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节: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合集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第一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第一章
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实践中相邻的 两种制度之间的划分甚至很难界定)。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相应的经营 制度。但是,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第一节 创新的含义、原则和类型
— 16 —
四、 创新的类型
(三) 制度创新
同样,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 可以不断改进。而当管理制度的改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 则必然会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因此,反过来,管理制度 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营制度,经营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 产权制度。
用玉米生产一次性水杯、餐具和包装盒,从玉 米中提取燃烧用的乙醇,从大豆中提取润滑油 替代石油产品等。
用更省力、更高效的操作方法,代替过去的一 些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技术进步的操作方法。
第一节 创新的含义、原则和类型
— 15 —
四、 创新的类型
(三)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 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 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
第一节 创新的含义、原则和类型
— 8—
三、 创新的原则
(二)市场评价原则
但在现实中,要估计一种新产品的生 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不难,而要估计一种 新发明的使用价值和潜在意义则很难。 这需要在市场评价时把握住评价事物使 用性能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然后在此基 础上作出结论。
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
第一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2021/3/26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43
法则7实例——从宏观进化到微观通信 产品的波长
102 10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波长约300-3米
2021/3/26
波长约1-0.1米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风能

水手
完整的技术系统
桅杆
船体
货物
2021/3/26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29
法则2:能量传递法则
• 必须确保能量从能量源流向技术系 统的所有元件;
• 必须使能量流动的路径向尽可能短 的方向发展,以减少能量损失。
2021/3/26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30
法则2实例——车内收听广播和 切菜刀的进化
四、创造技能 创造技能是指创造者的智力技能、动作技
能和情感技能的综合,它可以全面提高创造者的自觉创造能力。
1、十三种主要创造技能
系统分析 和系统决 策能力
破译黑 箱能力
智能技术 运用能力
工程 能力
信息 能力
注意力
创造 技能
理解力
操作 能力
发现 问题能力
开发 抓住机 选题能力 遇能力
2、信息能力是创造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是在表象的概括和经验基础上对事物 进行认识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具有独创性
成果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活动。
\
2021/3/26
TRIZ创新方法 ppt课件
11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 创造性思维基本特性
突新多形深独突敏风综 破颖向象刻立发捷险合 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性

第一章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概述精品PPT课件

第一章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概述精品PPT课件
前言
当代大学生,走进高等学府,步入科学殿堂, 见知识如甘霖,闻学术似雨露,甚至有人说,到 大学就是为领悟学术、获取知识而来。然而,殊 不知,还有比知识更重要东西,这就是创造力。
请牢记三句话:
学会生存——得以立足 学会学习——得以发展 学会创造——得以超越
中国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
日本已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中国如此,实际上世界上其他国家大都也是如此。
研究表明:儿童使用创造力有80%之多,小学生
75%,中学呢? 50% 大学生的情况? 仅25% 成人呢? 10%甚至还少
万幸的是,这个数据不是必然的,而只是 一个后果,是教育的结果,只是过去100年前 才是如此。近10年来还不知道,现在可以改变 这个数字,让创造力一直伴随你。从了解和学 习《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开始关注创新、 创造、创造力。
笃信巫医和占卜,风流好色,曾 经同时拥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 吸烟史,同时也有嗜酒的习惯。
是个放荡不羁的家伙,曾经两次因犯错误 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上 大学时候曾有吸食鸦片的劣迹,每晚都要 喝一公升左右白兰地。
罗斯福 邱吉尔
希特勒
一个合格的军人,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着素食的习惯,从不吸 烟,只是偶尔喝点啤酒。性格豪爽奔放,年轻的时候从来没干过任何违法的事。
在200多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 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 只是说了以下的话:
“ 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 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 车!"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 的,但也许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 一开始都没想到。

创造与创新理论课件

创造与创新理论课件

案例二:特斯拉汽车 案例三:阿里巴巴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方法二:翻转课堂
方法一:项目式学习
01
02
03
方法三:创客教育
方法四:游戏化学习
04
05
方法五:合作学习
创新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原则一:鼓励创新思 维
设计原则三: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
设计原则二:优化资源配 置
设计原则四:建立创新生 态系统
PART 03
创新思维与方维方式,它 强调突破传统框架,寻求新的解决方 案和机会。
探索性
创新思维者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满 足于现状,不断寻求改进和突破的可 能性。
01
详细描述
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02 03
独特性
创新思维强调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 统观念和框架,能够产生独特的见解 和解决方案。
市场营销
通过创新的营销策略和手段,
04 吸引消费者并提高品牌知名度。
企业管理
运用创新思维优化组织结构、 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效 率和竞争力。
05
社会问题解决
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06
PART 04
创造与创新理论的实践应 用
创新型企业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苹果公司
案例五:亚马逊 案例四:谷歌
对个人与组织的启示与建议
对个人的启示与建议
个人应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同时,要勇于尝 试、勇于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对组织的启示与建议
组织应鼓励创新和创造力,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同时,要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拓展 创新的思路和领域。此外,组织还应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将创造和创新应用于更有意义和价 值的领域。

