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1. 提出理性的批评意见:读者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叙事不连贯或者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等问题。
2. 分享个人感受和体验: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文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思考等,以此向作者传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
3. 对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读者可以将作品与其他类似题材、风格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例如,说出认为某位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作品表现更出色。
4. 提出改进建议:读者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例如,提出关于题材、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批评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
另外,批评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权利,避免使用辱骂、恶意攻击等不当的言辞。
读者生产批评的例子

读者生产批评的例子
1. 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同一部作品可能会被不同的读者产生
不同的解读。
比如,《红与黑》这部小说可能会被不同的读者解读
为关于爱情、社会阶层、政治斗争等不同主题的作品。
2. 启发性的评论,读者生产批评可以产生对作品的新颖见解,
甚至可以启发作者本人。
有时候作者会从读者的评论中得到新的灵感,甚至改变原本的创作意图。
3. 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读者生产批评也可以带来对文学作品
社会影响的讨论。
比如,一部小说可能会引发社会上的争论和讨论,读者的评论和解读会对作品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4. 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读者生产批评也可以激发读者对作品的
再创作。
比如,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原作,比如写
续集、改编成戏剧或电影等。
5. 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部
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读者生产批评可以带来对作品在不同文化中
的解读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者生产批评是一个强调读者角色的批评方法,它强调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作品,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对作品产生重要影响。
文学批评的八种方法

文学批评的八种方法
文学批评主要的八种方法: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文体学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读者批评和道德批评。
这几种方法并不是文学批评方法的全部,文学批评方法将会在文学发展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1)社会历史批评,主要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2)精神分析抨击,主要分析作家作品的无意识,尤其就是性的性欲。
(3)语义批评,立足于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对其中语言意义的阐释。
(4)故事情节抨击,分析叙事文尤其就是小说的描述方式和故事情节结构。
(5)性别批评,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观照所有的文学作品。
(6)读者生产抨击,研究做为抨击主体的读者在抨击活动中的创造性促进作用。
(7)文化批评
(8)道德抨击
1、有洞见必然有盲视,没有一种批评方法具有万能的效应,每一种批评方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在抨击实践中,须要根据抨击对象的相同特征选择相同的抨击方法,同时也可以使用多种抨击方法,形成对文学现象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
3、文学批评方法本身具有未完成性。
这几种批评方法只是展示了认识文学的几个角度,并不是文学批评方法的全部,批评方法将会在文学发展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文学理论)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读者批评是在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的哲学土壤里,在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批评时间中生长起来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文学范式的变化。
2、特征:a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即使是“藏之名山”之作也是为了“传之后世”。
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得以实现。
读者使作品获得了生命。
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读者新的趣味和追求将对作家起到引导作用。
b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们不是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波兰)英伽登指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异质而又互相依存的层次:语音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方面层。
“未定点”:在被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中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
“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推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c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以往的文学史家认为,把文学的历史简化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即生平加作品的编年排列,读者批评坚持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一部文学史应当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决定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
“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读者批评理论

27
文学接受理论
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注定是为接受者创作
的。尝试着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 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缝。提出“期待视野” 和文学的三个维度。他区分了“个人期待视 野”和“公共期待视野”。
28
文学接受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本文的召唤结构》 《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 《 隐含的读者》
31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接受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相
信在阅读中我们应该灵活机动、开放思想, 准备随时对我们的信念突出怀疑并允许改变 它们。他认为一个有强烈思想意识的读者很 可能是一个低能的读者,意即他不大可能接 受文学作品的改造。
32
接受美学理论
伊赛尔的阅读模式基本是机能主义的:必须
使部分自始至终适应整体。文本的不确定性 只能促使我们取消它们,用一种稳定的意思 取而代之。文学作品一方面产生于作者的艺 术创造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物理实体存 在。伊塞尔提出艺术两极“艺术的”“审美 的”,用以避免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个 极端。
21
接受美学理论
