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处理标准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一、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分类。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
和化学性等几种类型。
二、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流程。
1. 发现食物中毒病例后,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如卫生监督部门、医疗机构等,并启动应急预案。
2. 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包括清除胃内毒素、输液补水、维持
生命体征等。
3. 对受影响的食品进行封存和取样,送检确认病原体。
4. 对食品来源进行排查和追溯,找出污染源头,并尽快消除污染。
5. 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进行召回和销毁处理,避免继续造成食物中毒。
6. 对与食物中毒相关的人员进行排查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7. 对受到食物中毒影响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者。
三、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标准,确保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
2.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选择和储存食品。
3. 加强餐饮服务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食品加工和储存流程,确保食品安全。
4.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提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食品安
全的保障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都需要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加
强食品安全监管和预防措施,以及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才能有效应对食物中毒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完整word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eneral principle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food poisoning)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术语3.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2中毒食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3.2.2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2.3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3.2.4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c.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等)。
3.2.5化学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四种:a.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b.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c.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d.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4诊断标准总则4.1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4.1.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号现发布《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1981年122月1日发布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称《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管辖范围内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
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报告第五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一)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二)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 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三)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四)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食物中毒处理方法

食物中毒处理方法食物中毒处理方法食物中毒处理方法【1】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马上向急救中心120呼救,送中毒者去医院进行洗胃、导泻、灌肠。
有一些本来就有基础病的老人,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要特别注意护理,血液黏稠物增多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特别要注意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提供给医院检疫,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毒物被吸收到血液里就比较危险了。
重症中毒者要禁食半天左右,可静脉输液,待病情好转后,再进些米汤、稀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扁豆中毒怎么办扁豆中含有皂素等有害物,如果吃了加热不透的扁豆半小时到几小时之内就可发生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血细胞增高。
食用急火炒或凉拌的扁豆发生中毒者多。
中毒轻者经过休息可自行恢复,用甘草、绿豆适量煎汤当茶饮,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蘑菇中毒怎么办一旦误食中毒,要立即催吐、洗胃、导泻。
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催吐,然后用1:2000至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浓茶水、0.5%活性炭混悬液等反复洗胃。
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细菌性中毒怎么办食物在制作、储运、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会被细菌污染。
吃用这样的食物会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催吐后如胃内容物已呕完仍恶心呕吐不止,可用生姜汁1匙加糖冲服,以止呕吐。
生大蒜4至5瓣,每天生吃2至3次。
几天内尽量少吃油腻食物。
亚硝酸盐中毒怎么办误食亚硝酸盐的人通常会出现胸闷憋气,紫绀的现象。
一旦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应立即抢救,迅速灌肠、洗胃、导泻,让中毒者大量饮水。
切记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应将患者置于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坏境中。
服安*药过量怎么办服用过量安*药会引起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嗜睡、眩晕、恶心、呕吐等表现;重者会出现昏睡不醒、体温下降、脉搏弱等症状。
服药早期,可先喝几口淡盐水,然后用催吐;若服药已超过6小时,应口服导泻药,促使药物排出;有条件的可给予吸氧,还可刺激其人中、涌泉、合谷、百合等穴。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3—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
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
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
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 4789.12。
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
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
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宏道。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6—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及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及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和急救措施包括:
1.催吐:如果发生食物中毒,首先要催吐,通过呕吐的方式将引起中毒的食物排出体外。
2.导泻:如果呕吐未能排出全部食物,可以采取导泻的方法,通过泻药的作用,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的排出。
3.洗胃:如果催吐和导泻无效,或者中毒食物对胃部造成严重伤害,需要尽快进行洗胃,通过灌洗的方式清洗胃部,减少毒素的吸收。
4.灌肠:如果中毒物质已经进入肠道,可以进行灌肠,通过灌入清洁液体,将肠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
5.使用特效解毒剂: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食物中毒,可能需要使用特效的解毒剂进行治疗。
6.补液:如果中毒者出现脱水的症状,需要补液,输入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7.药物治疗:如果中毒者出现呕吐、腹痛症状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进行治疗。
8.吸氧治疗:如果中毒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要进行吸氧治疗。
9.心肺复苏:如果中毒者心跳异常或心跳停止,需要使用人工按压、电击除颤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时,要尽快采取上述措施,并及时联系医疗专业人士获取专业意见和治疗。
同时还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隔
夜、变质食物,少吃腌制食品或者生冷食物。
保持厨房和餐用具的卫生,做好消毒和分类处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接触了有毒物质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处理食物中毒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食物中毒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首先,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史、接触史等,以便对病因进行推断。
此外,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患者及相关人群的调查,可以更好地确定食物中毒的原因。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食物中毒的诊断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血液、粪便、呕吐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因。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细菌培养、毒素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为食物中毒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处理食物中毒时,根据不同的病因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脱水、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中毒性休克,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输液、血管扩张剂等。
此外,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伤,需要进行肝功能支持治疗。
除了对患者进行治疗外,对于食物中毒的病因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需要对食物来源进行调查,及时排除风险因素,避免继续传播。
对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也需要进行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
总之,食物中毒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准确地确定病因,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同时,对于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预案(3篇)

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预案(3篇)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预案(通用3篇)食品中毒应急处置预案篇1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联防联控做好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浙江省关于《浙江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预防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预案:一、应急处理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生活指导师各班班主任二、事故的判断2人以上的教师或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相同的呕吐、腹痛、痉挛和其它中毒现象,一般判断可先报告谢宏钧,然后启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三、应急流程:送诊——保护——报告——检查送诊:发现集体中毒事故迹象后,在场教师和事故发现第一人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领导,在第一时间(可拨打急救电话或自行组织车辆)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抢救。
具体负责人为当日行政值日教师,并将抢救实情每隔15分钟向领导小组汇报一次。
保护:发生集体中毒事故后,应在协助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和隔离的同时,要及时保护好事故现场。
领导小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实情,取得帮助。
后勤要做好消毒准备和临时隔离网的设置。
并立即停止食堂和商店的食品供应,由专人负责进行封闭,以备检查。
具体负责人为陈振权。
报告:领导小组负责将事故真实情况向上报告,应报告的单位有县教育局、县疾控中心、县公安局。
组织人员协助专业人员进行各项工作,并进行问卷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班主任进行认真的学生人数调查后,及时通知中毒学生家长到校协助抢救和调查。
具体负责人为钱起建、许仙平。
检查:立即提取24小时的留样并进行检查。
同时在事故原因未完全调查清楚前,就初步判断中毒的面积和影响,对没有中毒现象的学生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观察,预防中毒后果的恶化。
绝不能遗漏一个学生,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护稳定,消除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