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感谢观看
THANKS
巴蜀历史的中期繁荣与变迁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中期是一个繁荣与变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小国和城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蜀国和巴国。在经济上, 巴蜀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巴蜀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巴蜀地
成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巴蜀地区的创造发明、文化艺术等成果,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提供人类文明演进的借鉴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巴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区还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历史的晚期演进与影响
总结词
巴蜀历史的晚期是一个演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政治上,巴蜀地区逐渐被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下,成 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在经济上,巴蜀 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和手 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在文化上,巴蜀文化与其他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巴蜀地区还经历了多次自然 灾害和社会动荡,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促进了不 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演进提 供了动力。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民族文化—居住习俗巴蜀民族文化—居住习俗古代巴蜀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楼居,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既可以防水、防潮,又可以防备兽类侵袭。
大约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民居在干栏式楼居的基础上,发明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东汉时又发展为庭院式民居。
明清时期,巴蜀民居经过经验和技艺的积累,设计出了定型化的成熟样式:四合院。
四合院在巴蜀地区,当房屋基本修建完成要安装大门时会举行“踩门”仪式。
届时,主人先把刚安装好的大门关上,自己立于屋内,然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人来踩门。
踩门的人手里要端一个大茶盘,盘中放着红枣、核桃、硬币等物。
当他快走近大门时,主人便打开大门,恭恭敬敬地将他迎到屋内,而踩门人在进门时通常要说一些吉祥话,如踩福门、踩祥门、启福门、启祥门等。
进屋之后,踩门人会把盘中的红枣、核桃和硬币等物撒向屋中的各个方向,象征着财富、福寿的到来。
巴蜀民族文化—婚嫁习俗婚嫁习俗巴蜀民族文化巴蜀地区的婚嫁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在古代氏族部落时期使用战争掠夺妇女的抢夺婚;在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调换婚,即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姐妹为妻,后来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这种婚姻形式,主要是不用彩礼,以人换人;在封建社会出现了指腹婚,即两家主妇同时怀孕,指腹约定,产后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表亲婚就是通常所说的姑表婚与舅表婚;还有人们熟知的童养媳、包办婚、买卖婚姻以及冥婚。
今天,最为广泛的是自愿婚,它是在男女双方都同意接受对方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婚姻形式。
这些婚姻形式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抢夺婚冥婚巴蜀地区的婚嫁礼仪一般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出自:《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源远流长,深厚而独特。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代表性文化,巴蜀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多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与价值、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巴蜀文化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
巴蜀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巴蜀文化,以及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相互交融、影响和借鉴,形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巴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1. 多元性:巴蜀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多个时期的文化元素,形成为了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在巴蜀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2. 艺术性: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例如,巴蜀文化中的青铜器、石刻、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3. 文化遗产:巴蜀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巴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依据。
三、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动态1. 学术研究:巴蜀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民俗调查等手段,对巴蜀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关注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问题,以及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深入了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 学术交流:巴蜀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学者们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期刊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促进巴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保护与传承:巴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部分 巴蜀文化

蜀国的政治
• • • • 部落联盟 杜宇 开明 秦、巴的进攻
蜀国的经济
• • • • 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手工业 制铜业 商业
后稷
蜀国的文化
• • • • 蜀方言 礼仪 音乐 丧葬特征
巴蜀
