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器具记录卡
计量器具(监测设备)自检记录表

班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操作工 签字
操作工 签字
操作工 签字
设备日常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序号 1 2 3 4 5 6
常规检查项目
校准合格证 量具、量具盒清洁
校对量杆、量具 零位校对 各运转组件 刻度值
检
查
项
名称
目
本厂 编号
早班 中班 晚班
计量器具(监测设备)自检记录表
点
设备型号
使用单位
检 符
√:正常序
号
常规检查项目
合格标签完整且在有效期内
7
附件
量具表面洁净无碰伤、盒内整洁无杂物
8
电池的电量
无缺失、无碰伤、无磨损
9
连接线接头
零位校对正常、无偏差
10
数字显示结果
运转灵活无卡滞、各零部件齐全无遗失
11
刻度线完整、清晰可见。
12
设备运行 标准试块校验
○:已处理 △:待处理
日 期 备注:计量器具(监测设备)自检在 每班开始生产前进行检查。谢谢合作
检查要求 完好、无缺失 电池电量应能维持当前检测活动 接头无损坏,设备连接状态良好 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清晰可见、易读取 启动运行正常、无杂音 校验读数在设备示值允许范围内
量器具管理制度10篇

量器具管理制度10篇【第1篇】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第一条目的确保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精准,防止因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误差,而产生不良品,并延长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使用寿命。
第二条范围凡本公司所使用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
第三条职责品质部门: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编号、记录、校正及管理。
相关部门:自己部门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
第四条定义内校:运用可追溯国家标准之标准件,校验公司内之检验设备、计量器具。
外校:凡本公司无法校验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有国家认可之校验单位校验。
第五条实施要点(一)所有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均需建卡或台帐,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使用、维护保养及校正。
(二)生产和检验用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须由专人负责校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送计量部门检定,经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检定后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贴上合格证并规定使用期限。
(三)为使员工确实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维护保养与校正工作的实施,凡有关人员均需参加讲习,由品质部门负责排定课程讲授,如新进人员未参加讲习前就须使用检验仪器量规时,则由各该单位派人先行讲解。
(四)检验仪器量规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适宜的温度),且使用人员应依正确的使用方法实施检验,于使用后,如其有附件者应归复原位,以及尽量将量规存放于适当盒内。
(五)有关维护保养方面1.由使用人负责实施。
2.在使用前后应保持清洁且切忌碰撞。
3.维护保养周期实施定期维护保养并作记录。
4.检验仪器量规如发生功能失效或损坏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送请专门技术人员修复。
5.久不使用的电子仪器,宜定期插电开动。
6.一切维护保养工作以本公司现有人员实施为原则,若限于技术上或特殊方法而无法自行实施时,则委托设备完善的其他机构协助,但须要提供维护保养证明书,或相当的凭证。
(六)有关校正方面1.由品质部门负责实施,并作记录,但在使用前后或使用中必须校正者,则由使用人随时实施。
2.定期校正:依校正周期,排定日程实施。
能源部关于颁发《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等三个规范的通知

能源部关于颁发《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等三个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能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2.10.04•【文号】能源政法[1992]955号•【施行日期】1992.10.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计量正文能源部关于颁发《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等三个规范的通知(1992年10月4日能源政法(1992)955号)为加强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提高电力企业的素质,适应电力企业安全、经济生产的需要,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当前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技监局量发〔1992〕098号),特制定《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电力工业发电企业计量器具配备规范》、《电力工业供电企业计量器具配备规范》(见附一、二、三)。
现将这三个《规范》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附1: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适应发供电企业安全、经济生产的需要,加强发供电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电力工业发供电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企业的计量工作贯穿于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统一管理,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第四条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对计量违法行为的处罚按《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执行。
第二章计量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第一条企业有权根据需要设置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计量管理机构或指定有关机构,在厂长(局长、经理)或主管副厂长(副局长、副经理、总工)的领导下,负责全厂(局、公司)的计量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二条企业应建立健全由企业领导对计量管理机构组成的计量管理体系。
第三条企业应根据计量管理、计量检定测试的需要,配备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计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计量管理监督人员、计量技术人员、计量检定测试和修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计量器具控制程序

