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 朱良春

合集下载

痹症朱良春经验

痹症朱良春经验

痹症朱良春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特别擅长治疗痹症,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方。

朱老将大偻病主要分为两种证型,分别治之。

1.阳虚络瘀证
治法:益肾温阳,化瘀通督
方药:蠲痹汤加減。

蠲痹汤加青风藤,金刚骨,生黄芪,泽兰,泽泻,补骨脂,骨碎补,制南星,淫羊藿,山茱萸。

随症加减:
①舌质淡,舌边齿痕重者黄芪加量
②寒甚者加制川乌,川桂枝,或熟附片、干姜;
③夹痰者加炒白芥子、半夏
④痛甚者加生白芍、制元胡;
⑤血沉显著升高者加拳参,忍冬藤。

2.阴虚脉痹证
治法:益肾养阴,通调督脉
方药:蠲痹汤加减。

蠲痹汤加青风藤,金刚骨,生黄芪,泽兰,泽泻,补骨脂,骨碎补,制南星,生白芍,生熟地。

随症加减:
①兼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
②热象明显者加虎杖,秦艽等
③口干口苦者加知母、黄柏;
④血沉显著升高者加拳参,忍冬藤。

⑤痛甚者加制元胡。

以上选自《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

方中虽然名为蠲痹汤,似乎隐去主方,其实,查朱老以前公布案例,均以上方加减。

其实,两方均可认为是仲景经方乌头汤合桂枝芍
药知母汤化裁加减。

填精补髓,是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的一个根本大法,朱老在治疗骨科疾病时,常用的补肾之品有:
龟板,鹿角片,透骨草,鹿衔草,
骨碎补,补骨脂等。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六)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六)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六)文源《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96、生川、草乌治痹川、草乌辛热,有毒,功擅搜风定痛,二者尤以生草乌力锐效捷。

《神农本草经》谓其“除寒湿痹”;《别录》谓其主“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药性论》说乌头“其气锋锐,通经络。

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达病所”;《本草述》亦谓“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

朱老对于风寒湿痹,常用川、草乌配桂枝、细辛、独活、仙灵脾之类。

他认为川乌温经定痛之力量较强,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较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对于寒湿痹重证,则取生川、草乌同用之,盖草乌开痹止痛之功较川乌尤著也。

痹痛之难忍者,朱老推崇许叔微之“麝香丸”(生川乌、全蝎、黑豆、地龙、麝香),如法制用,多在数日以内迅收痛止肿消之效,慢性顽固性痹痛,坚持服用,亦有一定效果,方中生川乌亦可改用生草乌。

川、草乌均有毒,尤其是用生者为丸内服,是否有中毒之虞?朱老认为,许氏方中生川乌用量很小,不会中毒,经多年使用观察,尚未见有中毒者。

不过一定不要过量。

如改用制川乌,则镇痛之作用大为减弱。

朱老还指出:许氏用生川、草乌之方,还有川乌粥,即以生川乌(去皮尖)研末,同香熟白米作粥半碗,文火熬熟,再下姜汁与蜜,搅匀服之,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痛重不举;又有黑龙丸,用生草乌配五灵脂,治一切瘫痪风,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至于川、草乌的用量,朱老认为,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强弱,故其用量,一般从小剂量(3~5克)开始,逐步加至10~15克为宜。

在配伍上,川、草乌与甘草、蜂蜜、防风等同用,既不妨碍其镇痛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在用法上.生川、草乌均需文火先煎40分钟,再下余药,以策安全。

陈××,男,56岁,工人。

1974年9月4日初诊。

周身关节疼痛已历四年余,在他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平素畏寒怯冷,疼痛游走不定,每遇寒冷则疼痛加剧。

两腿可见红斑结节,血沉70毫米/小时,抗“O”正常,舌苔薄腻,舌质偏淡,脉细。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朱良春痹证经验

朱良春痹证经验

朱良春痹证治验一、顽痹三证1、风寒湿痹证症见全身关节或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得温痛减,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

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沉细或细弦,或濡细。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用:制川乌10g(先煎),桂枝10g(后下),仙灵脾15g,鹿衔草30g,当归10g,熟地15g,炙乌蛇10g,甘草6g。

2、郁久化热证症见四肢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初得凉颇舒,稍稍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细弦或微数。

治以辛通痹闭,清化瘀热。

药用:制川乌8g(先煎),桂枝8g(后下),当归10g,生地15g,白芍20g,知母10g,忍冬藤30g,广地龙12g,炙僵蚕12g,乌梢蛇10g,甘草6g。

加减:痛剧者加蜈蚣3g,研末吞服,或六轴子2g:关节见红肿热痛者加黄柏10g,晚蚕砂10g(包煎);有环形红斑及皮下结节者加水牛角30g,丹皮10g。

3、肾督亏虚证症见身体赢瘦,汗出怯冷,腰膝酸软,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筋挛骨松,关节变形,甚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苔薄质淡,脉沉细软弱。