• 巴和蜀,其概念的内涵都经历了发展,现在主要指地域名, 今天主要用作四川地区(重庆)的代称。大致上,川东称 巴,川西称蜀,巴与蜀之间,大致以涪江为界。蜀郡的设 臵,从秦代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以后,川西乃至整个四 川长期以蜀或者蜀中作为代称。清末时期,清王朝在四川 的统治被推翻后,重庆所成立的新政权仍叫“蜀军政府”。 • “巴蜀文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来的, 1940年3月,徐中舒老师在成都出版的《史学季刊》创刊 号上,发表了《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这是我国近代学 者第一次从文化的视角对四川的古代作出粗略的描述。随 着一系列重要考古的刺激下,学术空气的推动下,巴蜀文 化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继而出现了巴蜀史研究会 (1979),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也陆续出版了 相关著作。
第二节 巴蜀文化特征
• 一、与中原文化的相似性
语言
民俗 日常生活习惯
涪翁
秦九韶像
李 冰
• 二、消费文化
享 乐 性
消费品生产的高度发展, 消费品质量的优异 音乐歌舞等消闲性 娱乐活动十分广泛。 在饮食上,饱眼福、 重口欲,川菜百味。
文君酒 蜀锦
• 三、平民文化特征
• 巴蜀的平民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移民文化的影响
战乱、饥荒导致的大量移民 二
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 一
三
因多年的征战而散落于巴蜀的士兵
古巴蜀文化的影响
• 巴蜀实际上是对古代巴国、蜀国的合称, 在秦统一以前,这是两个独立的小国。 • 由于巴国和蜀国各自的地理环境不同,巴 国基本处于长江沿岸的山区和五陵地区, 而蜀国则处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川西平原。 因而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层建筑有明 显的不同。 • 例:性格差异、方言的差异 • 自秦灭巴蜀之后,巴蜀交流日趋频繁,形 成了统一的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中心位于达州和巴中地区。
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贵州北部开展活动。
八卦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族文化是由三个以德阳和成都地区为中心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的。
蜀文化的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三星堆遗址(德阳县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庆阳区)。
蜀国后来在西周成为封闭国家,包括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巴基斯坦和蜀国的交融是在战国以后。
从商代到西周,黄河流域的蜀人与各族之间进行着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出土的陶器,如深腹豆形的器皿,高柄的豆子,小平底碗等,尽管具有地方特色,但在铜轭,铜锗和铜矛中普遍存在。
黄河流域。
西周至春秋时期出土的玉器与中原相同。
国四围攻巴蜀盆地的地势是“四个轿车之乡”,古代交通十分困难。
因此,李白叹了口气:“通往蜀之路的艰辛难爬”。
这种封闭的地形必将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封闭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反过来激发了巴蜀祖先开放并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结果,环境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巴蜀祖先的历史个性,这些祖先是封闭的,封闭的是开放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放性和兼容性最终成为巴蜀文化的最大特征。
巴蜀文化与秦龙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是北部的秦岭。
然而,巴蜀族的祖先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一流的木板路技术,打破了盆地的封锁,克服了狭窄的封闭道路。
蜀王派出五位伟人,为迎接秦惠文国王送来的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扫清了道路,这是古代山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木板路是巴蜀人的伟大发明。
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围之国”的封闭是通过“千里万里的木板路”实现开放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学家的愿景。
必须在每座山上清理道路,遇到水时必须建造桥梁。
为了突破封闭之路,古代蜀族祖先发明了栈道并出版了《若桥》。
若桥是一座索桥。
有很多类型。
仍然可以看到藏族地区的高架藤桥和网状藤桥,Min山的竹绳桥,云南西北部的网状条纹桥和都江堰的早期朱浦桥。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巴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巴蜀地区为代表,涵盖了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巴蜀文化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巴蜀文化的概述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现象。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今四川、重庆等地。
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密切相关。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巴蜀文化的历史研究巴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巴蜀文化的历史研究主要包括巴蜀古代历史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等方面。
通过对巴蜀古代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巴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三、巴蜀文化的艺术研究巴蜀地区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创作。
巴蜀文化的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巴蜀地区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巴蜀地区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巴蜀文化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艺术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四、巴蜀文化的哲学研究巴蜀地区在哲学思想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巴蜀文化的哲学研究主要包括巴蜀地区的哲学思想、哲学家的研究、哲学文献的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巴蜀地区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了解巴蜀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特点。
五、巴蜀文化的宗教研究巴蜀地区在宗教方面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和信仰。
巴蜀文化的宗教研究主要包括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仪式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巴蜀地区的宗教研究,可以了解巴蜀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系、宗教仪式的形式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
