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 关于影响就业人数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学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姓名专业:2011级国际商务教学班级:周二第1、2、3节【摘要】本文以1991-2010年统计年鉴上的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先定性分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影响因素,选取符合经济意义的四个解释变量——财政支出,GDP指数,居民储蓄和城镇失业率,再利用Eviews软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一系列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出最终的回归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和GDP 平减指数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有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我国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来调整财政支出,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保持在适度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时间序列数据财政支出GDP平减指数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xpenditure on social securement and employment with the data between 1991 and 2010 in China statisitcal yearbook. Having done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xpenditure on social securement and employment, the paper chooses 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mplying with economic implications. They are fiscal expenditure, GDP deflator, household savings and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Then the paper conducts a series of empirical tests and analysis by the means of Eviews, through which process we get the final regression model and use it to make expectations.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esults, fiscal expenditure and GDP deflator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expenditure on social securement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we suggest that fiscal expenditure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peed of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expenditure on social securement and employment maintains the level modest.Keywords: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ime-series data; fiscal expenditure; GDPdeflator目录一、研究背景 (4)1.1研究目的 (4)1.2文献综述 (4)1.3创新之处 (5)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6)三、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7)四、实证检验和分析 (8)4.1单位根协整检验 (8)4.1.1 单位根检验 (8)4.1.2 协整检验 (9)4.2模型的初步构建与检验 (10)4.2.1模型的初步构建 (10)4.2.2模型的检验 (10)4.3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 (11)4.3.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11)4.3.2多重共线性的修正 (11)4.4异方差检验及修正 (14)4.4.1散点图法 (14)4.4.2 White检验 (14)4.5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15)4.5.1自相关检验 (15)4.5.2自相关的修正 (16)4.6新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18)五、模型预测 (19)六、小结 (19)【附录一数据】 (22)1、原始数据表: (22)2、单位根检验E VIEWS结果 (22)3、协整检验E VIEWS结果(初步模型) (24)4、协整检验E VIEWS结果(最终模型) (24)一、研究背景1.1 研究目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主要是指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就业补助、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财政开支。
影响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

基于我国就业问题在城镇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集中,所以我选择城镇年.就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从城镇角度来研究中国就业问题。解释变量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因素。
一国的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马上产生影响,人口规模只在长期内起作用。同时消费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数量也有影响,消费水平越高,劳动供给者要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就必须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进而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消费品市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最终的市场实现,反映了消费者最终需求的变化。当消费品市场景气时,供给和需求会拉动社会投资增加,进而活跃资金市场,提高劳动者劳动力供给信心。而消费品供给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
18667.8223761059
1991
17465
1840.0
3323.9
19349.9
21781.4994107882
1992
17861
2262.0
3939.2
25402.2
26923.4764511214
1993
18262
2924.0
4916.2
34879.8
35333.9247145462
1994
17615
254107
159878.33791739
2005
27331
9410.0
20627.1
298755.7
183217.4
2006
28310
10423.0
24262.32307
345603.59
211923.5
2007
29350
(参考论文)中国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本论文针对中国比较严峻的就业问题,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最小二乘回归,用Eviews 5.0计量软件得出模型估计,各参数估计值,并进行模型检验、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检验等分析回归方程,并对照现实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建议,最后依据回归方程作了预测。
关键字:就业L 外国直接投资K F国内投资K D技术进步A 工资w一.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可见,就业对一国政府的重要性。
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刘易斯所提出的无限劳动供给的特征,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就业形势就一直比较严峻。
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加大是另一个严峻问题。
目前全国迁移人口超过1.2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
以上现象说明了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对人民福利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旨在研究一些对就业存在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建立计量模型,测算这些因素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是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利息率是影响失业的次要因素。
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偏高而造成的,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不大。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是根本的原因。
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强调阻碍劳动力市场即时出清的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可能使得某种水平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成为瓦尔拉斯体系中的均衡状态。
投资对经济的作用已受普遍关注,而投资的增加对对就业存在两种效应:一种是投资与劳动的互补效应,一种是投资与劳动的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说明了投资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需求,增加就业,替代效应则说明了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需求的下降,比如机器的使用替代了劳动力。
