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是壮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它对壮族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和历史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壮族社会。

在那个时候,壮族人民通过歌舞表演来祈求丰收、祈福和纪念祖先。

这些表演在传统节日、婚礼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壮族舞台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体系,不仅包括舞蹈动作,还包括服饰、音乐和舞台布置等方面。

二、特点和表现形式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壮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肢体表达和舞蹈动作。

舞者会通过独特的舞步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展示力量和美感。

其次,壮族舞蹈还注重舞台布置和服饰的设计。

舞台通常会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进行装饰,服饰也会根据舞蹈的特点来设计,以突出舞者的形象和舞蹈风格。

壮族传统舞台艺术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

传统壮族乐器如三弦、竹笛、锣鼓等经常被用于舞台演出中,为舞蹈增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舞台上同时进行的音乐、歌唱和舞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有魅力。

三、发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现代,壮族舞台艺术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并与其他舞蹈形式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这使得壮族舞台艺术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

然而,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壮族舞蹈团体和学校致力于推广和教授壮族传统舞蹈,培养更多的舞者和爱好者。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壮族传统舞台艺术的保护和支持,举办了一系列的艺术节和比赛,使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四、壮族舞台艺术的影响壮族传统舞台艺术不仅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等,也有各自的传统舞蹈表演。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壮族打榔舞是一种源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舞蹈,它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勇敢、坚毅和豪迈。

在这个舞蹈中,舞者以柔和的步伐和挥舞榔头的动作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本文中,将探讨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以期向读者介绍这一独特而美丽的舞蹈形式。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动作矫健有力。

在舞蹈中,舞者们用榔头做出各种有力的挥舞动作,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速度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

其二是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

在打榔舞中,舞者们通过变化的节奏和动作,展现出了壮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其三是服饰独特。

壮族打榔舞的舞者通常穿着传统的壮族服饰,装饰着华丽的头饰和珠宝,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壮族文化的精髓,也为舞蹈增添了美感和神秘感。

其四是表达情感丰富。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了对生活和自由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壮族打榔舞以其独特的舞蹈特点和表现形式,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那么,壮族打榔舞的成因是什么呢?壮族打榔舞的成因与壮族文化和传统密不可分。

壮族是一个勇敢、坚毅、勤劳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恩和对自由的追求。

打榔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壮族打榔舞的成因还与壮族人民的生活和劳作密切相关。

在壮族人的生活中,打榔是一种传统的劳动方式,人们用榔头打米,以此来获取生活所需。

打榔舞也是源于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理解和感悟。

壮族打榔舞的成因还与宗族观念和宗教信仰有关。

壮族人民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宗教信仰,而打榔舞在他们的宗族观念和宗教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舞者们在表演时往往会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平安幸福,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信仰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壮族打榔舞的成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它融合了壮族文化、生活、劳作、宗教信仰等多种元素。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1. 引言1.1 介绍壮族打榔舞的背景意义壮族打榔舞是壮族传统舞蹈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舞蹈风格。

打榔舞源于壮族古老的劳动生活和宗教信仰,是壮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祈祷时的一种舞蹈表达形式。

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打榔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壮族打榔舞不仅在壮族社区中广泛流传,也在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中得到广泛展示。

这种舞蹈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音乐和服饰道具,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信仰的理解与崇敬,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力量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学习和传承打榔舞,壮族青年能够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加深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和舞蹈技能,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和身心素质。

壮族打榔舞在当代舞台上独具艺术魅力,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传递友谊和和平的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正文2.1 壮族打榔舞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打榔舞是壮族传统舞蹈中的一种,起源于壮族民间劳动生活中的榔舞形式。

榔舞最早起源于壮族的农耕生活,是壮族人民在田间劳作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榔舞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舞蹈风格的艺术形式,成为壮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打榔舞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壮族打榔舞多在农田、山间等开阔地带进行,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为主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打榔舞逐渐走进了村庄、城镇,成为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如今,在各种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中,都可以看到壮族打榔舞的身影。

壮族打榔舞的发展不仅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的推动。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舞蹈表演技术的提升,壮族打榔舞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传承,壮族打榔舞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做出贡献。

