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与外交二
美国外交权之争

姓名:彭耀峰学号:3130103174专业:工科试验班(工学)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摘要在美国这样一个体制成熟的国家里面,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几乎贯穿于美国整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时期,两方优势各有不同。
随着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总体来看总统从宪法的半阴影区取得越来越大的外交权,以至于国会主席声称,在外交上,美国的政治制度成为“选举出来的独裁制”。
尽管国会为了争取自己宪法赋予的外交权在不断抗争,但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动荡与危机的社会中,外交主导权或许还将长期站在美国总统的一边。
关键词总统国会外交权制衡美国政治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交由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执掌于联邦法院。
美国立宪者们意在通过权力分享的宪政安排来达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从而避免出现欧洲君主制的暴政政治。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美国这种宪政体制也经历了诸多变迁,这主要体现在立法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外交权力分配问题上。
由于美国司法独立,最高法院不愿意涉及政治问题,因此,总统与国会便成为美国政治进程中的主要博弈者和推手。
而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几乎贯穿于美国整个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总统与国会获得的外交权优势各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总统的外交权在不断上升。
那么为何在美国这样一个体制成熟的国家里面,外交权却分配得这样不明不白,以至于总统与国会为了争夺自己宣称拥有的宪法赋予的权力而吵得不可开交?在孙仲老师的《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美国政治中总统与国会双方争夺外交决策权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国会和总统对于外交权的争夺产生的原因,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一、美国的联邦宪法是高度概括性与总结性的宪法,不可能详尽地解释和分配总统与国会在外交上具体的权力分配,并且由于历史的不断前进,200年前制定的宪法也不可能预知以后在什么方面会造成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二、国父们认为,不管在行政首脑为世袭君主的政府中,授予君主缔约全权如何适当或安全,将此种权力授予任期四年的民选行政首脑则绝非安全和适当①。
美国外交政治

国际恐怖组织,美国这个巨无霸在对付游勇散兵时的招数似乎不总是那么灵光。
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等“无赖”小国的问题,在美国自行做主的干预下,局势反而越来越乱,矛盾越来越激化。
美国逐渐意识到,实力不均衡的对手其实也是很难对付的。
第二,单边主义逐渐失去国内民意的推动。
从历史上看,美国民众对外交政策的态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战争和危机的初期,民意高度一致,支持政府对外政策。
随着战争的延长和伤亡的增加,民意开始分化,反对该对外政策的民意开始增加。
随着美军在伊拉克的阵亡人数逐渐增加,美国社会和士兵家属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反战的呼声越来越大。
第三,布什的外交权利受到制衡,国会不愿再对总统言听计从,开始收回权力。
在布什的第一任期内,在“反恐压倒一切”的形势下,总统与行政当局在对外政策中的权利得到扩充。
同时由于共和党同时控制了白宫和国会,美国政治系统的立法对行政的制衡机制实际丧失效力,国会变成了给白宫的橡皮图章。
随着国内反恐威胁减弱,总统权威下降,越来越多的国会议员,批评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职责布什利用虚假情报,误导美国公众,将美国拖入另一个越战,要求其尽快采取措施,从伊拉克脱身。
2005年3月,布什提名鹰派色彩浓厚的博尔顿出任联合国大使可视为其单边作风的惯性表现,而国会迟迟不予批准。
2005年11月,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行政当局在2006年致力于让伊拉克部队维持治安,为美军的撤离创造条件。
国会的制约使布什在外交上无法像过去那样搞“一言堂”。
最后,共和党内部出现分化。
一部分人开始怀疑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而布什原来最坚定的支持者新保守派也对布什任人唯亲的做法、泄密案的发生不满。
布什收回对迈尔斯夫人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说明一向行事执著的他面对本党压力不得不让步。
日前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以民主党战胜共和党而告结束。
民主党在时隔12年后重新夺回国会参众两院控制权,改变了近年共和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对美国未来两年政局走向无疑将产生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美国国家主义对全球化的影响

美国国家主义对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日益变得紧密联系。
但随着美国政治上的变化,美国的国家主义开始重新崛起。
这种持续的变化,对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
本文将探讨美国国家主义对全球化的影响,包括对全球贸易、外交政策、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贸易美国一直是全球化的旗手之一。
但是,随着美国国家主义的崛起,美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特朗普政府曾经宣布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商品和外国投资。
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些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导致国际贸易的增长放缓。
此外,特朗普政府还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采取强硬的立场,这也对全球贸易带来了影响。
二、外交政策美国国家主义的崛起也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特朗普政府破坏了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基础。
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协议。
这样做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批评。
美国国家主义的外交政策也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其中包括对朝鲜和伊朗的威胁以及与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争端。
这都对全球政治和稳定产生了影响。
三、文化美国国家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文化。
作为美国国家主义的一部分,美国强调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也导致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减少。
例如,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国家艺术与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资金,限制了美国对全球的艺术和文化活动的支持。
这种文化保护主义导致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下降,并有可能影响到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四、社会美国国家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国家主义立场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极化和分裂。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政治的稳定。
在国际上,美国的国家主义立场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全球社会变得更加不安和不确定。
综上所述,美国国家主义对全球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格局,而且影响了全球文化和社会。
针对这些挑战,全球社会需要寻找解决方案,重建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政治斗争与外交手段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政治斗争与外交手段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美国的命运,也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
