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娲补天 拓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15女娲补天》教案

新2024秋季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5 女娲补天》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女娲的勇敢、智慧和为民造福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体会女娲的勇敢、智慧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及其所表达的主题,体会女娲的勇敢、智慧和为民造福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女娲补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女娲补天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2.生字新词卡片。
3.相关神话故事书籍或资料。
五、第一课时(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古代神话故事的了解。
2.播放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女娲是谁吗?她为什么要补天?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吗?(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跟读、识记。
对于难读、难记的生字新词,教师可提供多种识记方法,如组词、造句等。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女娲为什么要补天?2.女娲补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女娲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成功补天的?4.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的灾难情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课文原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来,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女娲补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娲、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课件逐一出示:(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第15课《女娲补天》精品配套练习(基础+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再后来,奶奶央求人家给她写个模板,她就依葫芦画瓢地学会了写这八个字。
从此以后,她每半个月就给远在新疆的儿子写一封报平安的家信,这一写就是一辈子。
有一年,老家大早,庄稼颗粒无收;有一次,奶奶出门寄信,回来的路上突遭暴雨,摔得满身泥,回到家就高烧了一天一夜;还有一年,父亲的大哥为了改善家里的伙食,出外打猎被野兽攻击、抢救无效,猝然离世……而奶奶给父亲的信中却依然是那八个大字:“家里都好,安心工作。”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 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特殊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 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15《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4.相机梳理学生汇报的内容。
5.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简述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字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句。
3.概括汇报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简述《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
教学
反思
四、总结谈话,扩展阅读
1.出示关于女娲的其他神话故事:《女娲斩康回》《女娲的传说》。
2.谈话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了解关于女娲的其他神话故事。
2.课外继续阅读。
激发学生对神话进一步的阅读兴趣。
板书
设计
15女娲补天
天破地裂 —— 捡五色石 —— 炼石补天 —— 杀龟撑天 —— 杀死黑龙 —— 堵塞洪水 —— 天地恢复平静
课题
《女娲补天》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老师
教龄
2年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冒险补天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课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课文情节生动,处处充满神奇。精美的插图充分展示了女娲美丽善良、勇敢坚定的形象。
本课的阅读提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跟着阅读提示的指引去学习,能更好地发挥阅读、迁移能力。
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能帮助我们明晰“从哪里开始教”。在把握主要内容上,经过三年级“段落的理解与概括”,以及本单元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把握一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些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去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更多的是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女娲补天文言文答案

女娲补天文言文答案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见于《史记·补三皇本纪》及其他古籍。
故事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个故事进行详细的解析。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变化有着深深的敬畏和好奇。
他们认为,天地是由神明创造的,而人类则是神明的子孙。
在这些神明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用水和泥土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了人类生命。
在女娲创造人类之后,有一天,天空突然破裂,大地出现了巨大的裂缝,猛兽出没,疾病流行。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
女娲看到这种情况,心生怜悯,决定采取行动,拯救人类。
女娲决定用五彩石来补天。
她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五彩石。
她将这些石头熔化,然后一点一点地修补天空的裂缝。
在这个过程中,她还砍伐了巨龙之足,用来支撑天空,防止其再次破裂。
经过女娲的努力,天空被修补得完好如初,大地也恢复了平静。
人类终于摆脱了灾难,对女娲的拯救之恩感激不尽。
自此以后,女娲被人类奉为神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之一。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之作。
它表达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对于人类生存的关切。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崇尚仁爱、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读这个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神话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人类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本教学设计以“神话故事”为主题,通过《女娲补天》这一经典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入:教师播放《女娲补天》动画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故事:教师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冲突设置以及高潮部分。
女娲:智慧、勇敢、善良的女神,为了拯救人类,不辞辛劳地补天。
伏羲:女娲的哥哥,英勇善战,为了人类与水神展开激战。
天帝: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为了私利想破坏人间和平。
人们:遭受灾难的人们,在女娲的帮助下重建家园。
《女娲造人》拓展阅读: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天地间自从有了勤劳智慧的人类以后,大地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气,更加美丽。
不幸的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
共工惨败,他又恼又羞,像头发了疯的狮子,一头对着不周山撞去。
这一撞非同小可,不周山顿时崩塌下来,把一根撑天柱给撞断了。
要知道,天本来是由四根柱子支撑着的,这一下还了得,只听到轰隆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西北角的半边天倾塌下来,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大地也被震出竖一道横一道的大裂缝。
一时,江河横溢,山石崩飞,森林燃烧,野兽跑出来残害人类,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天神女娲——这位人类的创造者、慈爱的母亲,看到这情景,十分痛心。
她决心把天地重新修补起来,让人类平安幸福地生存下去。
女娲拣来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放在一个大坑里,燃起芦柴烧炼。
五彩石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一挥手,石浆就飞上天去,把天的窟窿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再塌落下来,又到大海捉来巨龟,斩下龟足,用来替换天柱把天撑起来。
接着,女娲用芦苇烧成的灰,把喷涌出洪水的地缝堵塞、填平。
最后,她奋勇杀死兴风作浪的水怪黑龙。
那些恶禽猛兽,纷纷逃回山中,再也不敢到处流窜,伤害人类了。
天地恢复了平静。
由于这一次震动,天朝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往那个方向滑下去。
地面也西北高耸,东南低沉,地上的江河都向东南方向流去。
因为日月星辰的运行,大地从此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和白天黑夜的区分。
因为江河的不断流动,滋润了两岸的大片土地,草木繁茂,五谷丰登,人类获得了新生。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永远怀念着这位仁慈的母亲——女娲,传颂着她的伟大功业。
四年级语文上类文(拓展)阅读-第4单元-15 女娲补天(含答案)-部编新教材

