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
有关色谱保留的基本术语及参数

固定相的粒径
固定相的粒径大小影响色谱分离的效 率和分离度,粒径越小,分离效率越 高,但同时也会增加柱压和减少柱寿 命。
流动相的性质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的选择对色谱分离效果也 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物质 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流动相。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的极性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和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力,极性强 的流动相有利于极性物质的分离 。
优化分离时间的方法
可以通过提高流速、减少进样量、选择合适 的色谱柱和检测器等方法来缩短分离时间。
THANK YOU
峰宽
峰宽(Peak Width)
色谱峰的高度与基线之间的距离,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宽度。
峰宽计算公式
$W = frac{H}{2sqrt{2ln 2}}$,其中$H$为色谱峰的高度。
塔板数
塔板数(Number of Plate):用于衡量色谱柱对物质的分 离能力。
塔板数计算公式:$N = frac{16pi^2mu L}{E^2Delta t}$, 其中$mu$为流动相流速,$L$为色谱柱长度,$E$为扩散系 数,$Delta t$为保留时间差。
03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如调整温度、流速等
,来提高分离效果和分离速度。
03
色谱参数
分离度
分离度(Resolution,R)
相邻两色谱峰之间距离与峰底宽度的比值,用于衡量色谱峰的分离程度。
分离度计算公式
$R = frac{2(t_{2} - t_{1})}{W_{1} + W_{2}}$,其中$t_{2}$和$t_{1}$分别为相邻 两峰中后峰和前峰的保留时间,$W_{1}$和$W_{2}$分别为相邻两峰的峰底宽度 。
后延峰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

一般在一根长 40 ~ 100 cm, 内径 10 ~ 100 m 的毛 细管柱中充入缓冲溶液,柱的两端置于两个缓冲池 中。在两个缓冲池之间的毛细管接有两个铂电极。 试样从一端进入,而检测器则在另一端。使用的高 电压可以反相,以能分析阴离子。
21.2.2. 进样系统
毛细管分离通道十分细小,整个柱体积一般只有 4~5μL, 所需的样品区带只有几纳升。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式一般是将毛细管的一端从缓冲液移 出,放入试样瓶中,使毛细管直接与样品接触,然后由重力、 电场力或其他动力来驱动样品流入管中。进样量可以通过控 制驱动力的大小或时间长短来控制。 CE 进样技术均适用于 CEC。
21.1.3. 电渗流
以电场力驱动产生的溶液电渗流,与高效液相色谱中由高 压泵产生的液体流型不同:
电渗是CE的基本现象之一,它可以控制组分的迁移速率和 方向,进而影响CE的分离效率和重现性,所以电渗流控制 是CE中的关键问题或技术之一。
21.1.4. 电渗流的控制
影响电渗流的因素很多,直接影响因素有: 1. 电场强度 2. 温度 3. pH值
21.1.1. 双电层和Zeta电势
21.1.2. 电泳
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 或速率向其所带电荷相反电场方向迁移的现象叫作电泳。阴 离子向正极方向迁移,阳离子向负极方向迁移,中性化合物 不带电荷,不发生电泳运动。 在充满自由溶液开口管中球形粒子的电泳速率公式为:
e vep E 6
毛细管电色谱 可以分离离子和中性分子。它是利用
缓冲溶液的电渗流作为泵,使被分析的分子通过对其 具有不同保留程度的第二相,达到分离的目的。
优点: 操作简单,试样量少,分离效率高,成本低等。 在迁移时间上的重现性,进样的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方面 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稍逊。
反相色谱 原理

反相色谱原理
反相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它基于样品溶液中溶剂的极性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通常为非极性的,而样品溶液则是极性的。
这种相性差异使得样品中极性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较强,进而保留在固定相上,而非极性组分则可以更快地通过固定相。
反相色谱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流动相(主要为溶剂)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物质分离。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多孔性材料,比如疏水性的碳氢化合物或含有氢键键合作用的硅胶。
这些固定相会与非极性组分发生相互作用,使得非极性化合物在固定相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在反相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至关重要。
