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进行探讨。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1. 多极化、全球化趋势明显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
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国际事务中多边合作和多边竞争并存。
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互相影响日益显著,国际关系日益紧张。
同时,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问题更加相互关联。
2. 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随着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加剧,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这些威胁不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且对国家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威胁,维护各自的国家安全。
二、国内形势的发展1. 经济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安全。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对于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显。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看法1.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面对多极化、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共同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才能有效维护各自的国家安全。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之道。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 加强国家治理,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国家治理,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之策。
只有通过建设性的国家治理,才能提升国家安全水平,有效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各种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对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多极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正在由以美国为核心的双极格局转向多极格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纠葛日益复杂,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平衡,这使得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强调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这对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其次,当前国际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增加。
恐怖主义、地区冲突、重大突发事件等因素使得世界格局变得复杂多变,难以预测。
在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风险意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确保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另外,当前国际形势的第三个特点是全球化程度加深。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信网络的普及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
特别是在我国周边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领土争端等问题,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更加复杂和敏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针对当前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我们需要从积极应对、互利共赢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贯彻一系列合理的战略和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分歧。
其次,我们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共同推动发展,增进互信,减少误解和误判。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福利,降低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我们还应该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协调与合作。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引言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多极化与全球化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世界出现了多个重要大国和地区的崛起。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各国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竞争也更加尖锐。
此外,全球化的深入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互动,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力量更加强大。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然而,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给各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些挑战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威胁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争端和冲突。
中东地区的持续不稳定和激烈的地区冲突给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恐怖主义活动也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对各国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周边地区的稳定带来挑战,也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直接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挑战东海与南海争端我国周边地区存在一些主权和领土争端,并且一些邻国的军事力量持续扩张。
东海和南海的争端问题是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南海,我国与一些邻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存在分歧,导致了南海局势的紧张。
这些争端及其激化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
邻国军事力量扩张我国周边地区的一些邻国在军事力量和军事威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一些邻国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实力,扩大了其在地区的影响力。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对我国的安全影响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对我国的安全影响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对我国的安全影响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
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
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
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
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问题。
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
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
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
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应对策略分析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应对策略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际安全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并探讨中国应对策略。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概述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战略平衡演变随着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调整,国际战略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受到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成为主要因素。
此外,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1.2 区域冲突与恐怖主义威胁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扩大,对全球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
恐怖主义组织的崛起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
此外,南海、东海等地区的领土争端也威胁着地区稳定。
1.3 外部势力干涉和网络安全问题一些国家利用外交、经济等手段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二、中国应对策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安全形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2.1 推动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主张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增强信任与理解。
