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矛盾态度
“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现状、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现状、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继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农民工”。
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存条件几乎和农民工无异,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思想心理。
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农民工消极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消极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并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农民工本人应如何作为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访谈,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进行研究。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
第二部分在界定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第三部分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现状。
第四、五部分分别研究了大学生农民工消极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六部分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农民工个人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影响对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726【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41.1选题的背景111.2选题的意义11-121.2.1理论意义11-121.2.2实践意义121.3研究方法12-142“大学生农民工”的界定、产生原因及特点14-202.1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14-152.1.1农民工的界定142.1.2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14-152.2“大学生农民工”的界定152.3“大学生农民工”产生的原因15-192.3.1我国教育体系的偏差15-162.3.2缺乏政策激励16-172.3.3思想观念滞后17-182.3.4就业时受到歧视18-192.4“大学生农民工”的特点19-202.4.1身份是农民工192.4.2薪酬、待遇较低192.4.3需要层次较高19-203“大学生农民工”的思想现状20-253.1“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中的积极方面20-213.1.1对建设新农村充满信心203.1.2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203.1.3摆脱了狭隘的小农意识的羁绊203.1.4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意识的禁锢20-213.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中的消极方面21-253.2.1“大学生农民工”出现心理危机21-223.2.2“大学生农民工”幸福感缺失22-233.2.3“大学生农民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失23-254“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中消极方面产生的原因25-304.1“大学生农民工”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25-274.1.1经济贫困是“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254.1.2人格上存在缺陷是“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25-264.1.3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是“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心理问题的间接原因26-274.2“大学生农民工”缺少幸福感的原因27-284.2.1个人因素274.2.2家庭因素274.2.3社会因素27-284.3“大学生农民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失的原因28-304.3.1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284.3.2腐败现象的影响284.3.3市场经济的影响28-294.3.4贫富差距的影响29-305“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产生的影响30-355.1“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积极方面产生的影响30-315.1.1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建设305.1.2有利于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305.1.3有利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0-315.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现状消极方面产生的影响31-355.2.1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31-325.2.2影响社会的公平32-335.2.3影响家庭的和睦335.2.4影响社会的稳定33-356“大学生农民工”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35-446.1国家方面35-386.1.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356.1.2实施适当的优惠政策,解决就业问题35-366.1.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366.1.4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利益36-376.1.5采取各种办法,扶持职业教育37-386.2社会方面38-396.2.1促进“大学生农民工”理想就业386.2.2关心“大学生农民工”386.2.3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38-396.3高校方面39-416.3.1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06.3.2面向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40-416.3.3加强“预就业”指导416.4个人方面41-446.4.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41-426.4.2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426.4.3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42-436.4.4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幸福感43-44结论44-45参考文献45-48致谢48-49附录49-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大学生学农不爱农矛盾分析

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与建议背景: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矛盾,如:恋爱矛盾,就业矛盾,逃课矛盾等等。
而对于我们学农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学农不爱农,因为这矛盾给我们的学习,给将来的就业造成很大影响。
矛盾: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在农业院校非常普遍,是一些什么因素造成这个原因了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经济因素。
