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概况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指肌肉性受损之后,导致颈部组织的角度出现改变。
一般在半岁内患儿可以用手法按摩,部分患儿能够完全恢复,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借助手术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使其颈部的组织形态上取得改变性效果。
中医推拿治疗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且干预效果良好,为更好诊疗患儿,促进其预后,我们针对该疾病给予中医推拿治疗。
综述如下: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综述前言小儿肌性斜颈主要病变在于颈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所致。
由于纤维化的肌肉不能实行正常的收缩以及放松,患儿常引起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限制其颈部的运动。
长期以往,两侧的肌肉发育不对称,还会出现大小脸,甚至有的患儿还会出现斜视的情况。
常规药物治疗,多选择多巴胺类、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等,如果出现有骨性的斜颈还应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是中国特色医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推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其应用效果显著,能够直接解决患者问题,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
现就针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现代医学中发现小儿肌性斜颈者多在出生后有一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摸到肿块,随着肌肉移动,可发现病变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1]。
临床上,患儿一般表现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当2岁后,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
对此,当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发生上述症状,可以通过X线片检查,诊断该疾病,同时在对全身检查中注意观察双侧颈部是否对称,双侧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婴儿头颈是否经常向同一方向倾斜,从而判断是否为小儿先天性肌斜颈。
1.中医推拿治疗2.1推拿特色疗法中医推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一项治疗方法。
该疗法对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并且副作用较小,一般经过规范化的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 2 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 2 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1)出生后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的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2)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3)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
(4)彩色超声波检查:彩色超声波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
(5)除外其他疾患所致的斜颈。
如:颈椎先天性畸形(半椎体、先天性短颈),颈椎损伤(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锁骨产伤骨折,炎性病变(扁桃体炎、颈淋巴腺结核、颈椎结核)引起胸锁乳突肌痉挛,自发性颈椎半脱位,视力障碍引起头部倾斜等。
(6)必要时,拍颈椎 X 线片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类1.肿块型:(1)卵圆形肿块型,在临床上多数患儿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 且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5 cm ,轮廓清晰,不需触摸;小的1.5×1 cm,需要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为卵圆形。
(2)条索状肿块型,在临床上患儿肿块不明显,但胸锁乳突肌变粗而短,可摸及到条索状包块。
2.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下颌斜向健侧, 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受限。
二、治疗方案(一)小儿推拿1.肿块型:(1)患儿及医者体位: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顶侧,使患儿头面部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2)点摩法:医者先用中指指腹点患侧翳风、缺盆、扶突穴,再用食、中、无名指指腹并拢在患侧颜面及颈部做顺时钟方向摩动,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3)按揉法:应用拇指指腹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 1/3 部分及颈后肌群,同时按揉人迎、水突、扶突、肩井及风池穴,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4)弹拨法:医者用食、中二指固定肿块一侧,然后用拇指对肿块反复进行弹拨。
肌性斜颈讲义

小儿肌性斜颈Infantile myogenic torticollis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推拿治疗方法。
2、熟悉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
3、了解小儿肌性斜颈日常护理。
二、定义: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小儿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
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称为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
中医病名“筋结”。
胸锁乳突肌作用是一侧肌肉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向后仰,当一侧病变痉挛时就会引起斜颈。
所以本病的特点是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诊断时注意不要判断反了。
