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试验检测报告

合集下载

桥梁检测报告(右幅)

桥梁检测报告(右幅)

G11 鹤大公路— K501+545 —得力村中桥(右幅)桥梁按期检查报告桥梁按期检查结论及技术建议桥梁名称K501+545- 得力村中桥(右幅)检查单位检测时间主要病害及原由1、主要病害为:(1)主梁掉角(2)主梁间铰缝沙浆零落(3)桥墩、桥台水迹(4)桥面横向贯穿裂痕(5)伸缩缝拥塞(6)防撞墙裂痕2、病害成因剖析:(1)主梁掉角:初步剖析因为混凝土浇筑后保养不好,棱角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大量汲取,以致混凝土水化不好,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出现混凝土掉角现象。

(2)主梁间铰缝沙浆零落:空心板梁铰缝,多为干砌沙浆填补与预制梁粘结性不好,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以致其零落。

(3)桥墩、桥台水迹:初步剖析因为桥面伸缩缝止水带损坏,桥面积水经过伸缩缝下渗至桥墩、桥台惹起的。

(4)桥面横向贯穿裂痕:初步剖析是因为主梁缩短徐变惹起桥面连续处主梁横向贯穿裂痕。

(5)伸缩缝拥塞:平时保养不实时所致。

特别检查结果1、抽检构件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度等于1。

2、实测线形、横向和纵向坡度均知足规范要求。

技术状况评定1、全桥技术状况评分为,等级为 2 类。

2、上部结构评分为,等级为 2 类;下部结构评分为,等级为 2 类;桥面系评分为,等级为 2 类。

技术建议(1)依照《公路保养技术规范》( JTG H10-2009 )中要求需进行小修。

(2)修复主梁掉角。

(3)修复主梁间铰缝沙浆零落处。

(4)修复桥墩、桥台处水迹。

(5)修复桥面横向贯穿裂痕。

(6)清理拥塞的伸缩缝。

(7)修复防撞墙裂痕。

目录1 桥梁概略 (1)桥梁概括 (1)基本概略及主要技术指标 (1)2 外观检查 (2)构件编号方法 (2)上部结构 (3)下部结构 (5)桥面系 (7)3 特别检查结果 (10)混凝土强度检测 (10)线形丈量 (10)3.2.1 桥梁测点选用 (10)3.2.2 桥面线形丈量 (11)4 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 (12)5 病害成因剖析 (15)主要病害 (15)病害成因剖析 (15)6 结论及建议 (16)外观检查结果汇总 (16)特别检查结果 (16)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16)结论与建议 (16)附录 A. 桥梁基本状况卡片 (18)1桥梁概略1.1 桥梁概括K501+545-得力村中桥(右幅)位于鹤大公路 K501+545 处,该桥完工于 2008 年 10 月,设计荷载为公路 -Ⅰ级,桥面铺装为混凝土,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为桩柱式桥墩,轻型薄壁桥台,钻孔灌输桩基础,桥面横向部署为 0.75m 防备栏杆 +10.5m 行车道 +0.75m 防备栏杆,桥跨部署为 3×13m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全长。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现场检测和室内分析,对某座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实验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无损检测、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以全面掌握桥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状况。

二、实验对象及环境实验对象:某市某桥梁,全长120米,宽20米,单跨结构,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实验环境:晴朗,风力适中,温度15-25摄氏度。

三、实验方法1. 外观检查- 对桥梁整体外观进行检查,包括桥面、桥墩、桥台、伸缩缝等部位。

- 观察并记录裂缝、剥落、变形、腐蚀等病害。

2. 无损检测- 使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桥梁混凝土构件进行无损检测,评估其内部质量。

- 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桥梁结构温度场,分析其热应力分布。

3. 静载试验- 在桥梁指定位置进行静载试验,加载重量根据桥梁设计荷载确定。

- 测量并记录桥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内力、位移等参数。

4. 动载试验- 使用激振器对桥梁进行动载试验,测量其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态参数。