计量器具控制程序1 目的为确保监视与测量装置保持应有的精度,所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的检测设备、仪表、量具;包括样板,塞规、环规等自制检验器具。
3 职责3.1 质检部计量室负责对全公司的计量器具管理;3.2 工具库负责借用计量器具的日常保管、报修、保养,定期送检;3.3 各计量器具使用者负责量具的日常保养,并配合定期检定。
4 控制要求4.1 计量器具的采购及验收4.1.1 计量器具的采购由计量室统一申报,采购部采购计量器具应选择几家质量较好的正规厂家产品等。
供应商的选择按《供方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采购的计量器具由计量室验收后才可办理入库手续。
4.2 计量器具的领用4.2.1 领用程序a) 计量器具由计量室统一领用,再发放给使用者。
1)按《计量器具编码规则》在计量器具上打上或贴上管理编号;2)登记“计量器具台账”;3)建立“计量器具周检记录卡”;4)对一些贵重的计量器具、或有必要,建立计量器具档案,编写计量器具“操作使用规程”。
档案资料包括:——设备说明书等随机资料;——设备安装验收单;——设备随机附件清单;b) 员工领用计量器具先到所在部门统计员处开“领料单”由厂长/经理审批,然后由计量室统一发放。
4.2.2 计量器具发放应:a) 登记计量器具发放记录,并由领用人签字;b) 更新“计量器具台账”、“计量器具周检记录卡”相关内容;c) 检定计量器具,纳入“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d) 在量具上贴上合格标识;e) 对使用者进行必要的使用指导。
4.3 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4.3.1 计量室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根据计划提前开“计量器具检定通知”通知各使用部门通知使用人及时送校,并做好“检定记录”。
a)对需外校的计量器具,由计量室负责联系有资质的单位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b)对内部检定的计量器具,有国家标检定规程的按国家检定规程执行;如没有则计量室应编制检定规程,并按此规定执行检定;4.3.2 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由检定人员贴“合格标签”,并标明有效期;4.3.3 部分功能或量程检定合格的,贴“限用标签”,标明限用的范围;4.3.4 检定不合格的,修理后重新检定;对不便粘贴标签的装置,可将标签贴到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概览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编号:1228500450 制卡日期 2010年 10 月 3 日制卡人:林珠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检定记录卡
编号:WL1006 制卡日期 2005 年 9 月 1 日制卡人:。
计量器具管理绩效测评表模板

计量器具管理绩效测评表模板责任人、职位:测评时段:测评说明等级标准:优秀:80分以上,良好:60~ 79分,一般:40~ 59分,不合格:39分以下计分方式:单项测评分 =单项总分项数×5×权重系数总测评分 =单项测评分之和测评级别定义:5分:超过了工作要求4分:很好地达到了工作要求3分:全部达到工作要求2分:基本达到工作要求1分:未能达到工作要求综合评语:改进方向:测评项目一、计量器具选配(权重 15%)1.测量特性。
(1)测量设备应具备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特性,包括不确定度、稳定度、量程、分辨力等。
(2)量值应溯源到国际或国家计量基准,如没有上述基准,应与国际上承认的其他有关计量标准,如适用的标准物质、共同认可的测量标准或工程标准建立溯源关系。
(3)接受检定(校准)的方法和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可行、简便。
(4)具有合理的检定周期(或确认间隔)。
(5)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2.技术特性。
(1)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靠。
(2)运输、拆卸、组装、安装方便,并易于和检定(或校准)装置连接装配在一起。
(3)在使用保存期间,易于防护、防损坏、防污染,抗干扰性能良好。
(4)所需专用辅助设备(安装、读数、记录、电源等)简单。
(5)对环境、操作人员条件要求适当,不苛刻。
3.经济特性。
(1)测量设备购置费用少。
(2)操作、维护、保护、检定(或校准)费用少。
(3)能修理,使用寿命长。
(4)利用率高。
(5)使用时所需场地少。
(二)计量器具校准(权重 15%)1.购进的计量器具在入库前,必须进行入库验收、校准,经验收校准方后可入库。
2.仓库存放的计量器具,发放时,须对每件计量器具进行建账登记、编号、立卡,确定校准周期后发放使用。
3.按标准规定对使用中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校准。
4.借出的计量器具返库后先进行必要的校准,再上量具架待用。
5.量值能溯源到高一级别国家承认的标准,若无国家承认的标准,则应将校准的方法形成文件。
计量器具的管理和检定

