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积液的性质不同,CT值也不同
• 血性积液,CT值最高,可达50HU左右; • 炎性渗出液,其内因含有一定量的蛋白,CT值可达20HU左右; • 脑脊液,CT值最低,在0-10HU之间。 • 在进行外伤性脑脊液鼻漏CT鉴别诊断时,最好
1. 选择薄层冠状面扫描技术进行测量,能最大程度的避 2. 免由前颅窝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所造成的伪影。
后而遗漏其他损伤,颅脑损伤多为复合性损 伤。
• 急性硬膜下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 连接薄弱,故与硬膜外血肿比较血肿范围广, 呈新月形。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以下间接征象有助于识 别: ①脑白质挤压征; ②脑室受压变形; ③中线结构移位; ④脑灰白质结合部与颅 骨内板距离增大。
•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 为低密度,可为新月 形或梭形。此期血肿 包膜形成,凝血块液 化,蛋白质分解,血 肿内渗透压增高,血 肿外液体渗入,血肿 逐渐膨胀而成梭形。 增强扫描时血肿壁强 化。血肿壁可钙化。 血肿可再次出血而呈 混杂密度。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下新月密度增 高影,范围大而弥 漫,可跨越骨缝, 可合并有帽状腱膜 下积气。
根据《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试行) 》 之规定, 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为轻伤。
骨膜下血肿:出血于 骨膜与颅骨外板间, 头皮下紧贴颅外板的 新月形高密度结构, 范围小,不跨越颅缝, 占据1块颅骨。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头皮 损伤
颅骨 骨折
浅筋膜血肿
帽状腱膜下 血肿
骨膜下血肿 线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缝分离
脑膜

损伤
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 脑轴索损伤
头皮损伤

颅底骨折HRCT诊断价值

颅底骨折HRCT诊断价值
98
内蒙古中医药
颅底骨折的 HRCT 诊断价值
杨学伶* 李长启* 郝进家*

摘 要: 目的: 探讨 HRCT 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具有明显颅底骨折症状的 60 例患者分别进行 HRCT 和常规 CT 扫描
并就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 例颅底骨折中 HRCT 显示骨折线 47 例,常规 CT 扫描显示骨折线 32 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
著。结论: HRCT 扫描法能大大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关键词: 颅底骨折; HRCT; 常规 CT
中图分类号: R68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0979( 2012) 07 - 0098 - 02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 2006 - 2010 年因头外伤来 我院就诊,诊断为颅底骨折的患者 60 例,其中男 42 例,女 18 例,年龄 16 - 72 岁,平均年龄 38 岁。外伤原因: 车祸伤 38 例, 暴力伤 13 例,坠落伤 4 例,摔伤 5 例。检查时间为受伤后半小 时至十多小时不等。临床表现: 外伤后头痛头晕,有熊猫眼征, 鼻腔流血伴有脑脊液鼻漏 44 例,外耳道流血伴有脑脊液耳漏, 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颞叶脑损伤 10 例,乳 突皮下瘀血,肿胀,压 痛,合 并 舌 咽 神 经,迷 走 神 经,副 神 经,舌 下神经和小脑脑干损伤症状的 6 例。 1. 2 方法: 使用 PHILIPS16 排螺旋 CT 机扫描。全部患者均先 行头颅 CT 常规扫描,层距层厚均 5mm,再以常规 CT 扫描颅底 层面为参考行 HRCT 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听眶下线为基线 向上连续扫描至鞍上池,必要时加扫 HRCT 头颅冠状位。 2 结果

