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康复 分型 特点

合集下载

脑瘫儿童的康复培训

脑瘫儿童的康复培训

• 偏瘫:所指的是一侧肢体的障碍,主要运动障 碍是在同侧上、下肢及躯干。这类患儿多呈痉 挛型,上肢内旋屈曲,手握拳,下肢内旋屈曲, 脚类站立。
• 三肢瘫:一般是指双侧下肢及一侧上肢存在运 动障碍,多为痉挛型,临床上少见。
• 单肢瘫:在脑瘫中较少见,指的是只有一个肢 体瘫痪的患儿,瘫痪的肢体可以是上肢亦可以 是下肢。
小结
• 根据瘫痪部位的分类方法并非绝对固定 的,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界线和方式,上 面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国内外文献和十余 年的工作实践总结而出,其中最多见的 是四肢瘫,其次是双瘫和偏瘫,三肢瘫 和单肢瘫相当少见。
脑瘫儿童的康复
• 肢体功能评估 • 康复训练 • 辅助器具的使用 • 家庭护理
一、肢体功能评估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ADL: Ability of Daily Life • 穿衣 • 洗漱 • 入厕 • 转移 • 参与社会活动
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
• 训练原则: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训练 1、 婴儿早期: 生后3-4个月或6-9个月前,
训练以促进正常发育、建立运动功能为 主
2 、婴儿及幼儿时期:此时脑瘫症状明显, 但挛缩和变形还没形成,相应的治疗外要 积极预防畸形,以便以后的站立行走
3 、幼儿期以后: 主要以功能训练为 主,适当配戴矫形器具以及认知、教 育训练
4 、年长的患儿: 实行综合治疗、教 育,甚至职业培训等
• 训练的基本方法
1 、被动运动:患儿不用力,完全依靠 外力进行, 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增强本体感觉.避免冲击性力和暴力.
6 、行走的条件:
A 有双下肢承重能力 B 有双下肢交互伸 展能力 C 能保持动态平衡 D 四肢、躯 干运动时协调较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27页
4、肌张力异常
⑴、肌张力↓时肌肉松驰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 被动活动时没有抵抗感觉。
⑵、肌张力↑时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折刀样 或齿轮状抵抗感觉,肌张力↑时有显著姿势异常,如交叉
腿即是双下肢内收肌张力亢进所致 。
⑶、肌强直是肌张力显著亢进并连续存在,类似抽搐, 是重症CP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第33页
运动发育评价(PDMS-2)
PDMS-2是专门测试儿童运动发育评 价量表,用于评测儿童运动能力, 并有相配套运动训练方案。
适用范围0~6岁
由6个分测验组成:反射、姿势、移 动、实物操作、抓握、视觉-运动整 合
结果以粗大运动商、精细运动商和 总运动商表示。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34页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1页
概论
一、定义
脑瘫(cerebral palsy,CP) 指从受孕开始到出生后1年以内各种 原因造成一个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及姿势异 常,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
语言及 精神行为异常。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2页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22页
脑瘫运动障碍主要特点
肌张力异常 反射异常 姿势异常 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第23页
脑瘫诊疗:
• (1)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高危原因。
(2)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 常。 (4)常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等障碍。 (5)排除其它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一过性运 动发育滞后。 (6)其它辅助检验有利于早期诊疗,如头部CT、MRI、B超、 EEG、SPECT、脑血流彩色多谱超声、体感诱发电位(SEP)、运 动诱发电位(MEP)等。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 2、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
❖ 3、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瘫 有关。
(三)出生后因素
❖ 新生儿期惊厥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吸入性肺炎 ❖ 败血症 ❖ 缺氧缺血性脑病 ❖ 颅内出血
❖ 脑积水 ❖ 胆红素脑病 ❖ 脑部感染 ❖ 低血糖症 ❖ 脑外伤
小儿脑瘫的分型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 (一)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 (二)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 (三)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 (四)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 (五)共济失调型(ataxia) ❖ (六)混合型(mixed types)
觅食和吸允反射
❖ 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 下、脑瘫可持续存在
❖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小儿口唇左右角,正 中位的上下部分,可引起上下左右寻找乳头 的动作。
❖ 检查方法:将手指放入小儿口中 引起吸吮动作。
❖ 存在时间0-4个月
❖ 6个月后仍存在为异常。
握持反射
❖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 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 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 持续存在。
原始反射
❖ 1)觅食反射(0——3个月) ❖ 2)吸允反射(0——6个月) ❖ 3)握持反射(0——3个月) ❖ 4)拥抱反射(妊娠28周——4月) ❖ 5)踏步反射(0——3个月) ❖ 6)放置反射(0——6个月) ❖ 7)侧弯反射(0——6个月) ❖ 8)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0——6个月) ❖ 9)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4——12个月) ❖ 10)紧张性迷路反射(0——4个月)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医学(第6版)
(二)评定方法
内容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姿势性反射
时间 出生时~6个月 出生2~4个月 出生4~10个月
康复医学(第6版)
(二)评定方法
内容 放置反应 平衡反应
倾斜反应 坐位平衡反应 立位平衡反应 Landau反应 降落伞反应 自动步行反应
自动反应
第五章
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康复
目录
第一节 脑卒中的康复 第二节 颅脑损伤康复 第三节 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 第五节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
作者 : 王宁华 王翠
单位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重点难点
掌握 1.小儿脑瘫的定义、临床分型和严重程度分级 2.小儿脑瘫的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严重程度的分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 智商
言语
整体

