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_与马丁_特罗教授的对话_邬大光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蕴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蕴摘要:试着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对高等教育及其大众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hrow)在OECD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
在论文中特罗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占适龄人口15%以下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而超过50%则为普及化阶段。
大众化是对有关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精英阶段后高等教育在规模、速度等方面发生的巨变及其所引起的高等教育观念、目标、内容、结构、学术标准、功能、办学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大众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的毛入学率达到15%,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门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内涵(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除了精神文化之外还有物质文化(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制度文化。
大致说来,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变异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告诉我们,教育要受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并为之服务。
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显性的关系,我们对其认识也比较深刻。
但是,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隐性的关系,文化总是潜在的对教育起作用,因此人们不大容易理解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也容易忽视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基于此,有必要转换一下研究的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或许可以扩宽思路,加深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
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道路”——访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

觉是 比较抽象 , 落地 不足 , 有些 概念 或观点 有些牵强 , 甚至与实 际相差 甚远. 最近. 研读 厦 门大学副校 长邬 大光教 授关 于 “ 中外高 等教育 的反差 ” 的学术 报告 , 大 开眼界 。他 从现 象学 、比较教 育学 的视角 对 中外 高等 教育 的差异进行 了详细解读 , 令人叹服 。近
记者 : 真 正 意 义上 的 高 等 教 育 。 在我国 不 过 一 百年 多 的 历 史 。但 一 百 多年 来 , 我国 效 仿 了 多 国 高等 教 育模 式 , 什 么 日本 模 式 、
德 国模 式 、 法 国模 式 、 美 国模 式 、 苏联 模 式
验 找到全 部答案 ,或者 说西方 的经验 只有 局部 的借鉴意义 。不难发现 , 某些在西方看
立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标 杆 。然 而 , 受 不 同 的 时
相 当有 限 。从 选 课 自由而 言 , 即使 国 内一 些
研 究 型 大 学 ,选 修 课 学 分 占总 学 分 的 比例 最多也 不会超过 3 O %。 有 的学 校 从 表 面 上
空 和 环 境 影 响 ,大 学 的 办 学 模 式 在 不 同 国 家 必 然 会 产 生 调 适 和 变 异 ,这 也 是 世 界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经 验 。虽 然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仍 然 处 于 取 法 、学 习 西 方 的时 期 .但 其 所 呈 现 出 来 的 阶 段 性 和 特 殊 性 是 一 个 不 争 的 事 实 。 阶段 性 从 历 时 发 展 的角 度 勾 勒 出 当前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后 发 追
简论我国高等大众教育价值内涵的回归

简论我国高等大众教育价值内涵的回归▍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陈志诚 卢兴华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超过50%时,可以认为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向“普及教育”阶段迈进。
如果仅以此数据为依据,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实现了“大众教育”的目标,并正在向“普及教育”阶段过渡。
然而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理解、实现手段和实行效果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质疑,因而理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探寻我国高等大众教育的价值内涵,有助于争取社会共识,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简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大众教育”理念,但当时的“大众教育”指的是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非学校教育”,与马丁·特罗论述的“教育大众化”概念有较大区别。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理解,可以认为马丁·特罗借鉴了早期的“大众教育”理念,将“非学校教育”普及程度的概念用来论述高等教育的扩张程度。
在高等教育扩张程度的量化上,马丁·特罗使用了“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指的是适龄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率。
根据美国当时的情况,马丁·特罗认为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国家应当在高等教育的政策、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20世纪末,我国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社会各界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逐渐高涨。
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广泛施行,“大众教育”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误区(一)理论理解误区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质是一种论述教育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原本构想是在一种“自发”过程中高等教育自然而然地达到某种规模,并由教育规模的量变引发社会教育政策、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马丁_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_谢作栩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α谢作栩摘 要:本文介绍了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以及此后特罗教授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并对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13-06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 ar 2tin T row ,1926-)博士,在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著,引起了欧美学者,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迄今,他的论著已有日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希伯莱文、法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中文、丹麦文和瑞典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1]1999年,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号角。
国际上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就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核心——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及其影响做一简要评介,以供读者参考、指正。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论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60年代末,在学大学生数超过18~21岁青年人口的一半。
60年代,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也在成倍增长。
[2]规模的扩张引发了高等教育观念、职能、管理、入学与选拔等方面的一系列质变。
值此之际,特罗教授以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接连撰写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
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实践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例如,清华大 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浙江大学则通过开展创新创业 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实践育人理念的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的发展,实践育人理念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贯彻和拓展:
1、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实习、实验等形式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 创新形式,如创客空间、工作坊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问:您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思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 质量,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这种趋势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在很多国家得到了体现。例如,在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众化理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这些国家还通过多样性和创新性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实践证明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和意 义。