通常使用的流动相是水和有机溶剂(如乙腈、甲醇)的混合物,其比例会根据样品的特性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流动相的极性,可以控制非极性和极性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速度。
分析时,样品被注射到色谱柱中,随后流动相被推动通过柱床。
非极性组分会快速通过柱床,而极性组分会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而保留在柱床上。
通过调整流动相的性质,可以控制非极性和极性组分之间的分离程度,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反相色谱广泛应用于药学、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物质分析和分离。
它具有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
因此,反相色谱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反相色谱结合原理

反相色谱结合原理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正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应用案例。
今天的主题是反相色谱。
1. 基本原理反相色谱用的填料常是以硅胶为基质,表面键合有极性相对较弱官能团的键合相,常用的反向填料有:C18、C8、C4、C6H5(Phenyl)等,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反相色谱所使用的流动相极性较强,通常为水、缓冲液与甲醇、乙腈等的混合物。
样品流出色谱柱的顺序是极性较强的组分最先被冲洗出,而极性弱的组分会在色谱柱上有更强的保留。
反相色谱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长期以来,对反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存在吸附和分配的争论,而后又有疏溶剂理论、双保留机制、顶替吸附-液相相互作用模型等。
在反相色谱中,影响溶质保留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溶质分子的结构。
溶质的极性越弱,其于非极性键合相的相互作用越强,其保留因子就越大,保留时间就越大。
对于一些极性很大的溶质分子,通过衍生化的方法,对其引入非极性基团,从而使溶质分子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其保留得到增强。
▪流动相的极性。
在反向色谱中,流动相的极性对溶质的保留有很大影响。
实验表明,在反向色谱中,保留因子的对数值于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含量通常是线性关系,有机溶剂含量增加,保留变弱。
在液质联用中,一般使用极性溶剂进行洗脱。
反相色谱中洗脱强度顺序为:水<甲醇<乙腈<乙醇≈丙酮,通常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溶剂强度和类型来改善化合物的保留和选择性。
改变流动相洗脱能力通常会引起保留时间的改变,部分化合物可以此作为改善分离度的手段。
但有些化合物通常是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不能通过改变溶剂强度而增加分离度,这时改变流动相的组分,例如,调整pH、添加缓冲盐或离子对试剂可能是个可行的选择。
对于某些不能有效分离的化合物,使用两种混合溶剂(甲醇和乙腈)作为有机相,可能会得到不错的分离效果。
反相色谱对色谱保留值变化规律式的推导

反相色谱对色谱保留值变化规律式的推导
反相色谱(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 Rpc)作为有机和芳基有机分析
中常用的分离、鉴定和测定技术,它的特点是溶剂流和色谱保留值之间有很强的关系,根据反相色谱拟合的色谱保留值变化规律,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实现快速、准确的分析,其保留值的变化规律一般采用叫做Bedrossyan推导的公式来描述:
Bedrossyan推导的反相色谱保留值变化规律是:
K = K'0(1-v/V0)m
其中:K为溶剂浓度的函数;K'0为溶剂流的基线保留值;v为溶剂占有体积;V0为溶剂流总体积;m为色谱保留值变化曲线的斜率。
这条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溶剂流占有体积变化,色谱保留值会随之发生变化,
K值会随着溶剂占有体积增加而减小,当溶剂占有体积变化至V0时,K即为K'0,
溶剂流基线保留值;当溶剂浓度的函数K的变化幅度越大,m参数越大,表明反相
色谱保留值变化过程越明显。
反相色谱保留值变化规律公式由Bedrossyan推导而来,通过该公式,分析师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准确、快速的反映出溶剂浓度对色谱保留值的影响,这对大规模实验及色谱拟合非常具有价值。
反相离子对色谱中溶液蔬水性和电荷的作用

反相离子对色谱中溶液蔬水性和电荷的作用反相离子对色谱(RPC)是一种分子定向合成技术,可以精确消解
和纯化复杂的溶液。
它允许从溶液中提取和分离指定的物质,以达到
应用的要求。
RPC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其他离子的静态电荷来控制空间
分布,控制分子的移动。
由于其他离子的静态电荷的作用,溶液中有
机分子会沿载体溶液数次扩散至离子交换树脂表面。
由于离子对每种