一、政治斗争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能够获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治斗争的成功。
美国13个殖民地在战争初期一度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各个殖民地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和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莱顿大厦会议是美国独立战争初期的一件重要事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英国政府试图强制殖民地履行“茶Act”(茶叶法案)之后。
各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于此,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恢复其利益与权利。
在此后的几次会议中,各个殖民地开始设法联合起来对抗英国政府。
1775年的第二次大陆会议则作出了“美国联军”的决定,开始保卫自己的利益并进行对英国政府的反抗。
此外,政治斗争中的舆论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公开发表的一些刊物,如《常识》和《自由之声》等,帮助着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舆论战。
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被选为“美国陆军总司令”,他在战争前期得到有力的支持。
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与能力邀请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与战争,进一步加强了政治斗争的力量。
二、外交手段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外交手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776年7月4日,美国代表在费城成立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发表《独立宣言》,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外交信函,宣扬民主、自由和独立的理念。
美国还在欧洲国家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努力争取他国对自己的支持。
经过不懈的努力,美国终于在1778年取得了法国的支持。
法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对美国的独立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此外,美国还和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其中,和荷兰的外交关系尤为重要。
荷兰人民和政府在政治、经济上给予了美国支持,这为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重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政策

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政策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备受关注。
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由三个分立的政府机构组成的制衡制度,而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则是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宗旨的现实主义。
本文将从美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美国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是一种由三个分立的政府机构组成的制衡制度,分别是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这三个机构都有着不同的职能,相互制衡,实现权力的分立和限制。
行政机构主要由总统和内阁构成,负责实施国家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立法机构则是由议会组成,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议会主要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行使预算和税收审批等职能。
司法机构则由联邦最高法院和其他联邦法院组成,主要负责处理联邦法律案件。
美国政治制度的分离和制衡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保证政府的平衡和稳定,并且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但是,这种政治制度也导致了政府的决策速度较慢,难以做出迅速的反应。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政策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政策。
这种政策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制定决策时必须站在国家利益和力量平衡的角度出发,不断扩大和保护国家利益。
美国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重心和优先级。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外交重点是执行孤立主义政策,避免参与欧洲战争。
而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重点转移到了遏制共产主义和推广民主的冷战时期。
在90年代,美国的外交重心又从冷战转向了推动全球自由贸易。
当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围绕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推广民主展开。
美国在多个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联合国、北约等。
同时,美国也通过自身军事实力和外援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
总结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对全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政治制度的制衡和分权体现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
而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各个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重心也不断变化。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读后感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读后感读完关于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的相关内容,就像是看了一场超级复杂又刺激的大戏,而美国就像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戏精”上身的主角。
一、政治:乱中有序还是有序的乱?美国的政治那叫一个热闹。
从三权分立说起吧,立法、行政、司法本该互相制衡,可有时候感觉就像三个小孩在抢玩具,吵得不可开交。
总统和国会之间,今天这个法案吵翻天,明天那个政策互相使绊子。
政党政治更是像一场无休止的拔河比赛,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斗争,有时候真不是为了什么高大上的国家利益,倒像是为了斗气。
就像两个争强好胜的邻居,你说往东我偏往西,结果很多时候政策推行得磕磕绊绊。
不过呢,这种看似混乱的政治体制也有它神奇的地方,这么多年了也还能勉强维持着运转,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乱中有序?但我看更多是有序的乱,毕竟普通老百姓有时候被这些政治闹剧搞得晕头转向。
二、经济:强大又脆弱的巨人。
美国的经济那可是个庞然大物。
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里就像个“老大”,全世界都得听它的。
华尔街那些金融大鳄们,玩起钱来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制造出巨大的财富泡沫,一会儿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也是厉害得不行,像苹果、谷歌这些公司,简直就是科技界的“超级英雄”。
但是呢,这个经济巨人也有它脆弱的一面。
贫富差距大得吓人,富人们住在豪华别墅里,穷人们可能连基本的医疗和住房都成问题。
而且一旦经济危机来临,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人就更惨了,感觉就像一座大厦,外表看起来金碧辉煌,其实地基下面已经千疮百孔了。
三、外交:世界警察还是世界麻烦制造者?美国的外交就更让人捉摸不透了。
它老是号称自己是“世界警察”,到处管闲事。
一会儿跑到中东去打仗,美其名曰反恐,可最后呢?把中东搞得一团糟,自己也深陷战争泥潭。
对别的国家的内政也是指手画脚,好像自己就是全世界的裁判。
这种到处插手的外交政策,有时候感觉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到处惹是生非。
