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教育心理专题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丁永亮)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丁永亮)

教师考录培训资料——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一)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一)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二)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题型:填空115;名词解释54;简答65;论述120;案例分析115第一编一、填空和名词解释1对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 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4 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5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6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

7 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8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简答(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简答或填空)1客观性原则:研究应遵循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2发展性原则:研究对象是生理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其心理趋势。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了高等教育实践服务。

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并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

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教学反思过程1 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进入反思。

1865 教育心理专题

1865 教育心理专题

《教育心理专题》课程网上考核方案一、课程说明《教育心理专题》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结合我国小学教育实际,优先选择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完整且坚实、证据丰富而确凿的若干题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作进一步的系统讲解,讲解中适当增加基础理论部分,展现从理论走向应用的逻辑过程,阐释代表性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员树立和巩固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信念,向学员提供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有利视角,努力使学员形成富有启发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便于他们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善自己的工作。

课程内容包括4编12讲,第1编的内容包括:遗传与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第2编的内容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第3编的内容包括: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4编的内容包括:个体差异,测量与分数,教学与测验。

各讲内容既有专题的相对独立性,又彼此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网上课程考核方案说明1.网上课程考核的总体要求网上课程考核,包括网上形成性考核和网上终结性考核两大部分,网上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终结性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40% ,两部分成绩合成为课程最终成绩。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及格,最后的课程考试成绩才为及格。

2.网上形成性考核网上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互助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核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此外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根据整个课程内容的编排,把网上形成性考核设计为6次,网上考核采取网络讨论、小论文、案例分析和教案设计的方式进行,要求按质、按量和按时完成。

每次网上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照百分制计算。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一)胚胎发育过程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3.胚儿阶段(9~38周)4.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

(3)胎教。

(4)母亲的情绪。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画图P25画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缓。

当机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分泌一下三种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泌乳激素。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1.脑器官的认识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脑学说的发展阶段:①(发展阶段)定位说;②整体说;③机能系统说;④模块说。

2.脑的结构3.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第一章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别掌握人的精神、思维功能,体觉功能,听觉功能,视觉功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的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活动。

反射活动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

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一种川流不息的过程。

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该学派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

行为主义的基本公式为:S-R。

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的特点:①、②。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

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思想基础:性恶论。

关注点是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强调潜意思过程的重要性,并利用这种理解去帮助精神疾病患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思想基础:性善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第二章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

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教育心理学案例,加深对教育心理学应用领域的理解。

总结:教师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掌握各种学习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定义和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学习现象,引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的思考。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实际教育案例,运用不同学习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群体特点。

掌握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2. 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动机、自我概念等。

学生的群体特点:同伴关系、班级氛围、群体动力等。

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学生心理现象,引发学生对学生心理与教育的思考。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群体特点。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实际教育案例,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版笔记!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版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加涅是在近三十年来的教育心理学或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建树时,是一位需要充分肯定和全面认识的人物。

加涅在人类学习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的和有影响的工作,他的独特才华在于能如鱼得水地活跃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领域,并对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贡献。

他对复杂技能训练所做的研究工作,使我们对训练迁移、问题解决、任务分析各种教学方式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他研究知识的获得并由此提出的学习层级理论,促使人们去研究学科内容和课程设计。

他所著的《学习条件》一书,颇有见地地阐明了人类各种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联系,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心理学运用于教学的新的兴趣。

加涅的学习观是源于辈但又高于前辈。

2.加涅在《学习条件》中的有关人类的8类学习形式。

信号学习(指个体学会对某一信号作出某种一般的、弥漫的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个体学会对某一认出的刺激作出某种精确的反应)→连锁(指个体学会由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的某种联结)→言语连锁(指个体学会以言语作为单位的连锁,其学习条件与其他连锁相似)→多重辨别(指个体学会对不同刺激互相在物理特征上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作出若干不同的可以鉴别的反应。

)原理学习(原理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控制行为。

)→问题解决(指一种要求进行内部思维的学习,它需要对早先获得的两个以上的原理作出某种组合,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所谓的高级规则)3.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模式:九个连续阶段性任务,以及这些阶段所起的作用。

阶段1:确定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对通过教学能够获得的理想状态的规定。

阶段2:教学分析。

三种分析手段:任务归类、信息加工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

阶段3:起始行为及学生的特征。

可以通过面谈或测验去了解。

阶段4:制订作业目标。

它便于向不同的人作不同的交流;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获得的能力指标,将有助于教学人员为不同的行为能力设计有效的教学条件;能够对既定的目标是否已达到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测定。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章重点知识点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学与课: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㈠学生及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㈡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专题02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
客观题
单选题(共5题,共15分)
1.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B 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
D 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参考正确答案是:A;考生正确答案是:A;试题分数:3;考生得分:3
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
B 组织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
C 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D 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参考正确答案是:D;考生正确答案是:C;试题分数:3;考生得分:0
3. 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A 重复促进成绩
B 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 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 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参考正确答案是:D;考生正确答案是:C;试题分数:3;考生得分:0
4. 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