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向阳湖五七干校轶事

合集下载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二)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二)

我与吴祖光渐渐熟悉起来在“文革”期间,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

在干校迁到宝坻县后,在抓“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的同时,就是种麦子和种下麦子后的田间管理。

另一方面,为了让我们这批臭知识分子在农村“扎根”,就得尽快把校舍建起来。

就在我们三连所借住的南清沟西南的五里地外,有一座废弃的砖窑,军宣队觉得可以废物利用,决定抽调一个排去整修废窑烧砖。

烧砖既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最后,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实到我所在的二排头上。

二排的主要成员,来自我们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室。

1964年和1966年,先后有15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剧目室从事剧本创作(其中1966年的四位大学生是由其他单位转入剧目室的),因此,在三连,就数二排的精壮小伙子最多。

除女同志外,二排全都搬到窑场去住临时搭建的活动木板房。

那时的木板房相当简陋,均无纱窗纱门,已临初夏,蚊蝇乱飞,加上厕所也是一个临时搭起的苇席棚,卫生条件极差。

一开始,我们主要的活计是用独轮车运土、和泥、脱坯。

一天重活干下来,不知要流多少汗,个个都是灰头土脸。

幸好窑场有一口井,收工后能打盆水擦个澡。

好在没有女同志在,赤身裸体无所谓。

但当时像我这样的年轻干部,每月工资都只有五六十元,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下干校的行李都少得可怜,每人都只有一只搪瓷脸盆。

无论洗头、洗脸、洗身、洗脚,都得用它。

就是在一天擦澡时,我看到吴祖光动阑尾炎手术时留下的疤痕如一条大蚯蚓,甚是惊讶。

我问怎么愈合得不很平整呀?他笑了笑说:“公社卫生院就那个技术条件,能救我一命就算很幸运了。

大夫、护士都很尽心,只是没有机会去看他们,连写封感谢信都不允许……”祖光当时已五十多岁了,哪还适合到窑场卖这样的苦力?显然,让他也去遭这份罪,是因为那里远离村庄,不让他再有“拉拢腐蚀贫下中农”的机会。

而正是在那里,我才与祖光渐渐熟悉起来,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1964年8月,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室工作,就知道吴祖光、马少波等著名剧作家也是剧目室成员,但我们那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多月后就下到吉林柳河县农村搞“四清”运动去了。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

追忆沙洋五七干校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沙洋,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就诞生其境内,震惊中外的“郭店楚简”和“中国第一古湿尸”也在这里出土;这里曾是充满硝烟的古战场,刘备与曹操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口,南宋名将边居谊英勇抗元、血洒新城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如今,更因“文革”期间,曾有40余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大专院校、省直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而进一步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滨江小镇的印象。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沙洋“五七干校”成为当时在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干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林彪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部队不但要搞军事,还要多业并举,并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又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命名为“五七干校”的机关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劳动锻炼。

毛泽东肯定了这一做法,认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外都应该这样做。

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由此,“五七干校”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

据统计,“文革”期间,中央一级机关干校共有106所,各省机关干校有1497所,其中沙洋“五七干校”、江西中办干校、奉贤干校、河南息县中科院干校等的规模和影响较大。

沙洋作为湖北省八大重镇之一,滨临汉江,门锁荆楚,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都比较发达,是鄂中地区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川鄂豫陕商品流通中心,素有“小汉口”的美誉。

总部设在沙洋城区的沙洋农场(现沙洋监狱管理局)则是全国最大的劳改农场之一,整个农场分布荆门、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五县市,有广袤的已开垦的土地和可供大批人员生活、劳动使用的房屋、农机具,得天独厚的条件相继被中央部委和省直各单位相中,成为他们创办“五七干校”的最佳选址。

