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小儿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表现

小儿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表现
维普资讯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0 7年第 2 3卷第 1 1期
托品的基础上 , 结合血液灌流术 , 特别是早期反 复应 用 。 有效 清 除 血 液 中和 蓄 积 在组 织 中释放 人 血 的有 可 机磷农药 , 提高治愈率 。活性炭吸附剂对大多数溶 质的吸附能力在 2 3 接近饱和 , ~ h 故每次灌流时间一 般在 2 2 。由于有机磷农药在组织 中的蓄积和释 ~ .h 5 放. 导致一次灌流不足以完全清除所有毒物。一般需 要 23 ~ 次的血液灌流 。 目前其昂贵 的费用是增加农村 患者经济负担的原 因之一 。因此 , 充分利用每次灌流 以清除毒素 , 显得非常重要 。 解决抗凝 问题 , 避免炭罐 和 静脉 壶 凝 血及 运 用 合适 剂 量 的阿托 品 , 是所 有 血 液 净 化 医务 人 员要 高 度关 注 的 问题 。 结合表 l 比结果 , 对 笔者认为在常规预冲方法基 础上 ,中间加用稀肝素生理盐水 50m 0 L充分浸泡管 路和炭罐是改 良型预冲方法 的关键 。有作者报道 , 肝 素盐水充分浸泡树脂颗粒使其充分膨胀 、 孔隙充分扩 张以增大树脂颗粒 的表 面积 ,不仅可 以提高治疗效 率, 同时也可增加树脂颗粒吸附 的肝素量 , 既能 防止 灌流器凝血堵塞 , 又可减少全身化肝 素用量…。本研 究结 果 与之 相 近 。 对 于解 毒剂的使用 , 有作者 报道 , 5 _ 因血液灌流 对解毒剂亦有吸附作用 , 常需增加使用剂量 。但对增
4 参考文献
[ ] 沈清瑞 , 1 叶任 高 , 余学清 . 血液净 化与 肾移植 [ . 京 : 民卫 M] 北 人
生 出版社 ,99:3 — 3 . 19 2 1 2 8
[ ] 孙联 平 , 2 梁黔生 . 郑智 , . 等 血液 灌流治 疗重 度有 机磷 中毒 的疗 效观察 [ ] 中国急救医学 ,0 3 2 ( ) 5 6 J. 20 ,3 7 :0 . [ ] 陈灏珠 . 3 实用 内科学 [ . 2 . M] 1 版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0 , 人 2 5 0

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室 增大 。彩 色多普 勒 显示 一股 五彩 镶嵌 的血 流 由升
主动 脉射 向肺动 脉 。 喷 泉 状 。 续 整个 心 动周 期 , 呈 持
脉冲及连续多波多普勒显示双期高速湍流频谱。
AS P D的诊断 及鉴 别诊 断
可证 实分 流 的存 在及 血 流动力 学 改变 .并 可检 出合
肺 动 脉 问隔 缺 损 . 国超 声 医学 杂 志 .0 2。89 :1 中 2 0 1 ( )7 7
的五 彩镶嵌 的血 流信 号 .频谱 多普勒 于瘘 口处 探及 双期 连续性 的 湍流信 号
4游字光 , 叶军 . 凌月蓉 , 彩色多普勒诊断主肺动脉 间隔缺损. 等. 中国
超声 医学 杂 志 .9 7 1 ( )5 19 。3 2 :7
根据 A S P D的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心 动 图表 现特 征 即可做 出诊 断 。但 需与 以下几 种疾 病相 鉴别 : 1 室 () 间隔 缺损 :主要 是 与肺 动脉 瓣下室 缺亦 称 干下 型室 缺 相鉴别 。 心底 短轴 切面上 . 损 的回声 中断 紧邻 在 缺
肺 动脉瓣 下 .位 于右 室 流 出道侧 而 A S P D的 回声 中 断 则位 于肺 动脉瓣 上 的肺 动脉右 侧 。彩色 分流 束 由
并其 它 畸形 . 因其病 情发 展快 。 一旦 形成 艾森 曼 格 氏 综 合征 时 . 失去 了手 术 的机 会 。 便 因此 。 前 正 确 的 术 诊 断 .对外科 早期 手术 治疗 方式 的选 择 和患 者 的预 后 随访 具有 重要 意义 。彩 色多普 勒超 声 心动 图 对本 病 的诊 断无 创无 痛 、 晰直 观 、 确 可靠 、 清 准 简便 迅 速 、
( 稿 日期 20 - 70 收 060-4 -

