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苏教版必修2教案:《一个人的遭遇》

苏教版必修2教案:《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重难点·梳理小说情节,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体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明白怎样看待人生的磨难主要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交流预习成果预习重点问题: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

请学生找出显示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变化的语句。

明确: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导入: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

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

(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ppt展示有关战争题材的图片)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

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

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

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导学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案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学习 资源、引导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 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 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
教学方法:介绍如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包括导入、新 课学习、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等。
教学评价:介绍如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 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导学案的结构和特点
结构: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达标检测等环节
● 导学案的实践应用与效果 导学案的实践应用与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 ● 导学案的实践应用与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设计思想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

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

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

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

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

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

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

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

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3、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与巩固]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

同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十四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

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解题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虏营后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狙.击〔〕瓦砾.〔〕器械.〔〕嗜.好〔〕前襟.〔〕泥泞.〔〕喃喃.〔〕窒.闷〔〕胡诌.〔〕梗.概〔〕邂逅..〔〕〔〕瞳.孔〔〕2、解词震动振动工夫功夫消失消逝[文本探究]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或者:这篇小说曾在《真理报》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
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
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
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
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
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
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
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
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
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3、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战争被俘(痛苦)-----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又得新儿(惊喜)
日念亡人(痛苦)
4、请学生谈对此的感受,揭示主题
控诉战争的罪恶,战争对人的摧残
文中提到另外一个人的作用
5、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
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一直没有松开。

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
象粘住了一样。

"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6、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
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
不是。

不是一个人,而是战争中的所有人都受害,受摧残苏
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
战争的胜利。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
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
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7、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
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
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
助的孤儿寡妇。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
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
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
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②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
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
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
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三、小结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
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
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

读完全
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
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

为了索
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
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启示珍爱和平,珍爱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