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这两种理论过于关注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过程,有时可能忽视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作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导致解读的片面性和偏离原意。
03
文化与历史背景影响
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受到其所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和历史
背景下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增加了理论的复杂
性。
实践中困难与争议
读者反应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读者的反应是一个具有挑战 性的问题,不同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难以 进行量化分析。
批评标准的主观性 由于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导致批评标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评价缺乏客观 性和一致性。
教育应用的困难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读者角色与地位
读者角色
在接受理论中,读者被视为阅读的主体,是文本意义生成的积极参与者。读者的 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读者地位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不 仅是文本的接受者,更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和完成者。读者的反馈和参与是文本 意义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总结与展望:接受理论和读 者反应批评发展趋势预测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挖掘接受理论和读者反 应批评的理论内涵,完善理论
体系。
拓展研究领域
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应 用于更多文学类型和文化现象 的研究中。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开拓新 的研究视角。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作者:杨巍来源:《中外企业家·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接受———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这一研究无疑为文学批评引进了一个新的视点,开辟了研究文学价值和意义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1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1.1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原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塞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
他们的研究起点是文本的非自足,非封闭性和接受,阐释的历史性,开放性,并以此高度肯定读者的阅读活动对于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地位。
姚斯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线索,提出文学史研究必须加强读者的接受研究,文学史是接受的文学史。
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因此,文学史作为接受史,其主角当然是读者。
文学功能离不开作品的社会功能,依赖于读者的接受与发挥。
文学史上的一部部作品,其相关性是建立在一代代作者、读者、专业批评家文学经验的承传及发展、延续之上的。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即“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的艺术来表现人们生活与想象的世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它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这种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文学作为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
文本中的未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填补原文中的空白。
把现实的读者的经验世界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联系起来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作用于读者的过程也是读者对它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他还特别指出:“对于’传统的’本文,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毫无意识的,但现代的本文完全有意地利用这个过程。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二)研究接受史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 ……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 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 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 读者角色。”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论)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导读)1 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2.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理论渊源3. 接受美学的创新之处4.a)b) 5.a)b)c)成新的期待视域。
6.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a)伊瑟尔vs. 新批评i.新批评:文本细读志在阐释文本和总结出文本的意义。
ii.伊瑟尔:任何解读只能是文学文本的一种可能实现,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文本内部的属性。
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读者于都是支配思想和认识的各种规范和法则。
b)伊瑟尔vs. 胡塞尔的现象学i.胡塞尔:提出了一套极为主观的认识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事物的存在,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向主动去构想世界。
ii.伊瑟尔:接受了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间隙和不确定因素的“图示化结构”,需要读者的想象和加工来填充”这一观点,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想说明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空白本身即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他指出,在阅读过程汇总,读者的阅读期待被充分调动起来去填补那些空白,完成作品的具体化过程。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固有的带视域不断改变,新的期待视域不断形成,这都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发生作用的结果。
此外,他还提出“隐含的读者”这一术语,以表明阅读暗含于文本的构成之中。
隐含的读者不是实际阅读文本的具体某一个(些)读者,而是作家想象中的被理想化的读者,完全符合对阅读的期待。
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把文本中潜在的意义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潜在意义的实现结合起来。
c)伊瑟尔vs. 伊格尔顿i.伊格尔顿: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图示化的结构”,等待读者具体实施。
ii.伊瑟尔:吸收了伊格尔顿的观点,进而认为读者的具体化过程不是句解释文本的统一性而是去解释文本中的间隙和各种不确定因素。
随着阅读的展开,这些间隙和不确定因素不断地向读者头脑中的规范和法则提出挑战和质疑,破事读者修正和改变那些先入之见,对自己所习惯的理解规范和法则产生一种批评性的再认识,从而形成新的理解规范和法则。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

珈达 默尔 的哲 学阐 释学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是最为基 本而了然的交往理解活动,因 而对艺术的思考就成了哲学理 解的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将 艺术活动看作非认识性的历史 性理解活动,将作品看作是向 未来的理解无限开发的历史过 程;其次,艺术活动的目的不 是获得客观知识而是确立阐释 学的真理。因此,文本的阅读 与阐释活动成为阐释学艺术理 论关注的焦点,阐释的历史性 成为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本体论中提出 主体先行结构:“先有”“先 见”“先行掌握”。 先有:主体在
阐释之前已先有的理解。先见:主 体可以见到的,主体对于不在“先 见”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 掌握:主体阐释前已经具有的将在 阐释活动中使用的概念、范畴。理 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的 行为,不存在由客观阐释学所设想 的那种超越时间和历史的纯客观理 解。一旦强调先行结构对理解的控 制,就无法说明人是如何突破“阐 释循环”而获得本真理解或新知的。
