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长相思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山水秀丽可人亲”、“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可能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文中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长相思》这首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背诵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长相思》的美,还学习了如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对诗词的理解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我们一起探讨。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文化、思维、审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与吟诵:正确把握《长相思》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诗词意象解析: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等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长相思》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想念家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一同走进纳兰性德的词作,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明确地给出讨论的主题和方向,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的内容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在诗词仿写和创作环节,学生们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但部分同学在表达个人情感方面还不够自然。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体验的积累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多观察生活,多体会生活中的情感,这样他们在创作时才能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相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时,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注意到,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读活动,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这说明实践活动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素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词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长相思》,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并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长相思》思念之情故乡亲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长相思》并背诵。
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长相思》的诗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背诵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21《长相思》(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长相思》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相思》,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长相思》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诗词理解: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诗词欣赏:欣赏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诗词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朗读和欣赏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词,谈论自己对诗词的喜爱。
2. 介绍诗词背景:介绍《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5分钟)1.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长相思》,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词解析(10分钟)1. 分析诗词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长相思”、“在长安”等。
2. 理解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词的意境。
四、诗词欣赏(5分钟)1. 感受音乐美: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音乐美。
2. 感受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抄写《长相思》:要求学生抄写《长相思》,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2. 创作一首小诗: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创作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小诗。
板书设计:长相思意象:长相思、在长安意境:思念亲人、远方情感: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了《长相思》的背景、意象、意境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情感表达:领悟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家国情怀,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波动。
-艺术特色:学习《长相思》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技巧,如对仗、夸张、借景抒情等,领会其艺术魅力。
举例:《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家的思念,这是诗词表达情感的核心手法。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转换,如从自然景观到情感的过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析。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词中的精准用词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量。
5.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如“榆关”、“瘦”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意境体会:分析“山一程,水一程”等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出行途中的孤独与艰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感受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长相思》的内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活动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长相思3、解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三、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出示学习目标五、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通。
同桌合作互相练习诵读,注意读出节奏。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各种形式展示)六、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1、“故园”指什么?2、“此声”指什么声音?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1)山水之间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3)千帐之外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长相思教学准备学情分析班级学生两极分化明显,优秀的学生语文能力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也美观。
但是学困生阵容不容忽视,一类是屡考屡不及格的;一类是语文能力较弱的“次困生”,他们虽然能考及格,但常常在70分左右徘徊。
他们中有的是接受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则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引起的。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语文能力呢?兴趣、习惯等的培养至关紧要。
所以“分层教学”与“赏识学习”仍然是我教学的两大重要思想。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1. 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景写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景写情。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板书设计:长相思身在征途聒碎乡心梦不成心想故园写景叙事抒情教学过程一.回顾古诗,导入课题。
1.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李白曾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曾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词———《长相思》(出示课题)2.针对课题质疑:(1)“长相思”是不是长久的思念?(词牌名,无题。
在这儿不能理解为长久的思念。
)(2)了解写作背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 初读《长相思》,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 指名读,讲解生字:聒、更、榆、畔结合诵读穿插讨论,师重点讲解多音字“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课前积累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前两首古诗,指名,生背诵。
导入新课:在诗人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风;而到了诗人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看看在作者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长相思
二、师生探究学习
(一)检查预习
师指名读词,检查学生字音是否正确,尝试让学生读出词的节奏。
生齐读。
(二)精读词作,体会情感
1、回忆学习前两首古诗的方法:结合书下注解了解诗意;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结合课前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小组伙伴们分享自己
的学习收获。
生自由读,小组讨论学习。
生汇报。
师适时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和评价。
学习词的上阕,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师: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那一座座山,是怎样的山啊?那一条条河又是怎样的河啊?
师:(补充资料)这一路真是充满险阻。
是呀,康熙21年,纳兰性德一行人随皇上从北京出发,他们初春时节出发,如今已到隆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是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这山一程,水一程是一条怎样的征途啊!(播放课件)你们从这山一程水一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带着感受读一读透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画面。
生补充(读一读)
师:不曾入眠的何止纳兰性德一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谁愿意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文。
师:“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的是多少颗思乡的心啊!同学们带着感受一起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到此处是词的上阕,短短的几个字,但意义深远,给我们带来想象的空间,古人的词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啊!
学习词的下阕。
生汇报,组内组间互相补充。
师:在这边塞苦寒之地,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此时的纳兰性德,身在
这遥远的塞外,可是他的心却在——生齐说:故园。
(板书)
(三)升华情感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该是怎样的呢?
课件播放。
音乐,诗词,画面“记当时,垂柳丝。
花枝,满庭蝴蝶儿”。
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展开想象交流。
生仿佛看到了纳兰和儿女在庭院中嬉戏;
纳兰与朋友喝酒吟诗,无比畅快;
晴朗的天气,妻子正为纳兰绣着锦缎;
......
师:是呀,在纳兰性德的心中,故园就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美景;
(课件出示此句,生仿说故园就是:)
师:然而,这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
师:这里没有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只是——生读
师: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有的只是——生读
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有的只是——生读
这里没有与朋友喝酒吟诗的痛快,有的只是——生读
这里更没有家人亲切的关怀和问候,有的只是——生读
师:此刻,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一颗心?
(孤独,思念,破碎,痛苦,伤感......)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读懂了这首词。
指导三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四)小结
出示纳兰写的另一首词,在《菩萨蛮》这首词中,(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音乐)
师: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家人深情地问他——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古道边,芳草萋萋,他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风雪中,寒风瑟瑟,孤独的纳兰也曾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什么是轻离别呢?可是,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身为皇上身边一等侍卫,纳兰多么不想离开家乡,可是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是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这又怎是轻离别呢!
圣旨铁定,君命难为,他只能——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为了报效朝廷,建功立业,他只能——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就这样,纳兰将自己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心,一起吟诵这首《长相思》吧。
师:山水相隔,隔不断思乡情;鸿雁传书,表不尽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思乡情。
让我们一起在音乐的陪伴声中铭记这千古名作《长相思》吧!
三、延伸学习
简介纳兰词的地位,推荐阅读《纳兰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课后,同学们若有兴趣,不妨读读他的《纳兰词》。
板书: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