小儿斜颈的诊断与

小儿斜颈的诊断与

2中医按摩治疗

过手法治疗能促进患儿胸锁乳突肌部的血肿消散吸 收,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得以松弛。主要手法:指 揉法,拿法,弹拨法,扳法,擦法。常用穴位及部 位:颈部:肩井,风池。具体操作如下:(1)令患 儿仰卧或家长抱其坐于膝上,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 处涂少量滑石粉,医者用三指(拇、中、食指)指 腹以拇指为主,在肿块及周围反复弹、拨,然后再 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提拿肿块数次,最后上下来回 捻转数遍,手法由轻到重,开始治疗时手法宜轻。


(1)先天性骨性斜颈 本症多系先天性枕颈部畸形所致,包括 短颈畸形、颅底凹陷、半椎体畸形、寰枕融合及齿状突发育 畸形。上述疾病可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但一般不会产生 胸锁乳突肌的典型条索状挛缩带及肿块,X线检查可明确上 述诊断。 <2> 颈部淋巴腺炎 婴儿期患有颈部淋巴腺炎,可迅速发生斜 颈并可出现颈部肿块,但此肿块往往压痛明显并不位于胸乳 头肌之内。 <3> 自发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 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同样可 以引起斜颈,但此病多有稍微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 要表现为颈部旋转运动受限及颈部疼痛症状明显,胸锁乳突 肌仙无紧张条索带,X线检查可鉴别。 <4> 颈椎结核 颈椎结核可使胸锁乳突肌痉挛而产生斜颈,但 此类患者颈部疼痛明显,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下颌的可伴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畸形,会给患 儿造成终身痛苦。其它造成斜颈的原因也是有 的,但在幼儿比较少见,包括:(1)颈部组织 发炎,例如急性淋巴腺发炎,因为肿痛的关系, 也会使头歪到一边去;(2)运动伤害、睡姿不 良等也可能引起一侧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 动不对称;(3)视力不对称也会造成头歪歪的; (4)神经方面疾病如脑性麻痹,也可能有颈部 肌肉收缩异常情形出现。这些原因使颈部活动 受限,症状与斜颈相似。

56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分析

56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分析

56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分析阮定波;陈文艳【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2页(P718-719)【作者】阮定波;陈文艳【作者单位】316000 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316000 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MT)是胸锁乳突肌挛缩所形成的头颈偏向患侧的小儿常见姿势畸形,发病率约为0.3%~1.9%[1]。

如未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引起头面部严重畸形。

笔者回顾我院近5年经临床确诊为CMT患儿的超声图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CMT患儿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06—2012-05我院经超声检查并临床确诊为CMT患儿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18d~3岁,平均180d。

其中<1岁34例,≥1岁22例,颈部触及肿块34例,未触及肿块22例。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GE Voluson E8、Philips HD 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MHz。

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肩部略抬高,颈部伸展,头颈略旋向对侧,涂以耦合剂,探头直接在颈外侧行纵、横向检查两侧胸锁乳突肌,观察其厚度、内部回声及肌纹理变化的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病灶区有无血流信号。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超声声像图表现本组56例CMT患儿超声检查均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异常征象,病灶位于右侧36例,左侧20例。

