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史通义

合集下载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Excerpt《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的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朝有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向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图书目标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分析史意或史义。

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

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在这里,他经由过程与以上诸家的对照,明确指出本身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分析史意。

别的,章学诚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分析史意的主要性。

比方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史所贵者义也。

”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作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文史通义》定名泉源。

章学诚为什么云云强调史意的主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孕史事、史文、史义三个局部,个中史义是魂魄,因而最为主要。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年龄》,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

”据此,章学诚把本身的著作定名为《文史通义》,注解他愿望经由过程对史乘和史文的研讨到达知晓史义的目标。

头脑显示起首,搀扶世教,改正民气。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念书着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题目,而于世教民彝,民气习俗,何尝不三请安,每每推演古今,窃附墨客之义焉。

”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汗青局限地点,不外我们照样应该辩证对待这个题目。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

中外著名文艺理论著作目录一、中国(12种)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渔:《闲情偶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二、西方(34种)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莱辛:《汉堡剧评》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维柯:《新科学》泰纳:《艺术哲学》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温克尔曼:《歌德谈话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列·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论文学》克罗齐:《美学纲要》尼采:《悲剧的诞生》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罗丹:《艺术论》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诺思诺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罗曼·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J·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赫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特雷·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文史通义》–国学网

《文史通义》–国学网

《文史通义》–国学网内容提要《文史通义》,史学评论名著,八卷,清章学诚撰。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苦读经史,且能举其得失。

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还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

曾建议朱筠搜诊遗书,各疏原委,朱筠遂上书乾隆帝,四库自此开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纂修和州、永清、亳州等方志。

晚年受知于湖广总督毕沅,入其幕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

著有《史籍考》、《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文史通义》分内外篇,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内篇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外篇为方志论文集。

书中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此实倡自明代王守仁,章学诚加以发展,认为经亦是史,史先于经,应据史以谈经,“切合当时人事”,将经学建立在史学的基础之上。

在史书编纂方面,章氏注重史德,言“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在史书体例方面,章氏推崇通史,认为通史具有“六便”(即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平是非、去牴牾、详邻事)和“二长”(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点;对于纪事本末体,亦备加赞许,认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兼有纪传体和编年体所不具备的优点。

在为学态度方面,章氏主张“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提倡经世,反对空谈。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妇女的看法。

在《妇学》篇里,他阐述了自己的妇女观,也可以说是一部“妇学”史,认为上天给予男女的聪明智慧是相同的,妇女也可以明诗礼。

故此,他批判了才子佳人小说一番,“男必纤佻轻薄,而美其名曰才子风流;女必冶荡多情,而美其名曰佳人绝世”。

批评小说传奇的同时,也批评了主张性灵说的袁枚。

不过,章氏率性臧否人物,倒是足见真性情之风致,非道貌岸然之讲经论史,其畅行于世,亦不足怪。

《文史通义》写作时,部分文章传出,段玉裁便为之叹绝,近人更将其与《史通》并称史学论著中之双璧。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史通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史评专著。

中国通史 第12集 知识点

中国通史 第12集 知识点

1、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

2、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3、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4、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

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5、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中国通史》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显示出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编纂体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史书体裁的形式,创立了“新综合体”,每卷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大部分,涉及文献资料、研究现状、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原始时期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貌。

文史通义名词解释

文史通义名词解释

文史通义名词解释文史通义是指在古代诗经中,通主义即同义。

在古代的文献中,为了使文章更加华丽、优美,经常使用一词多义的修辞手法。

而诗经作为最古老的文学遗产之一,也不例外。

在诗经中,有很多词语是有多种含义的,这就是通义现象。

而文史通义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解释、阐述和探讨。

文史通义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文史通义是通过文献考证,揭示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时期、特定社会阶层、特定地域的通义现象。

在古代,由于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和社会阶层的差异等原因,同一个词语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揭示出这些词语的多义性,并推测出不同的含义可能是受到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文史通义还是通过对文字的学术考辨,确定文字在不同文献中的意思。

例如,在汉字的演变中,有的汉字在形状和笔画上有所变化,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考辨和解读,可以确定不同文字在不同文献中的确切意义,进而揭示其通义现象。

举例来说,以古代的乐曲名称“长者”为例,其通义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方面,“长者”可以指高龄的老人,表示对老人的尊称和赞美;另一方面,“长者”也可以指位高权重的人,即有地位和权威的人,表示对领导人或权贵的称谓。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可以得出这两种解释都是可能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这些含义可能会有所变化。