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药用益肾蠲痹丸。

组方:生熟地各150g,全当归100g,鸡血藤200g,仙灵脾100g,鹿衔草100g,淡苁蓉100g,炙乌蛇100g,炙全蝎20g,炙蜈蚣20g,炙蜂房100g,炙僵蚕100g,蜣螂虫80g,广地龙100g,土鳖虫100g,其研细末。

另以老鹳草120g,徐长卿120g,苍耳子120g,寻骨风120g,虎杖120g,甘草30g,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g,每日服2次,食后服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

阴虚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10g,麦冬10g,石斛10g,泡茶饮服。

分型施治最忌生搬硬套,刻舟求剑。

因为人有异禀,病有殊变,证可兼夹,型可分合,所以在临床上,既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因人、因证,或一法独用,或两法兼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肾督亏虚证,不是痹证晚期才可出现,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初、中、末各期,以及各型之中,只不过证情轻重有异,治疗主次有别而已。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朱健华整理编者按朱良春,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擅用虫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病饮誉医坛。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等职。

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近,,年的临床实践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学术专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载誉而归。

,,,,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同时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

本文注重介绍朱氏在学术上采撷众长,继承发展、融会古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锐意创新的精华。

并介绍了其在临证上治疗急性热病、慢性久病、痹证、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的特色。

所选用四个医案及三首经验方均为朱氏毕身工作实践之结晶,很能为后学之人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

———章次公《中国现代名医传》朱良春,男,字伦,,,,,年,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第四卷,,,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风湿处方』朱良春痹症用药经验

『风湿处方』朱良春痹症用药经验

『风湿处方』朱良春痹症用药经验朱良春提出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三大主症人手用药。

1 疼痛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等。

1.1 风痛其疼痛呈游走性,走注无定所。

即“行痹”。

对此,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常选用独活、海风藤及蕲蛇等药。

其经验是轻者用独活20~30g或海风藤30~45g;重者用蕲蛇,散剂(效佳)2g,入煎剂则8~10g。

因为独活功能“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新久者”(《名医别录》),“为风痹痿软诸大证不可少之药”(《本草正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的作用。

但阴虚血燥者应慎用,或配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等,以缓其燥。

蕲蛇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能“通关透节,泄湿驱风”(《玉楸药解》),而且“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本草纲目》)。

现代医药理研究证明,其不仅具有祛风镇痛、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脂产生的功能,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和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使抗原、抗体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病情稳定,提高疗效。

1.2 寒痛指因寒邪内阻而致之疼痛,有受寒加剧,得温则舒的特点。

治宜温经散寒而止痛。

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药大辛大热,善于温经散寒,通痹解凝,为常用之品,但因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故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上,以减其毒。

朱老常以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应用,认为川乌温经定痛作用强,草乌治疗痹痛的功效著,故凡寒邪较轻而体质弱者用制川乌,较重者用生川乌,重症川、草乌并用。

其用量则根据病人对乌头碱的耐受反应程度,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由3~5g开始,逐步加至10~15g。

对于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痛甚者,朱老常用许叔微《本事方》中的麝香丸治疗,常获迅速止痛之效。

该方由草乌、地龙、黑豆、麝香等药物组成,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7~14粒,每日1~2次,黄酒送服,多在3~5日内痛止肿消。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1. 附子热病耗伤心力,投以附子强心朱老用附子之标准:1)舌淡润胖嫩2)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3)面色苍白4)汗出,四肢欠温5)小便色清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同时兼见有高热神昏、烦躁脉数、等症状亦当用附子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碱,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泌尿系结石方中少佐附子3~5g有增强排石的作用风寒湿痹用附子者多,但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者,此时常配伍苍白术、黄柏、蚕砂、忍冬藤、萆薢、薏苡仁,一方面是因为湿邪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当借附子之辛热通阳,但风寒湿痹须大剂量(15~30g)而风湿热痹仅需小剂量即可(3~6g),这一点和江尔逊老先生于三仁汤中加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地黄饮子里面加少量附子就有点少火生气的意思)2.苦参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功效与黄连龙胆相近但“其苦愈甚,其燥尤烈”。

1)用于痢疾、伤寒治疗下痢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由湿热壅滞所导致的痢疾可用苦参与木香或黄连相配伍2)用于心律失常炙甘草汤+苦参(此时苦参量应大15~20g,其余情况6~9g为宜)3)用于湿疹常以苦参配白鲜皮、徐长卿、紫草、丹皮、蝉衣、黄柏、赤芍、土茯苓、甘草治疗急性与亚急性湿疹痒者加夜交藤渗出物偏多者加苍白术薏苡仁食鱼虾海鲜发作者加紫苏芦根干燥者加生地4)用于外阴湿痒朱老常以苦参配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艾叶、雄黄做洗剂(每次10min )5)用于湿热所致的梦遗以及泌尿系感染6)用于乳糜尿脾肾不足,湿热下流孙一奎《赤水玄珠》端本丸:柴胡、黄柏、葛根、半夏、苦参、牡蛎、煅白螺丝壳3.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外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的吸收有特殊功效1)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有一点类似于悬饮张介宾:“白芥子消痰癖,除胀满极速。