分子的亲和力不同,所以有机分子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溶于溶液中,
最终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沉积到离子交换树脂表面。
根据具体离子的电
性能和质量,以及溶液的电性能和质量,可以控制有机分子的空间分
布和运动,从而改变其的分离和提取率。
因此,反相离子对色谱中溶液的质量和电荷会影响有机分子的空间分
布和运动,从而影响其的分离和提取率。
电荷的强大作用是控制有机
分子的空间分布。
当较高的离子电荷出现时,它将扰乱空间分布,阻
止了进一步的扩散,从而影响有机分子的排布和移动,从而影响其的
分离和提取率。
另外,溶液的质量也会影响有机分子的分离和提取率,因为不同质量的溶液会影响其电性能,进而影响有机分子的空间分布
和运动情况。
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毛细管电色谱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
方法结合国内外有关毛细管电色谱的文献资料,综述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
结果毛细管电色谱在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结论毛细管电色谱拥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生物大分子分离【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059-02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是将毛细管柱内填充固定相颗粒、管壁键合固定相或者制成连续床形式,以电渗流或者电渗流、压力共同驱动下使样品根据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及电泳速率不同实现分离。
CEC技术是1974年由Pretorius等[1]首先提出的。
他们首次将电场施加到高效液相色谱柱上,显示出以电渗流作为驱动力的优越性,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2]在170um内径的毛细管中填充了10umPartisilODS-2,在电场作用下成功分离了甲基蒽和芘,获得了31000N/m的柱效。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毛细管电泳和电色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人们给于CEC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CEC的研究论文也是迅速攀升。
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是生命科学中一类重要的复杂生物大分子,它不仅存在于体内,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在体外通过各种途径被人工制造出来,造福于人类,特别是对肿瘤的预警、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基于组成复杂、成分微量或痕量的体系中,要深入探索和了解生命领域中疾病的发病机理,许多常规的分析技术已不能胜任。
近年来,毛细管电色谱(CEC)技术被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检测生物大分子[3],为更好地将CEC技术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建立良好的分离生物大分子的CEC方法,本研究主要对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进行以下综述。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机理

参 1 考 文 献
BLKagr . Gi e A a C e .5, .. re,RW. e , n l hm, 0 s . 14A (98 . 08 17 )
2
C ovt, M l drJ C rm t r .H r h W. e ne . ho ao . a a , g
大于7 的化合物就不适宜用缓冲液来抑制离子化。 但近年来HP LC迅速发展,使用化学性质更为惰 性的大孔聚合 物 ( 乙烯—二 乙烯苯)固定 苯 相[ -7,使得流动相使用的P 1 1] 5 H范围达到1 3 —1,
因而 离子选择性的优点也可用于强酸和 强 碱 的 分
离,这方面已有报道[ ] 1。 8
4 317 ) 1(97.
7 ET mi o,TMJ f i,CMRl ,J . lsn ..f re ..iy . o n e es e C rm tg, 5, 1( 7) ho a r 19 351 8. o. 9 8 M TW. er hpe 2 A vne i .. H an at ,C r “ dac n , s C rm t rpy, l1. ho a gah ”V . 8 o o 9 GSh lKGWal d Poe i s te . i, .. h n, rc d g o h cl u e n f 9h t is er S m ou ,A r t M ea Rs c y ps m pi a r l e a h i l 1,98 G i ebr, rl d 017, a hr ugMa a . t s yn
综
述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机理
— 流动相的二次化学平衡作用
殷