同理,FDI也具有如上的效应。
2024年影响师范生就业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

2024年影响师范生就业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其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近年来师范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竞争激烈、教师岗位供给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范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计量回归分析方法计量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师范生就业率为因变量,选取一系列可能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包括学历、专业、实践经验、就业意愿等。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师范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
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学历层次学历层次是影响师范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越强。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本科学历已不再是师范生就业的唯一门槛,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师范生逐渐增多,对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专业选择专业选择对师范生就业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差异。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师范生在教育行业内部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师范生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师范生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范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更具优势。
通过参加实习、支教等活动,师范生可以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
就业意愿就业意愿是影响师范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师范生的就业意愿受到个人兴趣、家庭背景、社会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师范生可能更愿意从事教育行业,而另一些师范生则可能希望进入其他领域发展。
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师范生的就业意愿,引导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
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影响我国就业率的因素

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影响我国就业率的因素摘要:我国当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失业、下岗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相对于现有的经济规模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所以本文选择就业率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力图找出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率;计量经济学;影响因素一、文献综述较低的就业率既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不好影响,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艳(2010)在《影响我国就业因素分析》一文中从影响就业的宏观层面考虑,在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网上选取1989年至2008年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本文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黄志云(2006)在《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一文中认为要解决就业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加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保证最低平均工资,要掌握好平均工资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
此外,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就业理论也做了很多研究,首先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面对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有政府刺激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宏观改革措施。
其次是最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主要描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
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则通货膨胀率越高。
最后是奥肯定律,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就业率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
二、模型的建议1、变量的确立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本文选取了影响我国就业率的三个变量,分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选这三个变量的主要依据如下:首先根据奥肯定律: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间的关系,说明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低,就业率水平高;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中国城镇就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城镇就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统计0201 王馥 2004年12月11日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发展了人类。
就业,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势下,为了获取或向他人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而必须从事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劳动。
因此,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就业是人类实现自身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就业就是劳动力的投入和使用,而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劳动力自身的原因及其周遭的环境不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各不相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必然有所差别。
如今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举世闻名的经济体制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当然避免不了就业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均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在经济变革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等。
那么对此阶段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我国就业问题在城镇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集中,所以我选择城镇年净增就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从城镇角度来研究中国就业问题。
既然就业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影响它的因素也同样是多元化的。
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第一、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表明,经济增长水平是影响就业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
就业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在经济复苏或繁荣时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较多,就业规模较大,就业率高,就业状况就好。
反之,在经济衰落或萧条时期,经济增长率低,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减少,就业规模萎缩,就业状况差,失业率就高。
因此,增加就业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探索影响中国就业人员数的较主要因素