它和盟友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可能就因为一点利益分歧而闹别扭。
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决策美国是如何制订外交政策的

导言美国政治制度与外交决策——美国是如何制订外交政策的?一、一项政策是如何成为法律的?二、分权制下三大系统如何工作第一讲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传统——回顾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外交一、孤立主义与相关原则二、历史的转折第二讲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走向世界的起点一、美国是如何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二、美国与凡尔赛和约第二讲: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一、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外交的一般特征1、美国外交对经济领域非常关注2、美国政府积极干预国际市场竞争3、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美国的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二、胡佛与美国二十年代的经济外交1、重视经济与商业活动2、强调美国应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3、主张美国商业界面对国际竞争时要合作4、主张美国政府要与商业界提供帮助三、反对外国垄断原材料价格1、认为外国垄断对美国经济与消费者造成损害(带有孤立主义倾向的观点)2、英国的史蒂文森法(1)史蒂文森法由来与内容(2)史蒂文森法对美国的影响(3)建立原料储备库(4)评价:其实质是保护美国企业的利润四、形成控制对外贷款投资的政策五、金融界与制造业的矛盾2、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出口3、控制贷款以保护美国贷款五、美国的战争债务政策第四讲罗斯福与中立法一、有关中立法的争论及历次中立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论战2、1935年临时中立法3、1936年中立法、1937年中立法二、1939年中立法与美国国会政治第五讲杜鲁门主义与遏制战略一、杜鲁门政府外交政策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2、美国继续维护雅尔塔体制的困难3、美国国内形势二、凯南的遏制战略与杜鲁门主义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2、杜鲁门主义的理论基础--遏制战略3、再谈杜鲁门主义(这是遏制战略的第一次运用)4、马歇尔计划与遏制战略5、政府内外的不同意见三、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1、冲击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些重要事件2、NSC 68号文件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3、朝鲜战争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形成4、在全球遏制战略问题上的争论5、共和党的态度五总结和评价遏制战略1、杜鲁门时期奠定了以后美国外交和战略的基本原则--遏制战略的地位。
国际政治:解读世界大国的外交政策

国际政治:解读世界大国的外交政策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个大国的外交政策对于国际格局和全球局势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研究并解读一些重要大国的外交政策,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
通过对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的外交政策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之一,美国一直以来在外交上扮演着主导地位。
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围绕着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全球稳定和推动民主自由价值观传播展开。
美国注重维持盟友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同时也在许多地区参与军事行动。
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经济实力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采取了一种非干涉原则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中国注重推动地区合作,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以及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着重于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增强国际地位和保护本国利益。
俄罗斯采取坚定而独立的外交立场,注重发展友好关系并扩大对外影响力。
此外,俄罗斯还特别注重与其近邻国家以及其他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
欧洲联盟的外交政策欧洲联盟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经济和政治联盟。
欧盟在外交政策上强调共同行动和一致性,并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通过发展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开展经贸合作以及参与全球问题解决等方面来实现其外交目标。
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它们仍然努力寻求共同立场并发挥影响力。
结论通过对这些大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国家在推动自身利益、维护国际秩序以及促进全球稳定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战略和做法。
同时,这些大国之间也会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紧张关系,并在某些全球性问题上形成竞争态势。
了解和理解这些外交政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格局、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际合作和平稳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一、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1、“书法无隐”
“书法”: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
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
“隐”即隐瞒。
书法无隐即指史家撰著史书时不会因种种原
因而隐瞒史实、颠倒是非,凭一己之好恶去评价
事件和人物。
“书法无隐”强调的,是指史家记事不隐其
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
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
注、回忆和兴趣。 第三,史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悠长、恢宏的 思考时空和丰富、纷繁的思考对象,而且可以由 此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积极参
与现实的历史运动。
2、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1)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
(2)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
(4)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
三、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
读史同人生修养的关系:
1、中国史学有久远、深邃的人本主义渊源,
例如在正史的书写传统中,史家把形形色色的历 史人物按社会角色序列、事功序列、道德序列分 类立传,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
2.从实践上看。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 术追求上的实践。史学的经世,是一切运用历史 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于现实历史运动的人 们的实践,其中也包括史学家所作的努力。
3.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中国史学上确有曲 笔作史现象的存在,但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 而曲笔历来受到人们的揭露和批评。