创造学教程

创造学教程

创造学教程——鲁克成罗庆生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创造与创造学一、创造二、创造学三、创造学的诞生第二节国外创造学的研究一、美国二、日本三、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第三节我国的创造学研究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创造学研究三、创造学学术团体的创造学研究贡献第四节学好创造学、迎接时代的挑战一、创造学研究的社会作用二、学习创造学、开发创造历史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三、国际竞争呼唤创造研究和创造力开发四、人才的创造素质是各项素质的核心第二章创造学概论第一节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一、创造过程二、创造环境三、创造课题和创造成果第三章创造力开发第一节创造力及创造力开发的概念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开发第二节创造力结构和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因素一、创造力的结构二、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因素第三节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和基本途径一、创造力开发的方法二、创造力开发的途径第四章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创造性思维概述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四、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第二节创造性思维方法一、发散思维二、想象三、灵感思维第三节创意思维及训练一、创意思维的概述二、惯常定势的弱化训练三、创意视角的泛化训练第五章创造工程第一节创造工程概述一、创造工程的含义二、创造工程的作用三、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发明创造的原理一、综合原理二、组合原理三、分离原理四、还原原理五、移植原理六、换元原理七、迂回原理八、逆反原理九、强化原理十、群体原理第三节发明创造的技法一、智力激励法二、检核目录法三、组合创造法四、缺点列举法五、特性列举法六、形态分析法七、逆向思考法八、缺点利用法第四节发明创造的原则一、遵守科学原理原则二、市场评价原则三、相对最优原则四、机理简单原则五、构思独特原则第六章创造教育第一节创造教育的含义和内容一、创造教育的含义二、创造教育的内容第二节创造教育的意义和目标一、创造教育的意义二、创造教育的目标第三节创造教育途径和方法一、创造教育的途径二、创造教育的方法第四节创造教育的条件和实施一、创造教育的条件二、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五节继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一、继续教育中的着重抓创造教育的现实意义二、继续教育中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七章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第一节创造型人才的概述一、创造型人才的概述二、创造型人才结构三、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第二节创造型人才品质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二、要有求实的态度三、要有创新的精神四、要有广阔的视野五、要有雄伟的胆魄六、要有顽强的毅力第三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一、观察能力二、记忆能力三、思维能力四、想象能力五、操作能力六、自学能力第八章技术创新第一节技术创新一、创新二、技术创新三、我国的“技术创新工程”第二节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一、创新研究将成为创造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二、熊皮特创新理论的启示三、创造教育应与技术创新的实际过程相适应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一、“新产品”与“畅销商品”二、新产品开发模式的演进三、新产品开发与创造学。

创造理论与创新训练教程

创造理论与创新训练教程

上篇创造学基本理论第一章创造学概述第一节创造学的诞生一、创造学的诞生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探究其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萌芽阶段(18 - 20世纪初)、形成阶段(20世纪30 - 5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这一阶段,人类的创造是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例如人们建造房屋、种植作物、驯养家畜和制造生产工具等。

在早期,只有少数人对创造有所思考,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着作《心灵论》中曾论述过“想象”的思维形式,提出了联想思维,并进一步区分了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

此外,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其所着的《数学汇编》中首次提到了“创造学”这一术语。

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类似创造的说法,如早在商朝,“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的记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了交换转变的原理。

这些记载表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朴素的创造观念,而变革求新则成为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

在这一阶段后期,人们对创造的一些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龙沙在1565年发表的《法国诗学要略》中曾论述了创造的意义,他认为“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0年出版了《新工具》,该书对创造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做了总结。

1637年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专着《方法学》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当时最完善的创造理论。

他分析了创造过程的构成,认为创造性想象力是多样的感性印象与统一的知性概念之间的联系环节,同时具有印象的明显性和理解的综合性,想象是知觉和活动的统一,是两者共同的根源。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概述