探索影响中国就业人员数的较主要因素本文对影响中国就业人员数的六大因素进行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的选择,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人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元的人民币汇率这三个因素与中国就业人员数是显著正相关的,同时,据此寻求解决目前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就业问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标签:中国就业人员数逐步回归多元回归模型一、研究背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冲击到实体经济,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在2009年下半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0月份、11月份,突出表现为外部需求减少,而我们国家的结构性矛盾就是出口比重大,现在国际市场订单少了、需求少了,许多工厂有设备原料却没市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现在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甚至还在加剧,对实体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未见底。
据中央党校的经济学家周天勇估计,出口回落可能减少1200万到200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中小企业关闭停业三分之一左右,大型企业因劳动成本上升而用机器替代劳动力,已减少用工和招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将升至12%左右,明年可能上升到14%。
因此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方法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中国就业人员数多元回归模型。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涉及到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变量选择太少或不恰当,会使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有较大的偏离;而变量选择太多,使用不便,并且有时会削弱估计和预测的稳定性,为此,在进行多元回归时,对自变量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常用准则:1.平均残差平方和最小准则2.误码率差均方根MSE最小准则3.校正复相关系数平方准则自变量的选择与回归方法:1.前进法,其基本思想是变量由少到多,每次增加一个,直至没有可引入的变量为止。
2.后退法。
后退法与前进法相反,首先用全部变量建一个回归方程,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不重要的变量将它从方程中剔除,直到没有可剔除的自变量为止。
3.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变量一个一个引入,引入变量的条件是其偏回归平方和经检验是显著的,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后,对已选入的变量要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就将其剔除。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影响就业人数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关于影响就业⼈数因素的计量分析计量经济学论⽂计量经济学论⽂——关于影响就业⼈数因素的计量分析⼀、问题的提出就业是民⽣之本,是⼈民改善⽣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有近13亿⼈⼝,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中国劳动年龄⼈⼝众多,国民教育⽔平较低,就业⽭盾⼗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劳动⼒供求总量⽭盾和就业结构性⽭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加⼤和农村富余劳动⼒向⾮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就业和失业⼈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中国的劳动⼒供给具有刘易斯所提出的⽆限劳动供给的特征,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
⾃90年代后期,中国的就业形势就⼀直⽐较严峻。
农村剩余劳动⼒压⼒加⼤是另⼀个严峻问题。
⽬前全国迁移⼈⼝超过亿,农村劳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
以上现象说明了中国⽬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对⼈民福利都是⾄关重要的,所以本⽂旨在研究⼀些对就业存在较⼤影响作⽤的因素,建⽴计量模型,测算这些因素的作⽤。
⼆、模型设定影响就业⼈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下变量国内⽣产总值、财政⽀出、平均⼯资⽔平。
(⼀)国内⽣产总值GDP每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岗位,⼜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同充分就业同样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标,所以如果保证每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分关注的问题。
(⼆)财政⽀出增加财政⽀出即是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政府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但是靠财政⽀出拉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负⾯效应,我国从98年以来⼀直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利⽤投资的增加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成效显着。
但是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样会有可能造成经济的虚假增长,⼀⽅⾯由于政府的投资⾏为增加了个⽣产者的投资信⼼,拼命的扩⼤⽣产规模;另⼀⽅⾯却是⼈们的消费不⾜,⽆法吸收⽣产出来的产品,投资过热,消费不⾜,造成了市场上的供给⼤于需求,存货增加,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影响就业人数因素的计量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刘易斯所提出的无限劳动供给的特征,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就业形势就一直比较严峻。
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加大是另一个严峻问题。
目前全国迁移人口超过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
以上现象说明了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对人民福利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旨在研究一些对就业存在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建立计量模型,测算这些因素的作用。
二、模型设定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一下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岗位,又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同充分就业同样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如果保证每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即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政府投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但是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我国从98年以来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投资的增加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成效显着。
但是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样会有可能造成经济的虚假增长,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投资行为增加了个生产者的投资信心,拼命的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的消费不足,无法吸收生产出来的产品,投资过热,消费不足,造成了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存货增加,很容易形成经济泡沫。
所以我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举措来避免投资的过热现象,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
(三)平均工资水平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完全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供给决策实质上是把他有限的时间在劳动和闲暇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
工作所带来的收入与闲暇的享乐互为成本。
当工资上升时,闲暇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样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而工资的上升会使人们更加富裕,扩大了人们对闲暇的需求,这就会使得工资上升至一定水平后,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这样就会形成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的背弯曲线。
我认为处于背弯曲线的递增阶段是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他们的工作目的还只是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工资对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大。
而处于背弯曲线上端的人,已摆脱了工资高低对他们的束缚,工资对他们的劳动力供给的弹性较小。
三、数据的收集根据统计年鉴,收集1991—2011年数据,其中四、模型估计与调整(一)散点图先做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指数各经济变量与每年年末就业人数的散点图。
