账,通过排查将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一体现在安全隐患台账中,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环节和安全生产风险点进行实时管理,在安全风险隐患未整改完毕期间,严禁工程正常运转,直到将安全隐患彻底整改。
OBE 理念下融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OBE 理念下融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工科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成为各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依据[1]。
同时,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时代需求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与立德树人并举,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工科教育思维模式,形成基于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2]。
因此,基于OBE 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侧重形成性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是新工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程流体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流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等特点[3]。
在当前立德树人和OBE 的培养理念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内容为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需要。
针对上述情况,学者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聂欣等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将哲学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通用方法,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融通应用于高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
[4]钱剑安等提出在沟通的基础上,多种平台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同时通过多种手段融合、多学科交叉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
[5]南军虎等针对流体力学内容艰涩、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等特点,提出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构建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模块,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挖掘专业领域和学科前沿中的流体力学特色教学案例,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
[6]王亮等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理论推演—实验研究—数值模拟—互动式案例”的教学模式。
[7]兰景岩等分析当前少学时“工程流体力学”存在的不足,引入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生活中的流体力学现象教学改革措施,利用板书、多媒体技术、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黄浦江是自然历史人文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下)

黄浦江是自然历史人文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下)张友信[美国]【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1-3)【作者】张友信[美国]【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五黄浦江成为深水航道,上海港成为深水港清康熙开海通商后,黄浦江的江海通津功能得以发挥,上海的港口地位提高。
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船舶,虑浏河淤滞,辄由吴淞江入,城东船舶如蚁,舳橹尾接,帆樯如栉,似都会焉。
”乾隆年间,上海港的船舶多达三千四五百艘。
港口兴旺带来了城市繁荣,街巷扩至六十多条,百货荟萃,商贾云集,钱庄四起,会所纷现。
1843年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促进了海运业的繁荣。
这也给黄浦江带来了一次自身大发展的历史性的机遇,西方先进的河道疏浚整治技术开始被引进。
1861年起,机器挖泥船被用于吴淞江的河道疏浚。
浚通黄浦江航道成为重中之重。
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向欧洲国家购置了安定号挖泥船,后又置浚川号等,疏浚黄浦江。
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港已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55%,拓深航道的需求日益迫切,上海成立黄浦河运局,负责疏浚黄浦江,重点是拓深吴淞口。
1905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浚治黄浦河道局”,用束水攻沙等办法冲走吴淞口附近航道的淤泥;用疏浚的淤泥堆积了沿江两岸的低洼地。
引进新挖泥船,30余年共挖泥4 805万立方米。
最低潮水位从1912年的5.8米增至1936年的7.9米,黄浦江成为一条“黄金水道”。
1911年清朝海军4 300吨海圻号军舰出访英、美等国,环游世界,就是从黄浦江杨树浦码头起航的。
1921年美国4万吨级邮船靠泊华栈码头,标志着黄浦江成为优良深水航道。
民国后,上海浚浦局备挖泥船多艘,私营挖泥船也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黄浦江、苏州河的疏浚、整治更是全面规划,不敢放松,加强拓浚。
新式挖泥船不断使用。
龙华以下黄浦江水深,最深为17.4米,最浅为9.1米。
淮安水利枢纽的文化简析与提升思考

尼拉、 葱兰等 , 也长 的郁郁 葱葱 , 生意 盎然, 如恰逢季节 , 花绿树 , 丽缤 红 绚
纷。
口、 均等。而城市 中心 的地 标性建 流 筑— 镇淮楼 , 昭示着这座城 市与淮 更
河的恩恩怨怨 , 淮河泛滥 曾经 涵
着 一部艰 辛 的治水 史 ,近代 中 国以
干 线 的 节 点 , 是 淮 河 之 水 东 流 人 海 又
春秋末年 , 于太 湖流域 的吴王夫 差 居 为 了与 中原 的晋 国争 霸 ,于公 元 前 4 6年修筑 邗城 ( 8 今扬 州附 近 )作 为 ,
( 淮 河 文 化 2)
淮 安水 利枢 纽 工程 地处 淮河 下
游 , 纽 因治淮 而肇始 , 因治淮 而 枢 亦
的多 目标开发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的实施 , 必将在 中 国治水史上 留下重重 的一笔 , 而与之
淮 安水利枢纽 ,虽处城市郊 区 , 却 闹中取静 。区内植被茂密 , 风光旖 旎, 生态 平衡 , 气候 宜人 , 网纵横 。 水 由于附近 没有 易产 生污染 源 的工厂
