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通过课题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说的是谁的故事?(这篇课文说的是姓杨的家的孩子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氏是姓氏的意思,之是的意思)2、现在我们来以这种古代的说话方式来介绍一下自己(某氏之子女)3、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那么你还想知道什么?(1、文中说的是关于杨氏之子的什么故事?2、杨氏之子是个怎么的孩子?3、杨氏之子与谁之间发生了故事?……)好的,大家提出的都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逐一解决。

4、通过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文章,平时我们叫它古文,也叫文言文。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接下来,我们自己把这篇文章出声读一读,看看课文中的字音能否能读准确,文章能否读通顺。

2、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2——3人)3、一起看大屏幕,蓝色字部分为应注意的字音:为(we ì),因为他的解释为给;应(y ìng),他的解释为回应,回答。

红体字应注意的写法:梁、惠、乃(笔顺)、曰(字形,与日的区别)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我们要想把文言文研读透彻,单纯掌握这些字音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读通、读懂,遇到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

2、大家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这篇文章弄明白的?(结合书中的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吗?(查词典,参考全解)谁能告诉大家,工具书帮你解决了对哪个字或词的理解,说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1、为设果的设,我了解到它是摆设的意思2、老师我学到的是文中的“家禽”这个词与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意思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是家里养的一些小动物,而文中的家禽应该分开来理解,家就是指家里,禽是指鸟,所以应该解释为您家的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主要内容是杨老先生有个儿子叫杨头,他在家里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杨老先生感到很担心,于是找来了智慧的杨修来教导他儿子。

二、阅读要点
1.杨氏家庭情况
2.杨头的懒惰现象
3.杨修的出现及作用
4.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词汇解析
1.玩乐:指不务正业,轻佻嬉戏的意思。

2.担忧:担心、忧虑的意思。

3.智慧:聪明、有智谋的意思。

4.教导:教育、引导的意思。

四、思考问题
1.为何杨头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2.杨修是如何教导杨头的?
3.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五、拓展练习
1.试写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2.思考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尊重父母的
教育?
六、教学目标
1.理解杨氏家庭故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生词的含义。

3.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杨头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如何解决?
2.找一段文字,描述你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以上是《杨氏之子》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孩子。

【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及导学案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与为人的礼貌。

4、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实文本,争取改写文本。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1日是什么节吗?(愚人节)现在好多人利用着这个节日开玩笑,来给生活找点乐子。

然而玩笑不能开得太过分,为此谢老师送你们几句话:课件出示:(1)、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别人沟通。

(2)、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3)、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摆脱困境或尴尬的局面。

2、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感受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的魅力吧。

3、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姓杨人家的儿子)4.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

(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小精灵儿童网站]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

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杨氏家族的一个聪明孩子如何巧妙地应对梁国君主的提问。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领悟到智慧的力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但他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智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资料3.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操练。

可以通过填空、改写、问答等形式进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一些小组任务。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导学案设计

21 杨氏之子导学案设计课题杨氏之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恰当的语气读好人物对话。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课前准备1.准备《世说新语》这本书中的相关篇目;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2.搜集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搜集富有哲理的风趣、幽默的小故事。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入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幽默小故事:周恩来幽默故事之“派克”的来历。

2.过渡,引出课题。

3.介绍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及作品出处。

1.自由读幽默故事,读后说一说周恩来的幽默体现在哪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

3.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自己对作者及《世说新语》这本书的了解。

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调动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二、初读课文(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课文(标出停顿线),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读,相机纠正字音与停顿。

1.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听老师范读,给课文划分停顿。

3.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4.练习朗读,读后评价。

1.课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ɡ。

2.学生在朗读时,特别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的恰当。

三、读懂故事(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2.全班汇报,交流课文的意思。

3.多种形式的朗读。

1.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

再小组合作,交流课文的意思。

2.说一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

3.多样朗读课文。

同桌互读,分角色读,齐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为《21 杨氏之子》,讲述了少年杨汉忠勇敢无畏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勇敢、正直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2. 教材特点•以生动的故事展示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直和勇气•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杨汉忠的品质和行为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题•能够描述杨汉忠的品质和行为2.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1. 活动一:导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对《21 杨氏之子》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活动二:整体阅读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询问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和感受。

3. 活动三:分段理解分段讲解文章内容,解读不理解的词语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4. 活动四: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杨汉忠品质的理解和评价,总结故事中的重要道德意义。

五、教学延伸1. 课外拓展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生活中或者生活中的他人身上发生的关于勇气和正义的故事。

2. 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写一篇短文展示对《21 杨氏之子》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上课表现、参与度、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评价学生综合考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表现等方面。

1. 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进行总结。

2. 教学改进计划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措施和计划。

以上就是对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品德培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

(投影出示)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

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

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

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

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2、引入课题,解题: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二、合作交流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定稿)

XX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21.《杨氏之子》课后练习一、用“√”画出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1.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zhǐ yì)。

2.我们要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 liáng( )之材。

3.徐悲鸿的画作题材广泛,在人物、花卉、飞 qín( )走兽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二、选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填序号)1.甚聪惠.。

( )A.恩惠。

B.实惠。

C.同“慧”,智慧。

2.乃.呼儿出。

( )A.是。

B.就,于是。

C.你,你的。

3.孔君平诣.其父。

( )A.造诣。

B.拜访。

C.到某人所在的地方。

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x)。

1.《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题目中的“之”表示“到,往”。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指的是看病的大夫。

( )3.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风趣。

()4.孔君平话语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利用姓氏做文章,由杨梅想到“杨”姓。

()5.“此是君家果”中的“君”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都是对人的敬称。

()6.课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展开叙述的,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

()四、课外阅读。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瑾①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②。

一日,孙权大会③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④其面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⑤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⑥坐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注释】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兄长。

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聚集。

4 题:书写,题写。

⑤益:增加。

⑥举:全部。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题其.面日。

(指“驴”)B.因听.与笔。

(听从)C.举坐.欢笑。

(坐下)D.权乃.以驴赐恪。

(于是,就)2.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诸葛恪化解父亲所面临的尴尬局面的巧妙做法是,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文中的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仔细品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揣摩问与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应声”、“未闻”、等词语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品质。

4.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根据句子的意思译成白话文。

(2)杨氏之子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巧妙之处。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原文或相关的白话文故事。

课时:2课时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是初读文言文吧!让我来帮你。

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的注释,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3、古文在一些句式上常常使用省略句,比如:“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呼儿出?文中没有点明,这就要靠读者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补白出文中的“谁”才能使语句结构完整,语义表达才会更加清楚。

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几处,读本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4、古文中的一些词语与现在的意思有所变化,有些词现在已经不太常用,如:“家禽”,在学习时要对照文后的注释或查字典,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如“果”的意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水果,要认真思量才能正确理解文义。

基础达标: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杨氏之子”中的“杨氏”的意思是();
“之”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的读音读准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惠()曰()禽()乃()
(3)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慧”的意思是(),“夫子”的意思是();“惠”的意思是()。

“诣”的读音是(),“旨”的读音是();“曰”和“日”的写法区别()。

2、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补充部分用括号标注)。

其中几个重点的句子是:
(1)父不在,乃呼儿出
(2)为设果,果有杨梅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根据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我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标注出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读了几遍课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
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