问:您认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趋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教育、社会、 经济等多个领域。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策制定者、教 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自己。只有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我们才能逐步解决这个 问题,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谢谢观看
5、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 合,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实践教 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以及注重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 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的思考_林丽娟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的思考林丽娟(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心室助教,福建泉州362000)【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和目标。
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导致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的变化,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建议;【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1)01-0110-03收稿日期:2001-02-02第22卷第1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 .22No .12001年JOURNALOFYULINTEACHE RSCOLLEG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较大的增长。
2000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有较大的发展,到2010年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
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就是要求2010年高等教育应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是,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几年后毕业生人数必然也快速增长,而国家与社会能否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予这些毕业生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又应如何去适应产生的变化?这已成为继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扑面而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他在1973年6月巴黎召开的“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研讨会”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中的问题》一文。
文中按高等教育规模占适龄人口的百分数,他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占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15%至50%的称之为大众型高等教育,超过50%以上时,高等教育就迈向普及型。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江平
OECD30个国家高等教育扩张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之——美国模式
规模扩张方面,前期公、私立高校同步发展,后期以发展公立高校为主
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经费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之——西欧模式
主要特点:
➢ 主要依靠公立高校,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民间力量所 起作用很小
对立与错位 ➢ 将高校扩招等同与实现高等教育大
众化
实际上,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并非来自教育领域内部, 而是由于经济学家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提出。政府把 实现大众化作为明确的目标, 并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 引导大众化 的发展过程, 这是后发外生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点。而早 发内生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正如其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个 自然生长的过程。恰好这时,特罗大众化理论传入我国,这也为我 国的高校扩招奠定了理论基础,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与我国高校扩 招政策一拍即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便不难理解我国学界和政界的 “特罗理论情结”。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内涵、意义及价值
高等教育大众化难点在于农 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重视发展 私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多样化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兼容
并包、去行政化
• 请您批评指正!
1996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变化趋势: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 学杂费年增长率 高等教育经费年增长率
% 70
6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变化趋势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

—— 教学特点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个人关系。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讲授为主辅以 讨论式教学。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 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5.学生的学习经历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也有差异。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
6.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
● 多样性:精英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各高等院校具有较 高的共同标准。大众高等教育标准更加多样化。而普及型高等教育机 构更加多样化,几乎没有共同的标准。 ● 规模和特点: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两千至三千寄宿学生 的小社会。大众高等教育不再是小社会,而是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所 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众高等教育” 的关系:前者涵盖了
后者,且前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后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一 种体系(与精英高等教育相对)。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 (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
1973年,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一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 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 等11个维度的量与质的变化。该理论具体内容如下:
4.课程和教学形式 —— 课程特点
◆ 精英高等教育课程倾向于高度统一和高标准(按培养有教养 的人或称职专家的素质标准来设计)。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倾向于灵活和容易接受,在主要领 域或高校之间更容易流动。(互认学分)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课程间的界限被打破,没有统一的学术 标准和课程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 特罗教授的对话邬 大 光(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大众化理论不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量的理论,而且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一种预警理论,同时也是描述高等教育活动变化的一种理论。
在西方学者眼里, 大众化理论 被认为是一个 学术概念 ,而非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马丁 特罗;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203(2003)06 0006 04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oryThe conversation with Mr.Martin TrowWU Da guang(Resear ch Center of H igher Education Develop ment,X iamen University ,X 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Mass hig her edu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the quantitative theory about scale ex pan s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forew arning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rget.At the same time,it s also a kind of theory w hich describes the chang es of higher education activ i ties.In w estern scholars v iew points,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is an academic term rather than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M artin T row ;mass higher education二战之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之一。
马丁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甫一介绍到我国,就有学者指出 大众化理论是一种误导 。