本世纪初,“创造学”两个不同研究方向: 1. 创造过程的研究 :沃勒斯1926年提出的四阶段说。 2. 创新人格特征和动机因素的研究:1903—1932年,美国的统 计学家J.M.卡特尔对3637位杰出人物进行了多次统计研究。 ■所有这些人的研究都没有把创造学上升到系统、体系,都只是 对创造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局部的研究。
● “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 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如:新产品,新品种, 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 1. 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但是,创造不 一定都是创新。创造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 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 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要提高自己 的创造能力,就不得不学习创造学。
5. 调查征询法 把创造学研究的问题通过“征询表”的形式发放和收回, 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研究而得出结果的研究方法。
6. 测验统计法: 通过对不同创造者的创造能力的测试,然后通过统计对测 试结果做出直观的、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从而探索创造学的某 些规律的研究方法。
四、创造学的学科分类:
一、从研究内 容来划分
2. 传记法: 研究人物传记,从中获取创造学所需要的相关因素及相关结论 3. 科学史法: 通过研究某一学科(技术)内部新、旧知识之间的产生、变化、 发展和消己的过程而揭示该学科(技术)发展规律的方法 4.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的创造过程不同创造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而深入了解 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 达尔文:30年时间获得生物进化论的创新 华莱士:几个月时间就获得进化论的创新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创造学基础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2章 创新思维 第3章 创新技法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一节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与创新 1、创造的含义
创造是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 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一次、非重复性。
2、创新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一项发明的具体应用可看成一项创
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自动番茄摘收机的研制 研制难点:番茄摘收容易破裂 思维方式1:控制摘收机抓力大小→能抓住番茄又不会使番
茄破裂 思维方式2:培育硬皮番茄新品种→能承受较大抓力
思维方式1为习惯性思维,既采用耳闻目睹的问题作比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方式2为创新性思维,它采用了一种从问题的源头解 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 4、验证阶段
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进行修改和优 化。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 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 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三、移植原理
将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 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中,从而使研究对象产生 新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innovation),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 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 A. Sheumpeter)于1912年提 出来的。他把创新引入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指一种新 的生产函数,包括五种类型: 一是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创造性思维能力;
⑥创新和创造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创新的特征是优化,创造的特征是新颖; ②创新实践富有有效性,创造实践富有首创性,创 新更侧重于创造的某种实现; ③创新具有相对性含义,其标志是进步,创造则有
更的绝对性含义,其标志是法律意义的专利和首创权;
④创新的内容、形式,相对地说比较具体,而创造的
③创造强调事物的“质变”,即事物由一种事 物变为另一种事物,二者有本质的变化;而创新则 强调事物的“转型”,即事物由一种形态转为另一 种形态,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本质上 并不发生改变。举例来说,我们提教育体制创新, 就是指教育体制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其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本质不变。例如,由计划型体 制转变为市场型体制,这就是一种创新,在这种情 形下,就不宜使用“创造”一词。 ④就教育领域来说,创新比创造使用的范围更 宽广一些。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创造行为就是产
生具有独特性和价值性成果的行为。这种成果对小 群体、一个组织、整个社会乃至一个人都具有独特 性、价值性。” 日本学者伊东俊太郎认为:“创造就是解决新
问题,进行新组合,发现新思想,发展新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认为:“创造首
先是顽强的、精细的、富于灵感的劳动,这种劳动
小 结
相同点:都具有新颖性
不同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新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创造; 创造是具有系统性的创新——(无 中生有)
创造
创新
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再创造——( 有中生新)
相互联系:

创造是更深、更高层次的创新,创造是创新的一部分,创造 在创新的范畴之内。
创造就是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是创造,创造的理论基础是 《创造学》。
瑞士的研究者戈特利布· 冈特恩(Gottlieb. 足下述四个方面的要求:
Guntern)
从某个方面解释了创造涵义,认为任何创造都必须满
①新的形式必须是唯一的,即具有独创性、排他性;
②新的形式必须具有足够的功能,即为了一定的目
的而创造;
③新的形式必须是美的; ④新的形式必须代表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即具有某 种用途。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五笔字型输入法,电动自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 行车,手机,人造卫星, 应现象、门捷列夫 数控机床…… 发现元素周期规律
三、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美国学者奈德· 赫曼(N. Hermann)的研究结果认为,创造
与创新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心智活动,同样可创造附加价值, 同样都是动作程序,彼此互有对方的一些元素。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是建立在独创(Originalityu) 基础之上的,创造程序的开端是一个空白点,而创新则大不相 同,创新的开端是基于一些已经发明出来的产品或做法上的, 即创新是建立在创造出来的既有概念、想法、做法和装置上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比较接近于推展、衍生。 两种程序都可以得出新奇的点子,但创造所需的独创性这 一必要条件,是创新所没有的。
2. 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
萌芽阶段 ——文科阶段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后,有意识地对创造 及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 两个途径: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 计与经验研究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辩与概括
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活中 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解) 18世纪德国康德,总结了创造过程的基本机构,并 把创造视为认识的基础。谢林认为:创造是有意识和 无意识活动的统一。 19世纪中期马克思首次提出创造是人的实践的观点, 指出创造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与改造自然活动的组成 部分,而且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造就人类自身的推动力。