类文阅读-15 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神农有个透明的水晶肚子,吃了什么东西,有什么反应,从外面看得清清楚楚。
神农便亲自品尝百草,寻找能为人们解除病痛的草药。
神农来到一片草木枯黄的平地,看到一群鸟雀在一大片枯草上不停地啄食,便摘了几粒吞下肚。
没有异常的反应,反而觉得饥饿感减轻了。
神农高兴地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让人们把这些种子种下去,等它们的叶子变黄时再把种子采下来吃,可以充饥。
烈日(严严炎炎)的中午,神农背着药袋在野地里尝药。
他看见一种开着小红花的小草很可爱。
它的叶子油(呼呼乎乎)的有小小的硬(刺剌),难以下咽。
他又刨出小草根,尝一尝,甜丝丝的,看看肚子,没什么不良反应。
一会儿,神农觉得先前被太阳晒得热辣辣的感觉减轻了,喉咙中原来“呼噜呼噜”的响声没有了。
饥(渴喝)交加的神农高兴地采集了许多草根大嚼起来,不一会儿,他的鼻子出血了。
神农想了想,明白这种草根少吃可以治病,多吃会有不良反应。
他回去后赶快向人们介绍了这种草,为它取名:“甘草”。
神农每天出去尝草,他尝出了许多能吃的粮食种子,尝出了能治病的药草,还尝出了许多有毒的草。
人们在神农的指导下渐渐能辨别出许多植物的性状。
神农最后一次尝的是一种开着小黄花的草。
神农吞下草后,肚子剧痛,人们看见他的肠子一节一节地断裂腐烂。
神农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诫人们:“这种草有剧毒,不能治病。
记住,叫它‘断肠草’,告诉后人……”神农死了,他为人们尝百草而死的功绩,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选自《中国神话故事》)1.在文章括号中选择正确的字词。
2.仿写词语。
例如:热辣辣、甜丝丝、、3.文章结尾省略号表示()A.说话断断续续。
B.语言的中断。
C.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D.静默或思考。
4.神农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5.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神农一样的人?说说他们是怎么奉献的?【参考答案】1.炎炎乎乎刺渴2.气冲冲、软绵绵、笑眯眯3.C4.神农发现了许多能吃的粮食种子、解除病痛的草药和有毒的草,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
女娲补天阅读题

女娲补天阅读题一、字词理解类(5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女娲(wā)轰隆隆(lōng)塌下(tā)B. 燃烧(rán)挣扎(zhá)冶炼(yě)C. 露出(lù)传颂(sòng)窟窿(kū long)解析:A项中“轰隆隆”的“隆”应读“lóng”;C项中“露出”的“露”在这里应读“lòu”。
所以正确答案是B。
2.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炼”在“冶炼”中的意思是()A. 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B. 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精美解析:“冶炼”是指用焙烧、熔炼等方法,从矿石中提炼出所需要的金属等,这里“炼”的意思是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答案为A。
3.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创造 - ()解析:“创造”的意思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其近义词有“制造”“创建”“创立”等,这里可填“创建”。
4.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解析:“危险”表示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反义词为“安全”。
5.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窟窿解析:通常表示窟窿的量词是“个”或“处”,这里填“个”比较合适。
二、内容理解类(10题)6. 女娲补天的原因是什么?解析: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7. 女娲在补天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解析: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然后她又把芦苇烧成灰,用来堵住地缝。
8.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解析:女娲把炼成的石浆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9. 文中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解析:文中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有“拣”“燃”“熔”“装”“端”“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一)
女娲造人
女娲是个神通广大的女神。
天地开辟后,她看着四周的原野,觉得十分单调,总想添点什么。
有一天,女娲来到一条小河边洗脸,河水照出了她的身影。
她灵机一动,想让水中的影子和自己一起走动。
大雨过后,河边的土变成了泥浆,女娲顺手抓起一团黄泥,搓成娃娃样子的小东西,放在地上,谁知一接触到地面,泥人就活了起来,变成了蹦蹦跳跳的小人,喊着:“妈妈!妈妈!”跑到女娲身边。
女娲高兴地给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这便是人。
她对自己动手做的小人儿很满意,因为她再不感到孤独。
于是。
她继续工作着,一心想让更多的生命来到大地上。
后来,女娲发现了一个快捷的方法,她取来一根枯藤,伸入泥潭里,把搅浑了的泥浆向地面上挥洒,泥点儿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儿。
女娲不停地工作,她越来越感到辛苦。
突然,一个小人儿问:“我们能自己造自己吗?”女娲异常高兴,就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
男人和女人结合就能孕育新人,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
就这样,人类便不断绵延,一天比一天多。
他们三五成群,走向森林,走向田野,大地上到处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1.女娲是怎样造出人类的?在文中相关内容下画“____”线。
2.读了文章,你认为女娲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材料(二)
后羿射日
传说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
神话说,尧的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因为天气酷热,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
他从肩上解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所以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
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①用“____”画出描写后羿射日动作的词语。
②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后羿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材料(三)
大禹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年。
这十年里,他四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到家门口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1.第1段,禹为什么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画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禹治水的________ 很大。
2.第2段中,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艰辛?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禹治水采用的“疏导的办法”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