文史通义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和文字,揭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文史通义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因此,文史通义是古代汉字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文史通义·说林》篇的史学价值

《文史通义·说林》篇的史学价值

Social Sciencc Vol.432%2021《文史通义・说林》篇的史学价值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研读《说林》篇应掌握要领。

首先,须要透过此篇类似于“随感”“杂说”的外表,而进窥实质的意义。

体会此篇乃章学诚申明本人自觉发扬自孔子以来重视“史义”、倡导“学术经世”的治学宗旨,和当考证之学风靡天下之时时于持世救偏的使命担当精神。

再者,须要把握此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章氏寄意之重点在于:与《文史通义》书中《原道》等篇阐发的观点相呼应;大力针砭溺于烦琐考证之不良风气;而其对辩证分析思想方法的透彻运用,实为乾嘉时期哲理思维之闪光。

最后,章氏在倡导“史义”上见识卓越,又重视以形象鲜明、优美畅达的修 辞方法来表达,二者相得益彰,因而更具感染力作说服力。

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史义”;烦琐考证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21)02-0158-05收稿日期:2020-2-22作者简介:陈其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说林》篇是《文史通义》的重点篇章之份古代学者著作中以“说林”二字作为篇名始于《韩非子》,书中有《说林》上下篇。

《史记•韩非列传》司马贞《集解》解释说:“说林者,广引诸事,其多如林,故曰说林也。

”这一解释与本篇特点基本符合。

但相比之下,《韩非子•说者》中所引各则文字基本上都是记述事件,涉及的议论很少。

而此篇的特点是汇集作者以精粹的语言发表的评论,堪称疗学警句的集萃、哲理思维的闪光。

一、逆于时趋,持世救弊为何《文史通义•说林》篇有令人叹服的疗学警句的集萃、哲理思维的闪光呢?这就不能就《说林》论《说林》,而而须放宽视野,做到一要要清其学术渊源,二要考察所处环境对他的刺激以及他如何勇于“持世救偏”。

章学诚学术积累至为厚重,史学思思远绍孔子、司马迁,出色地发扬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孔子修《春秋》,开创了私人著史的传统,同时也最早树立关史学经世”的范例。

文史通议史德

文史通议史德

史德(文史通義內篇五)文史通義是清代乾嘉時期學者章學誠的史學代表作。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13歲時,其父鑣任湖北應城知縣,章學誠隨父居應城縣署讀書。

20歲後,始專心史學,對史書的利病得失,隨口能舉。

兩次應順天鄉試不第,就學於國子監。

27歲時,師事翰林院編修朱筠,朱筠後放為安徽學政,章學誠隨入其幕。

後客游寧紹台道署馮廷承處。

曾任國子監典籍。

39歲中舉人,次年取中進士,但未得官。

50歲時,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

晚年往來於揚州、會稽之間,直至嘉慶六年(1801)病逝。

章氏為稻梁謀在外做客三十餘年,顛沛流離,艱辛備嘗,而其性情、學問均不合世用。

他長於史學,著述豐富,且學術思想獨樹一幟,但不為當局所重視,也不為其他學者看重,只有好友邵晉涵推崇其學問。

清史稿、清史列傳均有傳。

章學誠的大部分著作生前都未能定稿刊行。

去世前將全部文稿交蕭山王宗炎代為校訂,王宗炎編訂目錄一份,未付刊而卒,1922年吳興嘉業堂主人劉承幹所編章氏遺書30卷、外編21卷,即依王氏編目增補而成。

嘉業堂所刊章氏遺書包括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志略例、湖北通志檢存稿、湖北通志未成稿、永清縣誌、和州志等。

對王宗炎的編排分類,章氏次子華紱並不認同,道光十二年(1832),華紱在開封刊印文史通義八卷,校讎通義三卷,這是文史通義的第一個刊本,其中「外篇」部分,與後來刊印的嘉業堂本有較大出入。

晚清粵雅堂叢書和靈鶼閣叢書中又收有文史通義補編、章實齋文集鈔等,但所補並不完備。

1949年以後,大陸出版過三種文史通義的整理本,一是1956年古籍出版社主要依據嘉業堂本重新排印出版的文史通義標點本,二是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由葉瑛主要依據華紱所定「大梁本」校注的文史通義校注標點本,三是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標點本。