3.3 新购计量器具的管理
凡新购计量器具及其附件以及消耗性材料在正式使用 前必须进行检查。高精度的计量器具(如高精度块规、标准 电池、高精度电子电位计)必须检查供方提供的检定数据和 证明材料,确认该实物和相应的检定工作是有效的,可以接 受的。
计量过程中使用的某些标准,若变质就会影响计量结果 者(如化学试剂、摄影胶片等)则必须要求供贷商提供易变 性资料,或者通过测试来确定这类易变性。
检定(Calibration):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确定 其是否合格而进行的全部工作。
检定系统(System of calibration):是国家检定系统表 的简称,它规定了国家计量基准所包含的全套主要计量器具 和主要计量特性;从计量基准通过计量标准器向工作用计量 器具进行量值传递的程序,并指明误差以及基本检定方法等。
3.1 目的
计量器具不同于其它工业产品,它是衡量事物或过 程质量好坏、确定其性能、特征参数量值时必须具备的 工具,对量值统一,判断其是否合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一旦使用了失准的计量器具,或者对计量器具操作 不当,得出错误的结果就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甚至 严重地影响物项或人身的安全。
计量器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计量器具在严格的 管理制度的控制下,由合格的人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正 确地完成计量过程,保证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工作用计量器具:不用于传递量值,只用于测量的计量 器具。
校准(Calibration):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 具或计量装置的示值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值与相应的被计量 的已知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调整(Adjustment):为使计量仪器达到工作正常和没 有偏移而适于使用的状态而进行的操作。
标定(Scaling of quantity):用计量标准对没有标示量 器具进行赋值而进行的操作,称为标定,有时也称为定度。
工程常用计量器具管理台账

工程常用计量器具管理台账工程中常用的计量器具管理台账序号。
计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精确度1.全站仪。
HTS212L。
测角符合II级2.水准仪。
NAL124.测距符合II级3.水准仪。
KLD—32B。
DSZ3级4.水准仪。
NAL132.DSZ3级5.全站仪。
HTS212L。
DSZ3级6.红外线水平仪。
DP-LS603Ⅱ。
测角符合II级7.红外线水平仪。
DP-LS603Ⅱ。
测距符合II级8.测距仪。
RD40.±1.5mm/5m9.回弹仪。
精确度未知。
精确度未知10.碳化深度测定仪 HT225—C。
0.1mm11.坍落度测定仪。
TH-1.0.5mm12.靠尺。
HTL。
0.1mm13.楔形塞尺。
JZC2.0.5mm14.机械磅称。
TGT-500.0.01mm15.楼板厚度检测仪 CH800-A。
/16.卷尺。
5米。
1-15mm17.长钢卷尺。
50米。
≤±1mm18.游标卡尺。
0-300mm。
20把以上是一个工程中常用的计量器具管理台账,用于记录和管理工程中使用的各种计量器具。
这些计量器具都有其特定的型号和规格,并且都有其精确度要求。
在使用这些计量器具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中,全站仪、水准仪、红外线水平仪、测距仪等是常用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工程中各种尺寸、距离、角度等参数。
回弹仪、碳化深度测定仪、坍落度测定仪等则是用于测量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同时,楼板厚度检测仪、机械磅称、卷尺、游标卡尺等也是在工程中常用的计量器具,用于测量各种不同的参数和数据。
因此,对于这些计量器具的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
在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精度符合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计量器具,防止损坏和误操作。
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清洁和保养,确保其长期使用和精度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