二维声像图的表现:(1)肿块型34例,病灶呈梭形肿大,肿块无包膜,边界清楚,横断面为椭圆形,内部回声可呈不均质低回声,高回声或高低不等回声,肌纹理模糊紊乱,颈内静脉可受压变形;(2)非肿块型22例,病灶呈较均匀性增厚或不增厚,内部以不均质高回声为主,间有低回声,肌纹理紊乱或消失,颈内静脉受压不明显。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年龄 20d~2岁 ,剖 腹 产 20例 ,胎位 不 正 l0 例 ,强 回声 2例 ;弥漫型:22例,表现 为患侧胸 响颜 面部 美观 并 导致头 颈部 功能 异常 。
例 ,羊水 少7例 ,均 因发现 颈部 包块 或颈 部 锁乳突肌较 对侧均,三J性 增厚 、缩短 ,肌 肉纹 若能 期诊断,并采 用非手 术疗法,痊愈率可
在 出生 时 可 扪 及肿 块 ,或在 生 后 的 前2周 量 肿块 大 小 或肌 肉条 纹 回声 异 常 区 域 观 能 的 因素 有 产伤 、局 部 缺 血 、静 脉 闭 塞 、
内扪 及 肿 块 。笔者 对 我 院最 近 6年 来 我 院 察 。然后 行彩 色 多普勒 血流 显像 观察 肌 肉 宫 内姿势 不 良 遗 传 、生 长停 滞 、感染性 肌
【关键词l高频 超声 先天性肌性斜 颈
【中图分类号l R445
【文献标 识码l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t1)09(a)-0034—02
H igh Frequency Ultras0nOgraphic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M uscular Torticollis
造 成 肌 肉血肿 形成 。肌性 斜颈患 儿多2~3
效 果及价 值 。
本 组 58例 先 天性 斜 颈 患 儿 均 可发 现 周时 开始 出现 头部 活 动受 限 ,经常 偏 向患
一 侧胸 锁胸 突肌 异常 声像 学表 现 ,病变 位 侧 ,可 触及 的索 带状 硬 结 ,随 后 逐 渐增大 ,
1.2 仪 器与 方法
线状 、棒状彩色血流信号, r测肢脉冲型动脉 能 实时 显示胸 锁胸 突 肌声 像 ,能 及 时准 确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引起的压力改变所致。 血运受阻学说:供应胸锁乳突肌的动静脉支闭
塞引起肌肉的纤维化。 遗传学说:约1/5的患儿有家族史,且伴有其
他部分的畸形。 产伤学说:斜颈多发于难产分娩的病例特别是
臀位产约占3/4。
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1周后,病侧颈前部沿胸锁乳突肌可 触到一质硬无痛的肿块,2~3周后出现头向患 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随年 龄增大,肿块可逐渐变小,经2~6个月消失后, 肌肉变成硬韧索条状。局部皮肤正常,无全身 症状。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1个月的宝宝,左侧颈部可触及一包块
小儿斜颈
定义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 (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 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 ,导致缩短, 颈部向一侧偏斜畸形 ,同时伴有脸 部发育受影响,小于对侧,严重者 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发病原因
病因不详,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 分娩时被损伤,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比两侧胸锁乳突肌厚薄, 质地,有助于鉴别是否肌性斜颈。
声像图表现
患者胸锁乳突肌成梭形肿大,厚度 增加,病变部位内部结构模糊,肌 束纹理紊乱或消失,呈不均匀高、 低混合性回声,但肌外膜尚保持连 续。CDFI:早期较丰富,后血流信号 逐渐减少至消失。

B超 非肿块型 肿块型
非肿块型
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2) 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
度的压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 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3) 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 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 (4) 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主要有宫内压迫学说:系胎儿在宫内胎位不正
肿块型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发布时间:2021-05-17T15:06:29.24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作者:吴泽炳[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吴泽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一、概述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医的“歪头”范畴。

它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因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患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祖国医学认识小儿肌性斜颈,在祖国医学中,属“筋痹”的范畴。

与督脉、筋血为病有关。

如《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

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筋痹”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肌痹。

“痹”者,闭也,即有闭阻不通之意。

在这里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小儿肌性斜颈,为胸锁乳突肌受伤,造成该肌血离经脉,气血瘀阻而形成的筋痹。

若瘀血留着,聚而不散,经筋挛缩日久,发生筋结则难治。

临床上通过手法治疗,按其经络疏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可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在拉牵胸锁乳突肌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滑利关节,矫正畸形,使疾病早愈。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所言“: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