独立行走
不受限
>70
>2字
独立

爬或支撑行走
受限
50~70
单字
需帮助

无活动能力

<50
严重受损 需完全照顾
康复医学(第6版)
二、康复评定
(一)评定目的
确立脑瘫发病高危因素的存在,了解患儿发育水平及与年龄相对应的功能水平 状态,明确脑瘫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医学(第6版)
2. 引导式教育
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András PetÖ提出 综合、多途径、多手段
治疗目的:刺激多发残疾的患儿全面发育和恢复 训练方式:小组训练+一对一训练 训练手法:有节律、有韵律、活动目的强

各类儿童脑瘫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各类儿童脑瘫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三阶段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体能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为站立行走基础训练,第三阶段为行走训练。

一、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体能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为站立行走基础训练,第三阶段为行走训练。

二、各阶段训练的训练方式、训练科目和指标第一阶段:体能基础训练训练方式:全辅助式训练。

动作大部分由训导员辅助完成训练科目: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矫形训练。

训练指标:身体舒展体态正常,关节灵活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韧带柔软有弹性,肢体躯干横平竖直无畸形,能够独立坐、蹲、正常爬行,能够依靠站立全脚掌着地。

第二阶段:站立行走基础训练训练方式:辅助加主动式。

动作由训导员辅助逐步转化为患者主动完成。

训练科目:行走跨步蹬车的各种器械训练,行走场地、障碍场地训练。

训练指标:双手扶栏杆能自行行走,步幅步高及行走姿态正常。

第三阶段:行走训练训练方式:指导主动式。

动作由训导员进行指导稍有辅助,由患者主动完成。

训练科目:行走场地训练,独立行走训练。

训练指标:能独立各种方向行走,能转体自如,姿态正常。

三、康复训练1、不要过分保护: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参加游戏和活动。

2、保持正确姿态: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系统开始语言训练,交谈时要与患儿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过高会使患儿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3、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4、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与患儿说话得不到回应就丧失信心,应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已经进行呼吸和发声训练,寓教于乐引起患儿对训练的兴趣。

5、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千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儿童脑瘫康复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一、小儿脑瘫概述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 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

