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word】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实施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如患感冒、手部皮肤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2、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

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3、凡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做到一人一证、一卡,每个出生年份装订一册。

本辖区管理儿童由本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预防接种,每次接种后将各种接种信息完整无误的登记在卡、证、册上,并由专业人员将接种信息录入电脑进行管理。

4、凡在当地出生的6岁及6岁以内的儿童,不论有无户口或户籍是否在当地,均应于出生后1个月内,由儿童户口所在地的接种单位负责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外地寄居在本地时间3个月以上的适龄儿童也应建卡、建证;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5、接种人员应积极、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

6、接种完毕后,必须及时上卡、上证,并按时上报预防接种有关报表。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产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规范地接受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产房设立预防接种小组,由产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产房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预防接种小组成员包括产科医生、护士、预防接种人员等,负责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三、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产房医护人员在产妇分娩前,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评估预防接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预防接种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等。

3. 预防接种后,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4. 填写预防接种记录,包括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等信息。

5. 定期对预防接种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预防接种工作规范1. 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

2. 疫苗的储存、运输和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预防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

4. 预防接种前,应核对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信息,确保接种的疫苗符合要求。

5. 预防接种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疫苗的剂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 预防接种后,应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7. 预防接种记录应填写清晰、完整,确保可追溯性。

五、不良反应的处理1. 预防接种后,如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预防接种小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2.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新生儿,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医疗救治,并做好相关记录。

3.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新生儿,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和区疾控中心。

六、资料管理1. 预防接种资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
填写并存根备查。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文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预防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接种机构第一节接种医院1. 所有接种新生儿疫苗的医院必须是具备接种新生儿疫苗资质的医疗机构;2. 接种医院应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以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3. 接种医院应具备充足的疫苗供应,保证每位新生儿都能按时接种所需的疫苗。

第二节接种点1. 接种点包括医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和社区的预防接种站;2. 接种点应在易于公众前往的地方设立,方便家长前往接种婴儿疫苗;3. 接种点应有充足的疫苗储备,保证所有新生儿都能及时接种所需的疫苗。

第三章新生儿疫苗接种计划第一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间1. 出生即可接种乙肝疫苗;2. 出生后24小时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3. 出生后30天内,应接种卡介苗;4. 出生后60天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5. 出生后90天内,应接种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麻风疫苗。

第二节新生儿疫苗种类和途径1. 乙肝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乙肝疫苗;2. 百日咳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百日咳疫苗;3. 脊髓灰质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口服的方式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4. A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A型肝炎疫苗;5. 卡介苗:新生儿应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卡介苗;6. 麻风疫苗:新生儿应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麻风疫苗。

第三节疫苗副作用和应对办法1. 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些许副作用,如接种部位红肿、发热等症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2. 如果接种后出现严重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医院将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3. 接种医院和接种点将建立健全的副作用监测报告机制,及时了解并上报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情况。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防止疫苗接种差错,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开展的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

三、查对内容1. 疫苗品种、规格、剂量、生产企业等信息是否与疫苗批签发证明文件相符。

2. 疫苗储存、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冷链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3. 接种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4. 接种部位、接种剂量、接种途径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重复接种、超剂量接种等情况。

5. 接种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是否按照规定保存。

6.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处理是否到位。

四、查对流程1. 接种前,由接种人员对疫苗进行外观性状检查,确认疫苗无异常后,进行接种。

2. 接种过程中,由接种人员对接种部位、剂量、途径等进行再次核对,确保无误。

3. 接种后,由接种人员对接种记录进行填写和保存,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应定期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应建立健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处理制度,确保疑似异常反应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五、查对措施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应设立疫苗接种查对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疫苗接种工作进行定期查对和指导。

2.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定期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和技能。

3.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定期对疫苗储存、运输、接种等环节进行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疫苗接种工作安全、准确、高效。

4. 疫苗接种查对小组应定期对疫苗接种记录进行抽查,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以下八项工作制度。

1、出生登记报告制度:预防接种人员每周必须深入责任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全面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包括流动人口),并登记造册,及时建证、建卡,并按疫苗接种程序实施预防接种。

2、布告公示制度:将疫苗接种的有关信息及时制作布告,在社区和乡村的显著位置张贴公示,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3、询问制度:在实施接种前,询问受种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情况:对有接种禁忌不能接种者提出医学建议,并在预防接种证相应位置注明。

4、告知制度:在实施接种前,应当以口头或文字方式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其他疫苗时,还应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等。

并在实行接种的过程中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宣讲免疫规划相关知识。

5、查验接种证制度:实施预防接种前须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后应当及时填写预防接种记录;督促、指导所辖区域托幼机构、学校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无接种证或未按程序预防接种的儿童,在入托、入学后及时进行补证或补种。