江河 , 们对水 的开发利用 愈来愈广 人
下游 20 0 0多 万 人 民 和 3 0 00万 亩 耕
地 的安全 , 对整个淮 河流域构建和谐 社会 ,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 ) 水 北 调 3南
河水 , 交汇贯通 。大河 以其 丰厚 的历 史 积淀 与崭 新 的现 实美 景展 现着 其 迷人魅力 。
( ) 河 文 化 1运
带来 了沉重的灾难 , 从一座楼起 名镇
淮 , 寄托着人 们对治淮美好 明天的 也 向往 。楚州依托运河 , 长期是郡 、 、 州 路 、 的治所 , 府 物产 丰富 , 运发 达 , 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著名的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言: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寻找水源的经验和办法,其“法宝”之一就是个体行为的“挖潜”,向地下取水———挖井;“法宝”之二则是集体行为的“开源”,向水源地开拓引水,向远方跨流域调水。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生成的原因有:资源性、时空性、污染性及浪费性等多种因素。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
一、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我国古代调水工程闻名中外的中华辉煌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公元前五世纪),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9年),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在江淮之间,开渠挖沟,串通湖泊河道,构成了长江与淮河之间最早的水上通道,京杭大运河的祖河原型———邗沟。
后经隋(公元581~618年)及元(公元1206~1368年)两代扩建延伸。
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战国秦昭王(公元前256年)时开始修建,历时数十年,由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凿漓堆开宝瓶口作堰,分岷江为内外二支,引水入内江,避水害而得灌溉之利,使用至今。
计引水流量为600m3/s,年引水量约110亿m3,现有干渠2145km。
灌区内小水电装机容量8.3万KW。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修建的郑国渠(位于陕西)引泾水入洛水灌溉农田。
同时建成的全长34km的灵渠,将湖南湘江和广东漓江的上游联通,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也成为我国古运河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调水工程湖北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引汉工程,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
枢纽一期工程:坝顶高程162m,库容208.9亿m3,装机6台总容量90万KW,斜面及垂直升船机,引汉工程总干渠首清泉沟进水闸,灌溉湖北灌区14万m3,设计流量100m3/s。
另一河南灌区2. 6万hm2,设计流量100 m3/s,由陶岔进水闸引水。
该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前期工程。
安徽的淠史杭灌溉工程,1958年开工,1972年建成。
灌溉面积达66.7万hm2,包括皖、豫两省12县,是建国后兴建的我国最大灌区。
江苏自江都引水的江水北调工程,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电力排灌站———江都抽水站,始建于1961年底,完成于1977年。
装机33台,总容量4.98万m3。
向苏北抽江水400m3/s,年抽水量33亿m3,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7座节制闸、3座船闸等工程组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今后将在此基础上扩建。
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于1982年5月开工。
前者于1983年9月建成,向天津市供水;后者于1984年12月建成,向唐山市供水。
河北省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是引滦工程的水源地,供两市用水,有效遏制了氟斑牙和氟骨症的发生。
前者承接滦河主干流来水,库容29.3亿m3 ,可供水量19.5亿m3;后者承接潘家口水库调节来水及洒河来水,库容3.37亿m3,可供水2.5亿m3。
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km,设计流量60m3。
引滦入唐工程全长52km,设计流量40~80 m3/s。
广东东江向深圳、香港供水工程是1964年2月动工兴建的大型地区引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河,经8级抽水,全程83km,扬程46m,并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进行了3次扩建,由明渠输水改为暗涵送水,目前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m3。
此外,还有一些省、市地区的调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青济秦(皇岛)、引黄入晋、引黄济津等调水工程。
估计由长江及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向淮河及海河流域的年引水量约200亿m3。
3、新世纪我国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a.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199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规划报告(199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长江委多年的勘测、规划、科研、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提出南水北调规划西、中、东3条输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因地理条件的不同,这3条线路各有其供水范围,不能替代。
1990年国务院对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上报的“关于《规划报告(1990)》的审查意见”作了批转并同意:“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引江济淮线路,从长江引水的地点和可调水量基本可行,可以作为各线路规划的基础。
这3条引水线路已进行多年规划研究工作,应抓紧进行可行性研究,协调处理好有关部门、地方的关系,逐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应继续进行科研、勘探和规划等工作。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引水向北方输送,由于地势南低北高,通过13级抽水台阶共27 处泵站,总扬程65m,经山东位山穿越黄河隧道,将长江水提送到天津及河北地区,主要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缺水问题。
远期规划:进水渠设计最大流量为1000m3/s,泵站总装机100万kw,年调水量150亿m3。
其优势为兼有航运、防洪及排涝等综合效益。