“五七干校”侧记

“五七干校”侧记
对 象 ” 。 他 们 另 有 专 人 专 车 押 送 ,不
改”班子 中的干部来说 ,是一个不祥
的信 号 。
在 “ 欢笑”之 列,也不准其 欢笑。第 二种 是 我 辈 靠边 站 接 受 审查 者 , 以
各 单 位 中层 干部 为 主 ,也 有少 许 厅
级 以 上 干 部 。 他 们 是 边 缘 人 物或 日有
பைடு நூலகம்
果 不 其 然 ,要 来 的 事很 快便 来
了。 柳 河 “ 七 干 校 ” 这 一 “ 生事 五 新 物 ” 刚 冒 出地 平 线 ,走 “ 河 道 路 ” 柳
的呼声便迅 雷不及掩耳地在 神州大地
传 遍 开 来 。 大 家 心 里 都 明 白 ,这 是 为
碌 、一事无成 ,对革命也就 谈不上什 么贡献。 因此 ,我也很 崇拜 拿破仑 的 那 句名言 : “ 不想 当将军 的士兵不是
听到 的和报 上刊登 的全是 一片喝彩之
声 ,全 是 引 经据 典 证 明走 “ 七道 五
路”之必要 。似乎整个 干部 队伍 中除
少 数 响 当 当 的 “ 反 派 ” , 全 部 罪 孽 造
去过 那 里 。然 而 ,1 月 中旬 , 当几 0 十 辆大客车满载着 “ 五七干校 ” 的学
其 办 事 机 构 ,也 就 是 说 进 入 了 “ 生 新
理 ,对 “ 多余 物资” 的处理 。 因此 , 不仅 情绪抵触 ,而且心情灰 暗,有一
种 前途 茫 茫 、不 知 所 以 的感 觉 。 我 们 这 个 系 统 ( 直 党 群 系统 ) 省 的
剥 削生活 ,开始 向 自食其 力 的劳 动者 转化 的报道 。何其相似?但 谁敢将这
栏 目主 持 蓓 长

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教育部凤阳五七干校生活片段

面 对这 一幕 幕触 目惊心 的景 象 , 我 满 腹 忧 伤 ,而 又 百 思 不 得 其 解 :
报 纸 电 台不 是 天 天 讲 形 势 一 片 大 好 ,
到 处莺 歌 燕 舞 吗 ?凤 阳 为什 么 还是
这 样 的 状 况 ? 难 道 全 国 只 有 凤 阳 一
个 地 方 ,成 了被 遗 忘 的 角 落 ? 后来 , “ 四人 帮 ” 被 粉 碎 ,党 中
到三合输后 ,我们把先 托运到 的
铺 盖 行李 卸 下 ,稍 作 安 顿 ,天色 已
近 黄 昏 。 吃 过 晚 饭 ,大 家 洗 洗 涮 涮 ,
条 形 的 平 房 ,一 排 是 砖 瓦 房 ,两 排 为 茅 草 房 ,另 有 一 些 附 属 的 小 茅 草 房 。连 部 和 3 排 ,就 住 在 那 里 。我 个

煤 ,就 在 农 闲 时 铲 下 地 头 田埂 的 草
路卖 唱 ,把 凤 阳花鼓传 播 到 江南 皮 ,晒 干 后 打 掉 土 块 , 留下 草 根 当 各 地甚 至 遥 远 的北 方 ,凤 阳花 鼓 就 柴火 烧 ,或 者扒 下公 路 两 旁林 荫 道
是 因此 而 闻名 天下 的 。但 是 当 时新 上 的树 皮 ,晒干后 当柴烧 。树皮 一 中 国建 立 已整 整 2 年 ,我 以为那 悲 扒 ,树 很快 也 就 枯死 了 。养 路 工人 0
萄藤 上 偶 尔看 见 一两 串葡 萄 ,颗 粒
也 都 很 小 。其 他 地 块 因 久 不耕 种 ,
长着 稀稀 拉 拉 的野 草 ,不 长草 的地
方 露 出 一 层 白 花 花 的 盐 碱 ,在 阳 光 下 闪 闪发 亮 。
便 到 附近几 个 生 产 队转一 圈 ,你 可

邓友梅:“咸宁研究‘五七’干校很有意义”