看几个图片判断患侧。
三、不适于推拿治疗的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
这些斜颈不适合使用推拿治疗。
四、病因病机:1、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2、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
3、与生产过程无关,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
1、2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属于产伤。
五、病理: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
初起病理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所代替。
六、诊断:1、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
2、出生后颈部一侧发现有梭状肿物,有的半年后可自行消退,以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
3、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有硬块物。
4、病久患侧的颜面部发育受影响,健侧一半的颜面部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使颜面部不对称;晚期患儿因为长时间颈椎侧弯,一般会出现代偿性胸椎侧凸。
看颜面部不对称和颈椎侧弯的图,提示颈椎侧弯时间长后会出现代偿性胸椎侧弯。
七、注意:小儿3个月内治疗效果好,所以提醒家长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根据肿块大小的不同,就诊的时间差别,治疗时间短者3周左右,长者3个月至半年。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09-06-09T09:57:44.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伟光赵宏伟杨广义[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我科自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共诊治了52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
临床用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女患儿256例,男患儿264例,头向右歪者341例,头向左歪者179例,20天至2个月者125例, 2至6个月者145例,6个月以上者250例。
患儿应在生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但大多因生后对新生儿检查不够全面,或者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待到二、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在穿衣或洗澡时才发现患儿颈部不正常,多数先发现颈部有包块,继而发现头向患侧歪斜。
还有的误认为是颈部的淋巴结或颈部长了肿瘤等。
即使去几家医院,诊断为此病也需在三四岁后手术治疗,这一方面给患儿家属带来了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拖延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
1.2病型分析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体表显见,活动力很强,弹力较大。
它起于胸骨柄及锁骨两端(锁骨内缘),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项转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
而斜角肌位于颈深部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之分。
但其肌体不显,隐于锁骨之下,斜角肌有提肋或使颈部侧屈的作用。
通过我们治疗的情况来看,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第一与胎位不正,子宫狭小有关,致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伸展受限,可造成胸锁突肌和斜角肌挛缩结节。
第二与其母亲工作性质,久坐或不经常活动等因素有关。
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有待同道者进一步加以探讨。
2 临床分型与手法治疗2.1临床分型根据临床检查所得,患儿有颈项长短之分,颈项长短对取效快慢有一定影响。
施用同样手法治疗,颈项长者取效快,而且颈项长的包块消失亦快。
70例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观察

例
6 + 次者 ! 例 ∃
。
上 述结 果 可
,
嘱 家 长 固定 患 儿 双 肩 部
以看 出
肿块 呈 圆 柱样 疗 程 较 短
3 收 稿 日期
2
疗效较
.
手 扶托 头 顶
一 手 托 住下 须
,
,
使患 儿 头 颈
好
。
渐 渐 向患侧 肩 部旋 转
达 到 被 动 牵行
反
∃%
4
∃∀ (
4
复数 遍
。
。
,
本 病 大多 是 由一
,
而结 束
日
∀
一 次 治疗 时间 约 ∀ ∋ ! ∃
/ 01
,
每
侧 胸 锁 乳 突肌 病 变 而 引 起
俗 称
月
,
“
歪
∋ !
次
,
每 ∃ 次 为 一 疗程
2
,
。
自
%!
年
。
&
月∋
,
%#年
我们
姿 势治 疗
。
患儿 睡 觉 或 喂 奶 时可
用 推 拿手 法 治 疗# 例 ∃ 随访
,
并对 部分 病 例 进行
,
用 枕 垫 或 用 米袋 做 固 定
使头 部保 持正 确
,
疗效 满 意
为 了 探讨 肌性 斜 颈 的发
我们 对手
的姿 势
+
病 原 因及推 拿 治疗的作 用机 制 行 病 检分 析
。
每 日治 疗 完 毕 后
,
家 长 应 清洗 患
以 保护 皮肤
。
术 治 疗 的( 例 小 儿 肌 性 斜 颈 的 患 者 取 材 进 ∃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李红娟;邱丽漪【摘要】肌性斜颈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头歪向患侧,患侧颈部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风险高,且多遗留有瘢痕,影响美观,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其中,大多数患儿在疾病早期通过中医治疗可痊愈,从而避免承担手术的痛苦和风险.中医治疗通过辨证论治,注重局部和整体结合,其治疗方法可分为推拿、针灸、中药治疗三种,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未来,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可结合理疗康复,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Muscular torticollis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in children's skeletal muscle system diseases.