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感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去人性化的 作用

合集下载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胡美娟;黄丹;叶尔凡;王建峰【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25)11【摘要】目的:探讨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生活目标量表、图片故事练习、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2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1)内隐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24,P<0.05)、主观幸福感(r=0.20,P<0.05)呈显著正相关,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36,P<0.01)、主观幸福感(r=0.2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r=-0.19,P<0.05)呈显著负相关;(2)内隐权力动机调节了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低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10,t=2.20,P>0.05);而在高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有显著预测(simple slope=0.28,t=3.68,P<0.01)。

结论: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总页数】4页(P1696-1699)【作者】胡美娟;黄丹;叶尔凡;王建峰【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6【相关文献】1.外显和内隐自尊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3.师范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4.购买类型与内隐、外显心理幸福感的关系5.大学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权力诱惑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权力诱惑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权力诱惑的影响权力诱惑是指人们在掌握或接近权力时,往往会受到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导致他们滥用权力、违背正义、损害社会利益。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权力诱惑的影响呢?本文将从人性、社会环境和权力本身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权力满足了人们的欲望权力往往与金钱、地位、名誉等一系列利益紧密相连,而这些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权力使人感觉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能够掌控和支配他人。

这种感觉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和自尊心,从而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权力的迷惑。

二、权力带来了特权和优越感权力触手可及时,人们可以通过滥用权力获得特权,享受优越感。

特权使人们能够获得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享受高额收入、豪华生活方式和各种特殊待遇。

这些特权和优越感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自傲和自满,进而诱使人们滥用权力,违法乱纪。

三、社会环境对权力的赞美和崇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权力受到社会的赞美和崇拜。

媒体、电视剧、电影等大肆渲染权力的神秘与强大,给人以误导。

社会普遍认为,拥有权力的人有能力、有魅力,值得尊敬和追求。

这种社会氛围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错误地将权力与正义、智慧等价值联系起来。

四、权力的暴力倾向和腐败风险权力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和腐败风险。

权力给人带来了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一旦失去约束,就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权力会让人产生自我放纵的倾向,使他们不受制约,放弃良知和道德底线。

因此,权力的操控者很容易受到权力的腐蚀,从而陷入各种不正当行为和违法乱纪的漩涡。

五、心理上的自我膨胀和虚荣心当人们获得权力时,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膨胀和虚荣心。

他们认为自己优秀,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份权力。

这种自我膨胀和虚荣心导致他们过度自信,不再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最终滥用权力。

而权力本身也会增加这种自我膨胀和虚荣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总结起来,我们之所以容易受到权力诱惑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权力满足了我们的欲望、权力带来了特权和优越感、社会环境对权力的赞美和崇拜、权力的暴力倾向和腐败风险,以及权力带来的心理上的自我膨胀和虚荣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内隐信念感知对人际冲突中先发制人行为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

内隐信念感知对人际冲突中先发制人行为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

内隐信念感知对人际冲突中先发制人行为的影响:希望的中介
作用
谢周秀甜;王镇铖;林莉娜;刘雷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
【年(卷),期】2024(47)1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在人际冲突情境中,内隐信念感知对先发制人行为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希望的中介作用。

实验1让被试阅读与冲突相关的文章来启动“威胁性冲突是变化的或不变的”的内隐信念,实验2则在不直接提及冲突的情况下启动“世界是变化的或不变的”的内隐信念。

两项实验结果均发现,在人际冲突情境中,相对于持有不变内隐信念的个体,持有变化内隐信念的个体体验到更高的希望水平,更少做出先发制人行为;希望在内隐信念感知与先发制人行为的因果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找到解决防御性攻击问题的方法,促进人际和谐。

【总页数】9页(P142-150)
【作者】谢周秀甜;王镇铖;林莉娜;刘雷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人际冲突中,文化信念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
2.功利性点赞行为对人际交往中内隐态度的影响
3.内隐领导理论对大学生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影响:领导动机的中介
作用4.团队中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
——地位冲突的中介作用5.慈善城市建设中宣传动员对居民捐赠行为的影响——基于感知的中介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作者:富萌钟俊丽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1年第10期【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使用权力感启动任务,借助E-prime2.0软件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32名大学生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高、低权力感启动组的大学生对攻击的内隐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低权力感的大学生,高权力感大学生有更低的内隐攻击性。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上,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力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追求权力,培养大学生对消极信息的坦然心态。