- 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评估其抗振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检查- 桥面、桥墩、桥台等部位存在少量裂缝,但未发现严重病害。

- 伸缩缝工作正常,无异常现象。

2.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桥梁混凝土构件内部质量良好,无较大缺陷。

- 红外热像仪检测结果显示,桥梁结构温度场分布均匀,热应力较小。

3. 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过程中,桥梁变形和内力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整体结构稳定,无异常现象。

4. 动载试验- 动载试验结果显示,桥梁自振频率和阻尼比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抗振能力良好,可满足正常使用需求。

五、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桥梁结构健康状况良好,承载能力和安全性满足设计要求。

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对桥梁进行外观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裂缝、剥落等病害。

2. 加强桥梁养护工作,确保桥梁结构长期稳定。

3. 关注桥梁动力特性,防止桥梁发生共振现象。

六、实验总结本次桥梁结构检测实验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全面评估了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

桥梁质量评估实验报告(3篇)

桥梁质量评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质量的保障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

为了提高桥梁质量,确保桥梁安全,本研究采用多种质量评估方法对某座桥梁进行质量评估实验。

本实验旨在验证不同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为桥梁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桥梁质量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评估方法的有效性;3. 为桥梁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桥梁结构图纸、现场检测数据、桥梁质量评估标准等;2. 实验设备:全站仪、水准仪、裂缝测距仪、激光测距仪、传感器等。

四、实验方法1. 数据采集:采用全站仪、水准仪、裂缝测距仪、激光测距仪、传感器等设备,对桥梁结构进行现场检测,获取桥梁的几何尺寸、变形、裂缝、挠度等数据。

2. 质量评估指标:- 几何尺寸:主要检测桥梁的线形、平面位置、高程等指标;- 变形:检测桥梁的挠度、倾斜等指标;- 裂缝:检测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等指标;- 挠度:检测桥梁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变化;- 材料性能:检测桥梁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等指标。

3. 评估方法:- K-means聚类法:根据桥梁监测数据,对桥梁质量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别数据的特点,为桥梁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将桥梁质量评估指标分解为多个层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从而得出桥梁质量综合评分;- 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桥梁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模糊量化,构建模糊评价模型,对桥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K-means聚类法:根据实验数据,将桥梁质量分为三类:优、良、差。

其中,优良类桥梁占比例为60%,较差类桥梁占比例为20%,一般类桥梁占比例为20%。

结果表明,该桥梁整体质量较好,但仍存在部分质量较差的桥梁。

2. 层次分析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桥梁质量评估指标的权重,其中几何尺寸权重为0.25,变形权重为0.30,裂缝权重为0.20,挠度权重为0.15,材料性能权重为0.10。

桥梁检测报告三篇

桥梁检测报告三篇

桥梁检测报告三篇篇一:桥梁检测报告1工程概况XXXXXXXXXX桥上部结构为16跨混凝土简支双T梁桥,单跨XXm,主桥全长XX6m,桥面宽8.5m,下部桥墩采用两头带圆弧端的矩形墩,桥台采用矩形实体式桥台。

该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投入使用,由于该桥设计资料已丢失,加上年久失修,在此试验之前已经被评定为危桥。

受XXXXXXXXX的委托,XXXXXXXX有限公司承担XXXXXXXXX桥梁的荷载试验检测工作。

20XX 年4月26日进场,20XX年4月29日完成现场测试,20XX年5月20日完成资料处理和报告编制。

XXXXXXXXXX桥立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照片如图1-2所示。

图1-1XXXXXXX桥立面示意图图1-2桥梁照片试验标准、规范及依据1、《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XX);2、《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XX-20XX);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XX);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XX);5、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报批稿),交通部公路科研所,20XX年;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XX);7、公路桥梁部件状态评定细则(讨论稿),交通部公路司,20XX年;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XX),20XX年检测内容及仪器1.1检测内容本次检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全桥外观检测、静载试验检测和动载试验检测。

