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自救知识及注意事项

地震自救知识及注意事项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知识和注意事项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自救知识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自救知识1. 安全的室内行为•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找到避难点,选择结构牢固的地方,如桌下、墙边等。
避免站立在窗户、天花板或大型家具附近,以免受到坠物的伤害。
•尽量避免在地震期间使用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卡住或停电。
•如果在地震期间身处户外,尽量远离高楼、电线杆和大型树木,以免被倒塌的建筑物、断裂的电线和倒伏的树木砸伤。
2. 灾后自救•地震发生后,如果受困在建筑物内,要保持冷静,尽量找到安全的位置等待救援。
可以通过敲击管道、使用手机发送短信等方式向外界求救。
•如果发现有被困的人员,应尽力帮助他们脱险,但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诱发次生灾害。
•如果发现有瓦砾堆中发出求救声,应及时报警,并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私自脱困,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3. 防范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余震、地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在余震发生时,应迅速躲到安全的避难点,并保持警惕。
•避免进入破损的建筑物和危险区域,以防止次生灾害对自己的伤害。
•尽量避免涉及到火源、易燃物和有毒物质的地方,以免引发火灾和中毒等危险。
地震自救注意事项1. 定期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可以增加对地震自救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提高自救能力。
•在演练中,要学会正确的避难技巧,如怎样躲避倒塌物、如何快速找到避难点等。
2.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学习急救知识能够帮助你在地震发生后给予伤者正确的紧急救护,保护受伤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常见的伤势,如骨折、出血等,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并掌握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技能。
3. 准备必备的应急物资•在地震发生前要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如食物、水源、药品、手电筒等。
防震防灾小知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遇见地震如何逃生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
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
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
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
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
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
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
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内容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1.1 地震是什么哎呀,说到地震,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电视上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地震嘛,简单说,就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因为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的剧烈运动。
好比你家里那瓶饮料,摇晃得厉害,瓶盖一打开,喝一口就“嘭”地喷出来!不过,这个“嘭”可不是开玩笑的,震动能让地面抖得厉害,连坐着的椅子都能被抛起来,真是让人心慌慌的。
1.2 地震的种类说到地震,其实也有很多种类呢。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板块运动型”的地震,就是那些大地壳板块在挤压、碰撞、拉扯的过程中,突然“嗷”一声就爆发了。
还有一种是“人为型”,就像你在地下室搞搞挖掘,结果一不小心挖到了什么,这种情况也是会有震动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闯祸”的感觉?不过,地震发生的时候,咱可千万别慌,得学会应对才行。
2. 防震准备工作2.1 家庭防震措施好吧,咱们既然知道地震来袭的时候得小心,那平时的准备工作就得提上日程了。
你想啊,家里得有个“避震包”,里面装着水、干粮、手电筒、药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就像去远足之前,背上满满的装备,能让你心里踏实得很。
再说,家里的家具也得固定好,别让它们在地震中变成“飞行器”,给你造成二次伤害。
比如,把书架靠墙,尽量别把重物放在高处,要是那东西掉下来,嘿,那可真是“倒霉”的代名词。
2.2 地震演练防震准备不仅仅是备齐物资,还得通过演练来增强全家人的意识。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在学校里演练火灾逃生,结果大家都在那儿嬉笑打闹,但其实这是为了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知道怎么做。
同样的道理,咱也可以在家里搞个小“演习”,像地震来临时,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蜷缩下来,保护好头部。
这样的演练,就算真遇到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3. 地震时的应对措施3.1 地震发生时嘿,万一真遇上地震,别慌,心态要稳!首先,记得不要往外跑,这可不是“运动会”,外面有可能更危险。
你可以就近找个结实的桌子,趴在下面,用手护住头和脖子。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一、地震灾害1.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主要是板块运动。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当板块相互挤压、拉伸或错动时,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可能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时,岩浆的上升和喷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的移动、破裂等都会产生地震波。
2. 地震的预警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一般来说,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相对较小,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但破坏力大。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检测到纵波后,迅速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及时向民众、企业等提供地震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3. 地震中的避险措施在室内时,如果来得及,应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
如果在厨房,要远离炉灶、煤气管道等可能引发危险的设施。
在室外时,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跑到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操场等。
如果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避免在山谷、陡坡等危险地带停留。
二、火灾1. 火灾的起因电气故障是引发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电线老化、短路、过载等情况,会使电线发热,进而引发火灾。
特别是一些老旧建筑,电气线路长时间未更新,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用火不慎也是火灾的重要起因。
如在室内吸烟时未熄灭烟头,随意丢弃在易燃物上;使用明火做饭时离开炉灶,导致火焰蔓延等。
另外,祭祀活动中,在野外违规用火,如烧纸、焚香等,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或草地火灾。
2. 火灾的预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现老化、破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避免私拉乱接电线,确保使用的电器设备功率在电路承载范围之内。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今天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要防灾就需要提前做好风险评估,设定控制屏障,使灾难发生的概率降低,也就是提前预防。
要减灾就需要提前做好风险评估,设定补救屏障,使灾难对人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也就是应急处置。
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相互结合,缺一不可,才能将灾难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
当然了,提前做好预防了,应急处置的工作量就大大降低,所以要特别重视事前预防。
根据地质勘探,避开地震带,在非地震带区域建立房屋或其它建筑就是预防,房屋和其它建筑符合一定的抗震标准也是预防,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就是事后应急,日常工作或生活过程,开展演练就是维护启动应急预案这道屏障有效。
设置屏障,维护屏障,验证屏障有效,才能预防灾难或将灾难后果降到最低。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自救常识十条避震原则是保持镇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以下是地震自救的十大常识:一、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地震时,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冷静是自救的第一步。