HRCT薄层扫描在诊断颅底骨折中的应用

HRCT薄层扫描在诊断颅底骨折中的应用

技术在颅 底骨折检查 中的优越 性。方法 :对3 例脑外伤病人 先进 行常规C 检查后 ,又 0 T
对 其颅 底进行T扫描
l 例疑有颅 底骨折 ,再行 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 率重建技术 后 ,3 例 患者 均确诊为 2 0
r c n t c i n S h t t a ep U o m a e a c re td a n ssa d a o d m id a n s s e o s r to O t a n h l S k o r c i g o i n v i s i g o i . u ic t
颅 底骨折 。结论 :对疑有颅底骨 折的病人 ,正确而熟练地应用 C T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
分辨率重建 ,能 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
[ 关键词】颅骨 ;骨折 ;体层摄 影 ;X线计 算机
Th p i a in o RCT Th n La e c n i c n q e i he Di g o i 作者简介 e Ap lc to fH i y r S a n ng Te h i u n t a n s s
_
c s swe e da n s d a a ir n a r cu e Co cu in F rt e e p t n swh r u p ce o b a e r ig o e sb sc a ilf t r . n l so : o h s ai t o we e s s e t d t e a e b sc a il r c u e we m u tus a ir n a a t r . f s e HRCT t i a e c n i g tc n q e a d u d r o h g e o u i n h n ly rs a n n e h i u n n e g ih r s l to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额骨多发骨折并额窦积血
中颅窝底及右颞骨骨折
右侧颅骨多发骨折
左顶骨凹陷性骨折
右冠状缝分离病右顶骨骨折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脑外伤所 致的皮层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 和脑肿胀。
脑裂伤(laceration of brain) 是外伤所致 的脑与软脑膜的血管断裂。 由于两者多同时发生,且影像学上不易 区别,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除上述外,于脑白质和/或灰白 质交界区、胼胝体等处见散在小 出血性病灶
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 Normal
诊断:
出血性弥漫 性轴索损伤
车祸伤后昏 迷2小时
MRI:
弥漫性脑水肿:长T1、长T2信号 弥漫性白质损伤:灶状长T1、长T2信
号,可无出血灶
对无出血的弥漫性脑损伤MRI优于CT,尤 其是DWI更敏感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一、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缝分离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X线: 1、颅骨上线状低密度影 2、切线位骨折片凹陷 3、碎裂成多块
骨折线
影像学表现:
CT: 1、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 2、颅缝分离 3、颅底骨折 4、合并颅内脑挫裂伤、血肿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左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血肿、额骨左侧粉碎性骨折
MRI:
早期: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 信号改变,有占位征象
后期:长T1、长T2信号,脑萎缩, 胶质增生
急性期首选CT,亚急性期以后以MRI为 优
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脑挫裂伤CT和MRI对比
右侧额 叶、颞 叶脑挫 裂伤
(早期)
右侧额叶 脑挫裂伤
(中期)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8页
(2)征象 1)直接: 骨折线; 颅缝分离 2)间接: 气颅; 鼻窦可见液平、混浊; 脑脊液鼻漏(筛骨)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1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2页
三、颅内脑外积聚物
—血肿、积液脑室 主要相关于
为锐器伤,并: 头皮裂伤、头皮血肿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气颅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颅内外异物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6页
判别 板障静脉 不规则
对侧可见 终于静脉湖 血管沟 渐细 硬化边 颅骨内板 骨缝 走行 、部位固定 两侧对称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7页
2.颅底骨折 (1)特点 常合并颅盖骨折 多呈线形 常经过微弱处 在前、后颅凹,纵行;在中颅凹,横行 不常合并颅内血肿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6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7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8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1页
(二)硬膜下血肿—运动或冲击伤
1.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以内 (1)分型 单纯型-矢状窦旁顶部桥静脉
静脉窦 皮层静脉 动脉 复合型-脑挫裂伤引发 皮层静脉或动脉出血破入硬膜下腔 与冲击部位相关
第49页
(五)颅内积气
气颅—颅内外交通 硬膜外腔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脑室内 脑内
气体 密度 影像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1页
四、原发脑损伤
脑挫伤/脑裂伤/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穿通伤 脑白质剪切伤 脑干损伤 脑肿胀、脑水肿