【关键词】权力感;内隐攻击性;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6-0036-04【作者简介】1.富萌,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2.钟俊丽,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问题提出1.权力感与权力感启动。

通常情况下,权力被看作是对重要资源的一种不对称控制,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通过对他人的资源控制来实现自我目标。

[1]Anderson和Berdahl指出,在心理学中,权力并非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多是指权力感。

[2]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权力看作情境变量,指被试主观感受到的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能力和控制能力,即为权力感。

研究表明,个体如果拥有较高的权力感和权力体验,他们在不道德行为中就更容易表現出带有侵犯色彩的行为。

[3]权力感的启动方法主要有词语搜索任务、情境回忆法、角色扮演启动法和姿势启动法等。

2.攻击行为与内隐攻击。

攻击行为通常解释为一种有意进行的、会对机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定带有一种伤害性的意图,表现为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

内隐攻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在没有意识监控或者没有清晰意识的情况下对具有敌意的刺激进行组织和解释,并影响随后的攻击行为。

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

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

品位•经典管理探索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O杨馥蔓(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权力感,是对自己影响他人能力的知觉,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当前对于权力感的研究逐渐增多,包括权力感的操纵、测量、影响等。

本文从权力感影响个体行为的角度切入,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权力感;个体行为;组织管理;社会距离一、权力感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权力存在于关系之中,对个体行为和社会交往活动具有重要作用O心理学界一般把权力界定为通过控制有价值资源和执行奖惩来影响他人的能力;权力感是个体对自己影响和控制他人能力的一种主观知觉⑴,包含长期知觉和在具体情境下产生的对权力拥有或缺乏的主观感受⑵,是权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表征[I]。

权力感的主要理论有:(一)社会距离理论Magee和Smith以解释水平理论为基础,提出社会距离理论,认为权力的效应是通过增加人际的社会距离实现的。

社会距离是心理距离的一种,是个体对与他人距离的主观感受⑶。

高权力感者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距离更大,在社会互动中依赖性较低,接近动机更弱,具有高解释水平和抽象的心理表征;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权力感高的个体也较少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倾向于物化他人,增加自利行为叫(二)情境聚焦理论该理论把认知的情境化与权力效应联系起来,认为权力感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调节能力,使个体选择和注意与当前目标一致的信息,做出与目标相一致的行为;也更容易识别出与情境匹配的特定信息,从而对有关线索进行选择性加工,灵活地改变行为;而低权力感会弱化个体的选择性注意分配和认知灵活性,使个体较难聚焦于有效线索,容易受到他人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接近一抑制理论Keltner等人提出了权力的“接近一抑制理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权力对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高权力感激活“行为接近系统”(BAS),增加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个体的注意集中于奖励和机会以及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更少关注可能性的失去,更倾向于采取自动化的认知加工方式,行动上更多做出主动的接近行为以实现目标,冒险行为也更多(如赌博);而低权力感激活“行为抑制系统”(BIS),导致个体消极情绪体验增加,更在意损失和惩罚,在行为上更多做出抑制或中断行为『句。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幸福感,这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在实现幸福感的过程中,权力动机是一个重要因素。

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作为两个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的概念解释内隐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在内在心理上希望能够得到控制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表现为寻求权威、自尊或者掌控的满足感。

内隐权力动机的人通常不太关心其他人的看法,更多地追求自我实现的感觉。

外显权力动机则是指个体寻求在外部环境中能够掌控和影响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来源于对社会地位、成就和影响力的渴望。

外显权力动机与内隐权力动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外显权力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2. 大学生的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特征大学生是一个处在特殊身份定位下的群体,他们通常具有权力动机的特征。

对于内隐权力动机,大学生常常表现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不服从权威、强调独立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背后的内在动机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他们通常很有执行力,也更容易成为能够领导和管理的人物。

对于外显权力动机,大学生通常希望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成就和影响力,望得到权威的赞许和认可。

因此,大学生们通常较为重视名誉和声望,而且他们的竞争性和野心性都集中于发展职业和事业中,他们可能成为组织中的重要决策者和颜值代表。

3. 权力动机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权力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成为了本文探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内隐以及外显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产生了影响。

首先,内隐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在一些研究中,内隐权力动机常常被视为消极情感和行为的源泉之一。