中国通过举办各种高层会议和论坛,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2.2 加强军事和安全合作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和安全合作。
中国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坚决反对使用武力。
2.3 加强网络安全防御中国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加强本国的网络安全防御和法律法规建设。
中国呼吁全球各国加强合作,建立网络安全对话和协调机制,共同应对网络威胁。
2.4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经济合作推动区域和平与安全。
中国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加互信和相互依赖,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从而为维护国际安全做出贡献。
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的认识和体会

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在国际国内形势的交织之下,我国的安全面临着多重威胁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应该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国际安全形势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大国,我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多方面威胁。
来自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也在日益蔓延。
恐怖主义的残忍和无情,给世界各国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我国也不例外。
来自国际贸易摩擦和地区冲突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来自网络安全的挑战也日益凸显,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都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国内安全形势的复杂局面在国际安全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面临的国内安全形势也颇为复杂。
来自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社会治安问题、民生矛盾等都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和应对。
来自国内恐怖主义势力的威胁也不可忽视。
一些特殊分子的活动,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另外,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也不可小觑。
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都对国家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三、深刻认识当前安全形势带来的启示在深刻认识当前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有所体会和启示。
我们要认识到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安全形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要时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国际安全形势下,各国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安全稳定,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
另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国家安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身安全保障的能力。
四、应对当前安全形势的策略和措施针对当前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我们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形成了高度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各种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国家安全形势面临严
峻挑战。
首先,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依然猖獗,恐怖袭击频发,给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屡有发生,给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
另外,地区冲突、民族分裂等问题也时有发生,给国际和平稳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国内方面,社会治安问题依然突出,犯罪活动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安全带来了威胁。
此外,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要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
针对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首先,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能力。
其次,加强国家安全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
另外,加强国家安全情报收集和分析,做好信息预警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抵御和反击能力,确保国家安全的整体稳定。
总的来说,当前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加以应对。
只有
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希望全国人民和国家机构都能密切关注国家安全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国际安全形势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安全关系和安全环境的总体状况。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威胁。
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跨国犯罪活动频发,严重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其次,地区热点问题频发。
一些地区热点问题持续存在,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南海争端持续升温等,这些地区热点问题给国际安全带来了严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再次,军备竞赛呈现新特点。
一些国家加大了军事投入,进行军备扩张和现代化建设,导致军备竞赛呈现出新的特点。
军事力量的对抗和对峙加剧了地区和国际安全局势的紧张,给世界和平和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最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除了传统安全威胁外,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益突出,成为国际安全的新挑战。
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给全球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首先,各国应加强政治对话,通过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解决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和平与稳定。
其次,各国应加强安全合作,加强情报交流和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安全威胁。
再次,各国应加强军控合作,推动全球军备控制和裁军进程,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最后,各国应加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陈须隆贾秀东苏晓晖李青燕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不安分的10年。
如果说“9·11”尖利的撞击声是标志性的开始,那么其结束则是“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所拖曳的漫长尾音。
这10年,是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大变化的10年,是大国实力此消彼长的10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其趋势将影响第二个10年的世界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在不断出现,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国际安全形势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
一、大国安全战略相继调整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的矛盾摩擦不时显现,局部;中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因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矛盾引发的动荡频仍,天下仍不太平。
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均衡性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蔓延,引发部分国家和局部地区动荡。
恐怖主义、经济安全.气候变化、核扩散、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对各国安全威胁明显增大。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内与国际安全问题互动,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威胁和挑战。
1.美国积极调整国家安全战略2010年2月1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
同年5月27日,美国白宫公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2011年 2月8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了2011年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
5月16日,美国白宫公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6月29日,美国白宫公布了新版《国家反恐战略》。
7月14日,美国国防部发布首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
上述一系列文件全面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国家安全环境的评估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第一,美认为国际安全环境“更加复杂,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当前地缘政治存在四大趋势——一些大国崛起、非国家行为体力量日益增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性问题突出。
