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2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件

·新课标Biblioteka 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 会产生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声呐
二、响度
探究小实验 1、 装置还可研究什么?实验时用不同的 力去敲击音叉时应观察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 声音的产生条件 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物体的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第一排的同学与最后一排的同学听到声 音的响度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物理复习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一、知识框架: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产生的条件:
发声体在振动 探究实验
声音的传播 音调—— 2、声音的特征: 响度——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40m/s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与发声体的材料等本身性质有关 音色—— 倒车雷达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回声定位 3、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噪声危害和防治: 噪声的来源、等级及危害 噪声的控制 声纳系统 超声波清洗、除结石
1、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4 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4S t= =2S 解: V=340m/s 2
S vt =340m/s ×2s =680m
答:人与山峰相距680m。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 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 信号,求(1)海洋深度是多少?
现象:听到的铃声越 来越弱 说明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真空 不能传声
(1)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直接语言交流吗?为什么?
(2)他们可彼此看见,说明什么? (3)宇航员可以用无线电设备交流,为什么? (1)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最全)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振动例子23声音的产生研究方式:转换法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介质()疏密相间波0 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概念: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式: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嘴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概念:时间:()条件回声距离:()回声定位:(超声波)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回声测距:S=1/2vt (超声波)健康的耳朵。
条件响度足够大。
听到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条件和进程介质传播进程:发声体(声源)-介质传播-健康耳朵。
人耳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
传导性耳聋二咱们如何耳聋神经性耳聋听到声音助听器(增大响度)空气传导听到声音的方式骨传导概念:双耳效应作用:判断声源的方位概念:声音的()概念决定因素:()单位:()与音调的关系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人耳听觉范围:()一些动物的听觉概念:声音的()或()响度概念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与响度的关系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喇叭,听诊器作用概念:音色与发声体的()和()有关物理学角度:概念环保角度: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生活噪声来源工业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单位:()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噪声的品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在( )处减弱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在( )处减弱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类声音, 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五声的利用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音调是声音的粗细.感觉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音调:波振动的疏密程度.波形图响度:波振动的幅度大小.吹:水位越高,音调越高.瓶子中不同深度的水敲:水位越高,音调越低.如何改变音调:吉他如何改变响度:音调六音调和响度辨析老牛响度老牛和蚊子音调蚊子响度男声音调(),响度()。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声现象考点归纳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网络构建15340m/s 0.1s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传播介质的种类影响因素声带介质的温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以上应用:声呐测距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声现象℃20000Hz 20Hz B ⎧⎪⎨⎪⎩⎧⎧⎪⎪⎪⎪⎪⎪⎨⎪⎪⎪⎨⎪⎪⎪⎩⎪⎪⎧⎪⎨⎪⎩⎩:取决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取决于物体本身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的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人不能听到的声传递信息来确定其方位和强度声呐和超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声的利用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种类20Hz 20000Hz dB ⎧⎧⎪⎪⎪⎪⎪⎪⎪⎪⎪⎪⎪⎪⎪⎪⎨⎪⎪⎪⎪⎪⎪⎪⎩⎧⎨⎪⎧⎪⎪⎪⎧⎪⎪⎪⎪⎪⎪⎪⎪⎪⎪⎪⎪⎪⎪⎧⎪⎨⎪⎪⎨⎪⎪⎨⎪⎪⎪⎪⎪⎪⎪⎪⎪⎪⎪⎨⎪⎧⎪⎪⎪⎪⎪⎪⎪⎪⎨⎪⎪⎪⎪⎪⎪⎪⎪⎪⎩⎩⎩⎩⎩频率范围:从到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概念: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等级单位:来源人能听到的声类型危害噪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的途径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高频考向透析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如图所示)。
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总结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这种振动有的能看见,如敲鼓时鼓面的振动、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有的看不见,如敲桌子时桌面的振动。
这时可以用一些泡沫塑料等轻小物体放在上面,敲桌子时泡沫塑料在不停的跳动,说明桌子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在这些介质中固体传播声音最快(如古代打仗时士兵趴在地上听远传是不是有人过来啦),气体传播声音最慢。
3、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和介质的种类有关之外,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取340m/s。
·5、回声产生的条件是距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在教室里唱歌是距离小于17m,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所以感觉声音更加响亮,在旷野中没有回声所以感觉声音比较小。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2、声音的音调和物体振动的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属于声调的例子有(1)、男高音、女低音,(2)、调音师调音(调节弦的松紧),(3)、暖壶灌水时声音的变化,(4)、男生声音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
3、声音的响度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此外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属于响度的例子有(1)、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震耳欲聋,(2)、调节电器的音量大小,(3)、扩音器,(4)、4、声音的音色和物体的结构有关,物体不变,音色不变。
和音色有关的例子有(1)、闻其声知其人,(2)、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3)、敲西瓜看西瓜是否熟了;敲击花盆,看是否有裂缝(4)、听诊器5、人能听见的声音是20 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比如大象发出的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会发出次声波。
高于20000 Hz的叫超声波,比如海豚音,蝙蝠发出的声音,倒车雷达。
第三节声的利用1、。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 考点二 声音三特性的影响因素
(2013 潍坊)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 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 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本章核心考点
• 考点一 声音三特性的区分
(2014 潍坊)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 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 声的( ).