矛盾分析: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现在是市场经济。
经济像一双无形大手调控着社会。
调控者就业,调控着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调控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选择大学的人来说,无非是为了以后就业有个好工作,不然谁会选择读大学。
然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我们的一大难关,大学生数量增加,大学的培养人才方式越来越粗放。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失业。
对于学习农业的学生们来说,如果要深造,那么以后就可以专门对农作物等进行研究,如果不深造,凭本科的知识估计也只能去帮忙计算下施肥的比例。
加上我国农业未实现科学化,机械化。
现在的粗放型的农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低收入,不含技术的象征。
从而影响周围的人对农业的评判。
经济水平不高,自然学习农业的学生对农业会失去信心。
所以说最关键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影响大学生以后的经济发展。
影响经济的因素深析:就业难,就业难也包含有多方面的原因:1. 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水平低,从而导致农业方面经济收入少。
2.我国农业方面适合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岗位更少。
3.大学未培养与现在社会的农业相适应的技能。
这几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农业的大学生就业,从而无法在经济上提高学农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下这几个影响因素。
1.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水平低,从而导致农业方面经济收入少。
说到农业,我们会自然的想到种田,插秧,收割粮食,养猪,养家禽等等这些词语。
是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机械化程度很低。
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最传统的耕作方式。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种植水稻,依然是采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牛耕方式翻地,人工插秧收割,很辛苦。
农民工“用工荒”现象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心态影响分析

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不少在校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而当大学生将自身就业形势与农民工“用工荒”现象并行比较时,挫折感和迷茫感更加强烈。
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认知能力有限、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理清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调整好就业心态显得十分迫切。
一、产业结构性因素我国依靠低廉用工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存在,这类企业对劳动者要求较低,所以长期以来这类企业得以以低工资水平、低利润维持企业生存。
然而,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这类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提高工人工资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于是不少工人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薪水较低而选择不断跳槽,不断更换工作岗位。
由此看来,转变产业结构是改变我国经济结构的要求,更是改变我们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地位的必然趋势。
为此,大力依赖新能源、新技术将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重中之重。
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拥有新知识、新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将在新的就业结构中逐渐处于优势。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原因2008年9月开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于是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
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渐显成效和国际金融形势的转良,2010年以来经济迅速回暖,于是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约7000万农民工返乡。
而自2010年以来部分企业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源于我国经济平稳回升。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回暖,我国东南沿海依赖出口的外贸型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此前返乡的农民工却并没有如数南下,很多人已在当地或者附近地区就业了。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解决思路

由于 我 国城 乡分 治 的就 业 村 务农 。事 实上 ,他 们 在 城 市 在城市 生活 的各 种开销 ,基本所剩无几 。 制度 障 碍 依 然没 有 打 破 ,加 上 和 农 村 都 找 不到 自己 的社 会 位 3 社 会 保 障 不 完善 。 据统 计 ,截 至 20 年 . 08 处 于经 济社 会 加 速 转 型 期和 利 置 ,新 生代 农 民工 正处 于双 重 底 ,全 国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农民= 为 2: 万 I 46 = i 益 结 构 加 快调 整 期 ,与第 一 代 边 缘化 的境地 。 农 民工 相 比 ,新 生代 农 民工 面 临 着更 加突 出的矛盾 和 问题 。
明 显 增 强 。 从 农 村 出 来 打 工 , 追 求 的 就 是 像 城 里 人 一 样 的 生 活 方
式 , 是 要有劳动平等 、 入平等 、 就 收
有 务 过 农 ,不喜 欢 或 者 也 根 本 就 干 是 参 照 城 市 的 同 龄 人 ,权 利 意 识 不 了 农 活 ,不甘 心 也 不 愿 意 再 回到 农 村 去 。可 以说 ,新 生代 农 民工 对 土地 已 没有 情 结 ,对 农业 已 不 熟悉 , 对 农村 已经疏 远 。
种 地 收 入 多 的 工 作 就 很 满 足 ,工
动因 、心 理定位 、身份 认 同、发展取
向、职业选 择等方 面都发 生 了根 本性 变化 ,正 在 源自 亦 工 亦 农 向全 职 非 农
民身份 ,他 们更 倾 向于将 自己看作 资过 低、 劳 动 条 件差 、工 作 环 境
工人 群体 ,7 %的 人认 为 自己属 于 工 5 恶劣都 能忍 受。但 新生代 农 民工 ,
生 代 农 民 工 首 先 看 重 工作 环 境 ,其
心理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

心理学毕业论文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农民工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着高等教育的背景,又在城市工地上进行着繁重而艰苦的体力劳动。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环境,大学生农民工往往会面临着相对剥夺感的困扰,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心理疏导措施。
一、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原因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各种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资源匮乏。
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时,往往会感受到来自城市居民的资源相对剥夺感,这种剥夺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
