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问题”情境的学习桥梁-2019年文档资料
“三界四步”境脉教学,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

“三界四步”境脉教学,搭建数学学习的桥梁发布时间:2022-06-27T04:05:32.10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2月总第398期作者:郑小楠[导读] 境脉课堂有以下几个基点,让我们以一年级的一节“4的分成”的数学课为例,进行探究。
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中心学校264517摘要:情境脉络、课堂围绕大任务、大情境展开。
课堂教学以境脉为原点,派生出三个世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关系世界。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步:先验新知接境——创设任务启境——学习脉动入境——建立脉络出境。
通过四步教学完成三个世界的关联,学习就在“整体把握学习的全部情境”下发生建构意义的正向变化。
最后,希望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应用”,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先验新知接境创设任务启境学习脉动入境建立脉络出境境脉课堂有以下几个基点,让我们以一年级的一节“4的分成”的数学课为例,进行探究。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虽然经过了学前教育,但很多时候缺少动手操作帮助形成数感的过程,对所学知识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
部分教师容易忽视幼小衔接阶段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甚至简单认为学生不用学具的辅助也能完成任务。
实际上,情境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脉络,将传统的枯燥讲解变为主动建构,叩开数学思维的大门,为学生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先验新知接境,创设基于个体的先验境脉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先验认识是“境脉学习”的起点,只有站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上,“境”才是人本意义上的“境”,课堂的“当在”才能与学生的“历史”一脉相承。
在讲授本节课时,教师要利用之前学生的学习经验,创设“数小棒”的生活情境,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习数字“4”的分成的时候,教师打破了教材的课时安排,将认识数和数的分成合二为一,融合在一起。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案例分享:搭桥成长

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案例共享:搭桥成长一、引言在幼儿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一直备受关注。
建构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构知识。
本文将通过共享一个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的案例,带领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搭桥成长的活动来实现建构主义教育的目标。
二、案例共享在某幼儿园,老师们开展了一个名为“搭桥成长”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们布置了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让幼儿利用纸板盒和木棍等材料,自主设计并搭建一座能承受一定重量的小型桥梁。
1. 提供材料与启发老师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材料,如纸板盒、木棍、胶水等,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怎样设计的桥梁才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你认为哪种设计更加稳固?”,从而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自主设计与实践在接受了启发和思考之后,幼儿们开始自主设计并实践他们的想法。
有的幼儿选择了三角形的支撑结构,有的则采用了交叉的木棍来增加桥梁的稳固性。
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观察和检验自己的设计,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 共享与总结待所有小桥梁都建成后,幼儿们进行了一次共享和总结。
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讨论了成功的设计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从而在共享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三、建构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上述案例的共享,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建构主义教育在“搭桥成长”活动中呈现出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特点。
从深度上看,幼儿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利用材料搭建桥梁,而是通过思考、实践、共享和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对桥梁结构、稳固性原理等知识的理解。
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而这正是建构主义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
从广度上看,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在材料和操作上的广度,更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广度。
幼儿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仅学到了搭建桥梁的方法,还学会了观察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教育所强调的综合能力。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施建梁摘 要: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让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学科素养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7-0044-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7.021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自然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掌握必备知识;二是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视角;三是提升理解与辨析、分析与推测、归纳与论证、探究与创新等关键能力,最终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的内容与难度均明显高于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很多高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在当前选科物理必考背景下,化学变成被放弃的科目。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围绕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依托问题深度学习,最终获得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与课标要求,并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第一,适应性。
要求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规定,更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确保问题在高中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适当超越当前水平。
第二,真实性。
所运用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生产、生活、学习、科研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问题,从事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内化化学必备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诱发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悬念,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acb1d95727a5e9846a61c2.png)
[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数学桥梁搭建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一些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一、搭建“问题情境”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
”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就要会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有时会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字母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一下子就举了很多,如饮料瓶上的L,电灯泡上的V、W。
音乐课本上的声调C、D、E、F……。
教师再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完整的扑克,然后再把里面的数和大小王抽去,剩着字母A、I、Q、K。
搭建一座走心的桥梁

