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的思考

“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的思考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更新成为了一大热点话题。
在这一过程中,重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了众多城市更新的焦点之一。
而在“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这样的政策背景为重庆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城市建设中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也为重庆市引进了更多的国际资源和人才。
智能制造示范区则是为了推动重庆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重庆市的全球竞争力。
“两地”“两高”建设为重庆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更多的机会,也为重庆城市更新带来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
重庆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建设也将为重庆城市更新带来全新的机遇。
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优化,同时也将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技术和经验。
在这一进程中,重庆城市更新将有更多的机遇来吸引更多的智能制造企业和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我们来看一下重庆城市更新在“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的挑战和问题。
虽然“两地”“两高”建设为重庆城市更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对重庆市的传统产业和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将给城市更新带来产业和就业的问题。
重庆城市更新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挑战,城市更新如何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保持绿色和可持续也是一大问题。
重庆城市更新还面临着人口、土地、交通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如何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和污染问题,也是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城市更新还需要考虑和平衡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保持城市的人口结构合理和平衡。
这需要重庆城市更新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调整和资源配置,从而解决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和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如何从“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思考重庆城市更新。
2023修正版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1]
![2023修正版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1]](https://img.taocdn.com/s3/m/dc0e8e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5.png)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概述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重庆市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介绍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城镇化在重庆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人口城镇化概念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迁徙的过程,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率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也在加快。
重庆人口城镇化统计情况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总人口为39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8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以下是近五年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具体数据:- 2016年:68.3%- 2017年:69.8%- 2018年:71.4%- 2019年:72.9%- 2020年:73.7%可以看出,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在过去五年中逐年提高,增长速度稳定且迅速。
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城镇化在重庆带来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向城镇迁移,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劳动力和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
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城市建设城镇化催生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城市的建设与改善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变革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人口的迁移,更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过去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使城市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增加,有助于社会结构的改善。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一、山城之美重庆因地域而得名“山城”。
重庆的上下分布,使其成为了一座地势陡峭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山水相间的重庆市容,使得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山城之美,就是重庆最直观的城市意象之一。
山城之美,不仅仅是景观的美丽,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重庆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山水之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被自然环境所影响。
在重庆的老城区,小巷纵横,错落有致,巴渝建筑古朴典雅,街市喧嚣,古人遗风一直延续至今。
山城之美也体现在重庆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
重庆人热情豪放、坦诚待人,与山水一脉相承的性格特质也深深地烙印在了重庆人的灵魂中。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节日活动中,重庆人总是充满热情,激情洋溢,单纯而真诚。
这种独特的山城风情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火锅文化重庆火锅,作为重庆的特色饮食文化,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庆火锅以其麻辣浓香、讲究刀功火候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重庆的一张名片。
重庆火锅文化反映了重庆人的食欲与生活方式,更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火锅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重庆火锅代表了重庆人的大胃能力和敢于尝鲜的精神。
重庆火锅融合了川菜的麻辣与火候,将很多食材的美味汇聚于一锅之中。
这种坚持原汁原味、讲究火候的文化自信,也深深地嵌入了重庆人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节假日的聚餐,重庆人总是乐此不疲地享受火锅带来的美食盛宴。
火锅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其包容性和交流性。
重庆火锅不分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阶层,是重庆人最为喜欢的聚餐方式。
在火锅的魔力下,人们可以忘却烦恼,畅饮畅聊,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文化交流和包容的特质也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和人文魅力。
三、长江之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而重庆,正是这条大江的发源地,因而拥有着丰富的长江文化。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它的城市意象不仅体现在历代古建筑、文物、民俗等方面,还深深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重庆的城市意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城市意象重庆是个山水城市,它的城市意象呈现出一种山水交融的美感。
城市矗立在群山之间、靠江而建的地理特点,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景观魅力。
尤其是长江和嘉陵江在此交汇流淌,江山相映,峰峦起伏,让重庆成为了“山城”和“江城”的代表。
数不尽的山峰、河流成为了城市的主角,给予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自然旅游资源。
梦幻般的北碚洪崖洞、泼墨重庆邮票上的歌乐山、壮观的磁器口古镇,每一个景点都是山水城市景象的生动写照。
二、火锅文化意象重庆人的生活离不开火锅文化,这种文化意象深深融入到了城市的风土人情中。