巢氏筑屋法(房屋——鸟巢——模仿技法)



古埃及人用绳子等间距打结的方法确定不同线段长度的固定比 例(3:4:5),丈量土地的面积,(毕达哥拉斯定律,等值 变换的技法) 《考工记》(战国)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改变铜锡的比例制造 不同用途的青铜器:钟鼎6:1;斧5:1;戈戟4:1;箭头5: 2;刀剑3:1……(扩散思维、类比思维) 古希腊学者的著作开始涉及“想象”、“发现”、“逻辑推理” 等创造有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心灵论》、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一系列成果。
(4)管理创新
二、创造的涵义
创造比创新研究得更多,也显得更为复杂。从中 外权威性词典以及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 创造的本质的各种认识。 国外的《韦氏大字典》对创造(creativity)的
解释是:“赋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
具有“首创”、“无中生有”之意。国内的《现代汉 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 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其中也包含“首创”、“新 颖”、“无中生有”之意。
具体地说,二者的区别如下: ①创造更强调首创性、独创性,即排他性, 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发明;而创 新则不强调这些特性,它也强调“创”,但不一定 是“首创”,可以是对既有事件进行“创”,使之 更新、完善等。 ②创造与创新都强调“新”,但创造所强调的 “新”,在水平、层次上更高,要求是“开创性” 的“新”;而创新所强调的“新”,在水平、层次 上则具有比较性、相对性,即相比较有“新意”、 有“新的进展”等等。

四.创造学的发展简史
1、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2、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初)
——文科阶段
3、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工科阶段 4、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理性阶段或成熟阶段
1. 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远古至中古时期——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真正 的创造总给社会以有益的有意义的成果。”
总之,我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内涵是:主体
(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
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
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活动。这里的“产品”既
包括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又包括新的
内容、形式就显得更原则。
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密切相关,除有相同点之 外,也有区别之点,在某些情况下,创新与创造互相 包容,可以互相替用,在教育领域中,尤其如此。 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创 新思维与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创新精神 和创造精神,创新个性与创造个性等,都是可以互相 替用的。这在人们的理解上可以达成共识,也可以避 免许多麻烦。不然的话,在使用时,就要说清二者的 区别,二者都得提到。所以,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 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上,坚持二者的相同性、一致性, 要好一些。但是,二者也有实质性的区别,这也必须 认识清楚。
3 . 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形成阶段——工科阶段

起点:创造工程学 20世纪之交,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发明掀起高峰, 但不久便转入低谷,迫切需要总结经验,促进发 明。于是创造工程学应运而生。

到20年50年代末,创造学的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
基本定形。
4. 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创造学家鲁克成对创新与创造的关系认为, 二者有如下共性有:
①创新与创造都是通过灵感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②创新成果和创造成果都是创造力开发的硕果; ③创新和创造都是国际和国内人才、市场、管理、技术、 产品竞争中的必须趋势;
④创新成果和创造成果的获得非创造性人才莫属;
⑤创新活动和创造活动促使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其他
创造技法总结的日臻完善,创造工程学应用普 及,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机理等方面 研究,创造力开发逐步系统化、规范化。 创造性思维测试工作推广开来:吉尔福特的发 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试等。 自然科学的介入: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取 得丰富成果。 国际化趋势增强,建立学术组织、举办研讨会。
●1957年美国陆军开发了“5w1H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 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 模式,提高生产的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我国研究者唐五湘在其《创新论》中,总结归纳 出五种关于创新的定义: ①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 ②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 的新事物的过程。 ③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④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 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 制造物。 ⑤创新就是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 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创新的本质特征。
产品、作品等。而“新颖、独特”则是创造的本质性
内涵,表明了创造的“首创性”和“独创性”。
创造、发现、发明的比较
创造
人首次产生崭新的 精神成果或物质成 果的思维与行为的
总和。(李嘉曾)
发现
发现是旨在揭示或 查明客观世界本来 就存在的特征现象 和规律,属于认识 世界性质,获得天 然性成果。
天然成果:指客观 存在的物质、物质 性质、运动规律。
哲学家的理性思考,奠定了创造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
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调查、测试、统计等实验方 法也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和交叉学科——文科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