脑外伤的CT影像表现

脑外伤的CT影像表现

• 外伤引起。
• 自发性的:
Ø动脉瘤破裂(多见老年人)72%。 Ø动静脉畸形(青年人)10%。
• 脑表面小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 膜下腔内。
• 阻塞脑脊液的流出道出现颅内高压。
• 发病年龄在40-65岁,高峰期为50岁左右。
• 死亡率高,尤其是再出血后死亡率更高。
• 脑沟、脑裂、基底池或脑室内见高密度出血 灶。
• 提示开放性的颅脑损伤,如骨折与窦腔相 通,或者贯通伤。
• 颅脑术后。
• 弥漫性水肿,脑实质密度普遍降低,脑沟、 脑裂变浅甚至消失。
• MRI优于CT,可鉴别细胞毒性水肿和血 管源性水肿。
• 线样骨折。
• 凹陷性骨折。
• 颅底骨折:较难发现,蝶窦积液或积血常 提示有颅底骨折的存在;如果病人有较明 显的颅底骨折症状(如鼻漏、耳漏或者 “熊猫眼”),常规CT是不能除外颅底骨 折,应当进一步检查。
• 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压迫同侧侧脑室,而对侧侧脑 室常扩张。
• 可以跨过硬脑膜反折的地方(硬膜下血肿不能),但 是不能越过颅缝,因为这些地方硬脑膜与颅骨结合很 紧密。• 可以将静脉窦与颅骨分开。源自• 75-95%伴有颅骨骨折。
•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10%为双侧。
• 通常是由于硬膜下间隙内的静脉破裂(桥静脉) 出血;常延伸至大脑纵裂池,但不跨越中线。
脑外伤的CT 影像诊断
• CT是用于评价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甚至优于磁共振。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
Ø出血。 Ø水肿。 Ø骨折。 Ø颅内积气。 Ø软组织损伤。
• 出血位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呈“凸透镜”形。
• 通常是由于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破裂出血发展而来, 因此血肿位置多位于颞顶区。
• 颞骨骨折,是硬膜外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但不是绝对 的。

颅脑CT检查

颅脑CT检查
5.颅脑先天性畸形、脱髓鞘病及变性脑病 CT能显示各种病变,特别是对结节硬化、STURGE-WEBER综合征等含有钙化病变的显示有独特的价值。但其他的病变,CT只能提供部分信息,如多发性硬化,CT仅能显示的1/3病人的病变,而MRI检出病变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准确率几乎可达100%。
了诊断的准确率,自CT应用以来,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说明CT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列情况下有特殊意义:(1)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脑干、颅后窝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比CT敏感;(2)CT平扫亚急性血肿可呈等密度,MRI则呈高信号。
(二) 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颅脑检查技术
(一) 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慢性: 慢性SDH血肿的形态和密度随时间而异 1月:混杂密度,上方可见液平,下方为高密度月牙形 1~2月:血肿可呈梭形,低密度,脑回移位,占位较轻 >2月:低密度,CSF密度 月牙形——直到消失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薄层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高、低、等、混杂密度影
t1高信号t2高信号低信号边缘水肿带消失脑出血t1wit2wi灶周水肿急性颅内出血等信号等或低无恶急性内出血高信号高或低有高慢性高高与水肿之间见低信号条灶周低信号环混合性血肿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硬膜下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硬膜外脑血或三种并存脑室内出血脑室内积血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或脉络丛出血所致ct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颅脑外伤
(head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概述: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trauma)是一种常 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分损伤总数的20%左 右,死亡率居首位。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可立即挽救患者生命。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清楚明了,对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 大,在平片、DSA、CT、MRI等技术中,因 CT具有普及性高、成像快等特点,应为首 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底骨折的CT诊断
*导读:本文介绍颅底骨折的CT诊断。

……
.1直接征象
颅底骨折线的显示,为诊断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可靠依据。

颅底骨折线:多见于鞍背、斜坡、蝶骨翼、岩锥、眼眶壁等处。

在前、后颅凹部的骨折线多为纵行, 在中颅凹者多为横行。

鞍背、斜坡、蝶骨翼处骨折多合并有蝶窦积血。

岩锥部骨折多合并有乳突积血。

眶壁骨折多合并有筛窦积血。

然而,由于颅底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部分颅底骨折病例,在CT检查中难以显示骨折线。