卡勒研究的重点是读者的潜在能力。 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和能力 出发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征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结构、意义、特性只是 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读者按文 学原则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阅 读时,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性。 他又提出“文学能力”概念,认为 使读者按文学原则去阅读的前提条 件是他具有一定的“先入之见”即 “文学能力”,也即一种带有群体 性的文学接受习惯系统,文学作品 “只存在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 系统发生关系以后,才会有意义”。 用普遍性的方法去阅读文本,会不 会忽略文本自身文学特性呢?这恐 怕又是一个问题。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

隐含读者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 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 变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 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 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文本——隐含读者——读者
读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 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 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 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 是学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 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 《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 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把描述具象化 读取人物 发现故事 体验情节 探求主题结构 聆听叙事声音 辨识聚焦者
小结
阅读和批评的实质,即在主客体的视野融合中理 解本文,也理解自我。文学文本在阅读中得到丰 富和拓展,读者也在阅读中成长与更新。文学接 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阅读实践
阅读童话小说《夏 洛的网》,用佩里 的“填补空缺”的 策略制作阅读提纲。
一、文本与作品不同
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本文的召唤结构》,重新界定 “文学作品”的概念,即文学本文必须在读者的阅读过 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在不 同历史语境与不同读者视野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作品3
作品1
文本
作品2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林黛玉之死的多重解读
“玉带林中挂”——死于悬梁; “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死于投
水; “不求大士瓶中露,但求嫦娥槛外梅”——死在孤
寂清冷的尼院……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不 同的是,它不再只是关注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 马新国 ※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 的一个美学学派,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 姚斯在1967年提出。 ※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强调读者或者阅读行为在阐释文本问题上的作用, 认为在文学阐释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 读者。 ※ 这种批评理论寻求阅读文学活动的理论化,探 讨其动力机制,界定阅读文学活动的因素,分析针 对具体文本的阅读活动的机理。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 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 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 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在与文本的特征。
接受美学的两大方向: “接受研究”与“反应研究”
“接受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 “反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 姚斯和伊瑟尔虽然都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人的 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代表了接受美学内部 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关注的是“接受研究”,即对 文学接受现象的历史演变的考察;而伊瑟尔则把文学文本 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这种结构诱发了 读者反应的潜能。调动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出具有个 性的阐释。接受研究强调的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而 反应研究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方法。
注: ①罗曼·英伽登 Roman Ingarden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文学的艺术作品》 ②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 德国哲学家《真理与方法》
① ②
接受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
处于潜势的文本 阅读中的文本(即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 文本的传达结构(即文本与读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统一于作品与读者双向作用的考 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主要内容
1. 接受美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过去的文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 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 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 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 3. 接受美学研究者认为,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象其 他活动一样,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由它的对象,即文 学作品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赋予阅读活动以特殊性。 4. 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社会接受是作品 到达读者手中的必经途径。个人的处境也影响读者阅读的过程和 结果。总之,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 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的接受活动。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走向文学接受理论的,他的理论 兴趣主要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 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微观接受理论。 他将自己的接受美学研究称作作用美学或效应美学。
什么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The Appeal Structure),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 者的参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 召唤作用,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 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 伊瑟尔接受了英伽登 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 的视野 融合理论,加以改造和综合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 术语。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 伊瑟尔强调“空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具有 多种表现形式。 • 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 性机制,它唤起读者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 • “空白”、“空缺”和“否定”构成文本的“否定性”,联 结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 确定以确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