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姚斯 ) 《本文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
22
接受美学理论
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被认 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 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代表“康士坦茨学派”:姚斯、伊赛 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 伊赛尔和姚斯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
40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05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理论争议与批评
理论争议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其强调读者主观感受和文本 意义的不确定性,对传统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文本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
02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文本与语境
文本是语境的产物
文本的意义和效果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影响,包 括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
语境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理解文本需要了解其产生的语境,否则可能产 生误解或误读。
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塑造
语境不仅影响文本的意义,还与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完整意义。
文本与读者
读者的主观性
文本结构分析
研究文本的组织结构和叙事方式,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布局谋篇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读者反应
读者情感反应
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包 括对角色的同情、对情节的紧张或兴奋 等。
VS
读者认知反应
分析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探究 文本如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解读。
批评实践
跨文化批评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解读,探究文化因素对读者反应的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目录
•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 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 读者反应批评的应用与影响 •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读者反应批评案例分析
01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强调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反应,关注文 本如何与读者互动并产生意义。
通过分析读者的反应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作品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 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的两位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
1967年4月,有感于当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ture theory,1967)的演讲,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的崛起,同时也开启了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方向。
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考察以往的文学史研究论起的。
他认为,要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种种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反应的锁链,而是一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力量。
没有作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便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只有通过其媒介过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在其中发生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评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
”他强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就必须首先清除历史客观主义的虚假观念。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的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它是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在他看来,读者并非是一块“白板”,他对作品的接受是以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为前提条件的。
换言之,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全新事物,相反,它唤起读者对已读过的东西的回忆,使读者形成某种特别的情感态度,并以其开头唤起对中间和结尾的期待。
正是这种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构成了读者特定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它们“来自于对体裁的前理解,来自于对已熟悉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来自于诗歌语言和使用语言之间的对立”。
当然,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新的文本为读者唤起了来自早先某些文本的期待视野和熟悉法则,但同时,它们又被这一阅读过程所修正、改造,也可能仅仅只是复制。
正是由于这种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造成的审美距离,对接收美学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期,其最初读者满足、超越、反对或失望的方式,显然为确定其审美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
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先前审美经验的熟悉性与接受新作品所需的‘视野改变’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有些作品由于彻底打破了熟悉的期待视野,以致它们的受众只能逐渐发展起来。
例如,《包法利夫人》的叙述方式,对于当时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来时是难以解释的。
等到它被读者认可而形成一种新的期待标准后,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另一部小说《范妮》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姚斯强调,理解不仅仅是重复,而且始终是创造。
而一部文学作品的潜在意义是在它的历史接受中得以实现的。
在他看来,唯有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角度来考察,才能解释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举个来说,正是马拉美等人的抒情诗,使人们得以去重新认识早已被遗忘的巴洛克诗歌,尤其是为重新阐释贡戈拉的诗歌打下了基础。
因此,通过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以不断更新人们的审美经验,进而促使读者的生活实践的期待视野也不断得到更新,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探索的出发点。