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children's head tilt to the affected side ,and the affected neck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lumps of different sizes.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the early treat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is.At present,the ma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muscular torticollis is surgery.However,the surgical risk is high,and there are scars left, which will affect the aesthetics,and bring a great psychological burden to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Most of the children can be cur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us avoi-ding the pain and risk of surgery.Through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and integral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massage,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which can be usedseparately or in combination.In the future, physical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reat-ment,and various means can be carried out a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muscular torticollis in childre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1【总页数】5页(P2226-2230)【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治疗;推拿;针灸【作者】李红娟;邱丽漪【作者单位】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6;R244.1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脊柱侧弯,从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第三大先天性畸形[1-3]。
百度百科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
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
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
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①经常作被动牵拉运动。
②随时纠正姿势,以助矫正。
如眠时垫枕,醒时以玩具或喂奶吸引注意力,使患儿头经常向患侧旋转,以助纠正。
③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治疗为佳,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④此病以中医保守疗法为主,如治半年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进展

3 . 局部药物注射 : ①糖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
局部 注射用 于治疗 婴 儿期 C MT , 同 时配合 按 摩 及患 侧 被 动牵伸 , 可加 快 包 块 消退 , 促 进 肌 肉软化 , 减 少
纤维 性挛缩 。治疗过 程 中要 严格 控制 给药剂 量 和给
消除肿块的作用。②外敷治疗 :中药外敷治疗 C M T
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 、 患儿 年龄和超声显 示 的纤维 化程 度 … 。 目前 国 内外 常 用 的方 法 有 中 医疗法 、 手法牵拉 、 局部药物注射 、 矫正支具和使 用 治疗仪器 、 家庭康复等。 1 .中 医疗 法 :中医疗 法 主要包 括 推 拿按 摩 、 针 刺、 外敷 、 小针刀。①推 拿按摩 : 国内对此有大量研 究并 取得 了 明显 疗 效 。王 玉 兰 等 认 为 其 疗 效 与 患儿 年龄 、 病情 轻重 有关 , 年龄 越 小 , 病情 越轻 , 手 法
风险 。
肉毒毒素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
4 .矫正支 具 : 长期 佩 戴 矫正 支 具 , 通过 逐 渐 调
整支 具 的矫 正 幅 度 , 最 终 达 到 治疗 的 目的。用 于 治
疗C M T的矫 正支 具 有 矫正 颈 托 、 矫正头盔等 , 多用 于辅 助其 它 非 手术 治 疗 方 法 。范 美 丽 等 ¨ 认 为斜
多结 合推 拿 治 疗 。任 志 华 等 认 为 在 推 拿 的基 础
上配 合应用 活 血化 瘀 的 中 药 如血 竭 、 三七 、 红花 、 地 龙、 制乳 香等 , 加凡 士林 调成 膏 状 外 敷 于 患处 , 可提
药 间隔时 间 , 防止产 生药物 副作用 , 其 远期效 果及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研究概况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到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
该病如能及时治疗,可以完全康复,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婴幼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上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方法多样,而推拿手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手术治疗1 病因病机小儿肌性斜颈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发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下颌向对侧倾斜及头颈部向患侧旋转受限,患侧面部较对侧小而不对称的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1]。
小儿肌性斜颈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有两种[2]:①产伤,多见于难产。
由于分娩时婴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产钳挤压或牵引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后产生肌肉挛缩;或者是产程过长、胸锁乳突肌缺血、营养动脉栓塞、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肌纤维变性而造成斜颈。
畸形多在出生后1周或数周内发生。
②胎位不正。