搭建一座走心的桥梁桥梁,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交通的便利,更是沟通的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和名片。
一座优秀的桥梁更应该是走心、有温度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要成为人们心灵的阵地、交流的载体。
那么,如何才能搭建一座走心的桥梁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走心的桥梁需要具备美丽与实用并重的特点。
毫无疑问,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是美丽的,它要能够成为城市的风景线,吸引游人前来观赏。
高雅的外观设计、巧妙的结构构造、绚丽的灯光装饰,都能够使桥梁变得更加美丽。
美丽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实用同样重要。
桥梁首先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连接两岸,方便人们的交通出行。
只有美丽与实用并重,桥梁才能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为市民的骄傲。
走心的桥梁需要承载文化与历史的内涵。
城市是文明的交汇地,是历史的传承者。
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能够承载城市的文化底蕴,将城市的历史故事融入其中。
可以在桥梁上设置一些历史的标识牌,让游人了解这座桥梁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在桥上建立一些文化艺术的雕塑,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些方式,桥梁就能够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激发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热爱,也能够让游人在桥梁上感受到城市的魅力。
走心的桥梁需要具备交流互动的功能。
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岸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可以在桥梁两侧设置一些座椅,供游人休息、欣赏风景;也可以在桥梁上设置一些小型的摊位,供商贩售卖特色小吃和纪念品。
还可以在桥梁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音乐会、舞蹈表演等,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与。
通过这些交流互动的方式,桥梁就能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城市居民的情感交流。
走心的桥梁需要具备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理念指导,桥梁也不例外。
在桥梁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采用节能环保的建材和灯光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积极团结,搭建沟通桥梁——学习委员工作总结与展望

积极团结,搭建沟通桥梁——学习委员工作总结与展望积极团结,搭建沟通桥梁——学习委员工作总结与展望2023年,我有幸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的重要职务,这是一次对我个人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全面锻炼。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学习委员在班级中的重要性。
我深知自己不可能完美,但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努力做到最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和总结我的工作,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展望,希望能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共创美好的班级未来。
一、2019年工作回顾作为班级学习委员,我主要负责班级内的学习管理和组织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致力于优化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组织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班级学习管理针对本班学生的各科目学习情况,我建立了班级学习管理档案,定期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等信息,并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帮助同学们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小组的划分,我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合作学习氛围。
2. 学习资源共享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率,我建立了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每周,我会搜集各类学习资料并上传到平台,包括复习资料、课外拓展资料、优秀作文等。
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们可以共享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3. 学习活动策划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不断策划各类学习活动。
比如定期举办学科竞赛,以及针对学生的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努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增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二、2023年工作展望回顾了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清楚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提升和改进。
接下来,我将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展望。
1. 深入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发现不能仅仅把班级学习工作局限在提高成绩上,还需深入了解同学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
因此,我计划组织一次班会,邀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学习和班级的期待和建议。
建构区教案搭桥