A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2016 潍坊)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 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
本章核心考点 考点三 传递信息与传递能量 (2017 潍坊)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与信息.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 能量的是( ) A. 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 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 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无裂纹 D. 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Hale Waihona Puke 本章核心考点• 考点四 防治噪声 (2019 潍坊)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 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 .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 .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减小
同学们再见!
2020中考备考复习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第1课时 知识梳理
本章知识结构
音调
响度
音色
信息
声音的特性
声的利用
能量
介质 振动
声音的产生 与传播
噪声防治
声 现 象
三途径
核心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物体产生声音。
吹奏乐器靠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2)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3)声速:与介质和介质有关,通常V固>V液>V气,在15oC空气中声速V=m/s(4)回声:是声波的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s 以上。
人距障碍物至少17m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
(5)人耳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最后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6)我们听自己说话声靠的是传导,听别人靠的是传导,如果患有传导性耳聋利用还可以听到声音。
3.声音的分类: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特性、、。
(1)音调:声音的。
取决于物体振动的。
越高,音调越高。
叫做频率,单位,符号。
低于20赫兹叫,高于20000赫兹叫,人耳听不到。
(2)响度:声音的。
以为单位,符号,是人耳听到的最弱音。
响度取决于物体振动的,越大越大,响度还和有关。
(3)音色:声音的品质。
和发声体的结构等因素有。
关于噪声:(1)来源: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的声音。
(2)等级和危害:保护听力应不超过,保证工作学习应不超过,保证休息睡眠应不超过。
(3)控制:因为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的振动。
所以控制噪声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中)(在人耳处)4.声音的利用:(1)利用声波传递例如: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2)利用声波传递例如:超声波体检5.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和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处减弱噪声;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这是在中减弱噪声;听到巨大的响声,应立即捂住耳朵,张大嘴巴,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6.张强在家修理桌子时有敲击声,为了使邻居少受干扰,张强想出了三种方法:(1)在被敲的地方放一块抹布,这是在处减弱噪声(2)把自家的门窗关的严实,这是在中减弱噪声(3)嘱咐邻居暂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网络图

(3)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个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其固定不变,然后改变其中某一因素,探究所研究的因素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第一章声现象典型例题
题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题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
1.主要概念和公式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声音的三要素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
(3)噪声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杂乱无章.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在休息时,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噪声.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等于我们立刻听不到声音把不明显、不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转换为另一个更明显、更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
把物体微小的振动放大。
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探究方法:科学推理。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3、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原声与回声之间相差时间大于0.1s,人就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
小于0.1s 区分不开,但可以使声音更响亮,教室即利用这个原理。
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大特性特性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振动的快慢,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振幅(振动的幅度)音色材质、结构注:1、音调高不等于响度大。
2、影响响度大小的另一个因素为离发声体的远近二、声的分类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声音(人耳听得到的部分)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蝙蝠和海豚能发出和听到超声波,大象能发出和听到次声波。
三、常见改变音调的例子1、琴弦或橡皮筋越细,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粗音调越低。
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振动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2、空气柱(笛箫类)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3、鼓皮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4、尺子类伸出桌面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5、敲装不同量的水的瓶子(振动的是水和瓶子)装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高。
6、吹瓶子(振动的是空气柱)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就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听见,如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听不见。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外传播。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4)、《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5)、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答: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即真空不能传声。