4.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 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 。这两种联系,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关 联,即在史学的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上统一起来 。可以这样认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 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体在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中国文
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
( 2)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语言文字和学
术传统都具有自身的连续性。这主要表现在:一
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发生 爆发性的断裂现象”;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 传统从未中断”,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历代的历 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史学家一方面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采取批判
的态度,一方面又对他们倾注着自己的感情,二 者有机结合,使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再现在读史 者的面前,可听其言,可观其行,进而如刘知几 所说,“可以诫世”,“可以示后”。因此史学
对于人生修养有极重要的关系。
2、通过读史而促进和提高人生修养,这在 中国历史上有久远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申叔 时就建议用史书来教导太子修身与立事。
心史观的影响。当然,从整体上看,这些局限性 大多是时代使然,后人应对其作历史主义的分析 。
第三节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一、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1、史学之所以能够经世致用的原因:
第一,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
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
第二,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
6.隋唐至明清,史官除前已有之的起居注官
员,隋唐至宋辽金有著作郎、佐著作郎外,唐五
代宋辽金的史官称监修、修撰、直馆、修国史、
同修国史。元明清以翰林院学士兼任史职,称总
裁、修撰、编修、检讨;另外,清国史、实录、 方略、律例等馆各有总裁、提调、总纂、纂修、 协修。
(二)中国专职修史机构的发展
1.东汉时的兰台和东观,是较早的修史场所。
道义, 而应借事表达史家的善恶褒贬, 并不在于 记叙本身应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一致。
2、秉笔直书
直书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第一,“按实而书”,杜绝“泛论”;
第二,“叙述当时,务在审实”;
第三,“他善必称,己恶不讳”。
二、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
1、信史的四条标准
一是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 二是求信、求真、弃奇的原则; 三是明了史事始末原委并作合理的编次; 四是把握评价史事的准绳。
2.魏、晋时期,开始明确了职掌修史的部门。魏
明帝时,中书省是职掌修史的部门。至晋惠帝时,改
由秘书省职掌修史事务。
3.北齐有时把属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作
著作局)称为“史阁”或“史馆”,这是“史阁
”、“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
4.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皇朝正式设
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历代皇朝的主要
2、重视修史
通过史官、史馆等制度以及私人撰史,中国形 成了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修史传统,并且中国古 人对历史传承文明的意义也有着清楚的认识。这 对中国的文明传承有着重大意义,中国文
反映,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这是中
华文明的一大特点。
二、官修史书的传统
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
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5.元、明、清三朝的主要修史机构,都与翰 林院有一定的关系。元朝设翰林兼国务院,置修 撰官等职,掌修史事宜;明朝的修史机构则由翰 林院兼掌,置各级史馆负责修史;清设置内阁、 翰林院,各司其事,翰林院下置国史馆、起居注 馆,设各级史馆、修实录、史志、起居注。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在长
期的发展中,中国史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
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有重视修史 、追求信史和经世致用等三个方面。
第一节
重视修史的传统
一、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1、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1 )从历史全局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
主要受到“礼”的约束,秦汉以后又受到“名教
”思想的束缚。
其次,中国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其占主导地 位的观点,先是天命史观,后是英雄史观,因而 不可能对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有真正的认识。
再次,中国古代史官和史家对有些历史事件
的记载和判断,大多是“颠倒”的,从而模糊了
事物的本质。
总之,中国古代史家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唯
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
天文历法职掌范围。
4.东汉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
魏明帝时史官称著作郎。晋时,改称大著作,专 掌史任,后增设佐著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 士。
5.唐代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趋于规范 化。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于是著作局 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一)史官制度的发展
1.《周官》、《礼记》等书记载了许多史官
名称,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
等,他们职责不同,如“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史官。春
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有史臣的建置。秦、赵史官,
又有御史之名。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
3.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其后,知
3、史学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还在于史学 有益于人们的蓄德与明道。修身与立事、蓄德与 明道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相同。
第四节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从理论上看,史学的经世以求真为前提,凡 对史事采取轻浮的、曲解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 做法并用以比附现实,既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 ,也失去了史学经世的基础及其本来意义。
三、私人著史的传统
私人著史成就巨大的原因:
1.出于皇命; 2.补史官之失; 3.史家出于发展史学的自觉意识; 4.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所 驱动。
私人史著的特点:
1.贵自得之学,重别识心裁。 2.史家视野开阔,史书内容广泛。 3.大多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4.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 5.创造性十分突出,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2、史学家们为追求信史的目标作出的努力: 第一,不徇人情,坚持实录精神。
第二,正确对待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
的关系。
第三,全面判断国史、野史、家史的价值。
第四,考证前史,祛疑存信。
第五,自觉处理历史研究中的主客体关系,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3、历史局限性
首先,在历史记载方面,先秦时期史官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