2.2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1. 打榔舞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变。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是一支集传统、流行、时尚于一体的群舞作品。

它以壮族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为载体,描绘了壮族姑娘们在婚前婚后的欢乐,展现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情趣。

这支舞蹈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壮族是中国南方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而这支舞蹈正是基于壮族的婚俗文化创作,通过唯美的音乐和舞蹈、丰富的布景和服装,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比如,在舞蹈中使用了古老的传统乐器五音石、马蹄铜铃等,这些乐器多用于婚礼的吹奏和打击,而现在已经逐渐式微,这使得舞蹈具有了更浓郁的传统味道。

此外,舞蹈的服装和头饰也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例如舞者们佩戴的羊角头饰、缀有铜铃的长裙和“摇板鞋”,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二、舞蹈技巧独具匠心,展现了精湛的舞蹈功力。

《油帽戴到妹头上》整个舞蹈高潮迭起,韵律变化丰富,舞蹈编排技巧独具匠心。

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上,舞者们通过舞步的变化和身体的灵活运动,塑造出了饱满的情感形象。

特别是在舞蹈的高亢部分,舞者们运用了多种舞蹈技巧,如“跳踢飞腿”、“呈现月缺舞”等,充分展现了壮族舞蹈的特点和魅力。

舞者们的动作美妙而具有节奏感,肢体协调性和流畅度、灵活的步伐及优美的插花均表现出了舞者丰富的表演技巧。

三、舞蹈情感丰富,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油帽戴到妹头上》这支舞蹈以婚俗文化为主题,贯彻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将壮族姑娘们的婚事描绘得生动而真实。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动作和表情情感的传递,展示了他们对传统婚礼的强烈情感,以及对婚后生活的美好向往。

因此,整个舞蹈作品内敛而充满深意,是对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的鲜活表达。

综上所述,《油帽戴到妹头上》这支壮族女子群舞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具有独具匠心的编排、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深情的婚俗内容,相信在现代舞台上仍然会得到人们的喜欢和赞赏。

壮族山歌舞蹈的鉴赏与评论

壮族山歌舞蹈的鉴赏与评论

壮族山歌舞蹈的鉴赏与评论
鉴赏:
壮族民族民间中有一种模仿动物青蛙的为主体的舞蹈元素,舞蹈动律主要以弹跳、膝盖部分的颤动、屈膝弯肘。

基本特点好似一只活灵活现的青蛙一样,双臂侧平举弯屈,或者一手叉腰,双腿向三七点方向半蹲,一只手弯胳膊肘向下,有一种气势雄壮的神秘特色。

在壮族舞蹈作品舞蹈中,也是同样的舞蹈元素,大多舞姿优美,刚劲有力,男生的动作造型多为粗犷型。

蚂拐舞中造型与“花山崖壁画”中的造型也有雷同,可见壮族人民审美情趣上的延续性。

评论:
从壮族人民比较传统的审美观念、较为淳朴的劳作生活、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上看,壮族舞蹈确能体现出与之息息相关的民族特质。

欢快,安详,这种节奏上和表现上的动律与之相应。

舒缓悠扬的的山歌,无拘无束的舞蹈,这都是壮族人民常见的舞蹈形式。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

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探究壮族打榔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仅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受到了国内外舞蹈爱好者的青睐。

打榔舞的舞姿优美、气势恢宏,独具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壮族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成因。

一、舞蹈特点壮族打榔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打榔舞中,舞者一边演唱慷慨激昂的壮族诗歌,一边伴随着锣鼓和手中的铜榔或木榔,跳出激动人心的舞蹈。

1. 表达情感的强烈打榔舞的舞蹈动作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它能够表达出壮族人勇敢、坚强、热爱自由的精神,更能将他们的情感与生命力传递出来。

在舞蹈中,舞者的身姿和舞步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力量和气势,这种力量和气势让观众感受到了壮族人对内心深处情感的强烈表达。

2. 含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打榔舞在动作表现上充满了浓郁的壮族民族色彩,包括手脚动作、舞步、车轮步等元素,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3. 节奏强烈、动感十足打榔舞的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舞蹈动作的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给人以清新、振奋的感觉。