六、巴蜀文化研究的意义巴蜀文化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研究、丰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巴蜀文化研究也可以为巴蜀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巴蜀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巴蜀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巴蜀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巴蜀地区所独有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这片地区位于今天的四川盆地,涵盖了巴蜀古国境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巴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知识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巴蜀地区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早在古代,这片土地就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现象。
首先,我们来了解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
四川盆地地势平坦,水网纵横,气候温和湿润。
这种自然环境为巴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水稻种植基地,这也使得巴蜀地区在农耕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巴蜀文化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闻名于世。
其中,夔州丝绸和蜀锦是最为著名的代表。
夔州丝绸以其细腻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作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夔州丝绸不仅在国内受到瞩目,而且还远销海外。
蜀锦则是四川盛产的高质量丝织品,其图案精美而独特,被誉为“百花之尊”。
因此,研究夔州丝绸和蜀锦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成为了巴蜀文化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除了丝绸和蜀锦,巴蜀文化还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著名。
四川的川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之一。
川剧不仅有着高亢激昂的表演风格,还以其特殊的腔调和流派而广受赞誉。
川剧的发展历史深厚,研究其秀丽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巴蜀文化所蕴藏的深度和底蕴。
此外,巴蜀文化还在古代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东晋时期,四川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写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其中,阮籍是四川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内容充满着对家乡巴蜀的深情和对时事的关注。
研究巴蜀文学的发展和巴蜀地区的文学家们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蜀地区的建筑也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川的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而闻名,如川西民居、老宅院等。
四川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和建筑遗产使得研究其历史和建筑风格成为了巴蜀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以达州、巴中地区为中心。
活动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
巴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文化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
蜀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德阳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市青羊区)。
蜀国后成为西周封国,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
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
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
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
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
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
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
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
”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
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
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
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
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
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
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
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
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
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
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
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那么多儒术来吗?故文翁对巴蜀的改变,部分是一个后来塑造出来的形象,也可能是在独尊儒术以后才构建出来的。
很多年后的扬雄,仍没体现出多少“文翁教化”的痕迹,反倒是继承了司马相如的风格。
所以《汉书·地理志》明言文翁教化的成效有限,而司马相如、扬雄一系,才体现了巴蜀的风格。
但是,巴蜀也一向不那么排斥外来的文化,到了清代可能更开放一些,因为四川从清代开始基本上是一个移民社会。
据说川人被张献忠杀得差不多了(杀人者或也包括追剿张献忠的官军),康熙初年,似乎尚不足十万户。
当然有很多人或许只是逃跑了,不是真的被杀了。
但当时被杀的人或被吓跑的人确实多,我下乡的那个地方,距成都只有一百公里,当地有一种灌木叫马桑,它应该永远长不大,几乎是每年自己死掉,然后换新的,所以树干永远都只能长到直径两三厘米左右;偶尔有几株没死的,会继续长,也会被当地人砍了作柴烧,过不了当年。
但贫下中农告诉我,他们祖先来的时候,马桑已经长到直径超过十厘米那么粗了。
也就是说,离成都一百公里的那个地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烟,可想那时人口已少到什么程度了!后来经过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形成一个移民为主的社会。
故四川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川人对外来的人和外来因素通常都不会太排拒。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排外,还是排一点。
