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论)

合集下载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忽视作者意图
这两种理论过于关注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过程,有时可能忽视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和偏离原意。
03
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
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受到其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历史
背景下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增加了理论的复杂
性。
实践中困难与争议
读者反应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读者的反应是一个具有挑战 性的问题,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
批评标准的主观性 由于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导致批评标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评价缺乏客观 性和一致性。
教育应用的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读者角色与地位
读者角色
在接受理论中,读者被视为阅读的主体,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读者的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读者地位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不 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和完成者。读者的反馈和参与是文本 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总结与展望:接受理论和读 者反应批评发展趋势预测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接受理论和读者反 应批评的理论内涵,完善理论
体系。
拓展研究领域
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应 用于更多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 的研究中。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开拓新 的研究视角。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接受美学”基本参考书目(1)

“接受美学”基本参考书目(1)

“接受美学”基本参考书目
H·R·姚斯,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H·R·耀斯,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费什,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W·伊泽尔,周宁,金元浦译.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金元浦.范式与阐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廷琛编.接受理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丁宁.接受之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刘月新.解释学视野中的文学活动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曾军.接受的复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二)研究接受史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 ……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 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 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 读者角色。”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 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 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 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在与文本的特征。
隐在的读者
• 所谓“隐在读者”包括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和作为 构造活动的读者两个角色。前者从文本给定的视野 观察文本世界,进行陌生文本的具体化;后者在阅 读过程中形成一个心理意象系列,与文本的视野相 遇并被吸引到文本的世界中。这两个读者角色共同 构成一个由文本引起、 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 络,这也表明文学是文本预设、读者能动完成的交 流活动。 • 它既指“文本的结构”( textural structure ), 也指“结构的活动”(structured act) • “文本的隐在读者”是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唤结构” 的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因此, 这是一种“超验读 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他意味着 文本之中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然而实际读者 的阅读只是相当于隐在读者的“实现”。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读活动的现象学研究》(1977)
必须把“叙述对象”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必须把“假想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现实的读者:指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实实在在的 人,他们以多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两个特征:其一,他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在每一历史时刻他们也绝不是同样的。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这一术语又经常与“接受理论”通用。

意大利批评家弗兰克.梅雷加利说:“对于文学来说,我们最好用‘文学接受理论’的说法,因为,一方面这个术语比‘接受美学’的涵义更广(‘文学接受理论’是文学中人类一切表现的理论),同时它的涵义又比较狭窄(它是‘文学的’接受,而不是‘一般的接受’)。

‘接受美学’无论如何应当包括以美学系数为特征系数的人类表现的接受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采纳‘接受美学’这个术语,这种接受是与美学因素很小、甚至等于零的接受(例如司法上的接受)相对立的。

”(《论文学接受》)美国学者R.C.霍拉勃把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学范畴的注释,以及鲍姆嘉通的《美学》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视为接受美学的理论先驱;而对于接受美学“具有先导性质的五种影响”则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文学社会学。

“它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一则它们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在接受理论主要理论家的脚注和理论来源中就足以证明了;二则如上所述,它们都重新着眼于文本-读者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文学研究中的危机。

”(《接受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汉斯.罗伯特.姚斯等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接受美学”,姚斯在回顾接受美学的兴起时说:“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时代,人文学科开始用科学方法考虑问题的时候起,人文学科的历史一直都被僵硬地理解成了文学作品同其作者的历史;结果,读者或曰大众这个第三方的问题,从未明确地提出过,或是被抛入了修辞学那个‘非科学’的领域。

由于我的学科和大学的惯例遭到了危机──这归根结底是一场历史教育的危机──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使人们得到更新已被研究殆尽了、已陷入实证主义困境的文学史的可能性。

办法是赋予文学史一个任务,要它寻找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即把文学史理解为三方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读)1 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
2.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理论渊源
3. 接受美学的创新之处
4.
a)
b) 5.
a)
b)
c)
成新的期待视域。

6.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
a)伊瑟尔vs. 新批评
i.新批评:文本细读志在阐释文本和总结出文本的意义。

ii.伊瑟尔:任何解读只能是文学文本的一种可能实现,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文本内部的属性。


评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读者于都是支配思想和认识的各种规范和法
则。

b)伊瑟尔vs. 胡塞尔的现象学
i.胡塞尔:提出了一套极为主观的认识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不是被动地接受事物的存在,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向主动去构想世界。

ii.伊瑟尔:接受了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间隙和不确定因素的“图示化结构”,需要读者的想象和加工来填充”这一观点,
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想说明文本中的不确定
因素和空白本身即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他指出,在阅
读过程汇总,读者的阅读期待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填补那些空白,完
成作品的具体化过程。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固有的带视域不断改
变,新的期待视域不断形成,这都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发生作用
的结果。

此外,他还提出“隐含的读者”这一术语,以表明阅读暗含于文
本的构成之中。

隐含的读者不是实际阅读文本的具体某一个(些)
读者,而是作家想象中的被理想化的读者,完全符合对阅读的期
待。

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把文本中潜在的意义与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对这些潜在意义的实现结合起来。

c)伊瑟尔vs. 伊格尔顿
i.伊格尔顿: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图示化的结构”,等待读者具体
实施。

ii.伊瑟尔:吸收了伊格尔顿的观点,进而认为读者的具体化过程不是句解释文本的统一性而是去解释文本中的间隙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随着阅读的展开,这些间隙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地向读者头脑中的规
范和法则提出挑战和质疑,破事读者修正和改变那些先入之见,对
自己所习惯的理解规范和法则产生一种批评性的再认识,从而形成
新的理解规范和法则。

优秀的作品经常否定读者(和其他的一般作
者)通常所持的理解规范和法则,打破读者的习惯性期待(p255)。

7.尧斯vs. 伊瑟尔
8.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