作为2002年美国富布赖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笔者于2002年9月 2003年6月赴伯克利 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访问研究,有机会见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我们就高等教育大众化话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通过多次与特罗教授的 零距离 接触,笔者对大众化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通过特罗教授对大众化理论的直接解释,自己才感受到大众化理论的 真谛 以及我们过去在大众化理论理解和运用上的失误。
大众化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误导,而是我们对大众化理论理解的偏差造成了某种误导,在自觉或不自觉中 神话 和 泛化 了特罗教授关于大众化理论的概念和内涵,从而也影响了大众化理论的价值。
6 2003年11月第24卷 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 her EducationN ov.,2003Vol.24 N o.6收稿日期:2003 09 01作者简介:邬大光(1957 ),男,辽宁锦州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一、与马丁 特罗教授的对话马丁 特罗教授的大众化理论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指向和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难以真切把握的。
在与特罗教授的多次交谈中,特罗教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作了直接解释,他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他的回答可以修正我们原来对大众化理论的认识,还大众化理论以本来面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以下是整理后的对话录。
问:特罗教授,你在1973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文,于1999年由我们厦门大学高教所的研究人员翻译成中文。
之后,你的大众化理论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你的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许多借鉴意义。
尤其是对你提出的精英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划分标准,中国政府和学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你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者就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应该为20%,而不是15%。
我们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得出5%、15%和50%的划分标准的,你的这个划分标准是否有数学计算的支撑?特罗:这个划分标准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是一种根据事实而进行的逻辑判断,是我根据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一种判断。
数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5%、15%和50%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它们并不代表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你同样可以认为6%、7%属于精英教育阶段,也可以对大众化15%的标准进行新的划分。
问:在你提出这个划分标准之后,在你的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你是否遇到有学者对你的这个划分标准提出不同意见?特罗:没有。
他们知道这个划分标准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克拉克 科尔教授曾引用了我的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
我曾经去日本讲学,日本学者也接受了我的划分标准,他们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了我的理论和划分方法。
问:如果像你刚才说的那样,你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上的意义,那么,你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的意义何在呢?特罗:我是在说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
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
就像你驾车即将进入隧道,在隧道的入口处,你往往会见到一个警示牌,它提示你进入隧道之后,要注意隧道里的新情况。
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是要说明,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我注意到,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们要有所准备。
大众化理论就是提醒你做好准备的一种预警理论。
问: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你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主要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
你认为你的理论和分析对发展中国家,例如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借鉴意义吗?答:我长期在美国和英国大学进行教学和研究,因此对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比较熟悉。
在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对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但西欧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并没有完全按照我的预测发展,因此我在1978年对我过去的分析进行了修正。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修正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由于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不是很了解,我无法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预警。
问: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目标,到200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毛入学率达到15%。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政府是把15%的毛入学率当成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你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这种现象的?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
我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对15%的入学率如此感兴趣,并列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
这也许是由于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是中国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
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肯定会有好处,但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是人力资本研7究的范畴。
我提出大众化是要说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 内部活动 要产生变化。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是一个 自然 的过程,它依赖于教育民主化意识的觉醒,也依赖于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结构。
对于这一点,在我1973年的论文中已经有了说明。
问:中国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许多学者表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尤其是担心大众化会冲击精英教育的水平。
特罗:你们中国不是有大熊猫吗?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大熊猫,花了很大精力,大熊猫在中国保护得很好。
这个现象可以用来说明精英教育。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国家,美国今天的精英教育不是发展得很好吗?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
你刚才告诉我,你们厦门大学高教所的生师比是6 1,厦门大学的生师比是16 1,中国现阶段高校的生师比是18 1。
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的生师比是8 1,这些大学基本上属于精英教育,它们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因为大众化的发展而降低。
但是在这些大学内部,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生比是不一样的,我想你们厦门大学恐怕也会有这种情况。
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经费出现了问题。
我来美国已经几个月,发现整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财政拨款还不到30%,伯克利大学的财政拨款只有28%。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也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你对中国实现大众化有何建议?特罗:现代大学的功能越来越多,过去政府通过拨款对大学的控制也越来越强。
虽然美国目前大学的财政拨款减少,但大学的自主性越来越多,大学的独立性在增强,这对大学来讲,未必是一件坏事。
根据美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大学完全可以在市场中获得支持,大学的融资渠道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美国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拨款、学费、公司和企业捐赠、课题经费等。
现在企业和公司对大学提供的经费越来越多,大学的市场能力在增强。
中国大学的财政状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最近注意到,刚才也听你讲到,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最近发展比较快,我认为这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途径。
美国的私立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日本也很好地利用了私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二、重新认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特罗教授对大众化理论的直接解释,对我们认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马丁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规模的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有问题,都采用了大众化这一概念和理论,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人们试图从大众化理论的视角解释和回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