☆有一段足够长的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声音清脆、尖细指音调高,声音粗犷、低沉指音调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 。
2、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弦越细、越紧、越短,音调越高,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所含空气柱的长短、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振幅,减小声音的发散。
可通过用力大小的不同改变声音的响度。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指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引吭高歌、高声喧哗,——指响度;高音歌唱家、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指音调。
四、声的利用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有些动物对超声反应灵敏,如蝙蝠、海豚等,有些对次声波反应灵敏,如大象、鲸等。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五、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方法指导:1、转换法: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借助轻小的物体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便于直接观察,这就是常说的“转换法”2、理想化实验法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运用了理想化实验法。
3、类比法,类比水波学习声波的方法,是类比法。
1、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大量的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山地。
雪崩现象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可能是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坡面提供的摩擦力,可能是温暖干燥的风的吹拂,也可能是由于声音的震响等。
试解释声音为什么能引起雪崩的发生答:因为声可以传递能量,强大的声波撞击到积雪,会引起积雪的振动,导致积雪脱落引起雪崩.2.小英用水壶向暖水瓶中注开水,小明在一旁提醒她:“快满了”!说话间水真的满了。
小英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明说:听出来的。
小英很迷惑。
你能帮小英弄清其中的奥秘吗?答:向暖水瓶中注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随着水位升高,空气柱的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小明就是根据音调的高低判断水快满了的。
3.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个部件上,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听。
这是为什么答:机器运转过程中,机器的不同部分均要产生振动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朵时,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发声的具体部位及声音的细节。
而声音在金属棒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小,故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机器的振动引起金属棒相同的振动,从而听到机器运转过程中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工人就是根据机器工作时各部位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判断机器的运转是否正常的.4.你发现了吗?飞机的噪声在阴天和晴天听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促,阴天听起来深沉、久远并清晰,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吗?答:阴天的云层比晴天的厚,而且由于阴天的空气潮湿,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并且由于声音在水蒸气中的传播速度快,被云层吸收的声音少,这使得飞机的噪声在阴天听起来深沉、久远并清晰。
晴天云层稀薄、空气干燥、大部分声音被云层吸收,在空气中分散开来,所以声音在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促。
5.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逼真。
这是为什么呢?答: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入鼓膜,引起听觉,另一个途径是声音直接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
自己说话或唱歌时,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而播放自己的录音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由于传声介质不同,由骨传导到内耳的声音包含了较多的低音成分,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
因此听到的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真实的声音有较大的差异。
而听别人说话、唱歌和播放别人的录音时,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因此听别人录音感觉很逼真。
6.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答:噪声也有可利用的地方。
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来除草,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探测病灶,利用水下自然噪声显示海底情况等,使噪声也服务于人类。
7.为什么说,“MP3”的响度过大,会危害人的健康?答: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发声体与耳朵的距离有关。
“MP3”的耳机,可谓离人耳最近,因此不大的振动即可产生很大的响度。
根据测试可超过110分贝,长期影响会引起听力下降。
因此我们今后用“MP3”,千万记住要选用适当的音量。
8.试说明为什么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答:因为屋子比较狭小,说话时产生的回声到达人耳和原声相比在0.1秒之内,人耳没有能力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结果使原声加强。
而在旷野说话时,不会产生回声现象。
因此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格外的响亮。
9.人们在挑选瓷器时,总是要轻轻地敲敲听听,以此来判断瓷器的好坏.这是利用声音的哪个特性来分辨的?答:因为瓷器一旦有了裂痕或痧眼,相当于瓷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会有变化;好的瓷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被敲击时瓷器的各个部分的振动步调也会不一致,即振动频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声音的音调会变化。
人们就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和音调的不同来判断瓷器的好坏的。
10.为什么雪后给人的感觉很寂静?答:松软的雪有很多孔,当外界声音传入这些孔时要反射,由于孔内部大而口径小,声波只有少部分能通过微孔返回空气,大部分被吸收了1.人站在两个平行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一枪,在0.3 s和0.7 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40 m/s。
求此山谷的宽度。
解: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崖的回声,这边山崖到人单程声音所经历的时间为:人到这边山崖的距离为:s1=vt1=340m/s×0.15s=51m;再经0.7s听到另一边山崖的回声,即人到另一边山崖的单程声音所用的时间为:人到另一边山崖的距离为:s2=vt2=340m/s×0.35s=119m,则峡谷的宽度为:s=s1+s2=51m+119m=170m2、一辆汽车正以18米/秒的速度驶向高山崖壁,驾驶员鸣笛4秒钟后听到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