二、成因探究壮族打榔舞的成因源于壮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物质、精神生活,它体现了壮族的特有民族性,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 农耕文化的体现壮族打榔舞是一种农耕文化的体现,正是在农耕生活中,农民们发现了打榔舞的舞蹈特点和表现力。

壮族人在种植和收获期间,常跳起打榔舞来欢庆,表示对于丰收的庆祝。

这种特有的生活节奏不仅让壮族打榔舞具有了浓郁的农耕意味,同时也丰富了壮族文化的内涵。

2. 宗族文化的表现在壮族的宗族文化中,打榔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壮族社会的发展相对独特,保持着各个宗族长期独立而相对独特的社会制度和生存方式,所以打榔舞在壮族宗族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具有历史记载。

壮族传统舞蹈与表演艺术

壮族传统舞蹈与表演艺术

壮族传统舞蹈与表演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传统舞蹈与表演艺术丰富多样,充满独特魅力。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壮族传统舞蹈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以“踩高跷”为代表的民族舞蹈,是壮族人民欢庆丰收和传承民俗的重要活动。

踩高跷是一种高蹈、矮蹈和坐蹈相结合的舞蹈形式,舞者身着民族服装,手持红绸带,跳跃翻腾,舞姿矫健有力。

这种舞蹈通过艺术形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壮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

除了踩高跷,壮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舞蹈形式。

例如,婚礼舞蹈是壮族婚庆仪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跳起欢乐的舞蹈,以祝福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此外,壮族还有小姐舞、鼓舞等丰富多样的传统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

而壮族的表演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壮族歌仔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以美丽的歌唱、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为特色。

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戏剧融为一体,通过舞台表演生动地展现出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壮族歌仔戏不仅是壮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传承和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壮族的其他表演艺术形式还包括竹竿舞、大刀舞等。

竹竿舞是壮族人民在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时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者手持相插的竹竿,通过翻转、套扣等动作展现出舞者间的默契和协调感。

而大刀舞是壮族民间武术和舞蹈的结合,舞者手持大刀,以翻转、跳跃等动作展示出壮族人民崇尚勇气和力量的精神。

总之,壮族传统舞蹈与表演艺术极富魅力和独特性,它们不仅是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舞蹈和表演艺术,壮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愿望,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也为人们创造了欣赏和体验的机会,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壮族舞蹈力大观

壮族舞蹈力大观

壮族舞蹈力大观壮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壮族舞蹈独特而多样,充满力量与美感。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壮族舞蹈的特点、起源与发展,并欣赏一些代表作品,带您领略其壮美与魅力。

一、壮族舞蹈的特点壮族舞蹈饱含民族特色,形式多样,包括独舞、群舞等。

在动作上,壮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肢体力量与协调性。

舞者常以雄壮的姿态和大幅度的舞动展示自身的力量与活力,表现出威猛与豪放的气质。

此外,壮族舞蹈还注重手部的表演,以手指的舞动独具魅力。

通过手势与眼神的变化,舞者能够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意念。

壮族舞蹈对于表达感情、诉说故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壮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壮族舞蹈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情感、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民间传统。

壮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宗教礼仪和生活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自唐宋以来,壮族舞蹈开始针对民间庆典和节日活动进行演出。

这些表演以其雄壮的场面和饱满的节奏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壮族舞蹈也逐渐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舞蹈形式。

近年来,壮族舞蹈得到了更多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团和学校的开设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壮族舞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壮族舞蹈代表作品欣赏1. 八桂山歌舞《风雨同舟》《风雨同舟》展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舞蹈以节奏明快的舞曲为基调,舞者们以自由舒展的动作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坚韧与力量。

2. 《穿双节舞》这是一种古老而喜庆的壮族舞蹈,通常在壮族的传统节日中表演。

舞者手持双节,在动感的音乐中跳跃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与情谊。

3. 《芦笙舞》芦笙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也是壮族舞蹈中常见的伴奏乐器。

《芦笙舞》既将芦笙演奏的优美旋律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又突出了壮族舞蹈的韵律感和独特之处。