上海古籍本是在嘉業堂本和大梁本的基礎上增補而成,其增補原則一是章氏生前在文中已經確定和當時傳鈔本已標明者,二是根據章氏撰寫此書的宗旨衡量各篇內容而加以補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曰:“筮(shì 蓍草)之德(性质,品性)圆 而神(蓍的品性圆活,善于运转,变化莫测;卦的 品性有方位,有定体,是智慧的象征),卦之德方 以智。”(“方”,是说作者必须讲究一定的体例, 使其可以具备各方面的记载,作到“赅备无遗”; “智”,是说作者上的远见卓识,作到“神以知 来”。“方以智”和“圆而神”,是对史书的编和 著的很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 閒(有时,近来)尝窃(私自)取其义,以概古今 之载籍(典籍,文献。书用来记载事情的,故称载 籍),撰述欲其圆而神(撰述类著作要贯通未来, 要富有创造性),记注欲其方以智也(记注类史书 要直书往事,给人们知识。总的来说撰述不要墨守 成规,要有创建,记注要给人以知识和智慧)。
迁书纪、表、书、传,本左氏而略示区分,不甚拘拘 (拘泥)於题目也。《伯夷列传》,乃七十篇之序例, 非专为伯夷传也(载于《史级记》卷六十一。章学诚 认为这篇列传议论多,而事实少,不是单单为伯夷列 传,而是为所有列传之序列)。《屈贾列传》(即 《屈原贾生列传》)所以恶绛(绛侯周勃)、灌(灌 婴)之谗,其叙屈之文,非为屈氏表忠,乃吊贾之赋 也。《仓公》(即《仓公列传》,汉初医学家,姓淳 于,名意。任齐国太仓令,故名仓公。列传记载仓公 医治病人地25个医案,是我国最早的病史记录)录其 医案,《货殖》兼书物产(《货殖列传》,载《史记》 卷一二九),《龟策》(《龟策列传》,载《史记》 卷一二八)但言卜筮(记载用龟甲和蓍草占卜求卦和 预测吉凶的方法。用龟甲占卜曰卜,用蓍草占卜曰 筮),亦有因事命篇之意,初不沾沾(沾沾自喜,自 以为是)为一人具始末也。《张耳陈馀》(《张耳陈 馀列传》,载《史记》),因此可以见彼耳。《孟子 荀卿》(《孟子荀卿列传》,载《史记》),总括游 士(游说四方的学者)著书耳。
夫智以藏往(过去),神以知来(未来) (总的来说记注是记载以往的事情,可以让 人从中获取知识;撰述一类史籍要不拘泥于 常例,富有创建,读后让人预测未来。撰述 和记注的区别,犹如蓍与卦的不同运用), 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 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比拟,相似) 神也。藏往欲其赅(gāi完备)备无遗,故体 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决择去取, 故例不拘常(常例),而其德为圆。《周官》 三百六十(六官,每官属六十,故三百六 十),天人官曲(细事,小事。各类官职) 之故可谓无不备矣。
《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 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左传》的 作用是解释补充《春秋》的。纬:织物的横 线,与经相对。此指解释补充)也。左氏一 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 例,以搜逸(搜集散逸的资料库)也。迁书 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 守绳墨(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和体例。绳墨: 木匠用以划直线的工具墨线和墨斗),以示 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 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 而马、班曲备(完备),皆为纪传之祖也。
文史通义· 书教(下)
【教学要求】本文主旨在于阐发《尚书》的 遗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文中 把史籍概括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详论了它 们的分别,系统评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 末三种史体的源流、演变及得失。对前人创 立的史体,则主张师其意而不固守其类例, 提倡修史要有“别识新裁”。章氏的见解, 无疑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仍有启迪、参考作用, 值得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 人,是我国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文史 通义》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 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 做法,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 “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 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 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 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 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 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书教》下,选自《文史通义》卷一《内篇》 一。“书教”即《尚书》的遗教。 在这个题目下,作者共写了三篇论文,成文 时间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代表作 者比较成熟的史学见解。自有纪传、编年二 体以来,应该怎样写历史,似乎早已不成问 题。但本篇却以为,纪传代替编年,本是史 学体裁的进步,但从《汉书》变成“正史” 的楷模后,这种体裁就越来越僵化,成为束 缚史学的八股,因此必须改革,恢复《尚书》 “因事名篇,不为常例所拘”的遗意。
从“六经皆史”、史学是“经世”之学的立 论出发,《文史通义》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 的流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首先, 章学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也是不断发 展的。由此,他特别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 其次,在史学领域中,章学诚又特别强调 “撰述”和“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 “著述”和“比类”的分别。由此,他对纪 事本末体备加赞扬。第三,章学诚发挥了刘 知几的“史才三长”理论,认为三者都很重 要,而三者之中史识尤重,但“能具史识者, 必知史德”。第四,在史学实践上,章学诚 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对我国方志学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诸史(记载国史的各史官)皆掌记注,而 未尝有撰述之官(未设立专门编撰历史著作 的史官);(祝史命告,未尝非撰述,然无 撰史之人。如《尚书》誓诰,自出史职,至 於帝典诸篇,并无应撰之官。)则传世行远 (流行久远)之业,不可拘(拘泥)於职司 (执掌,职务),必待其人而后行;非圣哲 (智能极高的人)神明,深知二帝(尧、舜) 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精微(精细隐微) 之极致(最高的造诣),不足以与(参与, 参加)此。此《尚书》之所以无定法也。