使用化学键合有机固定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 —HP ) LC 已成为液相色谱中最重要的方法, 在所有要进行分离分析的化合物中,有三分之二可 用R —HP P LC来完成[-] 1 。 4 反相液相色谱最初是用来分离非极性和非离子 型化合物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证明,将 流动相的组分进行调节,往水溶性流动相中加入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Ξ
张丽华 邹汉法 施 维 倪坚毅 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 大连
提 要 分别在以甲醇 乙腈 异丙醇和四氢呋喃为有机改性剂的 种二元流动相体系中对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研究∀不仅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电渗淌度的影响 而且建立了溶质容量因子与有机改性剂在流动相中体积分数间的定量关系 此外还对样品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和反相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保留行为进行了比较 发现中性溶质在这两种分离模式中的容量因子基本相同∀
关键词 毛细管电色谱法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法 电渗淌度 容量因子 保留机理
分类号
前言
毛细管电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分离技术∀它同时具有高效液相色谱 的高选择性和毛细管电泳 的高效性∀自 年 等人 首次利用电渗流作为流动相的推动力以来 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已被用来分离对映体 多环芳烃 药物 和蛋白质 等样品∀此外 还出现了加压电色谱 以及电色谱与质谱的联用 等新技术∀但在 的理论研究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我们在实验中主要侧重于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保留机理的研究∀考察了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电渗淌度的影响 建立了中性溶质的容量因子与有机改性剂在流动相中体积分数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对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 和反相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中保留行为的比较 加深了对 保留机理的理解∀
实验部分
试剂
在选用的 种芳香族化合物中 除乙苯 苯甲醛 苯乙酮 苯丙酮 苯甲醚 苯乙醚 苯甲醇 苯丙醇 对二甲苯 对硝基甲苯和联苯为化学纯外 其余均为分析纯或色谱纯试剂∀流动相由二次去离子水配制 选用的电解质为 Ù 的 甲醇和乙腈为 专用试剂 异丙醇和四氢呋喃为分析纯试剂 有机改性剂在流动相中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和 值调至 ∀实验中每次更换流动相后均先将电色谱柱预平衡 ∀死时间由硫脲的保留时间确定∀毛细管电色谱中填充的固定相为 Λ 粒径的 英国 公司 ∀
仪器
柱制备中使用的泵为 型液相色谱泵 美国 公司 所用毛细管的内 外径分别为 Λ 和 Λ 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 样品在自制的电泳仪 由 ∗ 高压电源 改进后的 检测器和 工作站组成 和 公司 Ù 型电泳仪上分离 柱温控制在 ε 检测波长为 ∀
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采用匀浆法制备 填充柱 先将少量氧化硅胶填入毛细管的一端 用加热的电热丝烧制初始进样端封口 再将超声后的固定相匀浆通过逐渐加压的方法装入毛细管中∀当达到所需长度后直接烧结固定相制备末端封口 反向冲出剩余的固定相∀用同样的方法重新制备进样端封口 并切掉原封口∀最后在紧靠末端封口处做检测窗口∀
结果和讨论
有机改性剂对电渗淌度的影响
由于中性化合物在 中不存在电泳流 所以电渗淌度 Λ 可以按下式计算
Λ
Λ Λ
τ ς
式中Λ 为总柱长 Λ 为进样端到检测窗口间的距
离 τ
为与固定相无作用的中性化合物通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 ς是作用在柱两端的电压∀
第 卷第 期色 谱 年 月
Ξ本项目获中科院院长基金和辽宁省青年人才基金资助
通讯联系人
本文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此外 Λ 还可以表示为
Λ
ΕΦ
ΠΓ
式中Ε为流动相的介电常数 Γ为流动相的粘度 Φ表示固定相表面的 电势∀
在 中 为保证固定相的疏水表面与流动相间相互作用充分 一般要求有机溶剂在流动相中的体积分数 Υ 不能低于 ∀因此 我们在Υ ∗ 的范围内研究了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对Λ 的影响 结果见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Υ值一定的情况下 Λ 按乙腈 甲醇 四氢呋喃 异丙醇的顺序递减 这与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介电常数与粘度比值的大小一致∀此外 还发现在不同的流动相体系中Λ 随Υ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 在甲醇 水和乙腈 水体系中 Λ 随Υ的增加而增大 在四氢呋喃 水体系中 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异丙醇 水体系中 Λ