内隐权力动机越强烈的人,通常更容易出现敌视他人、信任障碍等负面情感,这些负面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潜意识是指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下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心态状态。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导力量,但往往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加难以察觉。

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内隐态度,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利用这种力量。

一、内隐态度的定义与特点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心理中存在的无意识的偏好和倾向,它可能与我们外显态度所持有的观点相矛盾。

与外显态度不同,内隐态度往往是经过长期的记忆和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它深藏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被察觉和识别。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外显上宣称自己对平等主义持有正面态度,但在内隐态度中却存在一定的种族偏见。

二、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影响虽然内隐态度存在于潜意识中,但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隐态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我们的行为倾向,甚至能够主导我们的决策过程。

研究表明,内隐态度对于一些具有情感性质的行为更为敏感和重要,并且往往会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对相关的行为做出反应。

三、理解内隐态度的形成内隐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等。

早期的社会化经验以及环境刺激对于内隐态度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也会对内隐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些形成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四、利用内隐态度调整行为表现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可以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干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内隐态度,并通过自我观察和行为改变来调整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

此外,积极的社会互动和情感体验也能够对内隐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内隐态度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种族歧视、性别偏见、隐性偏见等问题往往源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通过对内隐态度的认知和调整,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减少和消除不公平的行为。

权力感和同情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终稿)

权力感和同情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终稿)

权力感和同情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摘要: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感和同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1)启动的权力感能够影响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激活个体的高权力感增强了个体内隐暴力态度,而特质性的权力感不会影响内隐暴力态度;(2)诱发的同情状态能够削弱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但特质性同情倾向的高低不影响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3)同情和权力感在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中存在交互作用,但只发生在状态性同情和特质性权力感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中,个体特质性权力感的高低影响同情心状态对内隐暴力态度的抑制作用,同情心状态削弱低权力感被试的内隐暴力态度,而对高权力感被试未产生影响。

关键词:权力感;同情;内隐暴力态度;暴力IA T1 前言暴力态度是影响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Blumenthal(1972)认为,暴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关研究发现对暴力或攻击的积极态度能够预测各种攻击行为,如学校里的欺凌(Eliot & Cornell, 2009)、亲密关系中的暴力(Fincham, Cui, Braithwaite, & Pasley, 2008)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暴力(Khoury-Kassabri, 2012)。

暴力态度也是其他因素引发暴力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各种消极因素(如愤怒、敌意、反社会行为榜样、暴力游戏等)通过影响个体的暴力态度来影响暴力行为(Markowitz, 2001; Funk, Elliott, Bechtoldt, Pasold, & Tsavoussis, 2003; Hurd, Zimmerman, & Reischl, 2011; 陈海英,刘衍玲,崔文波,2012)。

因此,探讨影响暴力态度的因素,对于我们研究暴力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根据Wilson,Lindsey和Schooler(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人们对待同样的客体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处于意识控制下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4), 670-678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4079The Influence of the Sense of Power on theImplicit Violent Attitude—The Role ofDehumanizationLu Chen1, Xiaoping Li21School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2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pr. 14th, 2018; accepted: Apr. 23rd, 2018; published: Apr. 30th, 2018AbstractIn this study, a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and 70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ense of power and the dehumanization on the implicit vi-olence. In the experiment, all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en exposed to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power, respectively. The measurement of implicit violence was conducted by the violent IAT procedure. The dehumanization measurement was completed by the self-made dehumanization questionnai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being primed with different sense of power, a significant change occurred on the subjects in the implicit violence at-titude: the IAT effect of subjects with high power was smaller, that is to say, the sense of power made them hold a stronger positive implicit attitude to violence, compared to those with low power; while the powerfu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lower thou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level.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dehuma-nization is not a mediator between the sense of power and the attitude of implicit violence as we expect, and there is an automat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power and implicit violence at-titude.KeywordsSense of Power, Dehumanization, Implicit Violent Attitude, Violence IAT权力感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去人性化的作用陈璐1,李小平2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陈璐,李小平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18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30日摘要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探讨了权力感和去人性化对内隐暴力态度的影响。

本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高、低两种不同水平权力感的启动,内隐暴力态度的测量采用暴力IAT 程序,去人性化的测量则采用自编的去人性化问卷完成。

研究结果显示,激活被试的权力感后,其内隐暴力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权力感组被试相比于低权力感组被试,他们的暴力IAT 效应值更小。