1.1.1外观检测1、表观缺陷检查;2、混凝土强度检测;3、碳化深度检测4、钢筋锈蚀检测;5、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1.1.2静载荷载试验1、检验主梁结构最大正弯矩截面正截面强度;2、检验主梁结构最大挠度控制截面竖向刚度。

1.1.3动载荷载试验max,对数衰减率δ与阻尼比ζ;(1)结构振动的最大振幅值A(2)结构振型的测定,结构的固有频率0f;(3)汽车不同运行速度时的冲击系数 。

桥梁及附属物检测报告

桥梁及附属物检测报告

桥梁及附属物检测报告
(首页)
共页第页委托单位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样品编号
工程部位委托人
建设单位联系电话
设计单位委托日期
施工单位检测日期
监理单位施工日期
检测类别环境条件
检测机构地址
检测设备
工程概况
检测项目
判定依据
结论
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盖章)
签发日期:年月日批准:审核:主检:
外观质量检测原始记录
共页第页工程名称委托编号
样品名称样品编号
规格型号样品状态
检测依据环境条件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设备状态
检测内容
部件编号部位病害种类
病害描述
(位置、范围)
病害数量
照片
编号
说明
校核:主检:检测日期:。

桥梁检测与试验实验报告

桥梁检测与试验实验报告

《桥梁工程检测技术实验报告》试验一:小钢梁应变、挠度试验一、试验目的通过小钢梁试验,熟悉应变、挠度测试仪器和掌握相应的测试技术。

二、试验内容1.掌握应变计、应变仪和百分表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用位移计测量梁的跨中截面在各级荷载下的挠度值,绘制荷载—挠度的关系曲线,验证理论的计算挠度值。

3.用应变计量测梁的纯弯段上、下缘的应变值,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

三、试验梁尺寸及试验方法1. 受弯试验梁尺寸见图1。

图1 受弯试验梁尺寸 (尺寸单位:mm)2. 实验设备①小钢梁与法码②磁性表架与大行程百分表③电阻应变片、数据采集仪DH3818④钢尺、铅笔等3. 实验方法①一个班(40人左右)可分四组,每组10人左右的规模方式进行。

②试验在试验台座上进行,用法码和支撑系统组合成加载系统,进行两点加载,加载位置a、b由各小组自己确定。

③通过数据采集仪对荷载、应变和挠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用百分表量测挠度。

4.试验步骤①根据自己选定的a、b,安装加载系统,计算各级荷载下理论的变形和应变值。

②正确连接应变片与应变仪,安装百分表。

③进行仪器调试,调试好后正式进行试验。

④未加荷载前读出应变计、位移计。

⑤试验分四级加载,每次加荷维持3~5分钟后,再读取应变仪和位移计的各级读数。

⑥最后进行卸载,读取最终读数。

⑦整理试验器材,处理数据结果,完成试验报告。

四、试验资料整理1.材料力学性能、荷载分级及实测数据(1) R235钢材弹性模量= 52.110⨯MPa选定85,640a mmb mm==(2)实测数据汇总表2.绘制实测及理论荷载—挠度曲线(实测值与理论值在同一坐标系下反映)答:计算实验数据,各级荷载下的实测及理论挠度见下表(卸载后回零不计入表格中):注:理论挠度12()23a b bab FEIω+=+,其中420101666.67()12I mm⨯==。

由此绘制实测及理论荷载—挠度曲线如下:3.绘制实测及理论荷载—应变曲线图(实测值与理论值在同一坐标系下反映)。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