由于胎位不正,胎儿在于宫内头部位置不变.头颈倾向一侧:或受到不正常某一部分(如手)对颈部的特殊压力,可使颈部肌肉血液循环改变,致胸锁乳突肌缺血、萎缩、发育不良、挛缩引起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证属中医“筋挛”、“筋结”的范畴,中医认为肌性斜颈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血阻滞,经络不通,筋失濡养所致[3]。
2 病理及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4]:近年来研究显示,CMT的斜颈程度与基质中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胶原增生相关。
而胶原增生与相应胶原降解酶或胶原降解酶抑制剂的表达异常有关。
细胞的凋亡及其细胞凋亡的类型及程度,可能与CMT出现不同临床转归有关。
研究显示CMT患侧SCM中I、Ⅲ、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增多,其含量与纤维化病变程度一致,斜颈程度越重,胶原含量越高。
彩色多普勒高频二维彩超[5]检查:早期胸锁乳突肌的局部呈梭形肿大,其肿块最大直径与胸锁乳突肌肌束长径方向一致,与正常肌纤维连续性好。
肿块无包膜,多数呈非均质性,稍有回声,较大者可表现为混合性回声,但病变均在胸锁乳突肌上。
由于胸锁乳突肌的间质增生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多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局限性或弥漫均匀性增厚,内部正常肌纹理消失,与正常胸锁胸突肌比较差异显著,超声显示肿块或弥漫性增厚均位于胸锁胸突肌内,内部回声可高低等,且周围组织没有异常。
根据超声表现特点,小儿肌性斜颈可分为两种类型[6]:肿块型: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对侧局限性明显增厚呈梭形团块、形态欠规则团块,呈低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不等;弥漫型: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较对侧均匀性增厚、缩短,肌肉纹理清晰,回声尚均匀,厚度0.7~1.4mm。
CDFI 示: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多为短线状、棒状彩色血流信号,可测及脉冲型动脉。
3 临床治疗方法3.1推拿疗法3.1.1四步推拿法陈志伟[7]选取53例肌性斜颈患儿,采用四步推拿法即:按揉弹拨法、拿捏法、被动牵伸法综合推拿患侧胸锁乳突肌,揉患儿两侧颈项肌、斜方肌,配合轻拿肩井穴。
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5%。
李荃林采[8]用四步推拿按摩法治疗该病468例,痊愈422例,占90.2%;好转29例,占6.2%;无效17例,占3.6%,总有效率96.4%。
治疗时间最短者1疗程(7天)。
最长者14疗程,平均4.2疗程。
3.1.2分型推拿法王莉莉[9]等分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肿块型:①治则:活血消肿,软坚散结;②手法:指揉、拿捏、弹拨、点摩、拔伸、旋转等;③操作方法:对肿块进行点摩、按揉,手法适当加重深透,然后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再坐位行颈部被动运动治疗,将患儿头颈被动向患侧旋转,再以食、中两指自耳后高骨、天窗、天容,至天突处反复;非肿块型:①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②手法:拿、点、扳、揉等;③操作方法:患处点揉,反复提拿患儿的病侧胸锁乳突肌处,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做被动侧向运动,最后点揉肩井、肩贞、手三里、合谷、曲池穴。
206例中,痊愈190例,占92.2%;好转13例,占6.3%;无效3例,占1.5%;总有效率98.5%。
李莉[10]将60例患者按病情不同分为轻型、中型、重型。
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患侧的被动活动;健侧的被动活动。
60例愈4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
3.1.3一指禅缠法邹兆华[11]用拇指桡侧偏峰端吸定患侧胸锁乳突肌部位;治疗按部位时间分3段,胸锁乳突肌乳突端、肌腹挛缩隆起结节内外侧、锁骨端治疗时间各5min。
手法摆动频率为220~250次/min,术毕前向患侧旋转屈颈10次,转至稍遇阻抗力为佳。
治疗1次/d,20次为1个疗程。
30例患儿经治疗,1~2个疗程痊愈8例,3~4 个疗程痊愈19例,5~6个疗程痊愈 5例,总治愈率100%。
3.2 推拿配合其它疗法沈林兴[12]采用以拿捏扳旋手法为主的推拿疗法,配合纳米穴位贴敷完骨穴和桥弓穴治疗小儿斜颈。
22例经治疗69~186d,中位数118d。
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痊愈21例,显效l例,治愈率为95%,显效率100%,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症状均无反复。
李明等[13]应用推拿配合音频治疗,采用上海产 YP-I 型音频电疗仪,2 块电极(l.5cm ×2.5cm)在患颈胸锁乳突肌处(或肿块处)放1块电极,同时在同侧小腿外侧放1块电极,电流强度 5mA~l0mA。
因音频电流对皮肤有一定刺激,采用加厚衬垫紧贴皮肤。
注意记录第 1次治疗时的基础电流强度,以后逐渐增加。
本组86例,痊愈73 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7.67%。
李小莉[14]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推拿联合经络导平治疗组和单纯推拿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常规的推拿按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并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3 手术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15]包括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胸锁乳突肌止点切断术、胸锁乳突肌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10岁的儿童采用胸锁乳突肌单极切断术治疗肌性斜颈疗效较好。
且该年龄段的儿童组织粘连较轻,手术操作容易,术后组织畸形恢复较快,而且能配合术后训练。
有研究表明胸锁乳突肌单极和双极切断,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祁新禹[16]选取15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年龄7~15岁、平均9.8岁。
所有患儿均行单切口胸锁乳突肌远端松解;术后尽早活动锻炼同时结合佩带支具保持在矫枉过正姿势。
结果:术后外观及颈部活动受限取得明显改善,斜视和面部发育异常逐步近于正常,满意率达到93%。
胡金刚[17]用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和肌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枕颌吊带牵引,配戴胸颈联合支具联合治疗,随访3~10 a、平均 6.13 a。
结果疗效优良者45例(93.75%);1例出现一过性乳突切口周围皮肤麻木感。