二、迅速撤离(底层住宅,外有空旷处)地震发生后,应尽快撤离建筑物。
如果在室内,应迅速离开房间,前往开阔地带。
三、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寻找掩护(高层住宅等无法第一时间逃脱)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室内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边上,如牢固的桌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也可快速跑到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
远离可能坠落的物体,不要站在窗边或阳台;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因寻找衣服、财物耽误逃生时间,更不要跳楼逃生。
室外应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不在易燃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若在车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到开阔地靠边停车,不要把车停在立交桥、高楼等建筑物下或大树旁、电线电缆下。
在学校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逃生,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四、寻找生存空间如果被困在废墟中,需要寻找生存空间,以增加自己的存活机会。
可以利用砖木等支撑可能会塌落的重物,扩大生存空间。
同时,还要小心凿通气孔,以避免窒息。
五、切勿乘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切勿使用电梯。
电梯可能会停电、失控,甚至发生坠落事故。
应使用楼梯逃生。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
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处联系、求助。
六、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别怕,小编这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让我们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应对。
一、地震发生时的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记住,慌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2. 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卫生间等。
避免站在窗户、阳台等易坠物的地方。
3. 保护头部:在地震过程中,用双手或枕头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4. 远离玻璃窗:地震发生时,尽量远离玻璃窗,以免被破碎的玻璃划伤。
5. 等待救援:在地震停止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擅自离开危险区域。
二、地震发生后的互救1. 检查自身状况:在地震发生后,先检查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确保大家都安全。
2. 帮助受伤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受伤,尽量给予帮助。
如有急救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
3. 寻找失踪的人: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寻找失踪的亲友,看看他们是否平安。
4. 互相帮助:在地震过后,大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断水断电等。
这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三、预防地震的方法1. 加强防震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震意识,做好地震防范工作。
2. 学习防震知识: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明确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行动。
4. 准备应急物品:我们要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手电筒、食物、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5. 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在地震频发地区,尽量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
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

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雨、旱灾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防震减灾自救小知识1. 安全意识:在发生地震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且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好自己。
2. 避免危险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应尽量避免停留在高层建筑、桥梁、电线杆等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
3. 随时注意:在地震发生后,应随时注意周围情况,并且保持警惕。
4. 疏散逃生:如果需要疏散逃生,应选择安全的出口,并且不要乱推乱挤,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5. 防止火灾:在地震发生后,应尽量避免使用明火,并且关闭煤气、电源等设备,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6. 急救措施:如果有人员受伤,在等待救援到来之前,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减少伤害程度。
7. 水电气供应:在地震发生后,水、电、气等供应可能会中断或受到影响。
因此,在平时就要做好备用物资的储备工作。
8. 安全撤离: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房屋存在危险,则需要进行安全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并且按照指示进行撤离。
9. 常识普及:除了自己要具备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外,还应该将这些知识普及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四、总结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培训,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在平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并且将这些知识普及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科普知识及预防、自救常识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 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 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 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 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 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 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 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 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 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 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 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 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 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 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 度。
【地震起因】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的预报】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
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如海城1975年的7.3 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
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地震震级】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 级、小于或等于⒋5 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 级,小于6 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 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 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自救大全】学校人员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
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
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
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
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救人的方法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
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