以上仅是壮族舞蹈中的几个代表作品,每一支舞蹈都有其特定的艺术风格与内涵,不胜枚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壮族 舞蹈 的历 史文 化背 景 艺术 的发展是 与其历史文化 背景有很 大关系 的 ,一个 民族 的文 化 是对社会 政治 、宗教 以及生 活等各个方 面的反 映 ,而舞蹈作 为一 种 重要 的艺术表现形 式 ,在传 承的过程 中 ,会在一 定程度 上受到 当 时人们 的生活状态 、精神特 质和民族文 化心理等 因素 的影 响 ,因此 壮族的舞蹈在发展 的过程 中,也受到历史文化 的很 大影 响。 壮族 人民主要 聚集在我 国的广西地 区 ,由于 长久 以来 的地 形封 闭等原 因 ,形成 了 自身 的独特 文化体系 ,各种丰 富的 民族祭祀 和节 日文化活 动 ,更是 对人们 的生活和艺术形 式产生很 大影响 。壮族作 为一个少 数 民族 ,舞蹈 的初 期是从祭祀 仪式 中演 变而来 的 ,人们相 信舞蹈可 以超越现 实 ,沟通 神灵 ,因此 在壮族 的发展过程 中 ,舞蹈 这种艺术 形式就一 直传 承下 来 ,并在发 展的过程 中 ,不 断受到人们 的生活 和精神状态 等方面 的影 响发生着 改变 ,在一 定程度 上反映 了 壮族人 民的精神风 貌和文化 特色 ,是特 定状态下 社会存在 的真实 的 艺 术 反 映 。 在壮 族 聚居 区 , 由于 岭南 地 区 比较炎 热 ,所 以人 们 比较 喜欢 在树荫 等 阴凉地 ,边劳作边 唱歌舞蹈 ,伴随着 轻缓 的山歌 来 自由跳 舞 ,所 以他们 的山歌和舞蹈 中都包含 了对山水 的依恋 ;壮 族的文化 中,始终 带有着原 始崇拜 和万物有灵 的理念 ,所 以他们 的舞蹈 中 , 天人合 一和农耕 文化 的特 色 比较 明显 ,在舞蹈 的过程 中 ,经常会 有 半蹲 和重起轻 落的全脚 掌平 撑着地 的动作 ,这 充分表达 了壮族人 民 对大 自然 的敬畏 以及 自身的平 和善 良。 二 、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 )模 拟和表现的表现形式 舞蹈 作 为一 种通 过肢 体语 言 来表 达情 感 和情 绪 的艺 术形 式 , 在进 行舞蹈 的过程 中 ,难免会受 到外界很多 因素 的影 响 ,而舞蹈 的 进化 通常是 以表现形式 的虚拟化 向表现性发 展的过程 ,壮族舞 蹈在 发展 的过程 中 ,由于其 地理位 置的相对封 闭性 ,在表 现形式上 更多 的体 现 出了模 拟和表现 的特点 ,在 发展 的过 程中 ,既保 留 了其 虚拟 性 ,又拓展 了表现性 ,将虚拟性 和表现性进 行 了统一 。壮族人 民在 日常的生 活过程 中 ,由于 自身情 绪和精神状 态等 的变化 ,在跳 舞 的 过 程 中会 受到一定 的影响 ,舞蹈 与壮族人 民 的生 活和精神状 态有很 大关联 ,是人们 日常生活 和娱 乐 中的重 要部分 ,所以在壮族 舞蹈 的 发展过程 中 ,人们 的情绪和精 神状态会对 其产生很 大影响 ,使得舞 蹈在 虚拟 的 同时 还掺 杂着 自身 的情 感 ,对 舞蹈 动作 进 行 了调整 ,
◎ 舞蹈理论
黄 河之声 2018年 第15期 总.g516期
壮族舞蹈 的艺 术特色分析
韦 蓓 蓓
(广西 民族 பைடு நூலகம்等专业学校 ,广 西 南宁 530199)