建构区教案搭桥教案标题:建构区教案搭桥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通过搭建桥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例如讨论他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和体验。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搭建桥梁的活动,并解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探究:3.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竹签和胶水。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给定的材料搭建一座能够承受一定重量的桥梁。
5. 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建议,例如使用三角形结构增加稳定性等。
6. 学生开始设计和搭建桥梁,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帮助。
实践:7. 学生完成桥梁的搭建后,进行测试。
可以使用一些重物(如书籍)放在桥梁上,测试其承重能力。
8. 学生观察和记录桥梁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承受重量、是否稳定等。
总结:9. 学生小组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桥梁的表现。
10.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搭建桥梁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1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拓展:12.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寻找其他搭建桥梁的机会,如使用纸板、塑料杯等材料搭建简易桥梁。
13. 学生可以记录他们的搭建过程和结果,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14.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效沟通和合作等。
15. 回顾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搭建桥梁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桥梁的结构和原理,了解不同类型桥梁的特点和应用。
2.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搭建更复杂的桥梁,如悬索桥、拱桥等。
3.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桥梁工程中的创新技术和材料,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等。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您在建构区教学中搭建起学生的学习桥梁。
幼儿园教学桥梁搭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桥梁搭建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幼儿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成立于2010年,现有教职工15人,学生600余人。
该幼儿园一直注重幼儿教育,但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学生家庭背景复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桥梁搭建一直是该幼儿园的难点。
因此,幼儿园领导决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通过家长会等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推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1. 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幼儿园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2. 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学生家庭背景复杂,不同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 家校沟通不足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不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家校合作,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解决方案:1. 教师培训幼儿园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了解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增加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2. 多元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 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等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求和意见,加强家校合作,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施效果:1. 教师培训之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2.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
3. 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得到了加强,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更全面,家校合作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通过教育教学桥梁的搭建,该幼儿园成功地解决了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和家校沟通不足等问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建“问题”情境的学习桥梁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想启发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特别关注问题的选择和问题的展开过程: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确定一系列的“小问题”;用“问题”情境挑起学生认知冲突。
其间,教师要因“疑”而“引”:引导“生疑”――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启动求知的内驱力;引导“探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思考而生成的内容就不会产生“无效的泡沫”;引导“解疑”――力图使学生从由外而内的层层深究到由内而外的步步延伸中释怀,从而感受到真正的、纯粹的数学。
在北师大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估计――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估计的价值,探究为啥估,我跳出教材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二年级一班51人、二班49人?p三班55人?p四班52人……有这样的10个班,下周要召开年级家长会,需要准备一些凳子和茶杯。
围绕这一问题情境,我“抛”出了“问题串”:①把这个任务交给你,该准备多少凳子和茶杯呢?(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数?算?都很麻烦,怎么办?)②凳子和杯子的数量一定要和家长的数量完全等同吗?不需要完全等同那可
以怎么办?(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瞬间茅塞顿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估!)③估计凳子的数量和茶杯的数量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吗?(为了保证每个家长有座位,凳子的数量可以往“大”里估;不是每个家长都要准备茶杯,为了减少浪费,杯子的数量可
以往“小”里估。
而这正是“估”的实际意义)④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多吗?请你举个例子(通过从大量生活实际中列举“估”的实例,学生更宽泛地体会到“估”的价值)。
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冲突”中“生疑”、在“探疑”中“顿悟”、在“解疑”中“理解”,这一“问题串”既架设了材料与思维的桥梁,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学习主体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存在一些差距,有些学生会“自我疏离”,甚至会产生“自我的丧失”。
因此作为“学海”航行的“舵手”――老师,要用合适的问题情境,让一些“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逐步演变为相应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如何取舍?p
如何突破?p如何点石成金上下工夫:将问题抛在思辨症结处;设在探究的关键点;激在互动的波澜间。
努力实现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
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从而提升对过程的体验。
在《估计――有多少个字》的进一步教学中,学生自己估计“介绍祖冲之”的一段材料有多少个字,能够完整表达估计方法及结果的学生不一定很多,可能只是一部分甚至几个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少数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他们的方法各有道理,可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甚至差距
很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串”:①他们分别是怎么估的?(学生须审视别人估的方法,总结出直接整体估?p逐步扩大估等。
)②这些方法的异同点在哪里?(学生须比较别人估的过程,发现估计都离不开必要的“数”和“算”)③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须评价别人估的结果,知道估计方法的选择很重要)④你认为如何估得更准确?(此时,学生在参与之后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小结“估数”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用“方法没问题,结果有差异”的问题情境切入主题,再用一个连续的“问题串”展开问题。
这样,教学就不仅仅是“精英”的“表演”。
个别学生即便不愿“表演”,也是一个有头脑的“观众”:对别人的“表演”有思考、有评价;与“表演者”有交流、有互动。
这样的“问题”情境吸引了“被遗忘的边缘者”找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问题”情境对老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无疑是重要的、积极的。
这节“估数”的课堂教学,“问题”成为整个“数学活动”的“经脉”。
教师很少有空头说教,而是用力于“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切实做到:“问”中“引”,“问”中“思”,“问”中“用”,此中“问题”恰如一座桥梁,适时给学生的思维以点拨、引领、转承,学生则顺着“问题”情境一步步向纵深探究,化有形的学习于无形中。