桥梁静载检测报告目录一、报告概述 (2)1.1 报告编制依据 (2)1.2 报告编制要求 (4)1.3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4)二、工程概况 (6)2.1 桥梁基本情况介绍 (7)2.2 工程地质与荷载条件分析 (7)2.3 桥梁结构体系介绍 (9)三、静载试验方案 (10)3.1 静载试验目的与意义 (11)3.2 静载试验方法选择 (12)3.3 静载试验设备选型与校准 (14)3.4 静载试验测点布置原则 (14)3.5 静载试验加载策略制定 (15)四、静载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17)4.1 静载试验过程记录 (18)4.1.1 加载过程监控 (19)4.1.2 数据采集与记录 (20)4.1.3 安全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21)4.2 静载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22)4.2.1 荷载位移曲线绘制 (23)4.2.2 结构性能鉴定与评估 (25)4.2.3 结构损伤分析与处理建议 (26)4.3 静载试验结论汇总 (27)五、结论与建议 (27)5.1 静载试验结论 (29)5.2 工程建议 (30)5.3 后续监测与维护计划建议 (30)六、附件 (32)6.1 静载试验数据表格 (33)6.2 相关试验报告及证书 (34)6.3 工程照片及现场记录 (34)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某座桥梁的静载检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评估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

检测工作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采用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

报告首先介绍了桥梁的基本情况,包括桥梁名称、位置、结构形式、建设年代等。

详细描述了检测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

在检测结果分析中,重点关注了桥梁结构的应力、应变、挠度等关键参数,并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报告还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对桥梁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该桥梁结构安全可靠,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道路桥梁实验报告

道路桥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道路桥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

2. 掌握道路桥梁材料的性能和测试方法。

3.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道路工程材料实验(1)水泥标准稠度测定(2)水泥强度试验(3)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4)混凝土抗压试验2. 桥梁工程材料实验(1)钢筋抗拉试验(2)木材力学性能试验(3)桥墩基础材料实验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 道路工程材料实验(1)水泥标准稠度测定:采用维卡仪测定水泥标准稠度,实验数据如下:水泥品种:P.O 42.5实验次数:1标准稠度:28.5mm(2)水泥强度试验:采用水泥强度试验机测定水泥强度,实验数据如下:水泥品种:P.O 42.5实验次数:3抗压强度(3d):20.5MPa抗压强度(28d):45.2MPa(3)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采用马歇尔试验仪测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实验数据如下:沥青混合料类型:AC-20实验次数:3马歇尔稳定度(kN):8.2流值(0.1mm):16.5(4)混凝土抗压试验:采用混凝土抗压试验机测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实验数据如下: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实验次数:3抗压强度(28d):29.5MPa2. 桥梁工程材料实验(1)钢筋抗拉试验:采用钢筋抗拉试验机测定钢筋抗拉强度,实验数据如下:钢筋等级:HRB400实验次数:3抗拉强度(MPa):510(2)木材力学性能试验:采用木材力学性能试验机测定木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实验数据如下:木材品种:松木实验次数:3抗弯强度(MPa):10.5抗剪强度(MPa):2.5(3)桥墩基础材料实验: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机测定桥墩基础材料的抗压强度,实验数据如下:材料类型:碎石实验次数:3抗压强度(MPa):30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道路桥梁实验,我们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道路桥梁材料的性能和测试方法,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明黄河公路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二0一0年三月一、省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与评价总报告二、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一分册——主桥箱梁腹板裂缝检查三、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二分册——主桥箱梁横隔板裂缝检查四、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三分册——主桥桥面系及支座等病害检查与主桥桥墩及基础裂缝检查五、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四分册——引桥桥T梁及横隔板病害检查六、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五分册——引桥桥面系及支座等病害检查与引桥桥墩及基础病害检查七、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六分册——主桥特殊检查、引桥特殊检查与水质分析八、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九、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第八分册——结构检算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1 检测方法 (1)2 结果判定方法 (1)3 检测结果 (1)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1工程概况 (3)2试验目的 (3)3 试验方法 (3)4 试验结果 (4)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1 检测方法 (8)2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8)3、检测结果 (9)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1 检测方法 (10)2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10)3、检测结果 (11)东明黄河公路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二0一0年三月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1 检测方法采用现场打钻扩孔判断法,先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在定位好的位置上打孔,并根据打孔情况来判断灌浆状况。