摘 要 :舞蹈作 为一种通过肢体语 言向人们表达情 感的艺术 ,是现代 艺术中的重要构成部 分,舞 蹈是一种 自远古传承 下 来 的 艺 术 形 式 ,尤 其 是 在 我 国 ,5000 年 的 历 史 文化 中 ,舞 蹈 的 发 展 经历 过 了很 多的 阶 段 ,我 国的 舞 蹈 现 在 也 形 成 了不 同的分 支,其 中民族舞蹈在其 中占据 了重要 的地位 。 关键词 :壮族 ;舞蹈 ;艺术特 色
这是人 们情感 表达 的一种重要 方式 。在 壮族 舞蹈 的发 展过程 中 ,大 部分 的舞蹈都 是虚拟性 和表现性 相结合 的产 物 ,人们 在观看壮 族舞 蹈 的过程 中 ,可 以从其 中感受 到人们 的情 绪和思想 ,可 以为人 们营 造 出一种文化 氛 围和情 景 ,使人 们感受 到舞蹈过程 中舞者 的内心情 绪 ,这种虚拟 性与表 现性相结合 的表现方 式 ,对 于人们有着 更深 的 感染力 。
我 国是 一个多 民族 国家 ,各 个民族 ,都 有着 自己独特 的文 化传 承 ,而壮族 在发展 的过程 中,舞 蹈作为一种 重要 的艺 术表达方 式和 传 承方式 ,在壮族 的文化生 活中 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 ,自身也 在传承 发 展 的过 程中 ,形 成了 自己独 特的舞蹈艺 术特色 ,对我 国的舞蹈事 业 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
(二 )内敛外张 的节奏韵律 内敛 性是 壮 族舞 蹈 中 比较 明显 的节 奏特 色 ,内敛性 主要 体 现 在 了舞蹈动作 幅度 和力 度 ,以及 舞蹈动作 的速度上 ,壮族舞蹈 的动 作 幅度和力度 普遍都 不大 ,而且 舞蹈 的速度也 比较 缓慢 ,倾 向于轻 缓 ,使得壮族 的舞蹈 具有沉稳 内敛和 内不外漏 的特色 。壮族 的舞者 在跳 舞的过程 中 ,并不 追求舞蹈 动作 的难度 和舞蹈 节奏的快速 ,他 们 在舞蹈 的过 程 中 ,更 多 的只是 通过轻缓 的动作来 和着伴奏 的节奏 韵 律 ,体现 出舞蹈 的协 调统一 ,从而表达 出 自身 的稳 重 、矫健 ,通 过 这种舞蹈 的节奏韵 律风格 ,可以充分 表现 出壮族 人 民的淳朴和粗 犷。受到这种 内敛性 节奏韵律 的影响 ,壮族舞者 在舞蹈 的过程 中, 并 不 重视 头部 躯 干 的动作 ,更 多 的将 重 心放 在上 肢和 下肢 的 动作 上 ,通过一些 简单 的上肢和下 肢的动作来 进行舞蹈 ,以圆弧 型或 圆 形 为舞 蹈的主要队列和原则 ,体现 出协调整齐 的特点 。 而壮族 舞蹈 的外 张性 ,则主要表现 在了舞蹈 动作 中的精 神凝聚 力 ,壮族 舞者会通 过 内敛轻 缓的舞蹈动 作 ,将 自己的精神 完全集 中 在舞蹈动 作 中,向人们传递 强烈 的情感 ,从 而使 得轻缓 的舞蹈体现 出了激 情和热情 ,从而给周 围的人带来极强 的感染力 。 (三 )壮族舞蹈音乐 的特点 在对 壮族 的舞 蹈进行艺 术探究 时 ,必然少不 了对壮族 舞蹈音乐 特点 的研 究 ,毕竟 壮族 的舞 蹈是与舞蹈 音乐密不 可分 的 ,壮族 的舞 蹈音乐 以打击乐 为主 ,或 者将 民歌 曲调与器乐 引子结合 ,这诞生 了 很多壮族特色舞蹈 ,比较常见 的是扁 担舞 、壮采 茶和舞 春牛 。 三 、结语 我 国是一个 多 民族 国家 ,每个 民族 都有着 自己独特 的特色 ,而 壮族在 不断 的历 史发展 过程 中,形 成了 自己独特 的舞蹈 风格和艺 术 特色 ,所 以在 我国 的现 代舞蹈发展 过程 中 ,需要对壮 族舞蹈 的艺 术 特色进行分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