上述趋势将塑造未来安全环境。
第二,改变了布什政府时期“先发制人”战略指导原则和军事行动思想。
先发制人战略的实质是在敌人可能实施军事进攻、尚未形成直接而迫切威胁时就对敌人采取积极行动。
布什政府据此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政府认识到,先发制人战略不符合美国的安全战略态势,明确指出滥用武力、擅用武力将使美国不堪重负,应先考虑其他手段的可行性,动武应作为外交努力无效情况下的最后手段。
第三,放弃”单边主义”,强调“全面接触”。
接触的内容包括美国积极参与海外事务,加强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合作来应对挑战,以及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大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奥巴马政府认为,新世纪的国际责任不能由美国人独自承担,需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分担。
第四,以”混合型战争”代替”两场战争”理论。
美军在克林顿和布什政府时期一直推崇“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理论。
奥巴马政府明确提出放弃该战略,强调美国要靠”混合型战争”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威胁,要适应常规战争与非常规战争界限日益模糊的新战争形态,在不同的环境中执行多样化的任务。
第五,调整了”反恐战争”的提法。
美军击毙本·拉登标志着美“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后拉登时代”的恐怖主义组织呈现分散化、本地化,奥巴马政府正式放弃使用“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强调瓦解、铲除和击败“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成为美国反恐战略首要目标。
美国反恐将常态化,并首次提出把本土作为反恐的一个主战场。
第六,“全球公地”成为新的战略重点。
奥巴马政府沿袭了过去美国对中东、南亚、东亚、欧洲等传统“战略重点区域”的关注,同时提出重点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强调其国际战略意义。
第七,强调经济.外交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认为经济手段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繁荣和影响力的基石。
奥巴马政府在推行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遭遇了一些困局。
2010年8月,美国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并着手从阿富汗撤军。
美有选择、有限度地介入利比亚战争和西亚北非乱局,同时强化对亚太的投入。
美国利用“天安舰”、“延坪岛炮击”、“钓鱼岛”等事件巩固美韩、美日同盟关系,并通过日韩相互交换情报和所谓的“后勤支援”等协议以及联合军演等形式,构筑事实上的美日韩三国军事同盟。
美国一方面积极修复美中关系特别是两军关系,启动美中战略安全对话和亚太事务措施机制,强调加强两国在应对全球和地区挑战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加大介入南海诸岛等问题,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奥巴马政府支持欧盟统一的外交安全政策。
在对利比亚战争中将北约盟友推向前台。
奥巴马政府坚持对俄接触政策,认为在解决类似核裁军、防扩散等国际和地区重大安全事务方面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和配合,强调要力争避免把美俄关系定义为”零和游戏”,并在“重启”美俄关系过程中批准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由于受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全球反恐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拖累,同时面临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带来的挑战,美国实现安全战略目标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应对一些全球性、地区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举步维艰。
2.俄罗斯的安全观呈现若干调整2009年5月1 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第537号文件。
该文件第一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方针,提出了安全战略的新思想和新内容,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三股势力”、北约东扩、资源竞争、金融危机等,指出国家安全新战略“要成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国防和法制、提高俄联邦竞争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强调主要通过发展保证安全,并把维护经济安全提到保证国家安全的首位,确保俄罗斯在2020年前实现跨入世界五大经济体行列的战略目标。
在应对美谋求军事霸权、北约东扩等传统安全威胁的同时,俄罗斯开始更多关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俄主张采取传统(军事)和非传统(非军事)的综合手段解决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
例如,俄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法处理俄美反导纠纷,表明俄正逐渐摒弃“冷战”思维下的必须动用军事手段应对军事威胁的传统安全观念,宣布实行无冲突的对外政策方针,不卷入军事角逐。
同时,俄在经济困难情况下继续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加大国防采购,致力于完成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并研发新型武器系统,以维持与美战略平衡。
当前,俄军备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核力量、空间武器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常规部队的新武器系统和装备等方面。
俄罗斯自2008年俄格危机后与欧美关系的冷淡状态已经结束,开始逐渐回暖。
2010年6月,梅德韦杰夫访美,双方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意在反恐等领域扩大合作。
在北约里斯本峰会上,梅德韦杰夫积极回应北约提出的与俄共建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同意在阿富汗问题上加大与北约合作,向北约提供转运阿富汗驻军物资的便利。
并承诺向阿富汗提供直升机及人员培训等。
不过,俄美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地缘政治博弈依旧,俄罗斯与欧美在反导问题上仍互不信任。
3.北约确立“新战略概念”,欧盟着力推动共同安全和防务建设在美国主导下,北约确立了“新战略概念”,扩大了安全威胁的范畴。
这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约重申其组织的”地区性”,同时强调安全挑战的”全球性”;申明无意挑战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强调北约与联合国在安全事务上的互补性;认定当前不存在冷战时期那种”紧迫和大规模”的安全威胁,同时确认北约新的安全使命包括应对网络攻击、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认定“新兴力量”均以“和平崛起”为目标,同时对各地区热点或潜在;中突表示“严重关切”,特别是对阿富汗和东北亚局势的关注。
上述调整显示出北约“走出防区、超越传统”的安全战略演变趋势,也为其在世界各地就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采取行动做了政治和法律铺垫。
为实现独立防务,欧盟积极介入全球安全事务。
欧盟多次表示,只要联合国需要,将随时派出“欧洲部队”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2009年12月1 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明确支持欧盟加强共同防务建设。
包括德国、法国及波兰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开始重点讨论《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如何推进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建设。
4.日本日益将国家安全防范对象转向中国菅直人内阁认为日美同盟不仅是日本安全的保证,而且是支撑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国际公共财产,主张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同盟”,提高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
日本将防卫对象矛头指向中国。
菅直人政府明确表示,驻日美军发挥着威慑中国的军事作用。
日本在2010年1 2月提出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指出,中国的军事动向“是令地区和国际社会忧虑的事项”。
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日本将领土争端与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借机调整安全政策,明确把中国作为安全防范的对象,加强日美同盟以应对中国威胁,防卫构想转变为“机动性防卫”,即根据威胁需要,将日本自卫队进行针对性和重点性的部署,主要防范恐怖袭击和“他国”侵占离岛。
防卫重心由本土和北方移向“西南岛屿(日本九州以南、中国台湾岛以东的岛屿,包括钓鱼岛)”,即从俄罗斯转移到中国。
为适应防卫区域重心调整,新大纲决定削减陆军力量,增强海空实力。
日防卫手段也不断扩大,计划改革并增强情报机构。
另外,日防卫体系酝酿提升。
日同盟战略眼光正在拓展,试图构建一个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及东南亚各国在内的多边防卫同盟体系。
二、局部地区动荡和冲突加剧近期,“阿拉伯起义”引发大动荡大变革,西亚北非地区进入动荡期。
亚洲传统的地区热点问题仍未得以解决,朝韩、印巴和柬泰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双边:中突时有爆发。
1.西亚北非地区陷入动荡2010年底、2011年初开始的“阿拉伯起义”引发地区大动荡,西方大国多方干涉加速西亚北非变局,成为影响近期国际安全局势的最大事件。
(详见《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2.亚洲地区热点问题升温一是朝鲜和韩国爆发直接中突,双边关系严重恶化,陷入僵局。
2008年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后,放弃了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转而推行”对朝政策三原则”,导致朝韩关系不断走下坡路。
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2010年3月26日,韩国“天安舰”在韩西部海域执勤时发生爆炸后沉没。
韩国指称该舰艇是被朝鲜小型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进而要求朝鲜道歉。
韩方随即宣布了包括中断朝韩贸易、合作与交流以及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等报复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