2 结果判定方法当电锤钻头打到预应力钢筋侧面是,如果管道没有灌浆,会出现夹钻头的感觉;如果波纹管没有灌浆,电锤打破波纹管时,会有突然进入一段的感觉;当波纹管没有压水泥浆时,用手握住桥面的钢筋,当电锤打到钢筋时会感到明显的振动。

3 检测结果首先采用K2高精度雷达对检测部位进行预应力钢筋扫描定位,图1中十字叉处即为纵向预应力钢筋位置,然后对照部位和探明的深度进行钻孔(如图 2),根据电锤打破波纹管的状况来判断波纹管的灌浆状况,详细检测部位及检测结果见表1。

图1 第64跨顶板雷达扫描图图2 第64跨顶板钻孔图图3 雷达现场扫描照片图4 现场钻孔照片位置测定部位预应力方向饱满程度第58跨顶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上游腹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腹板竖向预应力饱满第59跨顶板横向预应力饱满下游倒角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1号下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第 61跨下游侧1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侧4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1号下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上游腹板竖向预应力饱满上游倒角纵向预应力饱满顶板横向预应力饱满第63跨上游腹板竖向预应力饱满上游倒角纵向预应力饱满顶板横向预应力饱满第64跨上游腹板竖向预应力饱满下游4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上游4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倒角纵向预应力饱满第65跨上游4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下游4号上齿板纵向预应力饱满根据现场检测及评定结果,所测预应力钢筋波纹管灌浆度均饱满。

东明黄河公路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二0一0年三月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1工程概况在本桥加固工程中,所设置的体外预应力是底板束。

主要用于改善箱梁下缘的应力状况,每跨各设20束,采用φj15.24的无粘结镀锌钢绞线。

钢束的拉控制应力采用标准强度的70%,拉力为1276kN。

各跨体外束通过在新增设的横隔板和齿板上锚固,用横隔板预留孔和限位装置固定钢束的位置及走向。

体外束采用5层防护的索体,主要包括钢绞线镀锌、钢绞线表面油脂、钢绞线PE套、钢束HDPE套以及套灌注的防腐油脂。

2试验目的通过测定体外预应力索的实际拉力,确定索有效预应力的降低程度,对桥梁状况评定提供依据。

3 试验方法本次索力测试采用动测法,动测法是最近进行研究的一种索力测试方法,我所依所西部课题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测试方便,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动测法测试时,采用专用的索力测试仪器,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拉索上,以测定索的横向振动;加速度计将拉索的随机振动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电信号经放大后送至动态信号采集系统进行采样并储存;最后根据采集的振动频率推算索力。

本次索力计算不考虑预应力索垂度影响,且假定索两端为铰接,不考虑拉索刚度影响,索力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索拉力,假定沿索均匀分布,并不随时间而变化;m为索单位长度的质量;l为拉索的自由或挠曲长度;f为索的第n阶自振频率;nn为索自振频率的阶数(即拉索长度的半波个数)。

图3-1 索力测试照片4 试验结果本次采用动测法对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加固体外束按10%的比例进行抽检,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传感器布置在横隔板之间或横隔板与限位装置之间,拉索布置及编号情况见图4-1。

图4-1 体外索布置示意图本次检测索力首先通过外观情况确定待检索,在每跨抽取2根以上拉索进行测试,同一拉索选取多个测试部位进行,最后选取一个测试索力值与设计索力对比,可得出索力偏差。