以前四川这边做生意的多是陕西来的,所以对北方人通常以“老陕”称之。
我小时候,如果在成都街上看到一个像我今天这样说国语的人和一个说四川话的人打架,那大家多半都会帮那个讲四川话的人;只要喊一声“打老陕”,很多人都上来帮忙。
或即因多是移民,养成了一种能打群架的防卫本能。
但不打架的时候,川人对外来人还是较亲切的,毕竟很多人自己也是外来的。
简言之,巴蜀文化从一开始就既独立又不那么排斥外来文化或外在影响。
这样的一个文化,自有其特点。
我的感觉,巴蜀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带有“坐井观天”的意味。
我这里用的是这个词的本义,可以形象地表述出一种在框架中无限开放的取向。
如果在很开阔的大平原,人们可能多四顾,而不一定向上看,无形中可能忘了对我们很重要的“天”。
而四川的地理形态是一个盆地,在这样的地貌,人就比较容易向上看,所以天文学长期很发达(如汉代就出了落下闳)。
一直到近代廖平的“经学六变”,由第三变开始,后来的变化就越来越往天上走。
对廖平的“六变”,连他最重要的学生蒙文通都不敢接受,只申说前两变,三变以后的基本存而不论。
其实把天人结合起来思考,是传统四川文化的一个典型再现(依扬雄所言,要能“通天地人”才是“儒”)。
在近代这样一个天崩地裂的大乱之时,出现了思想的大断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自然和我们自己的社会,思考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就像重新坐在井里往天上看。
我的看法,廖平的“六变”是重要的思想观念,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又不为时空所限,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四川文化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易学”(《易经》的“易”)传统深厚。
“易学在蜀”是大理学家程颐所说的话,比较不会太离谱。
直到晚清张之洞入川,仍发现蜀士喜言《易》,可知这传统有多么源远流长(也说明张献忠杀人没怎么中绝文化特色)。
跟易学有关的就是中医,中医也是四川一个很强的传统。
以前四川的老中医常说,北京某某名医,就是在我们这儿混不下去,然后跑出去的;出了夔门,就成了全国第一的名医,其实在我们这里也就一般。
这里当然可能有“医人相轻”的成分在,且不同地域的中医治不同的人,用药是有差异的,有些适用南人的药,就未必适用北人。
故易地而能著名,其原因甚多,还可斟酌。
无论如何,中医的学理,有系统而重变化,与易学关联很密切。
你们听了蔡进老师的讲座,就知道四川的好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在学理上也有独到的认识。
另外,四川“道学”(道家之学)发达,也有长久的传统。
著有《道德真经指归》的严遵(字君平),是研究《老子》的重镇,后来成都有两条街道以君平名(今天的君平街为其一)。
道家所谓重玄派,主要的活动地域也在四川。
四川又是道教发源的地方(当然各说不一),且源远流长。
我们去过的青城山,迄今仍是道教的重镇。
现在到青城山,大家都坐缆车,这也很好。
若走路,旁边有个小山洞,不在正常的旅游路线上,据说是张天师在此修炼过的,我去的时候里面还有一个道士,修炼的方式说是跟张天师原来的一样。
而且道教在四川分布广远,我们昨天去的峨眉山,原来也是道教很重要的一个场所,是所谓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七洞天。
佛家较晚才进入峨眉山,却后来居上,逐渐取代道家,峨眉山遂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佛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说现在的中峰寺,就是由以前道教的乾明观改建,有个殿的屋顶上还有一个什么鸟的图形,是道家的符号,可知这个佛寺的庙宇是将就原来的道观改建的。
青城山四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风很盛。
从很早的司马相如、扬雄,到宋代的三苏,一直到20世纪有很多人喜欢、有很多人不喜欢甚至排斥的郭沫若,以及活了百岁的巴金,都被我们列入文学一类。
当然,除了郭沫若、巴金这一代,从司马相如起那些人恐怕不一定接受我们所说的“文学”概念。
或许过去所说的“文章”,更能为昔人所接受。
不论如何称谓,文学是可以改变历史的。
现在你要到美国大学里念书,中国近现代史的指定参考书往往都有巴金的小说《家》。
一般都说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在这书里却是一个束缚人的地方,所以那时要搞家庭革命。
我很少看到美国学生质疑中国的家庭怎么会成了革命的对象,或许他们以为这是很自然的,则其读到的中国近现代史就已有着特殊的风采了。
不幸我们现在又相当崇拜美国的中国研究,读这小说的人毕业后写了专书,又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历史研究。
经过这样出口转内销之后,至少人们认知中的中国历史,已被改变了。
这是四川文学家一个非常广远的影响(尽管很多人没注意到),无意之中指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好像我们中国人都不喜欢家,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很喜欢的(现在更西化以后,反而没那么喜欢了)。
像最近大陆新出的法律解释,强调从财产角度肯定婚姻中的个体,等于提示大家最好结婚前先把重要的财产登记一下,免得将来出问题。
这个主张特别能凸显法制观念,也展现了典型的市道逻辑。
不知这法官是不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好像早就不读巴金的《家》了。
当然也可能因为“家”已被人讲坏,巴金当年的想象,现已内化为人们的基本意识了。
或许因为四川文化的独立,蜀学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经学传统一直不那么强。
司马相如以赋体申六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此后四川经学的正统力量始终相对较弱,不像中原和清代的江南。
如清代汉学特重的小学,在四川就基本停留在工具的层面。
而外地风风火火的汉宋之争,在四川也不明显,甚至不那么对立。
不过,对正统派而言,这或许意味着这里的汉学、宋学都不够纯正。
远的不说,近代被我们认为很好的廖平,在晚清那个时候已经被视为有些离经叛道,从教书的学校被开除了。
吴虞也是,他编的《宋元学案粹语》被认为曲解了宋儒,同样在清末已被四川的学政处理(现在的清末档案里就有廖平和吴虞曾被四川学政修理的材料)。
两人显然都对经学、理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却不一定被认可,可见经学在四川从来都有一些特别之处。
这或也由于四川的道家思想较强,从儒、道竞争的角度看,道盛则儒便相对弱一些,不过这方面的影响更多是潜在的。
另一方面,“道家者流,出于史官”。
道学渊源深厚,史学便容易出色。
蜀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学一直有着比较有力的发展,出现了撰《三国志》的陈寿和撰《华阳国志》的常璩,尤其到宋代形成非常强的传统。
这也跟我们演讲中最后一讲(经史关系)相关,因为经学没有中原或江南那么强,史学的发展就相对容易。
四川的史学从宋代起一直有明显的特色,就是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一是见解。
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的范祖禹(现存司马光关于编资料“长编”的主要见解,就在他给范氏的信中)以及后来做《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都非常重视史料。
还有另外的一派,就是苏东坡他们一家。
三苏都有很多史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太看得起,但另一部分人又认为他们太有见解了。
重材料和有见解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后来四川史学的特色。
可惜再后来两者又慢慢地分开了,一些人仅重史料,看不到见解;另一些人则徒事发挥见解,太过偏颇,严格说已不能被承认为史学了。
我们可以看到,从最早到最后,尽管中间被杀掉这么多人(不仅明末清初,宋末元初蜀人被杀戮也极惨烈),最奇特也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天文、易学、中医,还有“文学”,等等,这些巴蜀文化原来的特点,都没有因为明末的杀戮而改变,到清代、到近代,仍然是这么一个传统。
另一方面,四川地处边远,仿佛在主流之外,也是一个持续的认识。
晚清张之洞到四川办尊经书院,被不少人看作近代的文翁。
然而在他之后任四川总督的锡良仍说,“吾初来川,学界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