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

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③脑炎后遗症.诊断要点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检查: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2、IQ检测。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巨细胞 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 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
羊水混浊。
㈡、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出生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
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小儿运动发育
头尾发育规律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 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 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连续不断地发育规律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 最高,占70%。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 动运动时抵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 后巴氏症(+)。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 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 张力↑,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 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双重性偏瘫
8.无法分类型
注:引自1988年佳木斯第 一届小儿脑瘫会议
++
++ +
+
+ +++ +
1
2
3
4
+
+ +++ ++ 1.单瘫; 2.偏瘫;
3.三肢瘫; 4.四肢瘫;
5.截瘫; 6.双瘫;
+ + ++ ++ ++ + 7.双重性偏瘫。
5
6
7
瘫痪肢体障碍分型(“+”表示受累部位及严重程度)
构成比 6% 12% 18% 23% 2% 39%
100%
构成比(剔除不详) 10% 20% 30% 37% 3% -100%
主要痉挛型脑瘫的预后 (含获得性脑瘫)
预后 运动功能基本正常 正常入学但有缺陷 需入专门学校但可以就业 需终生照顾 预后不佳但没有详细评价 合计
偏瘫 20% 45% 22% 10% 3% 100%
次;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 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一共10项)
? 1.神经发育综合评定(详见后) ? 4.步行能力及步态
? 2.神经肌肉(neuromuscular )基本 ? 5.智力
情况:
? 6.适应性行为评定
? (1)肌张力(Ashworth) ? (2)肌力(Lovvett) ? (3)关节活动度
概论
?一、定义
脑瘫(cerebral palsy ,CP )又 称Little 病,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 内(或3周岁前)各种原因导致的一 种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 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及姿势异常。
?在脊髓灰质炎被控制以后,在小儿 时期,脑性瘫痪所造成的残疾更显 突出。
?我国1~7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 1.2~2.7‰。
四、脑瘫的预后
? 90% 以上轻度运动障碍及具有一定摄食技能者可以活到成年,平均 期望寿命为30岁。
? 受累肢体越多,其预后越差。 ? 痉挛行双瘫和偏瘫预后较好;舞蹈手足徐动症和痉挛性四肢瘫预后
较差。 ? 患儿6岁时仍然不能行走,那么以后能够行走的可能性也不大。 ? 多数活满5周岁的严重脑瘫患儿会在15岁以前死亡。 ? 对于头部不能直立的患儿:
? 3. 病理反射出现; ? 4. 复杂的运动反应迟缓或缺失。
表1
小儿脑瘫的分型
? 一、按临床表现分
? 二、按瘫痪部位分
1.痉挛型(spasticiry,60-70%)
1.单瘫
2.手足徐动型(约20%)
2.截瘫
3.强直型
3.偏瘫
4.共济失调型
4.双瘫
5.震颤型
5.三肢瘫
6.肌张力低下型
6.四肢瘫
7.混合型
? 四级:丧失有用的运动功能。 ? 注: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
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二)感觉障碍
? 1. 视力缺损 ? 2. 听觉障碍 ? 3. 深、浅感觉障碍
(三)癫痫
? 脑瘫和癫痫同时存在,往往有共同的病 因和病理基础,常互为因果。
? 发生率:缺乏精确数据,大约在25-30%。
? 痉挛型最常见,共济失调型最少见;
? 二、上肢功能的预后 ? 3岁前上肢仍不能超过躯干中线活动时,
上肢功能预、脑瘫的康复评定
? 目的: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 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等, 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 方法:仪器、徒手 ? 注意事项: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 1
8个月
平衡反射—站立位
12—21个月
6个月 6个月 6个月 4个月 10个月 终生 终生 终生 终生
脑瘫的运动障碍分度(WHO)
? 一级:活动不灵活,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 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 立行走和握物。
?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 物。
需鼻饲喂养者的平均期望寿命为 9岁; 完全依靠他人喂养者,平均期望寿命为 16岁。 注:尽管为了改善脑瘫患者的功能,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 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患者所占比例仍然很小。
4—8岁脑瘫患儿的预后(含获得性脑瘫)
预后 运动功能基本正常 正常入学但有缺陷 需入专门学校但可以就业 需终生照顾 预后不佳但没有详细评价 不详 合计
三、脑瘫的症状
? (一)运动障碍 ? (二)感觉障碍 ? (三)癫痫 ? (四)ADL 低下
? (五)言语和语言障碍 ? (六)智力低下 ? (七)人格与行为异常 ? (八)学习困难
(一)运动障碍
? 1. 肌张力异常(是CP 的分型标准 ):见表1 过高、过低、波动不定、不协调;
? 2. 反射及运动反应异常:见表2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妨碍运动;
CP的典型姿态
?表2
原始反射的出现及消失(例)
原始反射
出现时间 消失时间
Moro 反射(拥抱反射)
出生时
手指抓握反射
出生时
反射行走
出生时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 生后2个月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TNR )
生后4个月
颈翻正反射
生后2个月
躯干对躯干的翻正反射
7—12个月
保护性伸展反射—向两侧
?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的一项研究 数据显示,至2003年我国共有脑瘫 患儿约31万例,而且每年新增4万例。
二、脑瘫的特点:
?1. 病变发生在生命早期;
?2. 病变为非进展性,脑损伤程度取 决于发病当时,不会进一步恶化;
?3.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如:肢体 瘫痪、肌肉痉挛,姿势异常、运动 协调控制异常等。
? 类型:局灶性发作、一侧性发作、强直 痉挛性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继 发性婴儿痉挛等等。
(四)ADL低下
? 饮食困难; ? 穿衣困难; ? 体位转换困难; ? 移动困难; ? 用厕困难。
(五)言语和语言障碍
? 表现:口吃(流利性差)、发音不清、 失语等等;
? 发生率:30—70%。
双瘫 16% 24% 46% 10% 4% 100%
四肢瘫 2% 4% 13% 80% 3% 100%
脑瘫康复结果预测
? 一、步行能力的预后
? 在12个月或更大时检查以下 7项: ?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颈翻正反
射;(3)拥抱反射;( 4)对称性紧张性颈反 射;(5)伸肌挺伸反应;( 6)紧张性迷路反 射;( 7)足放置反应。 ? 上述7项每项有反应记 1分。在2分以上步行预 后不良,0分预后良好, 1分预后需要慎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