与姚斯齐名的另一个倡导接受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是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主要著作:《隐含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1972)和《阅读活动》(The Act of Reading,1976)。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作品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作家所创作的文本,另一极是审美的即由读者所完成的实现或“具体化”(concretization)。
“从这种两极化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文本,也不等同于文本的实现,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
他重申了罗曼英伽登的见解,即在考虑一部文学作品时,人们不仅要关注文本,而且必须同时兼顾读者对文本的反应。
因为文本仅仅提供了“图示化的观点”(schematized views), 其意义的生成却有待于阅读活动。
正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这一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具体化。
当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尽管多种多样,但却不是随意的,而是由文本的结构引导和制约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的结构中早已包含着一部文学作品实现其效果所必需的一切规定。
伊瑟尔把这种文本的结构成为“隐含的读者”。
在《隐含的读者》中,他解释说:“这一术语既包含了文本潜在意义的前结构,也包含了读者和通过阅读过程使这一潜力得以实现。
”因此,它既意味着一种文本的结构,也意味一种意义产生的过程。
在《阅读活动》一文中,他则反复强调:“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深深植根于文本的结构中;他只是一种构想,绝不等同于任何真实的读者。
”文本结构中隐含的读者为阅读和理解提供了一种参照框架,其意义是丰富的;而真实的读者对它的完成和具体化,总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每一次实现都代表了隐含的读者的一种选择性的实现”。
他还指出,阅读过程并非是一个单向的流程,而是一个充满着“延展和会议的辩证运动”,始终贯穿着“修正期待与转换回忆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伊瑟尔看来,正是因为文本中充满“阻塞”和波折,文本才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的确,唯有通过不可或缺的省略,一篇故事才获得了它的活力。
这样,一旦语句直流受阻,我们就被引向出乎意料的方向,使我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建立各种联系,以填补文本所留下的空隙。
”由此论及伊瑟尔的“空白”(blank)理论。
即:作为一种文本的结构,“空白”所需要的不是填补,而是对文本的各个不同部分加以联结。
正是由于文本被“空白”所打破,因而才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以便通过各种方式将图式和视点联结起来。
现代小说家则充分利用了这一技巧,“在他们片段式的叙述中增加了如此大量的空白,而那些缺失的联系正是不断激发读者的想象建构功能的源泉”。
综上,这两位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都要求文学作品打破读者原先熟悉的期待视野,都反对娱乐性艺术和“轻松阅读”,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基础。
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1938- ),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作:◆《为罪恶所震惊:<失乐园>中的读者》(Surprised by Sin: The Reader in Paradise Lost,1987)显然,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对失乐园这部史诗性作品所作的考察。
阅读《失乐园》这部作品的读者常常陷入这样一种困境:他“怀着羞愧之情不断地为罪恶所震惊,‘万分懊恼’而且‘内心充满矛盾’”。
这一阅读经验不仅使读者饱受折磨,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读者的自信心。
但费什认为,弥尔顿是有意识地力图使他的读者感到困窘,迫使读者去怀疑自己阅读反应的正确性,使读者懂得不可能仅凭自己的知觉和习惯去阅读这部长诗。
举例来说,《失乐园》第一卷描写撒旦被打入地狱后,他第一次说话就困扰了读者。
他以感叹句“这是何等的沉沦啊”开始,回顾了与上帝的交战,接下来又表明了他“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和面对强敌的无所畏惧。
这些措辞强劲有力,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每当撒旦的自白说完,弥尔顿总是要加上一段评述,使我们对撒旦自白的反应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怀疑我们的反应是否正确。
比如,紧接着撒旦的那段自白,诗人就插入进来评述;“叛逆的天使鼓舌如簧,纵然痛苦/却吹牛,声嘶力竭,苦于绝望。
”它使读者原先的感受暂时受挫,迫使他回过头去重新思索诗中某些不协调的内容。
因此,在费什看来,弥尔顿正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将读者卷入撒旦用言辞编织的网中而难以自拔,然后又鼓励读者去怀疑,以便引导读者跳出传统的反应与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阅读经验,乃是构成《失乐园》内在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消受的人工制品:十七世纪文学体验》(Self-Consuming Artifacts: The Experience of Seven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1970)这部作品则分析读者在阅读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时的反应与体验。
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对培根的论说文所作的解读。
他认为,培根的论说文虽然谈古论今,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但它们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远未解决。
“其结果,是使读者更加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这样一种好奇心,既渴望寻根觅底。
同时又小心谨慎地不轻易相信这一切——按照培根的看法,这是堪称真正的科学思维最为显著的特征。
”以培根的《论友谊》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简洁明快,结构严谨,充溢着对友谊的赞美,不仅它的第一句话清晰明确:“缺少真正的朋友便如同生活在世所罕见的大漠或荒原上”,而且在整个文章中还有许多直接陈述观点的句子,“友谊增加欢愉,同时分担痛苦”,“它将启迪你的心智,亦会升华你的激情,奠定你事业的基础”。
又比如“广交朋友,同他们彼此交流感情”,虽然表面上看似忠告的话语,但仔细阅读便会发现,交友的功利目的十分明显。
所以,虽然培根在文本中经常使用一些看似清晰而又浅显易懂的断言,但事实上却成为远离论点中心,使之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标记,文章所隐藏的东西远比它诉诸于我们漫不经心的目光的要复杂得多。
费什强调,所谓文本的客观性是一种“幻象”,意义也并不储存在静止不动的书本中,相反,它是“某种对读者来说已经发生而且有读者参与其中的事件”。
我们来看个例子。
弥尔顿的《失乐园》在描写那些从天国骤然跌入地狱的堕落天使时,写下了这样一行诗句:Nor did they not perceive the evil plight(他们并非没有看到邪恶的灾难困境。
)在费什看来,这一诗句并不等同于陈述句“They did perceive the evil plight.”(他们确实看到了邪恶的灾难困境),就这句话在语法意义上的内在逻辑而言,双重否定意味着肯定,这种理解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反应却并不如此简单。
这首诗的头一个词“Nor”给予读者以一种相当确切的期待,期待着一个由主语和动词所组成的完整的陈述句。
但读者却看到另一个否定词“not”代替了原先动词应该所在的位置,与读者期待的完全不一致。
读者的理解力在这儿受阻,于是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他们究竟看到了,还是没有看到?”直到发现他所期待的那个动词“perceive”(看到)。
由此可见,双重否定并非仅仅产生一个肯定的结果,反而会阻止读者确定一个并不复杂的意义。
弥尔顿有意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perceive”(看到)这个词的两重意义上:一方面,这些堕落的天使确实看到了烈火、痛苦和黑暗;但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看到堕入于其中的处境的道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