重庆的火锅之于全国火锅文化,就像川菜之于全国菜系一样,具有代表性和霸气。
火锅被誉为“麻辣口感”的代表美食,拥有着激烈的食欲暴力和痛并快乐着的味觉体验。
火锅还体现了重庆人的性格——豪放不羁、热情好客,这种氛围及符号化的精神内核,也成为了重庆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重庆是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领军者,这是因为重庆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城市空气清新,森林绿化覆盖率更是高达45.8%。
绿色的植被覆盖让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氧气为主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从而体现出森林城市的概念形象。
重庆的城市文化重点体现在巴渝文化中。
巴渝文化是岷江流域中一个特有的文化群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淳朴豁达、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
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中心,其文化符号在建筑、民俗、语言、饮食等方面都存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比如重庆最具特色的巴渝民居,其砖木结构、强烈的城市视觉与温馨的人文气息,深深扎根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总之,重庆的城市意象不断在文化传承和时代演进中得以升华和扩展,形成了一个博大丰富、多样繁荣的城市文化体系。
重庆的地域文化视角是城市意象的一个侧面,有别于传统的对城市的常规认知,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质,打造了这座城市在全国城市格局中独树一帜的形象。
重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经济发展呈 现 “ 蜂窝” 状格局 。
2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城市化在一个地
区的重要反应是 产业 结构 的不断 升级 ,
这是城市化在生产方式上 的体 现 ,即农 业剩余 劳动力 向各非农 产业 部 门转 移。
许多 国家 的经验数据表 明 ,随着经济水 平 的提高 ,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 的发 展水平呈现正相关性 。 一般来说 , 城市化
展受到一系列其 自有问题 的制约 。 1 . 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 。 从城市规模 发 展来看 , 自解 放后经 过 5 0多 年 的发 展, 一个以特大城市 为中心、 中等城 市为 骨干 、 小城市为纽带 、 建制镇为基础 的城 镇等级规模 结构 已初步形成 ,各级城镇
人 口的 比重不断上 升为典 型表 现 ,通常 以城市人 口占总人 口比重 的高低来 衡量 城市化水 平的高低 。重庆市是我 国的一 个 重要工业 基地 , 大城市 、大农 村”的 “ 格局 较典型 ,长期 以来 城市化 的水 平较 低。 近几年来 , 重庆加快 了推进城市化 的 进程 ,但 同时 出现 了一 系列亟待解决 的
加快 特色工业园 区建设 ,承接都市经济
区“ 退二进 三”的部 分产业 , 力区域优 着 势产业发 展 , 形成 自己城 镇 必 须 立 足 资 源 和 区 位 优
工业一直沿用了 “ 高资本投入 , 高资源消 耗、 高污染排放 ”的模 式 , 每年排放 的工
三大 经济 区的城 市化 水平 差异 较大 , 都
市 圈 的城 市 化 已进 入 加 速 阶 段 ,而 渝 西
些 问题进行 探讨 ,试 图以此找 出相应 的对策 , 以促进重庆市 的城市化进程 。
一
、
重 庆 城 市 化 进 程 现 状
重庆城市化ppt

Thank
you
城市发展动力
利益动力
产业发展动力
其它动力
利益动力
区内利益动力
区际利益动力
经济利益动力
非经济益动力
经过下列研究
城镇化动力分析指标体系 动力分析数据矩阵
各种动力作用的灰色关联度及强弱排序
指标代码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灰色关联度 0.930
0.850
0.879
0.905
0.894
3.城市化处于加速期
4.观念和体制上还不适应推进城市化的要求 5.城市化弱质 6.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
关键问题的解决
以发展城市生态经济为重点,合理调整城市 产业结构,并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 促进区域产业的空间集聚 完善城市体系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 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从地区性差异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综合考 虑自然、经济、民族等各层因子来因地制宜 地制定分区指导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视建立便捷高效 的区域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体系 加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的力度,推进城市发展 的市场化进程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农村推力作 用显著
城市化处于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阶段
非经济利益动力的吸引
经过总结得出
1、健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保持城乡经济利益 势差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2、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外流向内化转变,保障区内产 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区域城市化、工业化协调 发展。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土地集中经营,提高土地 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充分利用山地、库区气候多样化 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4、重视非经济利益动力的作用,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公 共服务的供应能力,特别是应当重点满足进城农民及 其家庭的教育需求。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摘要】重庆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城市化发展日益突出,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其现状和问题,揭示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探讨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重庆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重庆及其他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重庆、研究、现状分析、发展问题、理论基础、方法论、实践探讨、启示、展望1. 引言1.1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重要的城市化发展重点,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重庆进行城市化战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作为内陆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压力。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化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城市化战略研究将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庆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城市化发展也将对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呼唤着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深入探讨,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重庆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1.2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重庆城市化战略是重庆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重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相一致。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城市发展,更在于引领城市转型,实现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的思考

“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中国以“两地”(两翼: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庆市城市总部经济区;两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铁产业示范基地)为引领生产力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不断推动着重庆城市更新的进程。
在重庆城市更新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重庆城市更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作为内陆城市,重庆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紧张。
在城市更新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加大土地整理和规划的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还要注意保护好农村的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重庆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亟需加强。