随Υ的增加而略微减少∀这是由于固定相表面的 电势 流动相的介电常数和粘度均与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有机改性剂浓度对溶质保留值的影响
在 中 流动相以电渗流为推动力 呈塞子流型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均不会发生双电层的重叠∀因此 的流速和流型均不受通道大小的影响∀这些均为实现样品的高效分离奠定了基础∀图 是我们利用自制的毛细管填充柱分离 种芳香族化合物的 谱图 实验条件为 电压 室温 填充柱长Ù总柱长为 Ù 检测波长 进样 流动相Υ Χ Ù
∀
图 电渗淌度和有机改性剂在
流动相中体积分数间的关系
Φιγ Ρελατιονσηι βετωεενελεχτροοσ οτιχ
οβιλιτψανδτηεϖολυ εφραχτιονοφ
τηεοργανιχ οδιφιεριντηε οβιλε ηασε
流动相
ι
∀
图 种芳香族化合物的ΧΕΧ分离谱图
Φιγ Ελετροχηρο ατογρα οφα ιξτυρεοφ αρο ατιχχο ουνδσ
硫脲 苯酚 苯丙醇 二甲基苯酚 硝基苯 二硝基甲苯 苯 苯甲酸乙酯 甲苯 萘 乙苯 对二氯苯 三甲苯 正丙苯 ν 四甲基苯 正丁苯 ν ∀ 在 中 溶质的保留值可用下式描述
κχ κχ ΣΥ
式中κχ是溶质的容量因子 κχ 是在纯水中溶质的容
量因子的外推值 Υ是在二元流动相体系中强溶剂
的体积分数 Σ是线性关系的负斜率∀
我们同样研究了 中溶质的容量因子与
有机改性剂浓度间的关系∀表 和表 分别列出了
溶质在以甲醇 乙腈 异丙醇和四氢呋喃为有机改性
剂的在 种流动相体系中 κχ与Υ的回归结果∀从
表中可以看到所有的相关系数几乎都在 以上
这说明中性化合物在 中的保留行为也可用
式 来描述∀
期 张丽华等 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
此外还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二元流动相体系 相同有机改性剂浓度下 溶质的保留值并不相同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流动相体系中式 的斜率和截距不同∀对同一种溶质而言 Σ值按甲醇 四氢呋喃 乙腈 异丙醇的顺序减少∀这说明在甲醇 水体系中 溶质的保留值随有机改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速度最快 其次是四氢呋喃∀而在异丙醇 水体系中 溶质的保留值随有机改性剂浓度变化的速度最慢∀根据定义 κχ 是溶质在纯水中的容量因子 应当与有机改性剂的种类无关 但在不同的流动相体系中得到的κχ 值并不相同 这可能是由于固定相对各种有机改性剂的吸附能力不同 从而使其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表 甲醇-水和乙腈-水体系中溶质的λογκχ与Υ的回归结果
Ταβλε ΡεγρεσσιονρεσυλτσβετωεενλογκχανδΥοφσολυτεσινΜεΟΗ-Η ΟανδΑΧΝ-Η Οσψστε σ
溶质
κχ Σρ
κχ Σρ
苯 甲苯 乙苯 丙苯 丁苯 苯甲醛 苯乙酮 苯丙酮 苯丁酮 苯甲腈 苯甲醚 苯乙醚 苯酚 对甲苯酚 苯甲酸乙酯 苯甲醇 苯乙醇 苯丙醇 硝基苯 对硝基甲苯 苯胺 溴苯 萘 氯苯 对二氯苯 对二甲苯 联苯 注 ρ代表相关系数 ρ ∀
溶质在ΡΠ-ΧΕΧ和ΡΠ-ΗΠΛΧ中保留行为的比较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中性溶质在 中的保留行为同其在 中的有相似之处∀因此 我们利用自行改进的装置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用同一根毛细管填充柱对中性溶质在这两种模式中的保留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 发现所有溶质在两种模式中的容量因子十分相近 见图 ∀实验条件为 的压力为 的电压为 填充柱长Ù总柱长为 Ù 温度 ε ε 检测波长 ∀因此我们认为中性溶质在这两种模式中的保留机制基本相同∀
色 谱 卷
表 异丙醇-水和四氢呋喃-水体系中溶质的λογκχ与Υ的回归结果
Ταβλε ΡεγρεσσιονρεσυλτσβετωεενλογκχανδΥοφσολυτεσινι-ΠροΟΗ-Η ΟανδΤΗΦ-Η Οσψστε σ
溶质
ι
κχ Σρ
κχ Σρ苯 甲苯 乙苯 丙苯 丁苯 苯甲醛 苯乙酮 苯丙酮 苯丁酮 苯甲腈 苯甲醚 苯乙醚 苯酚
对甲苯酚
苯甲酸乙酯 苯甲醇 苯乙醇 苯丙醇 硝基苯 对硝基甲苯 苯胺 溴苯 萘 氯苯
对二氯苯 对二甲苯 联苯
注 表示该样品因保留时间过长而未被选用∀
图 溶质在ΧΕΧ和ΗΠΛΧ中容量因子的比较
Φιγ Χο αρισονβετωεενχα αχιτψφαχτορσοφσολυτεσινΧΕΧανδΗΠΛΧ
样品为表 中所列
∀
参考文献
期 张丽华等 中性溶质在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的保留行为
ΡετεντιονΒεηαϖιουρσοφΝευτραλΣολυτεσινΡεϖερσεδ-Πηασε
Χα ιλλαρψΕλεχτροχηρο ατογρα ηψ
ΝατιοναλΧηρο ατογρα ηψΡ Α Χεντερ ∆αλιανΙνστιτυτεοφΧηε ιχαλΠηψσιχσ
τηεΧηινεσεΑχαδε ψοφΣχιενχεσ ∆αλιαν
Αβστραχτ Λ ΕÙΓ Λ Υ Λ
Κεψωορδσ
色 谱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