因颅底结构不平,骨折线细微,尤其是筛骨和颞岩、乳突部的骨折线不易完全发现,用高分辨CT和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检
出率。

一般认为,颅骨骨折约占颅脑损伤的15% ~20%,其中颅顶盖骨折伸延到颅底约占20%。

部分学者指出,单纯颅底骨折并非罕见,乃是由于颅底骨折线纹甚为徽细,不易看出,以及X线检查甚少拍照倾底片所致。

此外拍颅底X平片需要一定的特殊体位,而且阳性率发现不高(30% ~ 50% ),因此这也是临床发现颅底骨折较少的原因之一。

由于以上原因, 颅底骨折的诊断仍以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为主。

因而在临床上常常会做出不符合病情的诊断。

自从CT应用到临床以后,由于CT自身的高分辨率,可以发现直接征象骨折线,而且颅底骨折后所出现的一些间接征象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尤为重要。

所以对于颅底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己不困难,临
床工作也发现,对于伴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的颅底骨折病人, CT
检查与临床诊断是相符的。

而对于无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而临床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 CT 检查的阳性率很低。

因此,对于无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而临床上又酷似颅底骨折的病人,要及时做颅脑CT
扫描,以明确诊断。

本组病例总结了前、中、后颅底骨折的临床
诊断与CT 诊断的对比结果,认为CT在前、中、后颅底骨折的诊断上是客观的。

因此,有关其临床诊断与CT诊断的对比上,需进
一步研究。

2间接征象
(1)颅内积气又称气颅,是颅底骨折的重要间接征象,并非颅底骨
折所特有,外伤后颅内积气说明颅内外有了交通。

颅脑CT片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或大脑纵裂旁条状或圆形低密度影,多为分散状。

系颅骨或颅底骨折后,空气自骨折间隙逸入颅内所致。

可随体位
改变而改变,在明确无颅骨骨折的情况下,此征象亦为诊断颅底
骨折的可靠征象。

Davis提出气体进入颅内是通过二个途径, ①球瓣机理:气体因颅内外压力差经创口漏口进入颅内,继而漏口
被脑或脑膜暂时封闭;②倒瓶机理:颅腔如同倒置的瓶子,当脑脊
液流出后颅压降低成负压,气体取而代之。

CT 能充分显示气颅的类型和形态,提示积气的来源。

(2)副鼻窦窦腔及乳突小房积血是颅底骨折的又一个重要间接征象。

(3)颅前窝骨折累及眼眶和筛骨,可使额窦、上颌窦、筛窦积血,
额窦积血表现为额窦内含有气平面,平面下为均匀的血样高密度影。

多为额骨骨折后出血所致。

上颌窦积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颌窦内含有气平面,平面下为均匀的血样高密度影。

筛窦积血:
表现为筛窦腔格被血样密度影所充填, 相应部位筛骨纸板显示
不清,以后组筛窦居多。

此多为筛骨或眼眶内壁骨折后出血所致。

(4)颅中窝骨折累及蝶骨,可使蝶窦积血,蝶窦积血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窦腔内血样高密度影,也可表现为气液平面,平面下亦为血
样高密度影, CT值在50~80Hu之间。

多为蝶骨小翼或斜坡骨折后血液溢人蝶窦所致。

颅中窝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和乳突部,可使乳突小房积血。

乳突积血表现为乳突小房内含有血样高密度影,以单侧居多。

多为岩锥骨折后出血所致。

CT在显示颅底骨折各种征象的同时可以发现并存的其他颅脑损伤,如额、颞、顶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及颅内出血,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了更多的准确信息。

综上所述,熟练掌握颅底骨折后所出现的直接征象和各种间接征象,有利于我们及时判断骨折所处的位置和损伤程度,以便于正
确的指导临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