6、安全注射制度: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注射,为儿童预防接种必须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7、预防接种报告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在每次接种结束后5天内,根据实际接种人数,按各种疫苗不同剂次统计受种人数,计算接种率;同时统计累计应种人数、累计受种人数,计算累计接种率,逐级上报。

8、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登记报告制度:预防接种人员对预防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或事故要详细登记,并在做一般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

预防接种人员工作职责1、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各项技术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安全注射;2、收集、完善与免疫规划有关的基础资料;3、制定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做好疫苗使用管理;4、及时搜索和发现新生儿(包括流动人口),并做好新生儿登记,及时建(补)证、建(补)卡;5、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报告工作;6、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7、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宣传活动。

新生儿的工作制度

新生儿的工作制度

新生儿工作制度一、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 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 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 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 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 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 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 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 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二、新生儿病室工作制度1. 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

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手的清洁。

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 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

每周三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

3. 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

4. 新生儿病室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的人身安全。

5.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 新生儿室交接班制度,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7. 设备管理制度,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8. 新生儿病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确保医疗质量的可追溯性。

9.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0. 新生儿病室质量标准,提高新生儿病室的服务质量。

11. 新生儿室探视规定,保障新生儿休息和康复的环境。

12. 新生儿窒息复苏制度,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

13. 新生儿抢救制度,确保新生儿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三、新生儿室沐浴间工作制度1. 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非沐浴用物不得放入沐浴间。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一、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操作中衣帽整洁,严格无菌操作。

二、做到有专室、专人、分台操作。

三、严格执行冷链管理制度,冰箱温度记录齐全,账苗相符。

四、接种前严格履行登记、询问、检查和接种前告知程序,发现有禁忌症和当前健康状况异常的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五、预防接种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前检查失效期、包装有无破损。

六、接种时,严格按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卡介苗皮内接种,乙肝疫苗肌肉注射。

七、操作前一天做好一切用物的消毒及准备工作。

八、每天操作完后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毁形处理。

九、按照免疫程序,完善各类登记、统计、上报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新生儿预防接种
工作制度word】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1、每月 25 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2、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 100 支少于 5 支。

3、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
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4、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 0.5mlCDC 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

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1、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 1 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2、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3、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4、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 24 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5、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6、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7、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种者监护人做好接种前告知。

2、注射前严格进行三查一问一观察才,(即:查对疫苗名称、剂量和失效期,查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查对受种者健康状况,询问疾病史,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接种反应)。

3、取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注射时,如受种者家属提出疑问应及时,解释后方可执行。

新生儿接种两苗注意事项1、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1、乙肝接种,出生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首针乙肝接种,接种部位是右手臂三角肌,注射方法是肌内注射,1 人份/支,接种剂量是0.5ml。

(洗完澡再打),如果新生儿母亲是乙肝阳性,新生儿需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开处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备药,可以打大腿外侧或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 人份/支,接种剂量是100IU。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体重必须满 2.5kg 才能接种卡介苗,不满者满月后再去防保科补打。

打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左手臂三角肌外缘,注射方法是皮内注射,5 人份/支(用稀释水 0.5ml 稀释),接种剂量是 0.1ml,能打出一个豆大的皮丘为好(注意一般情况下,是抽取 0.2ml 来注射,免得打的过程中药水流失,未能打到一个皮丘)。

剩下的药水放置于冰箱,等待下一个接种,半小时内用完,超过时间可以废弃。

接种后 3 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 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

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告知家长这些接种后的反应,免得不必要的担心,洗澡的时候要注意别碰到水,免得不必要的发炎。

二、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完毕,必须把接种记录做好,按照《儿童保健手
册》上面项目要求对号入座,填写齐全;
需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可以备注写到旁边,记录完后,就交代家属持保健手册到防保科办公室办理建卡手续,发放预防接种证。

三、冰箱温度登记注意事项冰箱存放疫苗冷藏标准温度是 2~8℃之间,冷冻温度记录是零下26~28℃.每天值班护士必须注意监测冰箱温度,一天记录两次,分别是上午、下午,记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 6 小时,并做好签字。

产科接种人员的职责1、产科接种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医院感染和差错事故。

2、接种时要做好查对工作查生物制品、查姓名、查应接种疫苗名称、质量、剂量等。

三、由专人负责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出入库、数字统计报告工作每月定期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4、接种前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接种禁忌症要暂缓接种并及时告知家长以后接种疫苗的办法。

5、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接种时使用接种转移卡并将接种信息填写完整。

6、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要使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实施一人一苗一注射器接种后应密切观察 30 分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
接种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记录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7、接种后及时告知婴儿家长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时间及儿童预防接种证办理事宜。

八、加强冷链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记录保证冷链质量。

九、资料保存。

要妥善保存报表、接种等相关资料以备核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