邓友梅:“咸宁研究‘五七’干校很有意义”
凉 : 一 个 没 法 逃 走 , 为 一 面 是 再 因 营 口 . 过 辽 河 才 能 去 , 河 那 个 得 辽
李 :有 没有 与 您谈 得 很 来 的
“ 七” 士? 五 战
邓 : 那 时 大 家也 不 敢 多说 , 多
不 长
李 : 国各 省 省 部 级 的 干 校 有 全
1 6所 。 其 余 的 0
有 19 47所 。 们 我
现 在 研 究 的 范 围 已从 向 阳 湖 1所 干 校 扩 大到 全 国
李 :您 是 从 哪 个 单 位 到 干 校
的?
的 干 校 。 正好 请
您 谈 谈 在 干 校 的
几 十 人 . 里 住 几 十 人 。 为何 把 校 那
完 了 . 来 干 校 领 导 还 问我 是 不是 回 勾 结 了什 么反 动 分 子 , 在 享 受 资 还
产 阶 级 的 生 活 方 式 . 次 就 吃 了 这 一 么 多 . 作 了检 讨 还
址选在 那里呢? 一个是在 海边 , 荒

减宁研究‘ ’ 五七. 干榱很有意c’ ;’ 【
。李城 外
李 : 老 , 幸 在 北 戴 河 见 到 邓 有
您 , 谢 您 接 受我 的 采 访 谢 、 邓 :你 们 成 宁研 究 “ 七 ” 五 干
件 面很广 , 国到处都有 干校 。认 全
真 加 以研 究 , 以 增 加 对 那 个 时代 可
1 4 参 加 革 命 工 作 历 任 北 京 市 文联 专 业 作 家 , 9 5年 北 京 市 文联 书 记 处 书 记 、 组 成 员 . 国 作 协 第 四 党 中 届 书记 处 书 记 、 五 届 全 委 会 副 主 席 , 六 、 届 第 第 七 名 誉 副 主 席 全 国 第八 、 届 政 协 委 员。14 九 9 6年 开 始发 表 作 品 。17 9 9年 加 入 中 国作 家协 会 。著 有 《 邓 友 梅 自选 集 》5卷 )《 城 内 外》 烟 壶 》 散 文 杂 拌 》 。 我 们 的 军 长》 全 国第 一 届 优 秀 短 篇 小 说 奖 , ( ,京 《 《 等 《 获 话 说 陶 然 亭 》 获 全 国 第二 届 优 秀短 篇 小 说 奖 , 追 赶 队伍 的 女 兵 》 获 全 国 第一 届 优 秀 中篇 小 说 奖 , 《 《 五 》 全 国 第二 届 优 秀 中篇 小说 奖 ,烟 壶 》 全 国 第 三 届 优 秀 中 篇 小 说 奖 。 那 获 《 获

往事丨文洁若与萧乾的爱情天书

往事丨文洁若与萧乾的爱情天书

往事丨文洁若与萧乾的爱情天书口述丨文洁若采编丨冯乔腼腆女与江湖客的奇遇“一个性格腼腆、从未见过世面更没同异性交往过的姑娘,偶然间碰到一个走南闯北、饱经世故的江湖客。

关于他又有种种骇人的传闻。

然而姑娘还是身不由己地跨上他那匹马,跟他奔驰而去。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年轻姑娘文洁若,和自称久经沙场的江湖客、老报人萧乾第一次约会了。