其次,大学生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感受到剥夺。
大学生农民工既是大学生,又是农民工,他们的身份在两个群体之间摇摆不定,往往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校园中,他们可能会被同龄人看作是“农民”或者是“底层群体”,而在城市工地上,他们又被视为“高学历人才”。
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和认同感的剥夺会给大学生农民工带来心理上的困扰。
最后,就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也是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大学生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这种工作环境的相对贫乏和单调乏味,加之工资待遇的不公平,都会让大学生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失落和不满。
二、心理疏导措施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心理疏导措施来帮助他们应对并调整心理状态。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农民工的心理援助和辅导。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处理来自城市居民的资源剥夺感,学会在有限资源下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其次,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机制。
关于大学生对民工态度的调查

50.00
年年
1 2 3
40.00
总总总
30.00
朱玲 王志霞制作
1
2 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调查
8
城城
不同年级的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 对民工的态度分析(下)
推论统计:二因素方差分析
E 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总 体 值
朱玲 王志霞制作
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调查
12
结果与讨论(下)
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在经历不同阶段的 大学教育之后,对民工的态度没有很明 显的改变。 原因分析:学生价值观的已经基本形成: 大学教育问题。
朱玲 王志霞制作
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调查
13
希望我们未来的社会能像这张照片一 样融洽、和谐
在大二食堂就餐的一张图片
朱玲 王志霞制作 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调查 3
导言
现在,关于社会上民工的探讨很多,涵概 方面很广,从民工市民化、“民工潮”、 “民工荒”、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等来分 析现代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出现的民工问题, 当今社会的热点经常讨论民工问题,大学 生在校园,课堂,网络论坛也经常发表对 民工的看法,笔者认为作为未来社会主人 公,大学生在能否实现未来社会市民与民 工的融合这一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那么 大学生们愿不愿意实现这种融合呢?这就 得看看当代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问题。大 学生对民工是什么态度呢?是不是真正关 注民工?对于民工是抱同情还是事不关己 的态度?是厌恶民工还是关心他们呢?本 文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 能起到一些帮助。
大学生对民工的态度调查 15
5
10
父 父父 父Leabharlann 父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对民工 态度的分析(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与冲突中的道德选择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与冲突中的道德选择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年轻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其中包括道德选择问题。
本文将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与冲突出发,深入探讨他们在道德选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来自中国农村,他们在年轻时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然而,他们在城市打工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中也面临着文化冲突、社会歧视等问题,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友好。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矛盾与冲突1.经济矛盾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主要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然而,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收入并不高,很多时候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他们面临着经济困难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文化冲突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国农村,他们的文化背景与城市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在城市中,他们往往面临着文化冲突,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这也是他们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被视为“外来人口”,他们面临着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在城市中,他们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很多时候被歧视和排斥,这也是他们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选择1.面对经济困难,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会选择继续坚持打工,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然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道德困境,比如选择违法违规的工作方式来赚取更多的钱。
2.面对文化冲突,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会选择适应城市的文化环境,努力融入主流社会。
然而,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着道德选择,比如是否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迎合城市的文化需求。
浅议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

浅议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文化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记住教科书上的知识,也深刻体会生活中的社会现实矛盾,如何去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不仅是一个个学生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的矛盾,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积极的应对和解决问题。
当代大学生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思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他们明白自己责任,知道自己要怎样去行动解决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现象。