盖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1)病因病机小儿斜颈虽临床表现大致相同,都是头颈歪斜,活动受限.其病理多为气滞血瘀,经脉失畅,颈筋挛急而致.但是,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尽如此,而可以将该病证概括分为虚实两大不同临床证型.实证(气滞血瘀,筋脉挛缩)或因胎儿在宫内活动不利(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羊水过少等),或因分娩受阻(难产而致产程过长,助产不当、急产等),造成颈部经脉损伤,使脖颈血脉不畅,气机凝涩,筋肉挛急,而见颈部肿块,头颈歪斜,活动不利. 虚证(气血虚弱,肌肉萎软)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儿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血养筋脉,气充躯干,3-4个月的小儿正是直立抬头之时,亦是脖肌用力之时,如气血不足,则气不充肌,血不养筋,必然导致筋肉萎软无力,而见头颈歪斜,活动不灵.正如《幼幼集成》日“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 三、临床诊断(一)辨病诊断1.临床诊断①斜颈畸形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描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描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斜颈超声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准确评估颈部解剖结构和相关病变。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描述方法是指由专业医生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信息,对颈部解剖结构进行描述和判读的一套规范化方法。

本文将概述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其描述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斜颈超声诊断标准、斜颈超声描述过程、斜颈超声诊断应用场景、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化的介绍,使读者能够理解斜颈超声诊断标准及其描述方法的关键概念和步骤。

同时,通过对相关应用场景的讨论和总结,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建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2.1 定义和背景斜颈是一种神经发育异常病症,其特征为头部倾斜或转向一侧。

超声诊断被广泛应用于判断斜颈的存在及程度,并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斜颈超声诊断标准是指在超声图像上观察和测量的一系列特征,用于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斜颈以及评估其程度。

2.2 斜颈超声诊断方法常见的斜颈超声诊断方法包括检查患者体位,观察头部姿势和位置,采集多个角度的超声图像,并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尺寸。

2.3 斜颈超声诊断的优势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斜颈超声具有以下优势:- 非侵入性:超声检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或进一步侵入性操作。

- 实时性:可以通过即时获得的图像来确定头部姿势和位置,提供即使感知。

- 准确性:由于可以获得多个角度的图像并进行测量,因此增加了定量评估的准确性。

- 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以便对斜颈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综上所述,斜颈超声诊断标准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超声图像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斜颈及评估其程度的一组指导方针。

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斜颈超声具有非侵入性、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优势。

它在新生儿和成人的斜颈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出生后1月后 ,被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 梭形肿块,较硬不活动,至5个月后逐渐消退, 胸锁乳突肌纤维性萎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扯拉 枕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面部健侧饱 满,患侧变小眼睛不在一个正确水平线,严重 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比二侧胸锁乳突肌厚薄,质地, 有助于鉴别是否肌性斜颈。
小儿斜颈
定义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
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 肌纤维性挛缩 ,导致缩短,颈部向一侧 偏斜畸形 ,同时伴有脸部发育受影响, 小于对侧,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发病原因





病因不详,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 分娩时被损伤,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出血, 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2) 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度的压 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维结缔组织 所替代。 (3) 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 化,而形成斜颈。 (4) 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婴儿期采用保守治疗, 大多数疗效满意。1岁后,若非手术治疗无效 则采用手术治疗。一般认为3岁以上,面部畸 形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主要有宫内压迫学说:系胎儿在宫内胎位不正引起 的压力改变所致。 血运受阻学说:供应胸锁乳突肌的动静脉支闭塞引 起肌肉的纤维化。 遗传学说:约1/5的患儿有家族史,且伴有其他部分 的畸形。 产伤学说:斜颈多发于难产分娩的病例特别是臀位 产约占3/4。
临床表现
B超
非肿块型
肿块型
非肿块型肿块型Fra bibliotek鉴别诊断

1.骨性斜颈: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半椎 体等X线继续检查可确诊,胸锁乳突肌不挛缩 。 2.颈部炎症:遇见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及全身 安排症状,胸锁乳突肌无挛缩。 3.眼肌异常: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以 颈部偏斜协调视物,建议眼科就诊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