3.4 其他方法王玉英[18]采用北京 ECM99-IC 电脑中频治疗仪,采用音频部分,衬垫法,圆形电极2个,直径各为400CM,置于患儿胸颈乳突肌,电流强度20-30MA,小儿不哭为度,20min/次,1次/天,15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一周继续治疗。
89例音频电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其中 86例治愈,治愈率为 96.63%;3例好转,显效率为 3.37%,总治愈显效率为100%。
吴胜兰[19]采用SGT一700型超声治疗仪,在患处涂上脉络促通液及耦合剂,每次物理治疗30min,1~2次/d。
手法推拿按摩,理疗后及时蘸取少许脉络促通液涂抹患处,固定肩部,下颌转向健侧,轻揉后,固定胸锁乳突肌两侧起止点并牵伸加压,使肌丝逐渐拉长,减轻挛缩。
每次15min。
矫正,可做一小颈托在患儿睡眠时垫在患侧,防止头面部畸形的发生。
89例先天肌性斜颈患儿,总治愈率达6%,总有效率达94%。
侯海涛[20]用TDP加磁疗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采用特定电磁波辐射器、功率250W,用黑布聚热,治疗裸露颈部。
以患区为中心照射,距离 25~35cm,以患儿温热舒适感为宜,照射20min后,再给病儿患处上爽身粉或滑石粉,继而打开 cs-2型交直两用磁疗机开关,以1600~2000 转;分将磁探头置于患侧包块部位30min,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0例患儿治后,28例颈部无肌肉挛缩,局部肿包块完全消失,头部复正,评为显效;2例症状无改变,评为无效。
治疗时间最短20d,最长6个月。
刘莹[21]用局部封闭治疗小儿斜颈,应用醋酸强的松龙66例,得宝松54例;醋酸强的松龙用量6.25mg~12.5mg/次,得宝松0.5ml~1ml/次。
将硬结固定,根据肿块的长短径和大小,进针时可直刺或斜刺,穿破皮肤后应该缓慢、试探性进针,回抽无血液可缓推药物,针刺入后试推药,如感到阻力较大,说明针刺人硬结内,可多个方向。
多个深浅部位分别注射。
每7天治疗1次,3~5次为1疗程。
120例(93%)治愈,其中l例6天患儿仅经1次局部封闭,肿块很快消失,随访至6个月无异常;5例(4%)好转,分别随访至1岁或2岁,头颈部可转动自如,面部畸形消失;3例(3%)因胸锁乳突肌挛缩而行手术。
4 小结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局部瘀滞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代谢,使气血通畅,从而起到舒筋活血,放松肌肉,解除痉挛的作用。
“按揉牵”及点穴均为被动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组织,有利于恢复肌肉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的活动功能,同时挛缩的肌肉得到放松后,又可大大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肿块吸收,改善肌肉萎缩,使颈部活动恢复正常。
相较于西医外科对本病早期实施理疗和体位矫正,如无效则实施胸锁乳突肌离断延长术,术后在一定时间内以石膏围领固定。
另外,手术须在3~5岁以上才能进行,所以对面部的畸形难以完全恢复,已硬化的胸锁乳突肌的弹性亦不能复原;且创伤疗法对于患儿家长来说,也难以接受。
又因为推拿手法的无创伤、安全有效、无痛苦,更易为大患者接受,更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5 参考文献[1]王帅印.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与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1,5(10):383-387[2]方立飞,陈敏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5例[J].按摩与导引,2005,3(21):35[3]吴佐联.捏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J].按摩与导引,2004,6(20):54-55[4]高宏,朱良等.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3)187—188.[5]吴晓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6):22-23[6]韦朝清,苏巧斌.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J].中国卫生产业,2011,9(8):34-36[7]陈志伟,孙武权等.“四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4(3):291-292[8]李荃林.四部推拿按摩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68例[J].四川中医,2000,8(18):54-55[9]王莉莉,孙安达等.推拿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8(42):464-465[10]李莉.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6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6(21):17-18[11]邹兆华.一指禅缠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32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4(17):258[12]沈林兴,黄耀珍等.推拿配合纳米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22例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2,5(24):49-50[13]李明.推拿配合音频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86 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6(12):74-75[14]李小莉.推拿联合经络导平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3(18):416-417[15]胡金刚,曾敏等.6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48例诊疗体会[J].山东医药,2011,24(51):12-13[16]祁新禹,张学军等.7岁以上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单切口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2011,24(51):14-15[17]胡金刚.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165例[J].武警医学,2007,7(18):525-526[18]王玉英.音频治疗89例先天性肌斜颈[J].中国实用医药,2012,19(8):90-91[19]吴胜兰.SGT一700型超声治疗小儿肌性斜颈89例报告[J].社区中医药,2010,229(12):88-89[20]侯海涛.TDP加磁疗治疗小儿肌性斜颈[J].生物磁学,21[21]刘莹,顾晓岩等.局部封闭治疗小儿斜颈的护理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4(18):80-81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