在城市更新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城市更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重庆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重庆城市更新中还存在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更新面临着社会问题的挑战。
如何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注重民生建设,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加强社会服务和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重庆城市更新的思考还应当包括环境保护。
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城市更新中,要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两地”“两高”建设背景下,重庆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较大。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推进城市更新的进程,相信重庆城市更新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重庆的城市化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发展
正文:
一.重庆直辖前及直辖后十年城市化进程。
重庆是一座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地处长江黄金水道,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好,重工业发达。
特别是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地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这里的“重庆”指的都是大重庆的地域范围,即40个行政区县范围),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并且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心,加之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全国大中城市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商机无限,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这些原因,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此外,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色,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其城市化进程有着自己的特色。
从改革开放到直辖前,重庆一直处于向加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
而到1997年直辖市建立以后,其面积由解放初辖1 8个区29433平方千米,扩大到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82403平方千米,面积扩大了近280倍。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展开,重庆城市化水平相应迅速提高。
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城市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46.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到2006年间,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达到了1.9个百分点,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O.2个百分点(图2.6)。
到2006年底都市区已达到86.8%,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下面分别从经济及产业的演变、人口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三方面来放映重庆的建辖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产业的演变。
一方面,GOP总量及人均GDP均不断增加。
在直辖效应的带动下,重庆的发展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
直辖十年,蕈庆GDP保持年均l0.2%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重庆的产业及其结构发生快速变化,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化。
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重庆经济实力,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口的演变
就业结构演变与产值结构演变相互关联,随着产值结构调整.就业结构
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人口的城市化率也逐年攀升。
3.土地利用的变化
截至2006年年末,重庆农用地为6941463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大农村”的特色。
但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而实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国家推行的生态退耕等因素,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并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得出重庆市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重庆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
重庆的都市发达经济圈社会发展程度较高,
但从全市来讲,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用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例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较大。
与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相比,重庆的城市化水平虽有显著增加但仍偏低,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孕育更高的城市化水平。
2.区域发展不平衡。
都市发达经济圈为地理位置相对完整,经济社会特征大体相同的主城9区,基础条件好,经济综合能力相对较好。
渝西经济走廊是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程处于加速阶段。
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落后。
3.城市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城市化的三阶段理论,城市化水平在30~70%左右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而当前重庆的城市化水平正处于这一区间,正迅速发展。
4.城市形象有特色,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重庆有山有水,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城市风貌较好。
但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各项投资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
5.难以形成城市网络。
重庆地处偏远的内陆腹地,地形多山起伏大,经济资源流动困难,且周边特大、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竞争力也远远落在东部特大城市的后面。
这样就决定了重庆经济的发展将还需由中心特大城市依托铁路干线和公路干线的线辐射和以中小城市为核心的点辐射来带动现代化建设。
二.“十一五”以来城市化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城市化建设全面进入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动力。
主要体现在宜居重庆建设亮点纷呈、畅通重庆建设加快推进、远郊区县城建设全面提速、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建设势头喜人、统筹城乡发展纵深推进。
三.重庆未来城市化发展展望。
“十二五”是重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迎来新一轮机遇,发展动力更强劲、空间舞台更广阔、统筹城乡结硕果的重要时期。
对下一步全市城市化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五个重庆”建设,优化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中心镇有机衔接、互动并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缩小“三个差距”,继续保持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0%的目标。
要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体系,切实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全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的产业优化,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城市化工作的领导。
重庆市城市化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要在重点项目上突破和搭建平台,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而到2020年,城市化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城市化建设管理机制。
结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重庆的发展动力强劲,空间舞台广阔,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水平必将更上一层楼,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人民必将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