他们在北海公园荡起了双浆,这船上还有一个六岁的孩子铁柱(萧乾之子)。

出生于蒙古族家庭的萧乾,作为《大公报》在欧洲的战地记者,亲历和记录了伦敦轰炸,挺进莱茵河,攻克柏林等二战重大事件。

文洁若最初与萧乾认识是在文学出版社,那时是同事关系。

当时,文洁若刚毕业在三联书店干校对。

同事对文洁若与萧乾相恋有异议,“你看萧乾那个样子,他头发也有点秃了,做工间操,那肚子已经挺得弯不下腰去。

你这怎么跟这样的人恋爱。

”文洁若却想:“我母亲觉得,外公说过,就是嫁给要饭的,也别找二婚的。

萧乾已经结了婚的人,比我大17岁。

我还是个大姑娘,也觉得拖个孩子很麻烦。

但我就感觉,他的学问挺好,英文也很好,说话挺幽默的。

周围那些年轻人太幼稚,看书也看得比我少,我确实没什么兴趣。

我就觉得,我宁可找一个比较成熟的人。

”文洁若出身于北京的名门望族,早年和当外交官的父亲在日本生活过。

文洁若说:“我周围的同事怎么看?作家楼适夷说,你是个老实姑娘,别理他。

还有一个翻译家孙绳武说得更有意思,你像个孙悟空,萧乾是如来佛,你怎么跳也跳不出佛手心去。

其实,萧乾没那么复杂。

那我怎么理解萧乾前面的那些婚姻呢?后来萧乾说,第一次是他遗弃别人的,第二次、第三次是别人遗弃他。

”◇◇◇◇◇萧乾和郭沫若打过笔仗这一对情侣,第一次在北海划船约会就被同事撞见了。

好心人劝说文洁若,那个萧乾可是冒犯过大文豪的。

萧乾是得罪了郭沫若。

早先萧乾和朋友在复旦大学宿舍里住,有一个公用电话大家可以用。

有人在这里说,戏剧这碗饭,你还吃不吃?说为了吃戏剧这碗饭,你就必须把文豪的五十大寿弄好。

文化名人荟萃向阳湖

文化名人荟萃向阳湖

文化名人荟萃向阳湖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西北郊,原是一处荒凉的湖泊。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数千文化界人士下放于此经历劳动锻炼。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了一部刻骨铭心的历史。

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全国2000多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也是最年轻的“国保”。

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在黑龙江省柳安农场应运而生。

《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并在“编者按”中公开发表毛主席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

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随后,各地纷纷办起五七干校。

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均创办五七干校,多达2000多所。

仅中央部委一级的干校就有106所,而最负盛名和有影响力的当属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

1969年至1974年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向阳湖劳动锻炼。

其中知名人士数不胜数。

文化部领导:副部长李琦、赵辛初、徐光霄,后任副部长的周巍峙(曾任代部长)、司徒慧敏、吴雪、仲秋元和顾问马彦祥等;作家、翻译家:冯雪峰、沈从文、冰心、◇ 李城外咸宁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五七干校楼适夷、张天翼、孟超、陈白尘、萧乾、郭小川、李季、臧克家、张光年、严文井、韦君宜、侯金镜、冯牧、牛汉、绿原、金人、孙用、刘辽逸、陈羽纶、许磊然、蒋路等;书画家:邵宇、邹雅、刘继卣、李平凡、秦岭云、卢光照、许麟庐、曹辛之、张世简、林锴、平野、李长路、刘炳森、谢冰岩、佟韦、张立辰、张广、范曾等;出版家:陈翰伯、王子野、金灿然、王益、王仿子、丁树奇、范用、李侃、宋木文等;文博专家:吴仲超、唐兰、单士元、王冶秋、龙潜、刘九庵、耿宝昌、徐邦达、史树青、王世襄、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等;学者:宋云彬、杨伯峻、马非百、赵守俨、陈迩冬、王利器、顾学颉、傅振伦、林辰、周汝昌、周绍良、王士菁、金冲及等;编辑家:郑效洵、崔道怡、何启治等;电影工作者:唐瑜、洪臧、季洪、胡健等。

赵辛初在咸宁“五七”干校的故事

赵辛初在咸宁“五七”干校的故事

赵辛初在咸宁“五七”干校的故事
陈大银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中共中央原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原书
记赵辛初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化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与咸宁
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有关他与当地农民的一些趣闻轶事,在咸宁市民间广泛流伟。

笔者采访了当地农民吴世兴、刘克富等人,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赵部长虚心请教
吴队长1969年春,原中央文化部部分机关干部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
成立了机关连,番号为一连。