《文史通义》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部分。他临 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王宗炎编定。王宗炎编定目 录一份,未付刊而卒。到道光十二年(1832),才 由他的次子毕绂刊行《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 三卷及《校雠通义》三卷。以后有《文史通义补 编》、《章实斋文集抄》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 阁等丛书中。 1921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章氏遗书》十八 册编为二十四卷排印出版。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 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 《章氏遗书》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其 中的《文史通义》,被重编为九卷。所以现在通行 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 篇目也有出入。1922年,四川省图书馆《图书集刊》 又发表《章氏遗书逸篇》五篇。1956年,古籍出版 社将上述《逸篇》作为《补遗续》,附入刘刻本, 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文史通义》。
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其名源自 《易经· 系辞上》: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意思是: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 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 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为他取名时说:“蓍圆 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 “方以智”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 从字面义上分析:“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 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
《尚书》、《春秋》,皆圣人之典也。《尚书》无 定法(章学诚认为《尚书》详略自取,无一定的成 法,属于撰述类著作),而《春秋》有成例(章学 诚认为《春秋》属于记注类史书,有一定的体例)。 故《书》之支裔(子孙后裔,指《尚书》类史书) 折入(转变归入)《春秋》(后继者将《春秋》体 例发展),而《书》无嗣音(《尚书》撰述宗旨和 编簒方法,没有被后代继承)。有成例者易循,而 无定法者难继,此人之所知也。然圆神方智,自有 载籍以还(以来),二者不偏废也。不能究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之深耳,未有不得其遗意(遗留 下来的著述宗旨)者也。史氏(历史学家)继《春 秋》而有作,莫如马、班,马则近於圆而神,班则 近於方以智也。
(今 绍兴)
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 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 《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 分艰难和缓慢。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 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 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 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 死去。 可见,《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 35岁起,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 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
名姓标题,往往不拘义例,仅取名篇,譬如 《关雎》、《鹿鸣》,所指乃在嘉宾淑女, 而或且讥其位置不伦(不同类。有人指责 《史记》把阴阳家邹忌、邹衍、邹奭列在 《孟子荀卿列传》),(如孟子与三邹子。) 或又摘(指责)其重复(有人批评《史记》 列传内容有重复)失检,(如子贡已在《弟 子传》,又见於《货殖》。)不知古人著书 之旨,而转以后世拘守之成法(惯例,已定 的原则),反訾(zǐ诋毁)古人之变通,亦知 迁书体圆而用神,犹有《尚书》之遗者乎!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支裔、六艺、曲备、不祧、芜滥、支 子、旁庶、经纶、纂录、隐括、适如、悬绝、稽检、 圆而神、方以智、神奇化臭腐。 3、基本词汇:间 訾 舛 溺 盍 济 豁 方 翼 该 4、翻译 思考题: 1、阅读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 2、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思想的不同。 3、章学诚“史德说”与当代提倡学术道德有何关系。

【重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特点。 【难点】 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解题】 《文史通义》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封 建社会后期,继刘知几《史通》以后又一部史 学理论专著。它与《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 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 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 现实的。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 (1772)开始撰写《文史通义》;历时24年,到嘉 庆元年(1796)方才部分刊行。 《文史通义》分内、外篇两部分。《内篇》六卷, 五十篇,有若干篇(如《易教》、《书教》等)又 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 二篇。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 《外篇》三卷,七十篇,其中《史学例议》篇分上、 下,《杂说》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书序、跋 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议论广泛,作者 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因为全书 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谈史,所以命名为《文史通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