也就是说,激活的权力感使他们对暴力的内隐态度更加积极;另一方面,高权力感组在去人性化程度上得分虽然高于低权力感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

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去人性化并非是权力感与内隐暴力态度之间的中介变量,权力感与内隐暴力态度之间存在着自动化联结的关系。

关键词权力感,去人性化,内隐暴力态度,暴力IAT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1.1. 权力与内隐暴力态度暴力行为的产生常常会受到暴力态度的影响,因而暴力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暴力行为的发生。

Greenwald ,Poehlman ,Uhlmann 和Banaji (2009)通过元分析发现,内隐态度对像暴力、歧视等易受社会期许影响的行为的预测效度要强于外显态度。

由于内隐暴力态度相对于外显暴力态度更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暴力倾向,更能预测暴力行为的产生,因此本研究关注的是内隐暴力态度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影响暴力行为的因素来看,很多学者认为权力是预测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e.g. Frieze & McHugh, 1992)。

权力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变量,是个体认为拥有对自己和他人资源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它与一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实际拥有权力的大小无关(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

人们在生活中的某些特定时刻都能体验到权力的存在,并且当他们体验到权力时,他们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就潜移默化地被权力所影响(云祥,李小平,2014),这种对权力的体验也可以被称为权力感。

任何时候对权力感的启动都可以激活与权力有关的概念和行为倾向(Galinsky et al., 2003)。

国外学者对权力感的有关研究表明,在激活被试的权力感后,会抑制对他人的关心和对他人痛苦的体验(van Kleef, Oveis, van der Lowe, Luo, Kogan, Goetz, & Keltner, 2008),高权力感会减少人们的同情心(van Kleef et al., 2008)。

权力的体验还会自发地减少对他人观点采择的倾向(Galinsky, Magee, Inesi, & Gruenfeld, 2006),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去人性化导致了人们忽视他人的独立观点(Haslam, 2006)。

另外,具有高权力感的人会产生更多的社会不赞许行为(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更容易在处理信息的时候采用自动化的加陈璐,李小平工方式,因而个体的行为将更少地受到自我意识的约束,更加忽视他人的存在(Guinote, 2007)。

有大量文献已显示,一般而言,权力会导致去个性化(e.g., Dépret & Fiske, 1999; Fiske, 1993; Goodwin, Gubin, Fiske, & Yzerbyt, 2000; Goodwin, Operario, & Fiske, 1998; Gruenfeld, Inesi, Magee, & Galinsky, 2008; 除了Lammers, Stoker, & Stapel, 2009; Overbeck & Park, 2001的例外情况,2006)和毫不费力地处理信息(Guinote, 2009; Weick & Guinote, 2008)。

如果目标个体是去个性化的,去人性化的程度通常会增加(Haslam & Bain, 2007)。

李小平,闫鸿磊和云祥(2014)的研究也发现,对启动更高水平权力感的被试来说,他们对暴力的内隐态度更加积极,更容易把暴力与积极的一面联系在一起。

另外他们在研究权力感、同情心和内隐暴力态度三者关系时发现,个体的内隐暴力态度不会受到特质型的同情的影响,但是激活的同情状态却能够增强个体对暴力的内隐消极态度。

1.2. 去人性化去人性化是把他人当作物体一样知觉或对待,特别是像动物或机器人一样(Haslam, 2006)。

去人性化常被称作为一种减轻甚至消除对暴力行为的道德关怀的机制,因而在战争、种族灭绝和其他形式的极端暴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被认为是抑制认同和同情他人,并助长侵犯的重要因素(Bandura, 2002)。

然而,目前对导致去人性化的条件还不是很清楚,但重要的是存在权力会导致去人性化的可能性(Gwinn, Judd, & Park, 2013)。

但当人们被要求更多地关注他人时,去人性化也会被抑制(Haslam & Bain, 2007)。

Haslam (2006)曾精确地给出了去人性化的两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一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人类特征(UH),另一种是人区别于机器的人性特质(HN)。

前者侧重于通过文化和教育获得的特质,如责任、成熟、远见卓识、道德观、优雅高贵等;而后者侧重于机器所没有的“先天的”人类特质,如情感、个体能动性、性格深度等。

因此,去人性化可以是动物性的,也可以是机械性的。

Lammers和Stapel (2011)采用这一定义证实了权力会导致对低权力组的去人性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用去人性化来解释伤害低权力组个体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