”(白芥子的行气之功?)2)结节病西医:一种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中医:痰核(朱丹溪:“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

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

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

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问题1 益肾蠲痹丸的研制思路和药物配伍有哪些深意呢?朱良春:痹证的治疗原则,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

如果初起或病程不长,风寒湿痹,当以温散、温通为正治,湿热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

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久病耗伤气血津液,就多错综复杂,比如说久病多虚,久痛入络,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如此则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

应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基本指导思想。

我们体会到,痹证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就是一开始初起,也要充分顾护正气。

我提出“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

益肾壮督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正胜邪却。

蠲痹通络,多辛温宣散,走而不守,药力难以持久。

通过益肾壮督,使药力得以加强,疗效巩固。

“益肾壮督”有两个意义:一是补益肝肾精血;二是温壮肾督阳气。

阴充阳旺,自然可以驱邪外出,也可御敌不致再侵,何来反复发作?筋强骨健,必然关节滑利,客邪不会留注不去,痰浊瘀血无由而生,何患顽痹缠绵不愈?故益肾壮督是痹证治疗中首要考虑点,如此可使痹症迁延难愈的痹症得到根本的治疗,当然,“益肾壮督”仅仅是扶正固本,以利驱邪的重要治法,顽痹也并非仅用一法而治,而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两种、三种或者更多的方法合用,疗效才好。

比如“益肾蠲痹丸”就是融汇了益肾壮督、养血祛风、散寒除湿、化瘀通络、虫蚁搜剔诸法于一炉而组方遣药的。

过去认为类风关的骨质破坏是不可逆性的,但通过病理模型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中药“益肾壮督”治本、“蠲痹通络”能阻止骨质破坏的进展,并使其大部分得到修复。

除了少数患者原来有胃病的,吃了此药后胃有点胀,极个别过敏的病人吃了后有皮肤瘙痒感,这两种情况,胃不舒服的可加一点徐长卿、凤凰衣,徐长卿15克,凤凰衣10克就行了,皮肤瘙痒一般加地肤子30克,白鲜皮30克,瘙痒的感觉没有了,我们还没有见到引起药疹的情况,也没有发现其他副作用。

在2004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检索筛选,认为“益肾蠲痹丸”是当前中成药中唯一有修复骨质损害的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痹病三个主症谈用药经验朱良春
“痹病”是风湿类疾病之总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证。

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导致经脉闭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胶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难以化解,以致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

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

兹就疼痛、肿胀、僵直拘挛三个主证,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用药经验。

一、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

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风痛: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

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

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

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

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

以散剂效佳,每次2g,1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2.寒痛: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

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

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g;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

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道用60~120g,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

或用穿山龙30g,徐长卿15g,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3.湿痛:痛处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

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

湿去络通,其痛自已。

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

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热痛: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

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

黄宫绣《本草求真》明确指出:“历节掣痛,
羚羊角能舒之”。

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

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

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1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拦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肿止痛,缩短疗程。

5.瘀痛: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

常规用药,恒难奏效。

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

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天南星、白芥子之属最为合拍。

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为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

《神农本草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

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异常方面,滑膜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集聚;类风湿因子无论是IgM、l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这些病理变化,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为吻合,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

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二、肿胀
“湿胜则肿”,此为关节肿胀形成之主因。

早期可祛湿消肿,但久则由湿而生痰,终则痰瘀交阻,肿胀僵持不消,必须在祛湿之时,参用涤痰化瘀,始可奏效。

通常而言,“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

二法同时并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疗效。

肿胀早期,常用二妙、防已、泽泻、泽兰、土茯苓等。

中后期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地鳖虫、乌梢蛇等。

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

又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亦可选用。

三、僵直拘挛
僵直、拘挛乃痹病晚期之象征,不仅疼痛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有时生活不能自理,十分痛苦。

此时均应着重整体调治,细辨其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颇,而施以相应之方药。

凡关节红肿僵直,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混杂胶结,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方可收效。

药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热止痛,缓解僵挛,如肢节拘挛较甚者,还可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

如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应重用宽筋藤,一般可用30~45g。

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

此外,青风藤、海风藤善于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仅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

伴见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每次3g,1日2次,收效较佳。

以上诸证在辨治时,均需参用益肾培本之品,药如熟地黄、仙灵脾、仙茅、淡苁蓉、补骨脂、鹿角片、鹿衔草等,始可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