全连共90余人,连长姓
【总页数】3页(P39-40,45)
【作者】陈大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2
【相关文献】
1.干校文学论: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中心 [J], 刘保昌
2.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沈从文在咸宁"五七"干校 [J], 田木
3.在五七干校劳动 [J], 冉乃彦
4.咸宁“五七”干校与我的“向阳湖情结” [J], 李城外
5.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J], 李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向阳湖五七干校轶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向阳湖
在湖北咸宁向阳湖的经历,对于许多文化人来说,可以算是一生中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

咸宁地处鄂南丘陵,境内湖汊纵横,为处置“旧文化部”的人员,当时的军宣队和工宣队特地选择了这处环境十分艰苦的地方,作为战天斗地的场所。

“向阳湖”位于咸宁县城的西北,原先是西梁湖的一个面积颇大的汊角,后来筑堤将这部分湖面围出,辟为农田( 其实是在破坏生态平衡) 。

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向阳”命名之。

自1969 年至1973 年的几年间,文化部机关及其下属单位的干部、职工( 包括老小家属) ,总共有数千人,集中在此地,蔚为大观。

初下干校时,大家对于前途甚为渺茫,因为军宣队的政委张参谋长就曾经喊出过这样的口号: “要有埋葬在向阳湖的决心!”后来,确实有些人埋葬在那里了。

“图博口”
“文革”时期,文化部系统各个机构单位,归成若干个“口”,如“电影口”、“美术口”、“出版口”、“图博
口”等,“图博口”就是图书馆、博物馆系统的简称。

至于为什么叫“口”而不称“战线”( 这是一般最常用的语词) ,是否见于什么文件,本人未加考证。

我想大概“战线”是无产阶级文艺战士才能加入的,而当时的文化部属于被砸烂的“三旧”①之一,“四人帮”等是准备将其“犁庭扫院”的,故而这部分机构和单位似乎不配称之为“战线”,而只能归之为“口”( 想出这个字的人可谓挖空心思) 。

各个机构单位下放干校后,就是按照“口”来编成连队的,不是“战线”却又实施军队构成的模式。

“图博口”在整个干校的序列中为二大队,大队下的建制如下: 七连( 文物出版社和文物保护研究所) 、八连( 故宫博物院) 、九连( 故宫博物院) 、十连( 故宫博物院) 、二十三连(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十四连( 北京图书馆) 。

两个梨事件
1969 年秋、冬,我们连( 九连) 被校部派往长江边上的嘉鱼县潘家湾,为干校校舍基建装运红砖。

工作带有一定突击性,船来卸船,车到装车,没有任务时,便“突出政治”。

当时年近六旬的徐邦达先生( 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也身为“五·七战士”,与大家一起“战天斗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干校伙食,以吃饱为主。

徐邦
达先生胃口很小,每次吃不多,又不能存起来。

一天上工途中,顺便在摊贩上买了两只梨,以备不时之需。

但此事办得不够机密,结果被连部知晓,军宣队马上组织召开全连大会,对徐邦达进行批判,罪名除“不好好改造”、“追求享乐”等外,还给戴上了现在的年青人根本不能理解的“助长了农村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这顶吓人的大帽子。

一次“原状陈列”
“文革”中后期,故宫博物院的大部分职工,都下放至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干校处于丘陵湖网地带,“围湖造田”,白手起家,初到时条件十分艰苦。

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著名学者唐兰研究员,以“走资派”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双重身份、近70 岁的高龄,当上了“五·七”战士。

一日三顿的米饭加咸萝卜干的伙食,使老人不太能适应。

于是他的老伴便从北京寄来了一些罐头食品,用以调节口味、增加营养。

不料此事被告发,连部将其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的苗头,把唐兰的所有罐头食品搜出,军宣队和连部充分利用了故宫人的陈列展览专长,将罐头食品摆放在床上,辅以文字说明,犹如一个小型展览,过了一把“原状陈列”的瘾。