从以上散点图可以看出,以上变量与就业人数的关系都是指数关系,所以这里仅以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的关系为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二)模型构建1)假设模型为Y=αXβu e其中,Y代表每年年末我国就业总人数;X代表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水平;μ为随机扰动项,表示未纳入模型的其他变量对就业人数的综合影响。
为了便于用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去估计参数,先将上述指数模型线性化,即在指数方程两边取对数,变为设Yt=lnY,γ=lnα,Xt=lnX,则模型变为Yt=γ+βXt+μ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的模型如下:Y^t=+Xtt=()se^=R2= F= DW=2)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F检验t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的条件下,查表得(18)=,由于t(r)﹥t(18),t(β)﹥t(18),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应存在截距系数,解释变量GDP对应变量就业人数的影响显着。
F检验:给的显着性水平α=的条件,由于F=>(1,18)=,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应存在截距系数,解释变量GDP对应变量就业人数的影响显着。
拟合优度:R2= 由于可决系数比较大,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较好。
综上所述判断数据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检验异方差White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nR2=,在给定α=,在自由度为1的情况下查卡方分布表,得x2=.比较临界值与卡方统计量,即nR2=<x2=,说明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异方差。
4)检验自相关模型存在自相关性,这是因为模型的DW=,在α=的条件下,查表得dL=,dU=,0﹤d﹤dL,表明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性。
所以,应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由上表可知et=由上可得到广义差分方程为=β1()+β2+ut对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可知:Dependent Variable: *LNY(-1)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2/13 Time: 00:45Sample (adjusted): 1992 2011Included observations: 20 after adjustmentsVariable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LNX(-1)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Log likelihood????F-statistic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 stic)得到回归方程为:Y^t=+Xt再由关系式Yt=lnY,r=lnα,Xt=lnX得原模型为:Y?=模型各参数的经济含义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平均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增加有很高的相关性。
五、本文的结论(一)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关系通常通货膨胀的程度用物价指数的高低来反映。
根据着名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增长,会使得失业率下降,而通货膨胀率降低,又会使得失业率上升。
所以要想降低失业率,达到充分就业,就不得不牺牲通货膨胀率。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若是在当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比较重,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选择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比如,我国政府近期的加息政策以及去年三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抑制投资过热,避免经济出现滞胀。
但是抑制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岗位,这就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困难所在。
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通货膨胀和失业并不是存在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调整,而是在他们超出了安全范围的时候,政府才有必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将其分别调整至安全范围内。
(二)经济增长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又由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我们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我们应关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要看到我国现今经济增长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仅就2003年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加快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加快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房地产业增长%。
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但是仍有人担心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原因是认为我国的生产率的增长远远慢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是资源投入的结果。
随着有限资源的消耗,我国若不大力提倡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另外,我国市场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充分就业先介绍两个概念: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本。
宏观经济目标中的充分就业的定义为,当社会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没有周期性失业,从而实际失业率等与自然失业率时,我们就说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国际经济学中提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就是将劳动力视作一个新形式的资本,通过对普通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更加趋向于机器化,所需要的简单劳动力就会变的越来越少,社会需要的是生产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本。
而我国目前就业市场所面临的困难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这种供给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过剩,而对于高级人才即人力资本,我国却是供给不足的。
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虽然这会使劳动力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公众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如果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所以我们应加快对劳动力的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平,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快可以满足未来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使我们的失业问题在不会变的更严重的同时得到改善。
造成我国人力资本缺乏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出,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留恋国外的舒适生活而不愿回国,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回国的原因是由于国外提供的研究环境较好,比较受人尊重,这一部分人纯粹是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在外生活。
我国应想办法留住这部分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展所长。
而且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我国是否应打开国际的人力市场,使一部分简单劳动力能够到缺乏劳动力的国家工作,通过这种简单劳动力的流出,高级人才的流入,可以填补我们就业市场上的两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
当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发展成另外一种情况,未来福利水平会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健全,一部分人可能仅靠国家提供的福利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成为了自愿失业者,而我们统计的失业人口中并不包括自愿失业者,这样就有可能使我国在未来接近充分就业状态。
(四)人民生活水平通过上边所示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就业人数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我国是处于背弯曲线的下半部分的,这说明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改善,仍有一部分人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工作,他们没有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没有自由选择工作的能力,闲暇的时间也是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