经检测,索力偏差最严重的索有2根,需进行索力补拉,为64跨9号索、65跨5号,索力偏差为36.87%、60.23%;其余测试索力偏差均小于25%。

索力测试结果见表4-1~表4-8,测试波形及频谱图见图1、图2。

索力测试结果汇总表表4-159跨体外索索力测试结果表表4-261跨体外索索力测试结果表表4-462跨体外索索力测试结果表表4-563跨体外索索力测试结果表表4-6序号测试位置拉索编号实测频率值(Hz) 实测索力(KN)12-3912.45 471.4723-3'911.72 405.6833'-4911.72 417.5644-4'911.56 420.0454'-5915.14 805.6061-1'8'26.37 1090.3271'-28'23.44 1019.1082-38'19.53 1126.5165跨体外索索力测试结果表表4-8序号测试位置拉索编号实测频率值(Hz) 实测索力(KN)11-1'1022.71 793.5521'-2109.04 780.5533-3'1017.58 740.6745-61018.31 1001.4956'-71023.19 845.8562-3720.51 1256.6175-6720.02 1232.8483-3'511.48 307.6393'-4510.50 501.15104-4'514.65 507.52114'-5510.50 404.11图1 典型测试波形图图 2 典型频谱图东明黄河公路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二0一0年三月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1 检测方法采用HCJM-5型碳纤维粘结强度检测仪测出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根据荷载值计算出碳纤维的正拉粘结强度,根据规评定碳纤维的工作性。

2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1)计算方法:正拉粘结强度计算公式 f=P/Af —正拉粘结强度,MPa;P —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N;A —钢标准块的粘结面面积,mm²。

(2)破坏形式:①混凝土破坏:混凝土试块破坏,以A f表示。

②层间破坏:树脂与混凝土间复合图层界面破坏以B f表示。

③碳纤维片材破坏:碳纤维片材部破坏,以C f表示。

④粘结失效:碳纤维片材与钢标准块之间破坏,以D f表示。

(3)判定依据:①破坏形式为A f时,施工质量判定为合格;②破坏形式为B f、C f、D f时,如满足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2.5MPa,且其中单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25MPa的要求,施工质量判定为合格;③破坏形式为B f、C f,如不能满足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2.5MPa。

且其中单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25MPa的要求,施工质量判定为不合格,或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加大样本数量重新检验;④破坏形式为D f时,如不能满足每组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平均值不小于2.5MPa,且其中单个试样的正拉粘结强度最小值不小于2.25MPa的要求,应重新制备试样和检验。

3、检测结果根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果技术规程,第一个试块破坏形式为Bf,且正拉粘结强度大于2.25MPa,第二、三个试块破坏形式为Df,且且正拉粘结强度大于2.25MPa,故评定结果为合格。

跨数正拉粘结强度f正拉粘结强度平均值破坏形式评定结果第61跨1 2.513.64B f合格2 3.29D f3 5.11D f图1 标准块粘结固定照片图2 标准块装载拉拔仪照片图3 碳纤维被拔掉后照片图4 现场拉拔试验检测照片东明黄河公路检测报告第七分册(横、纵、竖向体预应力钢束灌浆饱满程度检测)(加固体外预应力的有效预应力检测)(加固粘贴碳纤维的老化现状检测)(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二0一0年三月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检测报告——加固粘贴钢板的老化现状检测1 检测方法采用HCJM-5型碳纤维粘结强度检测仪测出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根据荷载值计算出钢板的正拉粘结强度,根据规评定粘贴钢板的工作性。

2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1)检测标准:混凝土加固设计规(GB 50367-2006)(2)计算方法:正拉粘结强度计算公式 f=P/Af —正拉粘结强度,MPa;P —试样破坏时的荷载值,N;A —钢标准块的粘结面面积,mm²。

(3)破坏形式:1)聚破坏——基材混凝土聚破坏,即混凝土部发生破坏。

——胶粘剂聚破坏:可见于使用低性能、低质量胶粘剂的胶层中。

——聚合物砂浆聚破坏:可见于使用强度水泥,或低性能、低质量聚合物的聚合物砂浆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