如何参与把社会发展往正确的方向带动,如何解决社会不公平、失落群体的问题,受到当代大学生高度关爱和重视。
当前,新一阵“四个文明”、反腐倡廉和党的宗旨精神浪潮兴起,这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意义很重要。
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学术课程知识,更应该探索其他一些积极的思想价值,努力丰富他们的成长知识,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的矛盾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矛盾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大学生本身也具有认识改变未来的能力,他们拥有改变社会现实矛盾的决心,也有着新一代大学生不断鼓励实现梦想,发挥能力的情怀,把社会发展向正确的方向引领,带领这一代大学生不断前进的精神。
当下,高校学生在参舰社会改革创新过程中,他们掌握着最大的变革力量,倡导草根力量,乐于参与社会变革,把学校学习和实际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实际生活,成为千千万万年轻人改变社会现实最重要的发力点。
三、关注社会存在的矛盾当前,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也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发展对接起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关注社会存在的矛盾,探讨国家的未来发展,把社会发展架构作为大学生自己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及在各行业和职能部门发挥自身和社会统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超越自身,做一只有思想,有担当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体会,面对现实社会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毅力要比思想重要,用行动的去做,自觉肩负起责任,彰显社会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被 试
随饥崮 - 校大学生 6 0 人,其中男生 2 9 人,女生 3 1 人;年龄均在 1 8  ̄2 6 岁之间, 平均年龄 2 & 2 岁,标准差 s D 一3 2 4 3 。所有被试均熟悉计算机操作,而且均未加过类 似实验。
2 、实验材 料
者提 出的 内隐关 系评估 程序 ( P ) [ 8 ] 为研 究工 具 ,选 用
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验田 塞 段 设。
一
、
研究对 象与研 究方法
能完全说明被试存在矛盾态度;而通过改变 目 标标签词造 成的 I A T效应值差异也有可能反映的是被试对不同分类的 内隐态度 , 这与矛盾态度 ( 对同一 目标客体同时存在积极 和消极的态度)的界定不是非常符合。由于鲜有研究者专 F J ¥ i - x J - , 内隐矛盾态度进行研究,导致在很多内隐态度的研 究中没脊 矛盾态度纳入考虑,没有对内隐态度进行全面 的探讨。例如在很多x - , J  ̄民工的态度研究 中,外显测量发 现人们在对农民工持有 比较消极评价的同时,也列其有着
第1 7 卷第 1 期 2 0 1 5 年2 月
安顺学院学报
J ( ) 【 瓜NA I , OFAN  ̄HUN UNI V ER S I TY
1 7 I X b. 1
R虹 2 5
刘 1
贾玉雪
( 1 .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 5 6 1 O O O ) ( 2安顺学院学生处,贵州 安顺 5 6 1 0 O O )
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也逐渐 有研究者利用内隐联想测验 ( I A r )对内隐矛盾态度进行 了研字 L 4 ] 。然而,由于 I A T测量的是概念之间内隐联系 强度的相对值,通过改变属性词造成的 I A T效应差异并不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肯定态度的提高、二者社会距离的缩小 等方面[ 刀 。可以假设 , 人们不仅在外显方面对农民工表现 出矛盾态度,在内隐方面,同样也对农民工持有矛盾态度。 文章采用 D I n e S —H O _ 】 r n e s 和 Y B e n ' m s -H o l m e s 等研究
引言
较积极的评价[ 5 ] ,即矛盾态度 ;而在内隐测量方面,却只 得出了x - , J  ̄ 民工存在消极评价的结论。究其原因,是研究 者在进行 I A T 测量时仅仅关注 了农 民工的消极刻板印象, 而忽视了其 积极方面,例如在某研究 中,研究者选择的
I A T 的积极 属 性词 为 “ 大 方 、时 尚、干 净 、富裕 、聪 明、
摘 要:文章以内隐关系评估程序 ( 乐l A P )作为实 验程序,选取大学生为被斌 , 研究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
隐矛盾态度 。结果表明 ,当属性样例 刺激 的语 义信息 由 白领积极/ 民工 消极反转 为白领 消极/ 民工积极 时 , 内隐认知 评价的 I R A P总效应 出现 了显著 的下 降。对 I R A P的四种任务 类型效 应值 进行分 析后 发现 :大学
关系刺激 ( 是/ 否) 。I R A P I 选用 6 个对民工消极的评价词 汇和 6 个对自领积极的评价词汇为属性样例刺激 ,I R A P 2
词汇为属性样例刺激 , 所有属性样例刺激均来 自于随机对 6 8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具体的刺激词汇见表 1 。
表1 I R A P程序 中的刺激词汇
z 贾玉雪 ( 1 9 8 7 . 0 ~ ) ,女 ,山东青岛人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 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
7 3 ・
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5 年第 1 期
I R A P 2 ) ,均使用相同 的标 签刺 激 ( 民工/ 自领) 和相 同 的
选用 6 个对 民工积极 的评 价词汇 和 6 个对 自领消极 的评价
3 、 实 验 设计 和 实 验程 序
将
P l 与I R A P 2 的效应 D值进行平均数差异 t 检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 变量为 I R A P的属性 刺激词汇,共两个水平 ,因变量为 I R A P效应 D值。被试
实验程序利用 I n q u l s i t 进行编制 , 被试需要在计算机 上完成操作。整个实验共包含两个 I R A P程序 ( 蚴 和
作者简介 : L 刘伟 ( 1 9 8 6 . 0 7  ̄) ,男 ,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认知心理学 。 社 会认知。
在社会认知领域 ,最早提 出矛盾态度这一概念 的是 S c o t t( 1 9 6 8 ) ,他将矛盾这一概念引入到态度研究中,并探 讨了矛盾态度的测量方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态度研究一 直以—致性取向作为主导,矛盾态度直到 世纪 9 0年代 才被研究者所关注。C a d o p p o和 ]  ̄ t s o n提出的评价空间 模垂 曲 ,矛盾态度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分离的维度,而
诚荬’ ,而消极属性词为 “ 吝啬、土气、肮脏、穷困、笨
拙、不诚实~ 。忽视了人们对农 民工 “ 勤劳、节俭、忠 厚、老实”等积极的评价。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群际融合度在逐渐 E 升,主要表现为:
不是 到消极的单一维蘑 妇 。根据这一模型,大多数 研究者都认为,矛盾态度是指个体对同一态度客体同时存 在积极和消极的认知评价和情感 。目 前研究者已采取了 多种方法矛盾态度进行测量 , 但外显态度测量,很容易
生对农民工持有矛盾内隐态度,然而对白领的 内隐认知评价效应值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仍然对白领持有较
为稳定的积极认知 评价 。
关键词:内隐矛盾态度;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4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9 5 0 7( l 5 )o 1 —0 0 7 3 —0 3
表3irap四种任务类型t检验结果任务类型白领积极词汇?61631?000白领消极词汇?18031?037民工积极词汇?76031?453民工消极词汇?09431?045irap2白领积极词汇?03927?000白领消极词汇?15727?258民工积极词汇?32423?81727?001民工消极词汇?19792?46727可以看出在白领积极词汇任务类型中irap1irap2的效应值都显著大于0说明被试在一致任务对白领积极词汇回答否被试更倾向于对白领做出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