c.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先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必要时再从长江干流三峡水库库区或坝下引水)。
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在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近期可调出水量约103亿m3;枯水年可调70亿m3。
远期规划:引江济汉工程完成之后,可调水220亿m3。
中线工程供水的主要目标是京、津、华北地区,供水范围分属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湖北’ 省(直辖市),总面积15.5万km2。
中线主体工程有:1、蓄水工程,即丹江口大坝加高(国务院已于2002年10月批准立项),提高蓄水位13m,增加库容116亿m3,移民工程及局部性补偿工程;2、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全长约1421km,全程自流输水,河南陶岔渠首闸最大设计流量420m3/s,沿途采用立交穿越河流,其中最大的为郑州穿越黄河工程(压力流隧道或明流渡槽),优势为自流、水质好。
d、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向西北和华北部分干旱地区供水。
供水范围初步考虑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共6省、自治区。
规划阶段着重研究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处引水,总引水量195亿m3,约占引水点以上径流量的90%。
西线工程地处高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施工条件差,工程艰巨,投资多,经过多种方案比较后,是规划中的远期工程。
二、国外近代修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据估算,地球上年均径流量约为4.68亿m3。
以各国占有量的多少排序为: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共占有其中的45.8%。
虽然上列6国得天独厚,占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各国情况也都有其特殊性。
如加拿大的水资源丰欠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完全相反;同样,俄罗斯南部地区人口和工农业均占全国的80%,而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5%;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径流量竟独占全国径流量的50%;巴基斯坦年径流量的1/3发生在4~9月,7~8月的降水量竟占全年的1/2。
上述各国不利的自然因素,我国都兼而有之。
为了摆脱水荒的困境,改变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各国都采取了修水库和调水工程的办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20多个国家已建、在建和计划中的调水工程约有160项。
a.俄罗斯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5处,年调水总量600亿m3。
举世闻名的是欧洲部分的北水南调工程和亚洲部分的东水西调工程。
b.法国迪朗斯—凡尔顿调水工程于1964年动工,1983年建成,设计灌溉面积6万hm2,年发电量5.75亿kw.h。
还有勒斯特—加龙河等调水工程。
c.加拿大全国已建54处调水工程,主要用于水力发电,年调水量达100多亿m3。
因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故多采用北水南调工程,如邱吉尔—纳尔逊调水工程等。
d.美国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1处,共计年调水200多亿m3,最大的是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90亿m3。
还有科罗拉多—大汤普森、中央河谷等调水工程。
e.北美洲正计划实施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丰水地区,将水调送到加拿大的中部、美国广大地区和墨西哥北部的“北美水电联合规划”。
f.南美秘鲁著名的马赫斯、圣洛伦索和利马等调水工程建在安第斯山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建的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工程艰巨宏伟。
g.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原称印度河流域规划),即将西三河(印度河、杰卢姆河及奇纳布河)的水调到东三河(萨特里奇河、比爱斯河及拉维河),调水总流量高达2915m3/s,平均年调水量222亿m3。
该工程1965年开工,1975年初步建成。
h.印度“全国水网”研究方案,其中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调水,计划将布拉马普特河的丰富水量调到印度南部和西部缺水地区。
还有西流诸河水东调等计划。
北方邦的萨尔达—萨哈亚克调水工程建于20世纪70年代,供水渠长269km,设计流量650m3/s,灌溉面积约160万hm2。
已完成的还有:恒河区工程,灌溉面积24万hm2;北方邦拉姆加河拉姆加坝至南部各区工程,灌溉面积60万hm2;巴克拉至楠加尔工程,灌溉面积160万hm2;纳加尔米萨加尔工程,灌溉面积80万-#% 等。
i.澳大利亚在1949~1975年间修建了第一个调水工程———雪山工程,提供灌溉用水74亿m3。
主要工程包括16座大坝、7座电站、2座抽水站、80km的输水管道以及144km隧道j.非洲最大的调水项目———莱索托高原工程将莱索托王国境内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南非豪登省。
在莱索托境内兴建5座大坝和200km的穿山隧道,整个工程完成后,可向南非输送80m/s的水量。
与此同时,莱索托政府还将投资修建一座7.2万kw的水电站。
k.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于1998年建成的该工程主要有3部分:1、苏伊士运河以西渠道;2、穿苏伊士运河输水隧洞;3、西奈北部输水工程。
开发耕地25.2万hm2。
其中苏伊士运河西侧非洲部分开发8.4万hm2。
该工程已于1998年10月建成。
l.以色列和约旦2002年7月决定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即修建一条引水管道,将亚喀巴湾的红海水调入死海,以提升死海日趋下降的水位。
我国水资源量约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20m3,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联合国统计,被列为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
我国北、南方呈现出来的水资源诸多问题,如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以及水资源短缺等无疑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必要的。
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使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相联通,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优化配置的总体格局,可谓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全国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