并在他的住房中召开现场会,予以揭露,唐兰本人则蜷缩于床边接受批判,校部同
时还组织二大队( 即“图博口”) 其他各连前来参观。

“脱胎换骨”
干校附近的老乡,曾经对“五·七战士”编过一些顺口溜,其中一句为“种的多,收的少; 穿的破,吃的好”。

确实,干校的人穿着上可以说是破破烂烂,甚至许多人从春末夏初开始,一直到秋天,就头顶破草帽,只着一条短裤,身上披一块拆开的“尿素”口袋布。

所以几乎所有人的皮肤,都在烈日下被晒得黝黑黝黑的。

1970 年3—4 月是我们下放干校后的第一个春播季节,干活时,一些青壮劳力均已作如前打扮。

一天正在平整稻田时,干校校部军宣队的医务工作者下到田间地头巡诊,见到很多人光着膀子在干活,就隔着田埂大喊: “你们这样晒要脱皮的!”却不料听到的回答是:“我们不但要脱皮,而且还要脱胎换骨呢!”对这样的话,你也不知是有情绪呢,还是属于豪言壮语,巡诊的人听后全部语塞。

“内部电影”
干校二大队离校部很近,驻地旁边有一片很大的空场。

在这个空场上召开过全干校揭发批斗“五·一六”分子的大会,各连队在军宣队的带领下整队入场,场面十分壮观; 在这同一个空场上,二大队所属的连队和下放的勇进评剧团、红旗越剧团还分别演出过革命
样板戏《红灯记》,这是干校为期不长的历史上不多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周围不少老乡前来观看; 在这个空场上还放映过电影,那是几部被报纸批判的有复活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电影,当时观看这几部电影是有级别限制的,干校的人员,绝大多数属干部,当然不成问题,但是每当举行这类文化活动时周围的老乡也闻风而至。

如何使这次活动既让干校的“五·七战士”受到教育,而又能避免周围的贫下中农遭受“毒害”,为此校部决定,电影定于夜间十点以后开映,事先不出布告。

但是电影放映中间换片时,大家向四周一看,空场边的土坡上,早已站满了老乡。

发霉的小麦
干校的耕地均由围湖造田而来,这部分土地并不适宜种植小麦。

九连的大多数人生长于北方,过去以面食为主,初来干校时,一日三餐都是糙米饭,副食则是从北京带去的咸萝卜干。

几个月下来,很多北方人就有点招架不住了,于是第二年就在稍高的坡地上种了几亩小麦。

收获时赶上阴雨天,部分打下的小麦有些发芽。

按说发芽的小麦是不宜食用的,但到了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连里的食堂将这些小麦磨成了面粉,蒸了不少馒头,但颜色却微微有些发红。

许久没有见过馒头的人,高兴得犹如过节一样,饱餐了一
顿,有的人竟一下子连吃四、五个。

结果凡是馒头吃得多的人,后来都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好在没有出现人命事故,要不然就变成“人为食亡”了。

油印诗集
文化部“五·七干校”顾名思义,就是文化人的干校,如此之多的各类文化人集中在咸宁“向阳湖”畔,倒也是当代史上一件“史无前例”的盛事。

虽然那时候文化已经被革了命,大家一心一意埋头改造,但是各连逢年过节不定期出的墙报,图文并茂,引人驻足观看。

干校后期还编印过一本油印的诗集,内容当然都是歌颂之词,但装帧之雅、刻版之精,堪称一流水平,据说这册油印诗集已经成为藏书家们寻觅的珍本图书之一了。

解脱
1971 年下半年开始,干校的部分美术人才,开始慢慢吃香了,由武汉军区、湖北省军区、县武装部出面抽调一些画家到武汉或县城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展览搞美术创作,充当“三结合”创作组中出技术的那部分( 其余为领导出题目、群众出生活) 。

虽然身不由己,但毕竟又拿起了画笔,他们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画家刘继卣奉命绘制表现林家大湾( 林彪老家) 的画幅。

但是林家大湾不是省里
“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又没有突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刘继卣的草图几次三番未获领导满意。

正当他陷入苦思冥想时,“9·13”林彪自我爆炸,负责出题目的领导再也不提刘继卣的那幅画了,使他如释重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